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何危险?
答:如果你依止并信任一位具足资格的上师,禅修就没有任何危机。但是,如果你在没有任何指导下禅修,可能不会有成果,事实上,甚至可能会有危险。
问:某些禅修方式使用象征五大元素、有特定颜色的物品。这只是一种习俗,或者有某种深奥的理由?
答:心的本性是包括这五大元素的究竟本质。证悟时,五大元素的本质就被体认为五方佛母。在证悟之前,显现的是五种寻常的元素。归属于五大元素的五种颜色,是其俱生本质的颜色。因此,这不仅是一种习俗而已。
问:一旦念头平息之后,我们如何避免滞留在空洞的平静中?
答:为了避免缺乏明性或变得昏昏欲睡,我们一定要提高警觉。然而,警觉的应用必须有适当的拿捏。如果控制得太紧的话,会产生更多的念头;如果太松的话,将会导致昏觉或昏钝。适当的平衡是必要的。
问:在您的开示中,您用“既非欣喜也非忧伤”这句话来表示中和的情感状态。在这类情形之中,“为了他者的利益而给自己新的导向”是什么意思?
答:没错,禅定可以使我们不因外境而感到欣喜或痛苦。然而,在禅修时,我们同时也在开展为了利益所有众生而愿求开悟的念头。由于这种发自内心的意向,所以一旦开悟之后,我们可以毫不费力、毫无分别心、任意自在地利益全宇宙。太阳让一切众生及一切所显分享它有益的光辉,而不用去思考:“我必须使这个和那个众生温暖,我必须使这个果实成熟……”等等。同理,诸佛利生的光辉遍及一切众生。然而,这种光辉并非无意识的。诸佛全然觉知众生的情境及他们自己的作为。他们了解众生的烦恼,可是,他们的利生行为是毫不费力的。这种利生事业藉由各种不同的方式化现,诸佛以圆满觉受身或报身,指导已经清净的行者;藉由雕像、画像、咒语等清净的支持形相,诸佛以化身引领我们这些平凡的众生。
问:我们能单由阅读经典而开悟吗?
答:若没有一位具足资格的上师指导,阅读经典并不足够,因为从经典所读到的,在我们心中所留下的印象不够深刻。然而,直接从一位上师口中得到的,会留下相当深刻的印象,并引发强烈的信心。
问:“方法”这个字困扰着我对禅修的看法。方法牵涉到组织、调整及引导我们的心。我很好奇一个人如何利用这些方法得到一种不造作、无所攀缘的东西。我们的知识、念头及感情是时间的结果。这些方法让我感到困扰的另外一点,是我们在利用时间。然而,若我们解脱了任何的限制,我们也同时脱离了时间。
答:一旦我们了悟心的究竟本质之后,就不需要任何方法了。然而为了能达到超越方法的境界,我们必须仰赖方法。若没有这种支持,我们就无法达到究竟的境界。方法确实意味着在某一段时间内的进步。然而,我们必须藉由时间而达到超越时间的境界。
问:时间真的存在吗?或者,它只是心的一种影射?
答:从究竟的观点来看,成佛之后就没有所谓的时间了。然而,在我们得到究竟的正觉之前,时间对我们而言还是存在的。现在,我们把三种时间——过去、现在及未来——当做是真实的,这种观念制造了许多痛苦,因为许许多多的回忆、担忧及计划扰乱了我们的心。事实上,过去已经不存在了,未来则尚未存在。可是,我们却经由思维的造作而把这两种虚幻的观念视为真实的,并因此而痛苦。在这三种时间当中,过去及未来使我们最为痛苦,虽然它们并不存在。在这方面,未来更甚于过去。我们以为这三种时间缺乏真正的存在。随着禅修的累积,我们对三种时间缺乏真实性的了解将会逐渐加深;最后,我们终会到达超越时间或无始亦无终的无时间境界。
问:由于一切都是无常的,那是否表示时间存在?
答:对现在的我们而言,时间存在,因此,无常也存在。无时间就是永恒。
注释
1、“精微的风”和“精微的能量”是心和身之间的连结,循环于“精微的脉络”之内。
2、圆满的佛果(即完全开悟)可用佛的三身来形容。所谓的“身”并不是指生理的构造,而是一种存在的层面。
·法身(梵文Dharmakaya),又名究竟身、法性身或自性身,字义是“一切存在的究竟之身”。法身好中虚空,是无形的,无法因意愿而得见,也难以用言语形容。是无形的,无法因意愿而得见,也难以用言语形容。虽然它可说是永恒的、无限的、非时间性的,但时间及空间的一切运作都包含在其中。
·报身(梵文Sambhogahaya),又名圆满觉受身,是全然证悟功德的有形化现。报身是非实质的,其如光的本质是法身功德的化现。虽然一般众生无法见到报身,但十地当中最高之三地的菩萨众可以见到报身。因为它的本质并非无常,亦非虚幻如同外相,报身并不受时间改变的影响。
·化身(梵文Nirmanakaya),指佛以平凡的形式化现,诸如释迦牟尼佛等。化身是诸佛为了引导众生得到解脱的慈悲化现。
除了这三身之外,通常还加上第四身:
·自性身(梵文Svabhavikakaya)。自性身实际上表示其他三身是不可分的。
第二章 进一步的思维
禅修和心有关。
心和天空很像:
没有形式,没有实质,也没有范围或大小。
天空与心
很多人想禅修。他们知道禅修和心有关,但通常并不确知禅修到底是什么。
这种情况有些像我们对天空的观念。每个人都知道什么是天空,没有人会告诉你说:“天空?我不知道那是什么。”但是,我们对天空的看法非常不精确,我们很少遇到能够定义什么是天空的人。如果你问道:“天空是什么?”被问的人只会把手往上一指,并说:“那就是天空。”禅定也是一样;我们知道它存在,也往往认为它是好的,但并不真正知道它是什么。
什么是天空?
