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身体维持端正,衣着洁净;可以的话,坐在通风良好的地方。
问:我们总是把自己投射到未来。小时候,我们带着变成大人的期望而求学。在一生当中,我们总以未来的目标为动机。如此说来,有哪一种现在的行为不涉及对未来的想法?
答:为了不被执着未来的念头所牵制,我们必须认清一切现象都是无常的、虚幻的、痛苦的,如先前讨论过的。一旦我们把这个世界视为真实,未来就显得很重要。反之,如果仔细思考无常、一切现象的痛苦本质及虚幻特性,那么我们就不会认为它们很重要,因而对未来的执着就自然会减低。所以,重点在于让心不涣散地安住于当下。
全心投入佛法的修持时,我们能全然抛弃未来的烦恼。即使必然会涉及和未来有关的世俗活动,但藉由佛法的修持,对未来的执着也仍然会减低。深深了解自心本性、觉性很高的人,可随意做任何未来的计划。但是,他知道这些计划和计划的造作者一样,都不是独立存在的现象,且如同魔术一般,是全然没有实质性的幻象。他会完全依据这种了解而行事。从这种了解产生的那一刻起,他或许看起来和一般人没有两样,但是,以痛苦觉受的有及无而言。两者之间的差别极大。我们这些初学者赋与未来极大的真实性,这就是为什么念头是痛苦之因。但开悟者就不一样了。
举个例子来说。假设你在办公室工作,有几封重要的信要写。在上班的途中,或一进办公室之后,你会反覆思考和这些信有关的问题:“这种表达方式是不是最恰当的?还是应该换另一种方式比较好?这样说会不会被误解?……”你不停地在思索应该怎么办。甚至,你对自己的计画可能抱着相当悲观的看法;在你的想像中,失败的原因多于成功的可能性。你非常不安、非常担心。换句话说,你在痛苦之中。
的确,我们无法现在就立刻抛弃对未来的一切执着,而且,这些执着会带给我们相当多的痛苦。但是,至少在某些时候,我们能决定不转向未来,而将心安住在当下——即使这可能只有几分钟之久。此外,想到未来时,我们应该试着正面去看。这一点非常重要。老是只看到事情的负面,只会增加我们的烦恼。这有一点像是一只发条式的表,我们如果把发条转得太紧,会把发条弄断。同样的,当担忧未来的压力变得愈来愈大时,我们就有崩溃的危险。
问:一定要有上师才能修持佛法吗?我们应该如何寻找一位具足资格的上师?
答:我们由于业力及愿力的缘故而和上师相遇。如果你有很深的愿力,自然会找到上师。
注释
1、在藏文中,“心”这个字含义很广。它指的可能是精神状态,也可能是本质。可是,在论及“心的本性”时,它指的并不是心理学的范畴,而是心的究竟本性,超越了所有可能影响它的变动因素。
第五章 心的静定——止
平息沸腾的念头,
然后自在地停留在平静状态中的禅修方法,
即称为“止”。
“观”则是了悟心的本性或本质的过程。
不论是修“止”或“观”,
至为重要的是知道如何安置心;
放松、开放、不造作。
事实上,我们无法把自己固定在无念的状态中。禅修的成果并不是无念,而是不再受念头的干扰
禅修的前行
四种思维
若要经由大手印(1)(mahamudra)的修持,而在这世就开悟,首先必须了解并反覆思维四种观念(四共加行):
·一切现象的本质都是无常(无常)。
·得获人身是极其困难的(人身难得)。
·行为必然会导致未来的幸或不幸(业报因果)。
·一切依因缘而存在的存在,其本质都是痛苦的(轮回是苦)。
除非我们专注地思考并彻底了解这四种重要概念,否则我们不可能达到甚深的禅定。
四不共加行(2)
下一个步骤是由皈依大礼拜的修持,稳固对佛法的向往,并增长信心。这是佛陀所开示的法道的基础。修持皈依大礼拜时,要具足正确的动机,才能开展菩提心或觉悟的心。菩提心就是为了能帮助所有众生——不仅是自己——而希望达到正觉的大愿心。
接着,我们必须净除无始劫以来所累积的恶业及障碍,修持金刚萨埵(梵文Vajrasattva,藏文Dorje Sempa)法门(3),便能净除业障。
除了净除心的障碍之外,还必须积极地累积功德及智慧,藉此转化我们的心。修持献曼达(offering of the mandala)能达到这个目的。
最后,我们经由修持上师相应法(上师瑜珈),领受上师的加持。
我们必须精进地修持这四种不共加行。
四种因缘条件
起因
轮回中的一切,其本质都是痛苦。这并不表示轮回中完全没有快乐,而是这些快乐都是暂时的、表面的、不真实的,随时都在改变。觉知轮回的本质是苦,并渴望了悟心之究竟本质(大手印)及获得究竟之解脱,是修持禅定的起因,是踏入法道的初步动机。
但是,只要仍然认为自己在这个世界的境遇是快乐的,我们就不会想要离开这个世界。
