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我们可以利用清净或不清净(9)的禅修辅助物。
例如,我们可以利用面前的椅子来禅修。这种方式的专注并不是刻意细察、分析对象物的特征,诸如椅子的形状、高度、表面,或椅布的质料、花纹及颜色等等。这种方式也不是把心投射到椅子上,仿佛要把心钻入椅子里。这种专注方式应该是:明白我们和椅子处在不同的地方,我们只是把心放在所看到的物体(椅子)上,不涣散,不被念头牵引,也不紧绷。
禅修(实际练习静坐一段时间)
某些人显然相当成功地将心安住在专注的对象物上。有些人能安住一会儿,但是,有时会沉迷在念头之中;这种交替的情形可能随即发生。但是,在任何情形下,我们都不应该强迫自己专注,应该要随顺升起的状况,轻松自在地继续安住。
第二种禅修辅助物是清净的,指任何代表证悟者或悟境的象征或非象征性物体。例如,我们可以观想佛身出现在面前的虚空中(10),至为清净、光明、灿烂、完美。我们毫不涣散地将注意力集中在佛陀的清净形相上。
禅修(实际练习静坐一段时间)
这个形相可能有时非常清晰,有时相当模糊,有时甚至完全消失了。这并不是很重要。只要试着如此去禅修,就是很好的现象。经常重复练习,观想就会愈来愈清晰,愈来愈稳定。在初学阶段,观想时而清晰、时而模糊,甚至无法观想,是很正常的现象。持续的努力,会使你的观想能力逐渐增长。
让我们再举一个例子,说明以清净的辅助物为专注对象的禅修方法。我们可以观想在前额高度的地方,有一个非常明亮的白色明点(梵文bindu,藏文tigle)。这个明点象征我们的心和上师的心无二无别,因此是清净的对象物。
禅修(实际练习静坐一段时间)
最后,我们可以不用辅助物来修“止”了。我们的心是自在的、放松的,同时也是不涣散的。
禅修(实际练习静坐一段时间)
我们已经知道四项专注的对象物了:
·专注于一个不清净的辅助物。
·专注于一个清净的辅助物,可以是佛的形相或白色明点。
·不使用辅助物。
有些人会发觉第一种对象物比较容易契入,有些人比较喜欢第二种的佛相,有些人比较喜欢第二种白色明点,有些人则喜欢第三种。有些人则没有任何明显的偏爱。有前一种情形下,使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每天练习,是最好的选择。在后一种情形下,你可以轮流使用每一种方法。不论选择的方法是哪一种,唯有透过经常不断的修习,才能在禅定的路上有所进步。
念头的处理
由于不熟悉禅修,初学者往往期待自己会有完全无念、绝对平静的心境。他们忧虑念头会出现;当念头升起,他们就很懊恼,认为自己没有禅定的能力。担忧念头、对念头的出现感到懊心或不安,或相信无念本身是一件好事,只会徒然导致懊丧、自责或自轻。
不论是不禅修的人、初学禅修的人或禅修经验丰富的人,他们的心都会被念头侵入;但是,他们处理念头的方法相当不同。
不禅修的人和念头的关系,如同盲人面对远处的高速公路。盲人无法看到是否有车子经过。同样的,一般常人虽然隐隐约约地感到不安,但是并没有觉察到念头的流动,尽管念头不断地起起落落。
初学禅定的人会发现他看得到车子,但是,他非常希望没有任何车子经过。如果有一辆车子经过,他的期望就遭到打击了。第二辆车子经过时,他的失望就更深了。第三辆车子再经过,他就变得十分懊恼。如此继续下去,希望高速公路空荡无车的天真愿望,已经破碎不堪。同时,他继续觉察到车辆川流不息,并因此抑郁不乐。他把经过的每一辆车子都视为一项新的困扰;他抗拒事情的必然轨迹。同样的,当我们把禅修视为一种无念虚空时,每一个升起的念头都必然会和我们预设的情景相抵触,我们几乎远陷落于失望之中。
反之,如果我们对禅修到底是什么有比较正确的了解,虽然一样会觉察到车子经过,但是,我们不会排斥或厌恶。车子来了,我们就任它经过。车子既无害处也无益处。同理,如果念头在禅修时升起,就任它自然地过去,不加以执着,也不加以排斥。如果没有念头升起,也不要因而感到自满。理性地处理念头,是禅修的良好条件。
对禅修没有正确了解的人,会相信所有的念头都应该止息。事实上,我们无法把自己固定在无念的状态中。禅修的成果并不是无念,而是不再受念头的干扰。念头一度是我们的敌人,但是,禅修可以使念头变成我们的朋友。
禅修不良通常是由于修持者疏忽了加行法。即使已完成加行法的修持,不了解或误解正确的心的安置法,也可能造成禅修不良的现象。
一般人的心一直都是涣散的。禅修的最大障碍则来自附加的心识造作,例如,对自己的禅修所加的评论、预期的结果、先入为主的观念等。真正的禅修是避免涣散及任何附加的心识活动。
注释
