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在与独立存在性。然而,这是无始以来即存于我们心中的根本无明及潜在习性所造成的。这和梦的道理一样:某种现象出现在我们的梦里,因为这是我们在白天做过或想过的。
然而,你或许会说:当我敲打这张桌子,我的手确实碰到具体的东西;如果一切事物都不真正存在,这怎么可能呢?这种理解方式源自根深柢固的习性,深深地牵制我们的心,单纯的知识性了解无法扭转这种倾向。这种必性使我们继续把不真实的当做真实的。
假设我患有黄胆,那么,我看到的一切都将是黄色的。我会以为这个白色的杯子是黄色的。一位身体健康的人则会告诉我说:“不,这不是黄色的,是白色的。”然后,他解释这是因为我的病扭曲了我的色彩觉受而造成这种错觉,使我看不见物体的真实颜色。由于每个人都这么说,我将会接受这个杯子是白色的说法。但是,这只是一种知识性的理解;在我的病尚未治愈之前,我仍然会把不是黄色的东西看成黄色的。一切现象也都如此,仅只了解它们是幻相,并不足以超越幻相。
为了中止黄胆所造成的错觉,我必须去看医生,并接受适当的治疗。如果我按照医师的指示服药,疾病接受适当的治疗。如果我按照医师的指示服药,疾病的症状及影响将会逐渐减轻。我的黄色错觉将愈来愈淡。痊愈之后,我将再也不会把不是黄色的东西看成是黄色的。
灌输自己一切现象都不具有真实存在性的观念,并不能阻断我敲打桌子时的疼痛感——尽管它只是一种幻相。我必须采取对策才能使幻相消失,也就是说,我必须遵循上师所给与的法教。经由实修法教,对现象的执着将会逐渐消失。
让我们回头来看禅修时心紧绷的问题。如果我们不施加压力、不刻意地安住于心,心自然会保持放松。当紧张的现象产生时,我们应该只是继续安住,紧张将会自行消失。
注释
1、唐卡(藏文,tangka):以佛教圣者或相关主题为题材的绘画。
第九章 大手印之足、首、身
大手印是导向了悟究竟本性的禅修,
也是最高层次的修行。
不可言喻的心
“大手印”代表一切众生的究竟本性。
这个众生皆有的心到底是什么?它是在身体之内?身体之外?或内、外之间?它是白色的、红色的或其他颜色?它是什么形状?它大小如何?
仔细地审察心,我们发现它的本性是空性。我们无法指出它有任何物质特性。
心是空性的,不是具体的物质,这是否表示它空无一物?不!心不可能只是空无一物,因为根据我们的经验,轮回中的一切念头都起自于心。嗔及其他一切的烦恼或负面情绪都起自于心,信心及慈悲心等正面的念头也起自于心。念头的自然产生,就足以证明以不是空无一物。然而,当我们去寻找心的存在形态,探询它是什么时,却找不到任何答案。我们无法说它就是某样东西。可是,我们也无法说它什么都没有;因为心有快乐及痛苦等情感,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个结论不适当。因此,我们无法以存在及不存在的观念来定义心。(1)
事实上,心的本性是无法以言语表达的,因为它是法身(又称为究竟身)。法身超乎一般的思维及言语表达范围,超越任何概念。虽然法身是我们真正的本性,我们却无法证知这个事实,因而不断地在轮回——依因缘而存在的痛苦之轮——中徘徊。佛法是证知法身之道,尤其是大手印禅修。
大手印的来源
在噶举传承中,大手印法门是由本初佛金刚总持直接传给印度大成就者帝洛巴,帝洛巴再传那洛巴。那洛巴再将此法门传给马尔巴大译师,然后密勒日巴、冈波巴,再传给第一世DB法王(Gmb)杜松浅巴(Tusum Kyenpa,1110-1193)。接着,这个传承由历代Gmb毫无间断且完整无缺地传续至今。
我本身是由我的根本上师第十六世Gmb(1924-1981)及卡卢仁波切(Kalu Rinpoche,1904-1989),得到此殊胜的大手印传承。(2)
完整之体
大手印的修持必须融合三要素,才算完整。这三要素可以用身体的三个部位做为比喻,, , 缺少其中任何一个,都会影响整体的功能。这三要素分别是:
·无执是大手印之足。
·虔敬是大手印之首。
·禅修是大手印之身。
唯有各机要部位皆完整无缺时,身体才能发挥完整的功能。没有头的身体,和没有躯干的身体一样没用处。具有头和躯干但没脚的身体,也无法达成完整的身体之所有活动。身体必须具足部位,才能实现完整的功能。同样的,大手印的修持必须具足三要素——足、首及躯干,才能发挥功效。缺乏任何一个要素的大手印,都不是真正的大手印。
大手印之足:离贪执
对此生具有强烈的贪执,如同没有脚一般,无法走向大手印的修持之道。放下贪执,便如同具有双足,能得到修行的自由。
