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照见清净心—禅修入门指导▪P9

  ..续本文上一页在我们头顶的莲花座上,然后向他请求加持。最后在祈请结束时,观想上师化为光融入我们自身。如此,我们就得到了全然的加持,我们的身、语、意于是和上师的身、语、意合而为一。

  了解自身的幸运

  众生的类型很多。只要观察牲畜的境遇,我们就能了解生于畜牲道的苦难。如果我们也经历同样的痛苦,我们就更能同情它们的遭遇。相较之下,生于人道是多么幸运!

  环顾人类的行为,我们会注意到许多人时常在造作恶行,并因此种下未来的苦因。然而,人同时也有闻知佛法、得遇有德上师及修学佛法的大福报。可是,若不细加思惟,我们可能无法觉知自身的幸运。人往往只有在遭遇到不幸时,才会感受到先前所拥有的快乐的价值。当我们拥有健康时,我们不见得会珍惜。唯有在生病必须住医院,或失去行动能力,必须忍受治疗的痛苦时,我们才发觉所失去的健康是多么宝贵。生为人的福报也是如此。我们应该及时思量生为人的可贵——尤其是修学佛法的可贵,由于佛法、由于禅修,我们才有机会证悟自心本性而断绝一切痛苦;这是极其难得的机会。

  禅修的阶段

  禅修可分为两个阶段:

  “止”——藏文称为“息内”(shinay),

  “观”——藏文称为“拉格通](Thatong)。

  我们也可以将“止”和“观”的融合视为第三个阶段。这三个层次只是修持次第的描述,和心性本身无关。

  姿势

  首先,我们必须采取利于禅修的姿势。身体的移动会引起“精微的风”或气的动荡,而使心随着动荡。在藏文中,“止”是由“息内”两字组成的:“息”表示平静,“内”表示驻留。因此,“止”意指使身、语、意“平静”下来,并“安住”于这种平静的状态中。

  禅修的姿势很重要,因为它可保持能量通道的端正。当这些通道弯曲或歪斜时,精微的风不能适当地循环于其中,就会使心烦躁不安。

  适切的禅修姿势包括七点:

  1、双腿交盘成金刚坐姿。金刚坐姿类似莲花坐姿,但是先将左脚放置在右腿上,再将右脚放置在左腿上。无法采取这种坐姿时,菩萨坐姿也可以;左脚弯曲紧靠右鼠蹊部,然后将右脚平放在左脚前方。

  2、双手结禅定印:右手安放在左手上。

  3、背保持挺直。

  4、双肩放松但稍微往后挺。

  5、下巴稍微往内缩。

  6、舌与唇自然放松。

  7、目光朝下,停留于离鼻尖约八指宽的虚空。

  如同前面所讨论过的,这七要点的坐姿被认为是最有利于“精微的风”循环的姿势。这种坐姿称为七支坐,也称为“毗卢遮那坐姿”或“金刚跏趺坐”。

  三种心的辅助

  知道如何安坐之后,接着我们必须学习如何使心安住。首先,我们不应该追随任何关于过去的念头,也不追随任何关于未来的念头。我们只要把心放在现在,并保持轻松、平静的状态。我们也可以借助辅助物使心安住;呼吸

  将注意力放在呼吸的自然动作中,视心与呼吸为一体。以放松但专注的心自然地吸气与呼气。白色明点

  观想前额的底部有一个小小的光球,或一个非常明亮的白色明点。和前面一样,我们将心专注于这个白色明点,并视此白色明点和心为一体。佛相

  观想与我们的心无二无别的释迦牟尼佛安坐在我们的心中,如姆指般大小,非常清晰、明亮。将注意力放在此观想上。

  在禅修中,我们的心好比是一头野象,我们的注意力好比是系在它身上的绳子,而我们所专注的对象物则如同绳索另一端所系的树干。

  无辅助物的“止”

  在无辅助物的“止”中,心自然无为地专注于心本身。心不导向任何物体,清醒而不涣散地安住。念头可能会升起,但是我们既不试图阻断它们,也不追随它们。

  我们可以用旗杆与旗子的比喻,来说明这类禅修。当风不吹动时,旗杆与旗子都静止不动。当风吹动时,旗子会随着飘动,但旗杆仍然文风不动。念头就如同旗子,心则如同不论有无念头皆屹立不遥的旗杆一般。不试图阻断念头使心能继续保持放松及不涣散。

  击沈与亢奋

  修持“止”有两种主要的障碍:击沈及亢奋(掉举)。它们是“止”的敌人。每个人都会碰到这两种障碍,但依照个人的特质,有些人的主要问题是击沈,有些人则特别需要克服亢奋的障碍。每个人都必须先了解自己面临的最大困难是什么,然后以对治的方法加以矫正。

  若修持者有击沈的倾向,他应该让心保持警觉一点,睁大眼睛,并想像自己正看着天空。若主要的问题在于亢奋或念头过多,则应该将心放松,阖闭双眼,并想像自己正看着地面。

  觉知自己的禅修困难,并知道如何正确地加以对治,是非常重要的,否则问题可能会愈来愈严重。心容易陷入昏钝、晦暗状态的人,或试图达到极端松弛的禅修状态的人,所得到的只是沉睡的状态。这并不是禅定。而是心识击沈。相反的,心容易被各种念头盘踞的人,或紧抱着“我在禅修”的念头而禅修的人,他们得到的往往只是更多的念头,而不是禅定的安宁。这就是为什么修持者必须对自己的问题有正确的了解。