主因
解脱的意愿本身并足够。跟随一位指引修持之道的上师,是绝对必要的。主因必须立基于起因之上。我们可将上师分为四个面向来讨论,而第一个面向是进入其他三个面向的立基点:
人身上师:身为人,为我们指出修持之道及心之本质的上师。对初学者而言,研读典籍是不够的;唯有上师亲口宣说的话,才能使我们升起足够坚定的信心。
法教上师:经由上师的开示而了解佛法的内涵及心的本性,并开始实修之后,我们可以直接去体认佛陀的圆满法教及具德上师的注疏及论述,进而详细审察自心觉受的意义及真确性。
法相上师:经由禅修及系统性的理论探讨之后,一切外在现象(法相)都变成禅修的辅助。信心与信任是根基,修行之道依它而存,如同大地之个坚固的基础,人与动物倚赖它为居住的处所,植物依靠它生长,建筑物凭它而立,各道众生安歇在此世界之中;大地提醒我们信心与信任的重要性。此外,溪河无间断的水流,象征修学佛法的精神——努力不懈。火,象征智慧火的清明而无碍。风的流动,则提醒我们一切现象的本质瞬间即逝、变动不居。当我们如此看待一切外在现象时,外在现象就和我们的内在心性相呼应,因而具有上师的功能。
法性上师:最后,我们会觉悟到一切现象——不论是外在或内在的,有情或无情的,静态或动态的——都不具有独立的存在性,而是自心明性的显现。这种外相与心无二无别的觉知,表示究竟实相(法性)已经成为我们的修行导师了。(4)
正因
具有正确的禅修知识,亦即明确了解禅修的目的及方式。禅修者的心应该免除任何附会或造作的意念,禅修的经验应当不掺杂诸如“我的心是清明的”、“我的心是快乐的”或“我的心是空性的”的评论或意念。让心自然地安住在本然的状态中。让心保持在它原本如虚空般单纯、平静的状态中,不做任何增减。禅修并不是造作一种新的状态,然后将它加入心的本然状态里。禅修是重新发现心原本的状态,让心不涣散地安住在如实的本质之中。
要因
“不造作地让心如实显现,真的就是禅修吗?”“希望这座禅修会进行得很好!”“但愿这座禅修不要失败!”这类疑虑、期望及畏惧,都与禅修的心相违背。我们应该只是安住于当下。铲除这类期望与忧虑,是禅定的要因。
以上我们共讨论了十二个要点。这十二个要点可分为三类:
1、四种基本思维,又称为四正念转心或四共加行:
·无常
·人身难得
·业报因果
·轮回是苦
2、四不共加行:
·皈依及发菩提心
·金刚萨埵清净业障法
·献曼达福德资粮积聚法
·累积智慧的上师相应法
3、四种因缘条件:
·起因
·主因
·正因
·要因
这十二个要点构成了理想的禅修背景。
有些人认为只有禅修才是最重要的,加行法只是表面的,因缘条件也只是次要的。他们急于修持禅定。认为休息是阻碍。但是,还没准备好就开始禅修,效果并不好。种植花卉不但需要种子,也需要双手及工具来松动土壤;种在土中之后,种子仍然需要水分、阳光及肥料。若没有这些附加因素,种子永远也无法长成花朵,尽管它是这个过程的根本因素。若要修持引现自心本性的大手印禅修,进而得到解脱之果,我们就必须具足以上这十二种因素。
身心的安置
身的安置(坐姿)
完整的坐姿包括七大要点,因此称为“七支坐”:
·双腿交盘结金刚跏趺坐:左足先放置在右腿上,右足再交叉放置在左腿上。
·背挺直如箭。
·双肩平展如秀鹰(5)的双翼。
·双手结禅定印(6):右掌安置在左掌上,两掌皆向上。
·下巴内收,与喉部成一直角。
·眼睛往下望,目光停留在离鼻尖四至指的空中。
·嘴唇及舌头自然放松。
这七项要点并非任意订定的。每一点都是根据我们体内的能量系统而来,和念头的升起及平息有密切关系。(7)
心的安置
将身体安置好,以正确的坐姿坐好之后,接着必须将心安置好。我们必须避免让心因为“我正在禅修”之类的念头,而变得紧绷。让心保持放松、开阔、清明、如虚空般的状态,既不追忆过去,也不思考未来,不执着于现在的任何念头或觉受。让心保持在一种觉醒的状态,不涣散,但很自在。禅修者不应有处于黑暗深渊或浓雾笼罩的感觉,要感觉到置身山顶上、天空高广清朗、一望无际。正确地将心安置好,极为重要。一般人往往以非常紧绷的态度禅修,将心置于一种牵强、不自然的非涣散状态之中。若不知道如何让心放松、保持开放自在,我们就无法禅修。这是必要的条件。
禅修(实际练习静坐一段时间)(8)
禅修练习
将心如此安置好之后,专注于一个选定的对象物上。刚开始时,我们修持的是“止”。修“止”的方法很多。我们会在此进一步探讨其中一些方法。初修“止”时…
《照见清净心—禅修入门指导》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