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在與獨立存在性。然而,這是無始以來即存于我們心中的根本無明及潛在習性所造成的。這和夢的道理一樣:某種現象出現在我們的夢裏,因爲這是我們在白天做過或想過的。
然而,你或許會說:當我敲打這張桌子,我的手確實碰到具體的東西;如果一切事物都不真正存在,這怎麼可能呢?這種理解方式源自根深柢固的習性,深深地牽製我們的心,單純的知識性了解無法扭轉這種傾向。這種必性使我們繼續把不真實的當做真實的。
假設我患有黃膽,那麼,我看到的一切都將是黃色的。我會以爲這個白色的杯子是黃色的。一位身體健康的人則會告訴我說:“不,這不是黃色的,是白色的。”然後,他解釋這是因爲我的病扭曲了我的色彩覺受而造成這種錯覺,使我看不見物體的真實顔色。由于每個人都這麼說,我將會接受這個杯子是白色的說法。但是,這只是一種知識性的理解;在我的病尚未治愈之前,我仍然會把不是黃色的東西看成黃色的。一切現象也都如此,僅只了解它們是幻相,並不足以超越幻相。
爲了中止黃膽所造成的錯覺,我必須去看醫生,並接受適當的治療。如果我按照醫師的指示服藥,疾病接受適當的治療。如果我按照醫師的指示服藥,疾病的症狀及影響將會逐漸減輕。我的黃色錯覺將愈來愈淡。痊愈之後,我將再也不會把不是黃色的東西看成是黃色的。
灌輸自己一切現象都不具有真實存在性的觀念,並不能阻斷我敲打桌子時的疼痛感——盡管它只是一種幻相。我必須采取對策才能使幻相消失,也就是說,我必須遵循上師所給與的法教。經由實修法教,對現象的執著將會逐漸消失。
讓我們回頭來看禅修時心緊繃的問題。如果我們不施加壓力、不刻意地安住于心,心自然會保持放松。當緊張的現象産生時,我們應該只是繼續安住,緊張將會自行消失。
注釋
1、唐卡(藏文,tangka):以佛教聖者或相關主題爲題材的繪畫。
第九章 大手印之足、首、身
大手印是導向了悟究竟本性的禅修,
也是最高層次的修行。
不可言喻的心
“大手印”代表一切衆生的究竟本性。
這個衆生皆有的心到底是什麼?它是在身體之內?身體之外?或內、外之間?它是白色的、紅色的或其他顔色?它是什麼形狀?它大小如何?
仔細地審察心,我們發現它的本性是空性。我們無法指出它有任何物質特性。
心是空性的,不是具體的物質,這是否表示它空無一物?不!心不可能只是空無一物,因爲根據我們的經驗,輪回中的一切念頭都起自于心。嗔及其他一切的煩惱或負面情緒都起自于心,信心及慈悲心等正面的念頭也起自于心。念頭的自然産生,就足以證明以不是空無一物。然而,當我們去尋找心的存在形態,探詢它是什麼時,卻找不到任何答案。我們無法說它就是某樣東西。可是,我們也無法說它什麼都沒有;因爲心有快樂及痛苦等情感,我們不得不承認這個結論不適當。因此,我們無法以存在及不存在的觀念來定義心。(1)
事實上,心的本性是無法以言語表達的,因爲它是法身(又稱爲究竟身)。法身超乎一般的思維及言語表達範圍,超越任何概念。雖然法身是我們真正的本性,我們卻無法證知這個事實,因而不斷地在輪回——依因緣而存在的痛苦之輪——中徘徊。佛法是證知法身之道,尤其是大手印禅修。
大手印的來源
在噶舉傳承中,大手印法門是由本初佛金剛總持直接傳給印度大成就者帝洛巴,帝洛巴再傳那洛巴。那洛巴再將此法門傳給馬爾巴大譯師,然後密勒日巴、岡波巴,再傳給第一世DB法王(Gmb)杜松淺巴(Tusum Kyenpa,1110-1193)。接著,這個傳承由曆代Gmb毫無間斷且完整無缺地傳續至今。
我本身是由我的根本上師第十六世Gmb(1924-1981)及卡盧仁波切(Kalu Rinpoche,1904-1989),得到此殊勝的大手印傳承。(2)
完整之體
大手印的修持必須融合叁要素,才算完整。這叁要素可以用身體的叁個部位做爲比喻,, , 缺少其中任何一個,都會影響整體的功能。這叁要素分別是:
·無執是大手印之足。
·虔敬是大手印之首。
·禅修是大手印之身。
唯有各機要部位皆完整無缺時,身體才能發揮完整的功能。沒有頭的身體,和沒有軀幹的身體一樣沒用處。具有頭和軀幹但沒腳的身體,也無法達成完整的身體之所有活動。身體必須具足部位,才能實現完整的功能。同樣的,大手印的修持必須具足叁要素——足、首及軀幹,才能發揮功效。缺乏任何一個要素的大手印,都不是真正的大手印。
大手印之足:離貪執
對此生具有強烈的貪執,如同沒有腳一般,無法走向大手印的修持之道。放下貪執,便如同具有雙足,能得到修行的自由。
放下貪執得從了解一切現象的本質開始。在證悟之前,色、聲、香等一切現象及外境,和我們的身體及心所造作的諸種內在顯相,都被視爲具有真實及恒常的存在性。這是錯誤的理念。
