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我們可以利用清淨或不清淨(9)的禅修輔助物。
例如,我們可以利用面前的椅子來禅修。這種方式的專注並不是刻意細察、分析對象物的特征,諸如椅子的形狀、高度、表面,或椅布的質料、花紋及顔色等等。這種方式也不是把心投射到椅子上,仿佛要把心鑽入椅子裏。這種專注方式應該是:明白我們和椅子處在不同的地方,我們只是把心放在所看到的物體(椅子)上,不渙散,不被念頭牽引,也不緊繃。
禅修(實際練習靜坐一段時間)
某些人顯然相當成功地將心安住在專注的對象物上。有些人能安住一會兒,但是,有時會沈迷在念頭之中;這種交替的情形可能隨即發生。但是,在任何情形下,我們都不應該強迫自己專注,應該要隨順升起的狀況,輕松自在地繼續安住。
第二種禅修輔助物是清淨的,指任何代表證悟者或悟境的象征或非象征性物體。例如,我們可以觀想佛身出現在面前的虛空中(10),至爲清淨、光明、燦爛、完美。我們毫不渙散地將注意力集中在佛陀的清淨形相上。
禅修(實際練習靜坐一段時間)
這個形相可能有時非常清晰,有時相當模糊,有時甚至完全消失了。這並不是很重要。只要試著如此去禅修,就是很好的現象。經常重複練習,觀想就會愈來愈清晰,愈來愈穩定。在初學階段,觀想時而清晰、時而模糊,甚至無法觀想,是很正常的現象。持續的努力,會使你的觀想能力逐漸增長。
讓我們再舉一個例子,說明以清淨的輔助物爲專注對象的禅修方法。我們可以觀想在前額高度的地方,有一個非常明亮的白色明點(梵文bindu,藏文tigle)。這個明點象征我們的心和上師的心無二無別,因此是清淨的對象物。
禅修(實際練習靜坐一段時間)
最後,我們可以不用輔助物來修“止”了。我們的心是自在的、放松的,同時也是不渙散的。
禅修(實際練習靜坐一段時間)
我們已經知道四項專注的對象物了:
·專注于一個不清淨的輔助物。
·專注于一個清淨的輔助物,可以是佛的形相或白色明點。
·不使用輔助物。
有些人會發覺第一種對象物比較容易契入,有些人比較喜歡第二種的佛相,有些人比較喜歡第二種白色明點,有些人則喜歡第叁種。有些人則沒有任何明顯的偏愛。有前一種情形下,使用自己喜歡的方法每天練習,是最好的選擇。在後一種情形下,你可以輪流使用每一種方法。不論選擇的方法是哪一種,唯有透過經常不斷的修習,才能在禅定的路上有所進步。
念頭的處理
由于不熟悉禅修,初學者往往期待自己會有完全無念、絕對平靜的心境。他們憂慮念頭會出現;當念頭升起,他們就很懊惱,認爲自己沒有禅定的能力。擔憂念頭、對念頭的出現感到懊心或不安,或相信無念本身是一件好事,只會徒然導致懊喪、自責或自輕。
不論是不禅修的人、初學禅修的人或禅修經驗豐富的人,他們的心都會被念頭侵入;但是,他們處理念頭的方法相當不同。
不禅修的人和念頭的關系,如同盲人面對遠處的高速公路。盲人無法看到是否有車子經過。同樣的,一般常人雖然隱隱約約地感到不安,但是並沒有覺察到念頭的流動,盡管念頭不斷地起起落落。
初學禅定的人會發現他看得到車子,但是,他非常希望沒有任何車子經過。如果有一輛車子經過,他的期望就遭到打擊了。第二輛車子經過時,他的失望就更深了。第叁輛車子再經過,他就變得十分懊惱。如此繼續下去,希望高速公路空蕩無車的天真願望,已經破碎不堪。同時,他繼續覺察到車輛川流不息,並因此抑郁不樂。他把經過的每一輛車子都視爲一項新的困擾;他抗拒事情的必然軌迹。同樣的,當我們把禅修視爲一種無念虛空時,每一個升起的念頭都必然會和我們預設的情景相抵觸,我們幾乎遠陷落于失望之中。
反之,如果我們對禅修到底是什麼有比較正確的了解,雖然一樣會覺察到車子經過,但是,我們不會排斥或厭惡。車子來了,我們就任它經過。車子既無害處也無益處。同理,如果念頭在禅修時升起,就任它自然地過去,不加以執著,也不加以排斥。如果沒有念頭升起,也不要因而感到自滿。理性地處理念頭,是禅修的良好條件。
對禅修沒有正確了解的人,會相信所有的念頭都應該止息。事實上,我們無法把自己固定在無念的狀態中。禅修的成果並不是無念,而是不再受念頭的幹擾。念頭一度是我們的敵人,但是,禅修可以使念頭變成我們的朋友。
禅修不良通常是由于修持者疏忽了加行法。即使已完成加行法的修持,不了解或誤解正確的心的安置法,也可能造成禅修不良的現象。
一般人的心一直都是渙散的。禅修的最大障礙則來自附加的心識造作,例如,對自己的禅修所加的評論、預期的結果、先入爲主的觀念等。真正的禅修是避免渙散及任何附加的心識活動。
注釋
