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比較薄弱、比較淡。當這種情形發生時,心就體驗到更大的平和及快樂。心終于能休息了。
在西方,上班的人每年都有一些假期。他們往往利用這個機會出國到海邊、山上、鄉間度假,希望在那兒獲得快樂及平靜。不幸的,心本身並沒有在度假,五毒、痛苦及內心的困擾,也跟著一起踏上旅程。實際上,這只是半吊子的度假。唯有禅修能提供全面性的度假。
日常生活中的禅修
要禅修時,初學者應該找一個清靜的地方,采取一個特定的姿勢,保持沈默,並遵守某些規則。可是,在養成習慣並累積足夠的經驗之後,任何情況下都能禅修:走路、工作、說話、吃飯……。達到這種狀況之後,他修習禅定的時間很多。而且,在所有的情況下,他的心都能保持平靜、寬闊及輕松。這種自在及甯靜的覺受本身就是禅定。
禅定也是一種自由的覺受。現代人非常重視自由。我們可擁有各種外在的自由,可是,只要我們的心仍然是五毒及念頭的囚犯,我們就不可能是自由的。
沒有經驗的駕駛員開車時很緊張,他會擔心出車禍,或不知道如何控製好車子。習慣開車之後,他可以一邊開車一邊和坐在旁邊的人說話,同時保持開車的全然覺知。談話不會使他無法專注于汽車的操縱或留意路標。同理,沒有經驗的禅修者在禅修時,應該只專注于一件事——禅修。逐漸地,他會發展出一邊禅修一邊做其他事情的能力,諸如一邊談話或工作。然後,在任何場合,他都會覺得很自在、很自由。
開朗的面目
隨著禅修的進步,纏心的五毒的毒性會變得比較和緩,我們的念頭也會減少。即使它們仍然存在,也已失去牽製力,不再是痛苦的原因。我們的心會平靜下來,升起愉悅的覺受。這甚至會反射在我們的外表:我們的臉變得很開朗、和善及歡喜。我們變得平易近人。別人會希望時常看到我們。內心的平和及快樂會照射到外在的世界。
主觀
我們對人、事、物及世界的感受和態度,主要決定于我們的心。假設一位你非常憎恨的人邀請你吃晚餐。場地雅致,食物也很精致美味;然而,你的憎恨心使食物的味道變得惡劣,也使那個地方變得很不迷人。相反的,一個你非常喜愛的人邀請你到一個不起眼的地方,吃一頓很普通的飯,但是,每一道菜吃起來都很可口,周遭的一切也如天堂般美妙!這其中的差異完全是我們的感覺所造成的,而我們的感覺受貪執或嗔眼的約製。
禅定:已存于心
禅定並不是諸佛或上師由外界安插到我們內心的某種東西。它本來就已經存在了,雖然它仍然只是一種潛在的狀態。上師只能指出這種潛能,並提供我們將之由內開展出來的方法。我們全都擁有禅定的能力,但是不知道如何應用它。我們的處境,就像是擁有一輛漂亮的車子但不會開車的人一樣。盡管這輛車子極其完美,卻哪兒都去不了。然而,我們可以找一位教練學開車。我們也許需要一、二個月的時間,但是,在教練的指導下,我們的努力終究會讓我們能利用到目前爲止一直無法利用的這輛車子。同理,禅定及佛的境界已經存在于我們內心,可是,若沒有一位具足資格的上師幫助,我們無法使其發揮功能。我們擁有一輛性能優越的車子,豈不是很奇怪的事嗎?同理,若我們純粹因爲不願意下功夫,也缺乏必要的恒心去修習禅定,而讓開悟的潛能一直沈睡下去,那豈不是一樣奇怪?
恒心
從艾克森普羅汶斯開車到巴黎的路途相當漫長。如果從來沒有走過這條路,起初我們可能認爲一小時就夠了。但是,上路一小時之後,我們就不得不認爲還有好長一段路要開。如果我們對這種情形感到很沮喪,就此停頓不前,那麼,我們永遠到達不了巴黎。
同樣的,某些人滿懷希望地開始修習禅定。勤勉地修習了幾個月——甚至才幾天——之後,如果還沒有達到期望的結果,他們就會覺得很不耐煩,因而放棄禅修。長途開車旅行是一件很疲憊的事,因此我們需要中途停下來,喝杯茶或咖啡。當厭倦感影響到禅修時,與其因沮喪或興趣索然而放棄,不如休息一下,讓心放輕松,然後再繼續禅修的旅程。
一般而言,初學者禅修相當向往,卻很難持續修習。他們對禅修之道很有信心,並具有必要的理解力,但往往缺乏絕對不可或缺的勤勉及恒心。
修習禅定的初衷,往往混雜著期盼迅速獲得非凡之內在覺受的強烈願望。這種期盼很快就遭到挫折:既無諸多美妙的覺受。也無非凡的境界升起。我們很焦急,但內在世界不理睬我們的無奈。沮喪之余,我們嘗試另一條路,這條路又讓我們失望;然後我們再嘗試另一條路,又另一條路……。
在這種情形下,我們怎麼能進步?
