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艱苦生活。電力、自來水、漂亮的家具等等,被認爲是得天獨厚的條件,可以帶來快樂,吸引人們向城市遷移。然而,當人們習慣于這些舒適的物資時,快樂的感受就逐漸降低,以致于一度顯得極爲令人愉悅的東西,最後變得索然無味。如此,許多住在都市的人甯可離開城市,重新捕捉比較純樸的鄉居生活——沒有繁複的格調、沒有地毯,幾乎沒有舒適的設備。此外,也可以看到一些人不欣賞現代家具的優雅,四處搜尋老舊的手製桌子及櫥櫃,有些甚至搖搖擺擺得快要解體。由于無常,這一瞬間的快樂很容易就變成另一瞬間的不快樂;我們可以說一時的快樂不是真正的快樂,因爲它一點也不絕對。
這就是爲什麼佛陀把世界的一切樂趣和快樂比喻爲“在鋒利的刀刃上舔得的蜂蜜”——起先,我們欣然地嘗到蜂蜜的甘甜,接著,很快就割到舌頭而感到痛楚。即使不提佛陀的這一席話,只要看看自己的經驗就足夠了;由樂轉苦是大家都很熟悉的經驗。如果真正了解這一點,我們對這個世界的貪戀與執著就會減低。
最後,雖然我們認爲在世界的現象是獨立存在的,但是它們缺乏真實性,只是我們自心所投射的影像而已。以夢爲例,我們可以了解雖然現象並非獨立存在,卻在我們心中顯現爲外在物體、風景、房子及人。這一切都出現在夢裏。不僅如此,當它們出現時,我們還産生愉悅或不悅的感覺。一切似乎都很真實,雖然這只是我們的心造作出來的。我們每天經驗到的這個世界的現象,也是一樣。即使是很難感受到這一點,至少可以了解:我們歸諸于這個世界的某些特質,事實上是由我們的心造作出來的。
例如,沈陷在極大的痛苦或不快樂之中時,我們可能會認爲所遇見的人都對自己懷有惡意,或具有侵略性。暫且讓我們想像自己非常不快樂或火冒叁丈。此時,即使有人請我們在一個怡人的地方吃一頓美味的大餐,我們不會覺得這一餐很美味。相反的,如果我們很快樂,姑且不論是什麼理由,這時即使在一個不怎麼樣的地方吃一頓普普通能的飯,它也會顯得很可口。味道好壞不在于餐飯本身,而在于心加諸于它的特質。由此,我們至少可以稍微了解外在現象如何取決于自心。
了解一切都是無常的,快樂會轉變爲痛苦,同時一切現象都缺乏真實性而只是自心的投射,可以讓我們克服禅修的第一種障礙——對這個世界的貪執。
缺乏信心
禅修的第二種障礙,是對佛法及上師缺乏信心。要開展信心,首先必須取得有關的資訊,聆聽上師的開示,然後仔細思考及檢驗這些資訊。若所聽取的似乎值得投入,我們心中就會升起一種初步的信任。
讓我們舉個例子來說明這一點。一個病重的人希望得到適當的治療而獲痊愈。他會先聽取其他人的意見,根據他們的建議選擇一位醫師。他並不確定那位醫師及療法的價值,只是擁有偏向肯定的看法。這就是信任的開始。他會考量道:“由于每個人都很推崇這位醫師及他的醫術,我覺得我會在這兒得到最佳的治愈機會。”
于是這位醫師開始替這位病人診療,並且指示他遵循某種療法一段時間。如果病人在使用這種療法幾天之後,開始感到病況改善,體力恢複了,痛苦也減低了,那麼他不但會有肯定的看法,信任也會增強。最後,如果他完全痊愈了,他對這種療法的價值及這位醫師的能力,必須會堅定不移的信心。
輪回的一切衆生就像是病人,佛法則如同療法,教導佛法的上師則是醫師。如同我們必須服用藥物一段時間之後,才能斷定它的價值;我們必須修持佛法及禅定一段時間之後,才知道它能帶給我們什麼。僅僅聽到或得到資訊,並不足夠;雖然那也是必要的,但這種情形就如同得到某種療法卻不加以應用一般。
修持佛法必定能使我們受益。某些人期待自己很快就有進步。他們認爲自己應該在很短的期間內就能得到正覺,拔除痛苦的根,並嘗到很快樂。但事實很快就會推翻這個想法。由于尚未得到期盼的結果,他們可能會貿然地告訴自己說:“我看不到什麼進步,這個方法必定不是很好。”顯然,重大的進步不可能這麼快就産生。然而,修持佛法確實能導致可見的改變。只要是實際走在這條路上的人,都會體驗到這些改變。
藉由吸收資訊以及極爲重要的實修,信心及信任自然會升起,而克服第二種障礙。
渙散
我們的心不斷受到外物所吸引。這是第叁種禅修障礙。
擾亂心的事物,可能和過去有關,也可能和現在或未來有關。但是,過去及未來的念頭最常盤據我們的心,因而也製造了最多的痛苦。
過去可能指昨天、上個月、去年或久遠之前。我們所執著的過去,往往都是不好的,那時的我們通常是失敗的、際遇坎坷或犯了錯誤。我們回到這個痛苦的過去,再度徒然無益地爲之受苦。假設我們犯了一項錯誤,不論那是昨天、上個月或去年犯下的,都已經成爲事實,沒有任何事情可抵消或防止它發生。可是,事情現在已經過去了。在心中提出這個錯誤,不停地想並爲它而痛苦,只是徒然無益地給自己製造傷害。這個錯誤或當時的情景已經過去了,不複存在了。如果可以因爲反覆思量而抹滅這個錯誤,防止它發生或使這個事件不發生,那麼,倒撥時鍾或許會有用。但是,事實並非如此,我們無法改造過去。還是就讓它去吧!這些念頭只會讓我們徒然無益地爲已經不存在的事件而自傷自痛。
