..续本文上一页艰苦生活。电力、自来水、漂亮的家具等等,被认为是得天独厚的条件,可以带来快乐,吸引人们向城市迁移。然而,当人们习惯于这些舒适的物资时,快乐的感受就逐渐降低,以致于一度显得极为令人愉悦的东西,最后变得索然无味。如此,许多住在都市的人宁可离开城市,重新捕捉比较纯朴的乡居生活——没有繁复的格调、没有地毯,几乎没有舒适的设备。此外,也可以看到一些人不欣赏现代家具的优雅,四处搜寻老旧的手制桌子及橱柜,有些甚至摇摇摆摆得快要解体。由于无常,这一瞬间的快乐很容易就变成另一瞬间的不快乐;我们可以说一时的快乐不是真正的快乐,因为它一点也不绝对。
这就是为什么佛陀把世界的一切乐趣和快乐比喻为“在锋利的刀刃上舔得的蜂蜜”——起先,我们欣然地尝到蜂蜜的甘甜,接着,很快就割到舌头而感到痛楚。即使不提佛陀的这一席话,只要看看自己的经验就足够了;由乐转苦是大家都很熟悉的经验。如果真正了解这一点,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贪恋与执着就会减低。
最后,虽然我们认为在世界的现象是独立存在的,但是它们缺乏真实性,只是我们自心所投射的影像而已。以梦为例,我们可以了解虽然现象并非独立存在,却在我们心中显现为外在物体、风景、房子及人。这一切都出现在梦里。不仅如此,当它们出现时,我们还产生愉悦或不悦的感觉。一切似乎都很真实,虽然这只是我们的心造作出来的。我们每天经验到的这个世界的现象,也是一样。即使是很难感受到这一点,至少可以了解:我们归诸于这个世界的某些特质,事实上是由我们的心造作出来的。
例如,沉陷在极大的痛苦或不快乐之中时,我们可能会认为所遇见的人都对自己怀有恶意,或具有侵略性。暂且让我们想像自己非常不快乐或火冒三丈。此时,即使有人请我们在一个怡人的地方吃一顿美味的大餐,我们不会觉得这一餐很美味。相反的,如果我们很快乐,姑且不论是什么理由,这时即使在一个不怎么样的地方吃一顿普普通能的饭,它也会显得很可口。味道好坏不在于餐饭本身,而在于心加诸于它的特质。由此,我们至少可以稍微了解外在现象如何取决于自心。
了解一切都是无常的,快乐会转变为痛苦,同时一切现象都缺乏真实性而只是自心的投射,可以让我们克服禅修的第一种障碍——对这个世界的贪执。
缺乏信心
禅修的第二种障碍,是对佛法及上师缺乏信心。要开展信心,首先必须取得有关的资讯,聆听上师的开示,然后仔细思考及检验这些资讯。若所听取的似乎值得投入,我们心中就会升起一种初步的信任。
让我们举个例子来说明这一点。一个病重的人希望得到适当的治疗而获痊愈。他会先听取其他人的意见,根据他们的建议选择一位医师。他并不确定那位医师及疗法的价值,只是拥有偏向肯定的看法。这就是信任的开始。他会考量道:“由于每个人都很推崇这位医师及他的医术,我觉得我会在这儿得到最佳的治愈机会。”
于是这位医师开始替这位病人诊疗,并且指示他遵循某种疗法一段时间。如果病人在使用这种疗法几天之后,开始感到病况改善,体力恢复了,痛苦也减低了,那么他不但会有肯定的看法,信任也会增强。最后,如果他完全痊愈了,他对这种疗法的价值及这位医师的能力,必须会坚定不移的信心。
轮回的一切众生就像是病人,佛法则如同疗法,教导佛法的上师则是医师。如同我们必须服用药物一段时间之后,才能断定它的价值;我们必须修持佛法及禅定一段时间之后,才知道它能带给我们什么。仅仅听到或得到资讯,并不足够;虽然那也是必要的,但这种情形就如同得到某种疗法却不加以应用一般。
修持佛法必定能使我们受益。某些人期待自己很快就有进步。他们认为自己应该在很短的期间内就能得到正觉,拔除痛苦的根,并尝到很快乐。但事实很快就会推翻这个想法。由于尚未得到期盼的结果,他们可能会贸然地告诉自己说:“我看不到什么进步,这个方法必定不是很好。”显然,重大的进步不可能这么快就产生。然而,修持佛法确实能导致可见的改变。只要是实际走在这条路上的人,都会体验到这些改变。
藉由吸收资讯以及极为重要的实修,信心及信任自然会升起,而克服第二种障碍。
涣散
我们的心不断受到外物所吸引。这是第三种禅修障碍。
扰乱心的事物,可能和过去有关,也可能和现在或未来有关。但是,过去及未来的念头最常盘据我们的心,因而也制造了最多的痛苦。
过去可能指昨天、上个月、去年或久远之前。我们所执着的过去,往往都是不好的,那时的我们通常是失败的、际遇坎坷或犯了错误。我们回到这个痛苦的过去,再度徒然无益地为之受苦。假设我们犯了一项错误,不论那是昨天、上个月或去年犯下的,都已经成为事实,没有任何事情可抵消或防止它发生。可是,事情现在已经过去了。在心中提出这个错误,不停地想并为它而痛苦,只是徒然无益地给自己制造伤害。这个错误或当时的情景已经过去了,不复存在了。如果可以因为反覆思量而抹灭这个错误,防止它发生或使这个事件不发生,那么,倒拨时钟或许会有用。但是,事实并非如此,我们无法改造过去。还是就让它去吧!这些念头只会让我们徒然无益地为已经不存在的事件而自伤自痛。