1、“大手印”意指真实无误地显现心的究竟本性,也代表导向了悟究竟本性的禅修,一种最高层次的修行。“大手印”通常可分为三个层次来讨论:
·究竟的心或佛性,以潜在的状态存在于每一位众生(根)。
·开展这种潜在本质,使其全然显现的途径(道)——包括“止”及“观”的修持。
·全然实现的本质自身,是一种稳定及恒常的状态(果)。
2、此处所提供的四不共加行,属于金刚乘密续的法教,必须由有德上师解释修持的方法。
3、金刚萨埵是金刚乘的本尊之一,修持其法可清净业障、开展觉性。金刚萨埵业障清净包括观想及持诵百字明咒。
4、在某次开示中,波卡仁波切为尼斯(Nice)的居民举出一个例子,说明现象如何能充当上师:
尼斯人和海有得天独厚的关系;有些人以海维生,有些人喜欢在海中游泳,有些人喜欢玩游艇或享受其他水上活动,有些则喜欢对着海沉思。无论如何,海是这里每个人生活及景观的一部分。所以,每当你们看到海,可以把它当做是爱心及慈悲心的象征。
在尼斯,每个人都喜欢艳阳天,这样,海滩才会暖和,天空才会清朗。每当你们看到太阳时,你们可以把它当做智慧的象征。
如此,你们的慈悲心及智慧就会愈来愈明显了。
5、在西藏文化中,秃鹰是一种非常有益及吉祥的动物,不同于它在某些文化中的传统形象。
6、手印是具有象征意义的手势。
7、另外有一种稍微简化的“五支坐”,不包括七支坐中关于肩膀及嘴部的两要点。
大部分西方人很难将双腿交叉结金刚跏趺坐。若是如此,可采用菩萨坐姿:先将左脚根贴在右边大腿内侧或鼠蹊部,然后右腿弯曲平放在左脚前方近膝盖之处。除非身体天生很柔软或很习惯这种坐姿,通常需要用一块结实的厚坐垫将屁股垫高。
坐姿和脉络内“风”的循环及心的动态,有密切的关系,不正确的坐姿会导致心识的偏差。身躯不正,脊椎及坐轴自然也会随着不正,从而导致心识偏差。根据某种传统的解释,认为:
·身躯偏身左边时,首先会有宁适的感觉,然后这种感觉会转变为贪执。
·身躯往前倾时,首先会有无念的感觉,然后转变为昏钝不明的感觉。
·身躯往后倾时,首先坐有空的感觉,然后转变为傲慢。
·身躯往右倾时,首先会有明的感觉,然后转变为傲慢。
另一种传统的解释,则把身躯的习惯性偏侧视为心识偏差的指标及对治的参考:
·身躯习惯往左倾,表示五毒或五种烦恼障当中的贪执特别重,须特别加以对治。
·身躯习惯往前倾,表示五毒当中的愚痴特别重,须特别加以对治。
·身躯习惯往后倾,表示五毒当中的傲慢特别重,须特别加以对治。
·身躯习惯往右倾,表示五毒当中的嗔特别重,须特别加以对治。
8、开示过程中的禅修练习。
9、不清净的禅修辅助物,指的是我们选定集中注意力于其上的俗物,例如:由、建筑物、桌子、玻璃杯、石头或其他任何物体。我们将心毫不涣散地安置在这些物体上。
10、一九九五年八月于台北县林口竹林寺举行的闭关中,波卡仁波切开示观想佛陀的形相为约二·五公分大,出现在离眉间约一公尺的虚空中。
第六章 再谈心的定静——止
念头会随着禅修经验的增长,
而如同和缓地流淌于平原的河流。
最后,心就能无念地安住,如同无波的海洋。
禅修能使人发现心。心是什么?对这个问题,我们只有浅显的认识。对我们来说,心只是我们感到快乐及痛苦的那个部分,是经验领域中的意识。除此之外,我们并不知道它到底是什么。
一切众生一直都知道和自己的心共存,一刻也不曾分离过。然而,他们却不知道心到底是什么、本质是什么。
由于对自心本性缺乏认识,我们历以轮回的各种痛苦、艰辛及不如意等等现象。
上师的加持
认识自心本性,是断除痛苦的唯一方法;这种知识是不可或缺的。然而,任何世俗的方法与手段都无法得到这种知识,唯有佛法能让我们发觉我们到底是什么。
在金刚乘中,上师引导我们认知心性的人,他必须具有甚深的悟境。上师的加持是无形的、非物质的,就如同一股极其强大的力量或洪流,负载着我们的信心和虔敬。
在噶举传承(藏传佛教的四大教派之一)中,这种加持的传续源自本初佛金刚总持。伟大的印度瑜珈上帝洛巴(Tilopa,988——1069)首先得到这种加持,然后授与他的弟子那洛巴(Naropa,1016——1100),后来经由巴尔巴(Marpa,1012-1097)传到西藏,并继续由密勒日巴(Milarepa,1040——1123)、冈波巴(Gampopa,1079——1153)及第一世Gmb(Karmapa,DB法王)传续下来。累世的Gmb再将此加持毫不间断地传续到今天。这个从未间断的传承称为“黄金念珠”。
为了得受这个传承的加持,必须向Gmb或其他上师祈请。首先,我们观想上师安坐…
《照见清净心—禅修入门指导》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