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照見清淨心—禅修入門指導▪P7

  ..續本文上一頁身體維持端正,衣著潔淨;可以的話,坐在通風良好的地方。

  問:我們總是把自己投射到未來。小時候,我們帶著變成大人的期望而求學。在一生當中,我們總以未來的目標爲動機。如此說來,有哪一種現在的行爲不涉及對未來的想法?

  答:爲了不被執著未來的念頭所牽製,我們必須認清一切現象都是無常的、虛幻的、痛苦的,如先前討論過的。一旦我們把這個世界視爲真實,未來就顯得很重要。反之,如果仔細思考無常、一切現象的痛苦本質及虛幻特性,那麼我們就不會認爲它們很重要,因而對未來的執著就自然會減低。所以,重點在于讓心不渙散地安住于當下。

  全心投入佛法的修持時,我們能全然抛棄未來的煩惱。即使必然會涉及和未來有關的世俗活動,但藉由佛法的修持,對未來的執著也仍然會減低。深深了解自心本性、覺性很高的人,可隨意做任何未來的計劃。但是,他知道這些計劃和計劃的造作者一樣,都不是獨立存在的現象,且如同魔術一般,是全然沒有實質性的幻象。他會完全依據這種了解而行事。從這種了解産生的那一刻起,他或許看起來和一般人沒有兩樣,但是,以痛苦覺受的有及無而言。兩者之間的差別極大。我們這些初學者賦與未來極大的真實性,這就是爲什麼念頭是痛苦之因。但開悟者就不一樣了。

  舉個例子來說。假設你在辦公室工作,有幾封重要的信要寫。在上班的途中,或一進辦公室之後,你會反覆思考和這些信有關的問題:“這種表達方式是不是最恰當的?還是應該換另一種方式比較好?這樣說會不會被誤解?……”你不停地在思索應該怎麼辦。甚至,你對自己的計畫可能抱著相當悲觀的看法;在你的想像中,失敗的原因多于成功的可能性。你非常不安、非常擔心。換句話說,你在痛苦之中。

  的確,我們無法現在就立刻抛棄對未來的一切執著,而且,這些執著會帶給我們相當多的痛苦。但是,至少在某些時候,我們能決定不轉向未來,而將心安住在當下——即使這可能只有幾分鍾之久。此外,想到未來時,我們應該試著正面去看。這一點非常重要。老是只看到事情的負面,只會增加我們的煩惱。這有一點像是一只發條式的表,我們如果把發條轉得太緊,會把發條弄斷。同樣的,當擔憂未來的壓力變得愈來愈大時,我們就有崩潰的危險。

  問:一定要有上師才能修持佛法嗎?我們應該如何尋找一位具足資格的上師?

  答:我們由于業力及願力的緣故而和上師相遇。如果你有很深的願力,自然會找到上師。

  注釋

  1、在藏文中,“心”這個字含義很廣。它指的可能是精神狀態,也可能是本質。可是,在論及“心的本性”時,它指的並不是心理學的範疇,而是心的究竟本性,超越了所有可能影響它的變動因素。

  

  第五章  心的靜定——止

  平息沸騰的念頭,

  然後自在地停留在平靜狀態中的禅修方法,

  即稱爲“止”。

  “觀”則是了悟心的本性或本質的過程。

  不論是修“止”或“觀”,

  至爲重要的是知道如何安置心;

  放松、開放、不造作。

  事實上,我們無法把自己固定在無念的狀態中。禅修的成果並不是無念,而是不再受念頭的幹擾

  禅修的前行

  四種思維

  若要經由大手印(1)(mahamudra)的修持,而在這世就開悟,首先必須了解並反覆思維四種觀念(四共加行):

  ·一切現象的本質都是無常(無常)。

  ·得獲人身是極其困難的(人身難得)。

  ·行爲必然會導致未來的幸或不幸(業報因果)。

  ·一切依因緣而存在的存在,其本質都是痛苦的(輪回是苦)。

  除非我們專注地思考並徹底了解這四種重要概念,否則我們不可能達到甚深的禅定。

  四不共加行(2)

  下一個步驟是由皈依大禮拜的修持,穩固對佛法的向往,並增長信心。這是佛陀所開示的法道的基礎。修持皈依大禮拜時,要具足正確的動機,才能開展菩提心或覺悟的心。菩提心就是爲了能幫助所有衆生——不僅是自己——而希望達到正覺的大願心。

  接著,我們必須淨除無始劫以來所累積的惡業及障礙,修持金剛薩埵(梵文Vajrasattva,藏文Dorje Sempa)法門(3),便能淨除業障。

  除了淨除心的障礙之外,還必須積極地累積功德及智慧,藉此轉化我們的心。修持獻曼達(offering of the mandala)能達到這個目的。

  最後,我們經由修持上師相應法(上師瑜珈),領受上師的加持。

  我們必須精進地修持這四種不共加行。

  四種因緣條件

  起因

  輪回中的一切,其本質都是痛苦。這並不表示輪回中完全沒有快樂,而是這些快樂都是暫時的、表面的、不真實的,隨時都在改變。覺知輪回的本質是苦,並渴望了悟心之究竟本質(大手印)及獲得究竟之解脫,是修持禅定的起因,是踏入法道的初步動機。