我們必須了解,感官覺知的外在現象,不但缺乏我們所賦與的恒常性,它們實際上是無常的,每一刹那都在改變。我們的身與心也同樣每一刹那都在改變。
以我們現在所處的這棟房子爲例。它似乎和昨天一樣,也和去年一樣。這當中似乎什麼改變也沒有。其實,這只是一種錯誤的印象。在感官無法覺知的層次上,其實構成這棟建築的分子不斷在改變,每一刹那都不一樣。就這種微妙但恒常的改變而言,新房子無法永久如新。這種改變注定它的老化及無可避免的毀壞,它總有一天會完全消失。所有的事物都是如此,即使是最堅固的東西也不例外,山和岩石也一樣。一切都是無常的。
我們的身體和心也無法逃避這種定理。例如,我認爲我今天是波卡,昨天我也是波卡,去年我也是波卡。我有認爲自己永遠都是一樣的波卡的傾向。然而,我的身體每一刹那都在改變,我的心(3)也和過去不一樣。
除了無常之外,我們也必須謹記“輪回的本質是痛苦”。只要放眼看看地球上的衆生,就知道衆生的身心之苦是罄竹難書、連綿不斷的。有時,我們看起來很快樂,沒有明顯的痛苦,但這並不是真正的快樂,因爲這不是永恒的,遲早都會轉變爲痛苦。即使是無苦也無樂的中和狀態,由于隱含于其中的無明本質,也終將變成痛苦。痛苦可分爲叁種:苦苦(痛苦的痛苦)、變易之苦(改變的痛苦)及壞苦。因此,輪回中的衆生無一具有真正的快樂。
從我們了解一切外在與內在現象皆是無常的,皆隱含著痛苦的那一刻開始,輪回就不再有趣了,我們對此生的執著自然就消失了。從此以後,我們就能將心轉向證得佛果的解脫之道。
大手印之首:虔敬
虔敬是大手印修持之首。虔敬的對象是一切傳承上師,特別是我們的“根本上師”(直接爲我們引見自心本性的上師)。
虔敬極爲重要,因爲若缺少虔敬,我們就無法敞開自心而得受加持;若沒有加持,我們就不能證悟大手印。有個比喻說,上師的加持如同雪山,弟子的虔敬如同把光照在山坡上的太陽。陽光的溫暖使雪溶化,讓我們得有水喝。如果代表虔敬的太陽不放光,雪山的雪就不會溶化,我們就無法得到不可或缺的加持。
大手印之身:禅修
放下對輪回的貪戀,並發願得到解脫,是大手印之足,虔敬則是大手印之首。但是,若缺少第叁項要素:思維自心本性的禅修——身軀,我們仍然無法證悟大手印。
大手印禅修必須具足如何使“身安住”及“心安住”的知識。
禅修的坐姿非常重要,因爲身與心密不可分。正確的坐姿態可幫助開展心的定靜,不正確的坐姿則造成禅定的阻力。理想的坐姿是先前已經提及的“毗盧遮那七支坐”:
·雙腳交盤結金剛跏趺坐。
·雙手交疊結禅定印。
·脊椎挺直如箭。
·雙肩展開如靈鹫的雙翅。
·下巴稍微往內縮。
·舌頭輕松地抵著上颚,雙唇自然放松。
·雙眼朝下注視著離鼻尖約八指寬的空間。
無法維持這種坐姿的人,可遵循兩個簡單的重點:脊椎全然挺直,及雙手結禅定印。
一旦身體安置在這個姿勢之後,我們必須知道如何安置心。應該如何安置心呢?首先,我們會注意到各種關于過去及未來的念頭,紛紛在心中升起。過去的念頭可能和幾年前或幾個月前、幾天前、幾小時前,甚至幾分鍾前發生的事有關。對于這些過去或未來的念頭,我們不要追隨。我們只是讓心不渙散地安住于現在。
不渙散地將心安住于現在,就是大手印的禅修。有些人可能會認爲這種不住于過去、不住于未來的禅修,必定極爲困難,甚至令人畏懼。然而,如果心不投射至已經或尚未發生的事,它將安住于現在,保持開放及輕松;自在的感覺油然而生,使禅修成爲容易、快樂的經驗。
平靜的心、遊移的心
在身體放松且內在不渙散的狀態下,心將暫時保持平靜、無念。在其他時候,念頭將升起,此時的心是遊移不定的。當心平靜時,我們能覺知這種狀態,並安住于其中。當念頭升起時,我們也能如此。所以,處理念頭的正確方法是避免兩種態度:
·認爲念頭是不好的,阻斷它們是必要的。
·不自覺地追隨念頭。
當念頭升起時,我們既不試圖阻斷也不追隨,只是繼續安住在單純的覺知狀態中。
大手印禅修是將心安住于當下。當心平靜、穩定地安住時,初學者往往會欣喜地認爲自己的禅修很好。但另外一種極端是,當許多念頭在心中升起時,他們覺得很沮喪,深感自己永遠都無法真正地禅修。這兩種反應是不對的。
通常,我們並沒有察覺到自己在追隨念頭;我們被念頭所盅惑。禅修時,我們不需畏懼念頭,不期待它們消失,也不試圖阻斷它們。我們應該以既不排斥也不接受的態度來看待念頭。它們在不在那兒並不重要。
禅修的重點不在于念頭是否出現,而在于保持不渙散的警覺,不評判也不執著于念頭…
《照見清淨心—禅修入門指導》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