放下贪执得从了解一切现象的本质开始。在证悟之前,色、声、香等一切现象及外境,和我们的身体及心所造作的诸种内在显相,都被视为具有真实及恒常的存在性。这是错误的理念。
我们必须了解,感官觉知的外在现象,不但缺乏我们所赋与的恒常性,它们实际上是无常的,每一刹那都在改变。我们的身与心也同样每一刹那都在改变。
以我们现在所处的这栋房子为例。它似乎和昨天一样,也和去年一样。这当中似乎什么改变也没有。其实,这只是一种错误的印象。在感官无法觉知的层次上,其实构成这栋建筑的分子不断在改变,每一刹那都不一样。就这种微妙但恒常的改变而言,新房子无法永久如新。这种改变注定它的老化及无可避免的毁坏,它总有一天会完全消失。所有的事物都是如此,即使是最坚固的东西也不例外,山和岩石也一样。一切都是无常的。
我们的身体和心也无法逃避这种定理。例如,我认为我今天是波卡,昨天我也是波卡,去年我也是波卡。我有认为自己永远都是一样的波卡的倾向。然而,我的身体每一刹那都在改变,我的心(3)也和过去不一样。
除了无常之外,我们也必须谨记“轮回的本质是痛苦”。只要放眼看看地球上的众生,就知道众生的身心之苦是罄竹难书、连绵不断的。有时,我们看起来很快乐,没有明显的痛苦,但这并不是真正的快乐,因为这不是永恒的,迟早都会转变为痛苦。即使是无苦也无乐的中和状态,由于隐含于其中的无明本质,也终将变成痛苦。痛苦可分为三种:苦苦(痛苦的痛苦)、变易之苦(改变的痛苦)及坏苦。因此,轮回中的众生无一具有真正的快乐。
从我们了解一切外在与内在现象皆是无常的,皆隐含着痛苦的那一刻开始,轮回就不再有趣了,我们对此生的执着自然就消失了。从此以后,我们就能将心转向证得佛果的解脱之道。
大手印之首:虔敬
虔敬是大手印修持之首。虔敬的对象是一切传承上师,特别是我们的“根本上师”(直接为我们引见自心本性的上师)。
虔敬极为重要,因为若缺少虔敬,我们就无法敞开自心而得受加持;若没有加持,我们就不能证悟大手印。有个比喻说,上师的加持如同雪山,弟子的虔敬如同把光照在山坡上的太阳。阳光的温暖使雪溶化,让我们得有水喝。如果代表虔敬的太阳不放光,雪山的雪就不会溶化,我们就无法得到不可或缺的加持。
大手印之身:禅修
放下对轮回的贪恋,并发愿得到解脱,是大手印之足,虔敬则是大手印之首。但是,若缺少第三项要素:思维自心本性的禅修——身躯,我们仍然无法证悟大手印。
大手印禅修必须具足如何使“身安住”及“心安住”的知识。
禅修的坐姿非常重要,因为身与心密不可分。正确的坐姿态可帮助开展心的定静,不正确的坐姿则造成禅定的阻力。理想的坐姿是先前已经提及的“毗卢遮那七支坐”:
·双脚交盘结金刚跏趺坐。
·双手交叠结禅定印。
·脊椎挺直如箭。
·双肩展开如灵鹫的双翅。
·下巴稍微往内缩。
·舌头轻松地抵着上颚,双唇自然放松。
·双眼朝下注视着离鼻尖约八指宽的空间。
无法维持这种坐姿的人,可遵循两个简单的重点:脊椎全然挺直,及双手结禅定印。
一旦身体安置在这个姿势之后,我们必须知道如何安置心。应该如何安置心呢?首先,我们会注意到各种关于过去及未来的念头,纷纷在心中升起。过去的念头可能和几年前或几个月前、几天前、几小时前,甚至几分钟前发生的事有关。对于这些过去或未来的念头,我们不要追随。我们只是让心不涣散地安住于现在。
不涣散地将心安住于现在,就是大手印的禅修。有些人可能会认为这种不住于过去、不住于未来的禅修,必定极为困难,甚至令人畏惧。然而,如果心不投射至已经或尚未发生的事,它将安住于现在,保持开放及轻松;自在的感觉油然而生,使禅修成为容易、快乐的经验。
平静的心、游移的心
在身体放松且内在不涣散的状态下,心将暂时保持平静、无念。在其他时候,念头将升起,此时的心是游移不定的。当心平静时,我们能觉知这种状态,并安住于其中。当念头升起时,我们也能如此。所以,处理念头的正确方法是避免两种态度:
·认为念头是不好的,阻断它们是必要的。
·不自觉地追随念头。
当念头升起时,我们既不试图阻断也不追随,只是继续安住在单纯的觉知状态中。
大手印禅修是将心安住于当下。当心平静、稳定地安住时,初学者往往会欣喜地认为自己的禅修很好。但另外一种极端是,当许多念头在心中升起时,他们觉得很沮丧,深感自己永远都无法真正地禅修。这两种反应是不对的。
通常,我们并没有察觉到自己在追随念头;我们被念头所盅惑。禅修时,我们不需畏惧念头,不期待它们消失,也不试图阻断它们。我们应该以既不排斥也不接受的态度来看待念头。它们在不在那儿并不重要。
禅修的重点不在于念头是否出现,而在于保持不涣散的警觉,不评判也不执着于念头…
《照见清净心—禅修入门指导》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