关于未来的念头过于关于过去的念头,所制造的痛苦也更多。我们或许处在不虞匮乏的环境,也没有任何可以造成痛苦的事。然而,在这个显然很快乐的环境当中,我们可能会开始担心各种未来的问题:“我是否能一直拥有如此的舒适?我会不会遭遇到工作上的困难?我能不能保住我的工作?……”在这种情况之下,我们不但无法享受目前的平静,还为一个不存在的情况而感到痛苦,并以这个痛苦来替代平静。我们大多数的痛苦来自于我们所想见的未来。虚构念头的现象确实很奇特!在此刻,未来根本尚未到来,可是,我们却为了痛苦而把注意力转向未来。不仅如此,虽然未来有两种可能性——有利和不利,但我们几乎总是选择第二种。如果以有利的角度来看事情,就会有类似这样的想法:“我相信我的工作、我的房子、我的其他等等,一切都会顺利、很好!”可是,我们很少这样去预想未来。反之,我们往往会认为:“我不会成功。这行不通。我不相信那是可能的。”因此,我们大部分的痛苦来自对未来的忧虑。
一般而言,如果我们看着现在,不转向过去或未来,自然就不会有任何痛苦。
禅修的时候,绝对不要被过去或未来的念头所掌控。事实上,只要对方法有正确的了解,禅修并不困难。禅修时,不跟随任何关于过去或未来的念头。让心保持轻松,保持在当下的状态之中。这样,禅修就非常容易了!让心轻松地安住于当下,我们就没有痛苦。禅修应当永远都像这样;不追随过去或未来的念头,让心放松、无所攀缘地安住于当下。
像这样禅修时,我们暂时安住于无念的状态中;但是,我们的心无法一直保持在这种状态中,所以念头会再度升起。
许多人相信禅修必须是一种完全无念的状态;或者,如果禅修时有念头出现,就断定自己没有禅修的能力,认为禅修是一种完全在他们能力所及之外的修持方法。这种推论是错的;禅修并不是断除念头。
我们到底应该如何处理念头的问题呢?首先,我们必须避免两个错误:
第一,觉知念头的生起,然后自动跟随它们。
第二,试图阻断念头。
相反的,处理念头的正确方式是:觉知念头的升起,但既不追随,也不试图阻断它,只是不理会它。若我们不去理会,念头就没有任何影响力。当我们不了解心的本性时,心所造作的念头,不论是好是坏,都对我们有极大的影响力,因为我们执着念头是真实的。如果没有这种执着,念头就不具有影响力。
当我们让心放松时,安住而无念的境界终会升起。这种安住的状态如同无波的大海。在此安定之中,一个念头升起了。这个念头如同海洋表面形成的波浪,如果我们不去理会它,不为它采取任凭行动,不去“追捕”它,它自然会溶回它所升起的心中。就如同波浪会再度消溶入它所兴起的海洋之中。
若不加以审察,海洋及海浪似乎是两种不同的实体。事实上,它们的本质是无二无别的,因为海洋的本质是水,海浪的本质也是水。我们不能说它们是两种不同的实体。海浪会自海洋表面升起,可是,除了再融入海洋之外,它别无去处。我们不能说海洋的水量在波浪升起的刹那减低了,并在波浪回归的那一刹那增加了。同样的,当我们不去理会或干涉念头的来与去时,我们的心并不会因念头的升起而有所衰损,也是不会因无念而有所提升。
因为不了解心,我们就会像是站在岸边想除尽海浪的人。当海浪朝他涌来时,他想攫住海浪然后丢掉,接着再把连续而来的另一个海浪也丢掉。即使海洋因为其他因素而非他的努力,暂时平静下来,但海浪必定会再度形成。期望维持一个永远平静无波之海的人,注定要活在失望之中。希望在禅修中断除一切念头的人,也是如此。
海浪自海洋中升起,会再回到海洋。实际上,海浪和海洋并没有差别。了解这一点之后,我们就可以轻松地坐在海滩上,丝毫不觉得劳累或艰苦。同理,观照自心时,有没有念头并不重要,只要保持轻松的状态。
这就是克服第三种禅修障碍——涣散——的方法:让心轻松地安住于当下。
以上所提的贪恋世俗、缺乏信心及涣散等三点极为重要。禅修的要点及精义都包括在其中。
问与答
问:禅修时陷入昏觉或懒散,应该怎么办?
答:有几个方法可对治击沈的问题。首先,我们要了解击沈是由于业障的关系使然。为了驱散击沈,在佛像前点灯很有帮助。由于现象之间互有关联,这种光明可帮助我们免于击沈。同时,开展对上师的虔敬心,也非常重要。最后,在禅修过程中,我们应该让心保持适当的警觉性,…
《照见清净心—禅修入门指导》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