通常,我们认为太阳是天空的中心。中心的观念隐含了边界的存在。人们倾向以国家为基准,来想像中心及边界,但是,另外一个国家的居民也会以同样的方式来定义。这足以显示,天空的中心及边界只是主观的概念,而不是现状的完整叙述。
有幸居住在法国普罗旺斯的人往往会说:“这里的天空多么美丽!”但是,我们可以因此而划定天空的某一部分,并笃定地说:“这一部分的天空是普罗旺斯的天空”吗?
每个人都知道天空是蓝色的,可是,只有少数人知道这是为什么。它是从哪里来的?它是实质的?抑或非实质的?它有多大?
禅修和心有关。心和天空很像:没有形式、没有实质,也没有范围和大小。就天空而言,每个人都知道它存在,但是很少人知道它究竟是什么。心和天空一样,既没有中心,也没有边界。我们尚未体验到这种无限的境界。但是,我们把无限缩减为有限,并因而局限在所谓的“我”的狭隘领域之中。这种缩减正如同普罗旺斯人提到“我们的天空”时,所隐含的主观性界限:他谈论天空的口气,仿佛他真的能把一块天空割下来,并把它定义为那个地区特有的天空。心是无限的,既没有中心也没有边界,但是我们却以一种非常狭隘的特质——自我——来认定自己。一切肉体上及精神上的痛苦,都由此而生。
某些类型的痛苦确实和外在的境遇有关,而且几乎都能找到实质的解决办法。但是,面对内在的痛苦时,实质的解决方式就没有效用了。
姑且让我们假想有一个和平、繁荣的国家,国王住在戒备森严的皇宫里。夜深了,这位拥有一切美好外物的国王正在睡觉。他在做梦。在梦里,敌人出现了,并且追杀他。国王感到非常焦虑、恐惧。但是,梦者自心之外的任何方法,都不能解除这场梦的痛苦。同理,我们可以拥有快乐的一切必要物质条件,但是,这对受苦的心一点帮助都没有。唯有佛法和禅修,能让我们从内在的痛苦、焦虑及诸种困难中解脱出来。
自我与五毒
我们的心根本上是无限的,不被个人的存在所限制。自我并不存在,虽然如此,我们却以这个虚幻的自我来认定自己。它是我们一切关系的中心及标准。所有确定它的存在及对它有利的事物,都变成我们执着的对象,反之,一切威胁到它的完整性的事物都变成敌人,都成为嗔恶的来源。自我的显现本身,就已遮蔽了自心及一切现象的真正本质。它使我们无法分辨真相与幻相。就这一点来说,我们是愚痴的囚犯。自我也使我们对任何领域内,可能形成竞争的人,产生嫉妒。而且,自我希望比他人优越,这就是傲慢。
贪执、嗔恶、嫉妒及傲慢,是我执产生的五种基本毒素。它们成为内在平静的顽强障碍,不断地为自己及他人制造忧虑、烦恼、困境、哀伤及痛苦。例如,被敌对者或恶言恶语攻击时,嗔恨心不仅造成自己的痛苦,也造成嗔恨对象的痛苦。
同样的,自我及五毒使我们伤害自己及他人,并在我们心中留下潜在恶业的痕迹(1)。这种潜在的恶业成熟时,就成为未来痛苦的境遇。
自我及其衍生物是我们真正的敌人,但是,它们不是用武器或实质物体可击败的有形敌人,而是唯修习禅定及遵循修心之道方可击败的无形敌人。现代科学发展出许多极有威力的武器,包括可以杀死数十万人的炸弹;然而,没有任何炸弹能灭除自我及五毒。在这一方面,真正的原子弹是禅定。
度假中的心
常态下的心,经常充满了和五毒相关的念头。这些念头络绎不绝,有时受嗔恨的影响,有时是贪执,有时是愚痴,有时是嫉妒,有时是傲慢。这些念头的强烈程度可能差异很大,但是,我们的心没有一刹那不受其干扰。
当工作告一段落,食物烹调好了,事情也讨论完毕了;这应该是一个很美好的假日。我们可以安静地闲坐,没有任何外在的烦恼要操心,然而我们的心却疲惫不堪。它不断地被盘旋的五毒所搅扰,即使五毒的活动相当轻微,心仍然无法真正平静下来。我们的心并没有在度假。唯有透过禅修,心才能度假。这并不是因为禅修可以让念头消逝,而是在某段时间内,念头将因而变得…
《照见清净心—禅修入门指导》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