1、“大手印”意指真實無誤地顯現心的究竟本性,也代表導向了悟究竟本性的禅修,一種最高層次的修行。“大手印”通常可分爲叁個層次來討論:
·究竟的心或佛性,以潛在的狀態存在于每一位衆生(根)。
·開展這種潛在本質,使其全然顯現的途徑(道)——包括“止”及“觀”的修持。
·全然實現的本質自身,是一種穩定及恒常的狀態(果)。
2、此處所提供的四不共加行,屬于金剛乘密續的法教,必須由有德上師解釋修持的方法。
3、金剛薩埵是金剛乘的本尊之一,修持其法可清淨業障、開展覺性。金剛薩埵業障清淨包括觀想及持誦百字明咒。
4、在某次開示中,波卡仁波切爲尼斯(Nice)的居民舉出一個例子,說明現象如何能充當上師:
尼斯人和海有得天獨厚的關系;有些人以海維生,有些人喜歡在海中遊泳,有些人喜歡玩遊艇或享受其他水上活動,有些則喜歡對著海沈思。無論如何,海是這裏每個人生活及景觀的一部分。所以,每當你們看到海,可以把它當做是愛心及慈悲心的象征。
在尼斯,每個人都喜歡豔陽天,這樣,海灘才會暖和,天空才會清朗。每當你們看到太陽時,你們可以把它當做智慧的象征。
如此,你們的慈悲心及智慧就會愈來愈明顯了。
5、在西藏文化中,禿鷹是一種非常有益及吉祥的動物,不同于它在某些文化中的傳統形象。
6、手印是具有象征意義的手勢。
7、另外有一種稍微簡化的“五支坐”,不包括七支坐中關于肩膀及嘴部的兩要點。
大部分西方人很難將雙腿交叉結金剛跏趺坐。若是如此,可采用菩薩坐姿:先將左腳根貼在右邊大腿內側或鼠蹊部,然後右腿彎曲平放在左腳前方近膝蓋之處。除非身體天生很柔軟或很習慣這種坐姿,通常需要用一塊結實的厚坐墊將屁股墊高。
坐姿和脈絡內“風”的循環及心的動態,有密切的關系,不正確的坐姿會導致心識的偏差。身軀不正,脊椎及坐軸自然也會隨著不正,從而導致心識偏差。根據某種傳統的解釋,認爲:
·身軀偏身左邊時,首先會有甯適的感覺,然後這種感覺會轉變爲貪執。
·身軀往前傾時,首先會有無念的感覺,然後轉變爲昏鈍不明的感覺。
·身軀往後傾時,首先坐有空的感覺,然後轉變爲傲慢。
·身軀往右傾時,首先會有明的感覺,然後轉變爲傲慢。
另一種傳統的解釋,則把身軀的習慣性偏側視爲心識偏差的指標及對治的參考:
·身軀習慣往左傾,表示五毒或五種煩惱障當中的貪執特別重,須特別加以對治。
·身軀習慣往前傾,表示五毒當中的愚癡特別重,須特別加以對治。
·身軀習慣往後傾,表示五毒當中的傲慢特別重,須特別加以對治。
·身軀習慣往右傾,表示五毒當中的嗔特別重,須特別加以對治。
8、開示過程中的禅修練習。
9、不清淨的禅修輔助物,指的是我們選定集中注意力于其上的俗物,例如:由、建築物、桌子、玻璃杯、石頭或其他任何物體。我們將心毫不渙散地安置在這些物體上。
10、一九九五年八月于臺北縣林口竹林寺舉行的閉關中,波卡仁波切開示觀想佛陀的形相爲約二·五公分大,出現在離眉間約一公尺的虛空中。
第六章 再談心的定靜——止
念頭會隨著禅修經驗的增長,
而如同和緩地流淌于平原的河流。
最後,心就能無念地安住,如同無波的海洋。
禅修能使人發現心。心是什麼?對這個問題,我們只有淺顯的認識。對我們來說,心只是我們感到快樂及痛苦的那個部分,是經驗領域中的意識。除此之外,我們並不知道它到底是什麼。
一切衆生一直都知道和自己的心共存,一刻也不曾分離過。然而,他們卻不知道心到底是什麼、本質是什麼。
由于對自心本性缺乏認識,我們曆以輪回的各種痛苦、艱辛及不如意等等現象。
上師的加持
認識自心本性,是斷除痛苦的唯一方法;這種知識是不可或缺的。然而,任何世俗的方法與手段都無法得到這種知識,唯有佛法能讓我們發覺我們到底是什麼。
在金剛乘中,上師引導我們認知心性的人,他必須具有甚深的悟境。上師的加持是無形的、非物質的,就如同一股極其強大的力量或洪流,負載著我們的信心和虔敬。
在噶舉傳承(藏傳佛教的四大教派之一)中,這種加持的傳續源自本初佛金剛總持。偉大的印度瑜珈上帝洛巴(Tilopa,988——1069)首先得到這種加持,然後授與他的弟子那洛巴(Naropa,1016——1100),後來經由巴爾巴(Marpa,1012-1097)傳到西藏,並繼續由密勒日巴(Milarepa,1040——1123)、岡波巴(Gampopa,1079——1153)及第一世Gmb(Karmapa,DB法王)傳續下來。累世的Gmb再將此加持毫不間斷地傳續到今天。這個從未間斷的傳承稱爲“黃金念珠”。
爲了得受這個傳承的加持,必須向Gmb或其他上師祈請。首先,我們觀想上師安坐…
《照見清淨心—禅修入門指導》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