假設你想種出一朵花,于是你處理過土壤後,再播下種子,爲它澆水、施肥。很快地,一棵幼苗長出來了,但它和你想種植的那朵美麗的花一點相似之處都沒有。失望之余,你把幼苗整棵拔起來,心想最好再播下另一粒種子。可想而知,結果仍然一樣。不管種了多少粒種子,你永遠都看不到花朵。耐心及有恒地照料幼苗,是使它終會開花的必要條件。禅定也需要時間才有成果。保持耐心、恒心及規律,總有一天會使心的燦爛花朵綻放。修習禅定本身就已經很有利益了,即使每天只固定修十分鍾。若能如此規律地繼續修持數月、數年,我們的禅修必定會有進步。
禅定的滋味
如果沒有嘗過某樣食物,就無法體會它的味道;沒有親身體驗過禅定的滋味,就不能了解禅修的利益。如果你從來沒吃過巧克力,要求說明它的味道,我可以告訴你:
“嗯,它的味道很好!”
“有多好?”
“是甜的。”
“有多甜?”
把各種事實彙集在一起之後,我或許可以成功地給你一個有關巧克力的粗略概念。但是,它仍然是相當神秘的東西。相反的,把巧克力放入你的嘴巴,你立刻就可明確地知道它的味道。任何關于禅定之利益的解釋,不管多麼詳盡,永遠都無法傳達個中的滋味。唯有親自修習及直接的體驗,才能讓你發現禅定的真正味道。
問與答
問:我已經修習禅定好幾年了,但是我現在有退步的感覺。
答:這有可能是因爲業力的關系,或是因爲你沒有以前那麼努力及精進。退步的感覺往往是松懈、缺乏活力的一種征兆。但是,這也有可能是你禅修的方法有誤。遇到禅修上的困難,應該要設法加以對治。爲了使禅定的功夫增長,我們必須修持清淨業障,積聚功德,恭敬領受上師加持,並發展願力和精進心的法門。想要得到花,僅僅有一粒種子並不足夠,種子必須有土壤、水分、肥料及陽光的滋潤。禅修也需要助緣:淨化、功德、加持、時常聆聽開示、努力及恒心,唯有圓滿的禅修能使我們開悟。
即使我們有所進步。有時仍然會有停滯不前的感覺。或者,實際上停滯不前,卻覺得自己在進步。我們往往無法正確地判斷自己的禅定功夫。
問:西方人複雜的思考模式,是否是他們修習禅定的障礙?
答:差異性和困難可能不是來自人心的複雜。的確,在印度及西藏,生活環境比較單純;但是,人們的心也很複雜,也一樣被各種念頭及執著所遮蔽。西方人比東方人注重理智的發展,但是他們的精神價值觀比較薄弱。東方人則比較虔誠,也比較精進。這種差異毋庸置疑。
問:佛的境界只是心的平靜,或是也隱含某種特別的智慧?
答:無限平靜的心就是佛心。這種平靜含有利他的功德。佛全然了知一切現象的究竟本質。佛看到並明白缺乏這種智慧之平凡衆生的所有痛苦。這種慈悲心因此引發了諸佛利益一切衆生的能力和事業活動。
問:您是否可以做一些比較,好幫助我們了解幻相?
答:我們把外相當做真實。禅定的修習可以讓我們了解這些外相的虛幻;它們就像鏡中的映像。同樣的,聲音的虛幻本質就像空谷的回聲。我們的念頭事實上就像海市蜃樓,但我們錯把它當做真實的東西。將真實、本俱的存在性賦予外相、聲音及念頭,便製造了痛苦。把外相、聲音及念頭當做不真實,並不表示它們不再化現了,而是表示我們了解任何化現都缺乏本俱的真實性。這同時也使幻相失去製造痛苦的一切能力。
注釋
1、業報因果即因、果的定律。任何在主體及客體二元對立的範疇內造作而成的行爲,不論這行爲是身、語或意,都會對行爲的造者帶來某一種果報。這種果報起初完全看不出來、覺察不出來,仿佛一個印痕或一粒種子被植入意識中極微妙的層面(甚至比心理分析學家所形容的無意識更加微妙)裏,也就是“阿賴耶識”(梵文alayanijnana)——意識的貯存庫或潛在性。一種成熟過程由潛伏狀態開始發展,通常在經過許多世,甚至數百世之後,業報的種子最後會明確地表現出來,決定整體的存在狀況(性別、財富、外表特征、智力、感情特質等等)或暫時的境遇(一場疾病、一次遭遇、一項成功或失敗等等)。這一切運作有如電腦:龐大的數據、資料不斷地相互作用,新的數據、資料也不斷地添加進來,或多或少地影響結果。我們不斷依二元對立的原則行事,而這種錯誤的方式只有在開悟後才會被摒棄。當業報成熟的過程不斷除去較久遠的業痕時,各種新業的因素也同時如潮水般永不止息地湧入,增加我們的潛業。這整個過程一直變動不居。我們應該牢牢記住,影響我們生命的一切現象都是自身業力的顯現。試圖隔離出單一因素,是常見的錯誤。例如,生病時認定這是一種業報,因而以爲就醫毫無用處。這完全是片面的看法,忽略了此業同時也包括醫師及醫院的存在。
事實上,業報因果是關于宇宙物理定律的一種極爲廣泛地看法。如果我們播種的是小麥,長出來的絕不會是米。“隨機發生”不是物質的主要現象,也不是個人境遇的運行准則。業報因果可歸納爲一非常簡單的原則:任何製造痛苦的人,都會在心識的最深處種下痛苦的潛因;任何製造快樂的人,都會種下快樂的潛因。
第叁章 豐饒的根基
我們未來的快樂或痛苦,
將基于我們現在…
《照見清淨心—禅修入門指導》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