  但是,只要仍然認爲自己在這個世界的境遇是快樂的,我們就不會想要離開這個世界。

  主因

  解脫的意願本身並足夠。跟隨一位指引修持之道的上師,是絕對必要的。主因必須立基于起因之上。我們可將上師分爲四個面向來討論,而第一個面向是進入其他叁個面向的立基點:

  人身上師:身爲人,爲我們指出修持之道及心之本質的上師。對初學者而言,研讀典籍是不夠的;唯有上師親口宣說的話,才能使我們升起足夠堅定的信心。

  法教上師:經由上師的開示而了解佛法的內涵及心的本性,並開始實修之後,我們可以直接去體認佛陀的圓滿法教及具德上師的注疏及論述,進而詳細審察自心覺受的意義及真確性。

  法相上師:經由禅修及系統性的理論探討之後,一切外在現象(法相)都變成禅修的輔助。信心與信任是根基,修行之道依它而存,如同大地之個堅固的基礎,人與動物倚賴它爲居住的處所,植物依靠它生長,建築物憑它而立,各道衆生安歇在此世界之中;大地提醒我們信心與信任的重要性。此外,溪河無間斷的水流,象征修學佛法的精神——努力不懈。火,象征智慧火的清明而無礙。風的流動,則提醒我們一切現象的本質瞬間即逝、變動不居。當我們如此看待一切外在現象時,外在現象就和我們的內在心性相呼應,因而具有上師的功能。

  法性上師:最後,我們會覺悟到一切現象——不論是外在或內在的,有情或無情的,靜態或動態的——都不具有獨立的存在性,而是自心明性的顯現。這種外相與心無二無別的覺知,表示究竟實相(法性)已經成爲我們的修行導師了。(4)

  正因

  具有正確的禅修知識,亦即明確了解禅修的目的及方式。禅修者的心應該免除任何附會或造作的意念,禅修的經驗應當不摻雜諸如“我的心是清明的”、“我的心是快樂的”或“我的心是空性的”的評論或意念。讓心自然地安住在本然的狀態中。讓心保持在它原本如虛空般單純、平靜的狀態中,不做任何增減。禅修並不是造作一種新的狀態,然後將它加入心的本然狀態裏。禅修是重新發現心原本的狀態,讓心不渙散地安住在如實的本質之中。

  要因

  “不造作地讓心如實顯現,真的就是禅修嗎?”“希望這座禅修會進行得很好!”“但願這座禅修不要失敗!”這類疑慮、期望及畏懼,都與禅修的心相違背。我們應該只是安住于當下。鏟除這類期望與憂慮,是禅定的要因。

  以上我們共討論了十二個要點。這十二個要點可分爲叁類:

  1、四種基本思維,又稱爲四正念轉心或四共加行:

  ·無常

  ·人身難得

  ·業報因果

  ·輪回是苦

  2、四不共加行:

  ·皈依及發菩提心

  ·金剛薩埵清淨業障法

  ·獻曼達福德資糧積聚法

  ·累積智慧的上師相應法

  3、四種因緣條件:

  ·起因

  ·主因

  ·正因

  ·要因

  這十二個要點構成了理想的禅修背景。

  有些人認爲只有禅修才是最重要的,加行法只是表面的,因緣條件也只是次要的。他們急于修持禅定。認爲休息是阻礙。但是,還沒准備好就開始禅修,效果並不好。種植花卉不但需要種子,也需要雙手及工具來松動土壤;種在土中之後,種子仍然需要水分、陽光及肥料。若沒有這些附加因素,種子永遠也無法長成花朵,盡管它是這個過程的根本因素。若要修持引現自心本性的大手印禅修,進而得到解脫之果,我們就必須具足以上這十二種因素。

  身心的安置

  身的安置(坐姿)

  完整的坐姿包括七大要點,因此稱爲“七支坐”:

  ·雙腿交盤結金剛跏趺坐:左足先放置在右腿上,右足再交叉放置在左腿上。

  ·背挺直如箭。

  ·雙肩平展如秀鷹(5)的雙翼。

  ·雙手結禅定印(6):右掌安置在左掌上,兩掌皆向上。

  ·下巴內收,與喉部成一直角。

  ·眼睛往下望,目光停留在離鼻尖四至指的空中。

  ·嘴唇及舌頭自然放松。

  這七項要點並非任意訂定的。每一點都是根據我們體內的能量系統而來,和念頭的升起及平息有密切關系。(7)

  心的安置

  將身體安置好,以正確的坐姿坐好之後,接著必須將心安置好。我們必須避免讓心因爲“我正在禅修”之類的念頭,而變得緊繃。讓心保持放松、開闊、清明、如虛空般的狀態,既不追憶過去,也不思考未來,不執著于現在的任何念頭或覺受。讓心保持在一種覺醒的狀態,不渙散,但很自在。禅修者不應有處于黑暗深淵或濃霧籠罩的感覺,要感覺到置身山頂上、天空高廣清朗、一望無際。正確地將心安置好,極爲重要。一般人往往以非常緊繃的態度禅修,將心置于一種牽強、不自然的非渙散狀態之中。若不知道如何讓心放松、保持開放自在,我們就無法禅修。這是必要的條件。

  禅修(實際練習靜坐一段時間)(8)

  禅修練習

  將心如此安置好之後,專注于一個選定的對象物上。剛開始時,我們修持的是“止”。修“止”的方法很多。我們會在此進一步探討其中一些方法。初修“止”時…

《照見清淨心—禅修入門指導》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