  一般而言,在西藏及东方,击沈的倾向似乎是主要的问题;在西方,亢奋则是主要的问题。不论问题是什么,在修“止”时,保持身、语、意的自在及开放,甚为重要。禅修的心应该是快乐、安详的。禅修者不应该产生处在狭窄、密闭的房间的感觉,他应该有身在室外或愉悦的地方的感觉。轻松、自在及开放的感觉是不可或缺的。这是禅修的根本要素。

  从河流到海洋

  心不应该被过去或未来的念头所盘踞。心应该安住于现在,只是不涣散地、自然地安住于自身。

  印度瑜伽士帝洛巴说:“只要放松,紧绷的心自然会放松。”无始以来,我们就一直被念头所束缚,因而造成极为紧绷的状况。在禅修时,这种束缚被解开了,我们因些能自在地安住。当心安住于本性时,当下的意识是全然放松的。

  以这种方式禅修时,我们可能会有短暂的无念经过。然而,念头很快又升起了。身为初学者,我们可能会认为自己不应该有任何念头。这是错误的想法。我们只要保持觉知及专注就可以了。

  密勒日巴的大弟子冈波巴说:

  所有的禅修者都珍视无念的境界,但是,念头的大门是关不住的,有此企图的禅修者只会感到筋疲力竭而已。

  一般而言,初学者的心充满各种忙碌的念头。这种状态如同自山顶倾泄而下的急流。修持者可能因此觉得“我有这么多念头,继续修也没有用。我永远做不到!还是放弃比较好。是啊!如果没有这么我念头,我还可以说我在禅修,但是依目前的情形来看,这实在没有什么用。”然而相反的,我们不应该因而放弃禅修,初学者冒出许多的念头是很自然的事。

  只要努力不懈,我们终会养成禅修的习惯,且念头会随着禅修经验的增长,而如同和缓地流淌于平原的河流。最后,心就能无念地安住,如同无波的海洋。

  我们必须了解这是一个过程:恒常不断地修习相当一段时期之后,我们自然会由一个禅修阶段进入另一个禅修阶段。初学者不应认为从第一座禅修开始,就应该能契入无念的境界。这是不可能的。

  “禅修时我绝对不能有任何念头——任何念头都不能在我心中升起!”这是毫无助益的想法。我们应该抱持的态度是:若念头在禅修时升起,并不重要,若没有念头升起,那也不重要。重要的是保持专注。

  明性与无念

  当心自然平静下来并保持无念时,就是“止”的境界。但是,“止”的境界有正确与不正确之别。不正确的“止”不具念头,但是修持者处于一种晦暗不明的状态。实际上,称之为沉睡可能更恰当。有些不了解禅修的人,一达到某种无思无想的状态,就自以为:“啊!我禅修的功夫真好!我很满意!”事实上,他们根本不是在禅修。

  正确的“止”和沉睡一样不具念头,但是完全没有后者的晦暗不明。此时,心是清明的。无念与明性兼具的境界,才是真正的“止”。这种经验只会自然且逐渐地产生。有些人可能很快就产生这种觉受或经验,但大多数情形并非如此。明性与没有明性的差别,并不是概念性的。若告诉自己:“嗯,从现在起,我要把自己安置在明性之中,我要使我的心保持清明!”这样并不足够。只有心能产生这种经验。这是心的本质的一部分。

  举个例子说明:在没有灯光的夜晚,有人摆了一杯水在你面前。你只看得到轮廓。你猜想那是一个杯子。但无法辨认杯子里装的是什么。杯子里的液体是黝黑的,但你看不清楚那是水或其他东西。这就如同缺乏明性的“止”。相反的,在白天,你可以毫无困难地看到那个杯子,能辨认它的内容物并看清一切细节。这种明晰的视觉就如同“止”的明性。

  了解真正的“止”及假相的“止”之间的差异,相当重要,可帮助我们辨识未来修习过程中的错误。这也表示你不应该认为自己现在就可以契入全然完美的“止”。如果抱有这种期具,你必定会失望,因为你无法做到。修持者应该如实地接受禅修——不论明性的有无,不论念头的有无。重要的是持之有恒地禅修。

  问与答

  问:眼睛的睁开对禅修有什么影响?

  答:若修持者有亢奋的倾向,闭上眼睛会比较好。相反的,如果倾向是击沈,眼睛睁大会比较好。

  问:缺乏耐性时,应该怎么办?例如,觉得禅修有点太长了,而且这种念头开始升起了。

  答:是的,初学者确实会有这种情形。这就是为什么初学时,最好每座禅修的时间都很短,但次数要多。

  问:击沈的原因是什么?

  答:一般而言,击沈是累世业力所造成的。这是我们现在有这种倾向的原因。但是,击沈也可能是因为健康欠佳或身体疲劳引起的。

  问:当我们睁着眼睛禅修时,外在的事物应该保持清晰吗?如果它们变模糊了。这是击沈吗?

  答:就我们刚才讨论过的三种心的辅助而言,如果我们清晰地看见辅助物但看不见外界,那并不是击沈。但是,如果看到的外界模糊不清,禅修对象物也不清晰,那就是击沈。…

《照见清净心—禅修入门指导》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