關于未來的念頭過于關于過去的念頭,所製造的痛苦也更多。我們或許處在不虞匮乏的環境,也沒有任何可以造成痛苦的事。然而,在這個顯然很快樂的環境當中,我們可能會開始擔心各種未來的問題:“我是否能一直擁有如此的舒適?我會不會遭遇到工作上的困難?我能不能保住我的工作?……”在這種情況之下,我們不但無法享受目前的平靜,還爲一個不存在的情況而感到痛苦,並以這個痛苦來替代平靜。我們大多數的痛苦來自于我們所想見的未來。虛構念頭的現象確實很奇特!在此刻,未來根本尚未到來,可是,我們卻爲了痛苦而把注意力轉向未來。不僅如此,雖然未來有兩種可能性——有利和不利,但我們幾乎總是選擇第二種。如果以有利的角度來看事情,就會有類似這樣的想法:“我相信我的工作、我的房子、我的其他等等,一切都會順利、很好!”可是,我們很少這樣去預想未來。反之,我們往往會認爲:“我不會成功。這行不通。我不相信那是可能的。”因此,我們大部分的痛苦來自對未來的憂慮。
一般而言,如果我們看著現在,不轉向過去或未來,自然就不會有任何痛苦。
禅修的時候,絕對不要被過去或未來的念頭所掌控。事實上,只要對方法有正確的了解,禅修並不困難。禅修時,不跟隨任何關于過去或未來的念頭。讓心保持輕松,保持在當下的狀態之中。這樣,禅修就非常容易了!讓心輕松地安住于當下,我們就沒有痛苦。禅修應當永遠都像這樣;不追隨過去或未來的念頭,讓心放松、無所攀緣地安住于當下。
像這樣禅修時,我們暫時安住于無念的狀態中;但是,我們的心無法一直保持在這種狀態中,所以念頭會再度升起。
許多人相信禅修必須是一種完全無念的狀態;或者,如果禅修時有念頭出現,就斷定自己沒有禅修的能力,認爲禅修是一種完全在他們能力所及之外的修持方法。這種推論是錯的;禅修並不是斷除念頭。
我們到底應該如何處理念頭的問題呢?首先,我們必須避免兩個錯誤:
第一,覺知念頭的生起,然後自動跟隨它們。
第二,試圖阻斷念頭。
相反的,處理念頭的正確方式是:覺知念頭的升起,但既不追隨,也不試圖阻斷它,只是不理會它。若我們不去理會,念頭就沒有任何影響力。當我們不了解心的本性時,心所造作的念頭,不論是好是壞,都對我們有極大的影響力,因爲我們執著念頭是真實的。如果沒有這種執著,念頭就不具有影響力。
當我們讓心放松時,安住而無念的境界終會升起。這種安住的狀態如同無波的大海。在此安定之中,一個念頭升起了。這個念頭如同海洋表面形成的波浪,如果我們不去理會它,不爲它采取任憑行動,不去“追捕”它,它自然會溶回它所升起的心中。就如同波浪會再度消溶入它所興起的海洋之中。
若不加以審察,海洋及海浪似乎是兩種不同的實體。事實上,它們的本質是無二無別的,因爲海洋的本質是水,海浪的本質也是水。我們不能說它們是兩種不同的實體。海浪會自海洋表面升起,可是,除了再融入海洋之外,它別無去處。我們不能說海洋的水量在波浪升起的刹那減低了,並在波浪回歸的那一刹那增加了。同樣的,當我們不去理會或幹涉念頭的來與去時,我們的心並不會因念頭的升起而有所衰損,也是不會因無念而有所提升。
因爲不了解心,我們就會像是站在岸邊想除盡海浪的人。當海浪朝他湧來時,他想攫住海浪然後丟掉,接著再把連續而來的另一個海浪也丟掉。即使海洋因爲其他因素而非他的努力,暫時平靜下來,但海浪必定會再度形成。期望維持一個永遠平靜無波之海的人,注定要活在失望之中。希望在禅修中斷除一切念頭的人,也是如此。
海浪自海洋中升起,會再回到海洋。實際上,海浪和海洋並沒有差別。了解這一點之後,我們就可以輕松地坐在海灘上,絲毫不覺得勞累或艱苦。同理,觀照自心時,有沒有念頭並不重要,只要保持輕松的狀態。
這就是克服第叁種禅修障礙——渙散——的方法:讓心輕松地安住于當下。
以上所提的貪戀世俗、缺乏信心及渙散等叁點極爲重要。禅修的要點及精義都包括在其中。
問與答
問:禅修時陷入昏覺或懶散,應該怎麼辦?
答:有幾個方法可對治擊沈的問題。首先,我們要了解擊沈是由于業障的關系使然。爲了驅散擊沈,在佛像前點燈很有幫助。由于現象之間互有關聯,這種光明可幫助我們免于擊沈。同時,開展對上師的虔敬心,也非常重要。最後,在禅修過程中,我們應該讓心保持適當的警覺性,…
《照見清淨心—禅修入門指導》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