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何危險?
答:如果你依止並信任一位具足資格的上師,禅修就沒有任何危機。但是,如果你在沒有任何指導下禅修,可能不會有成果,事實上,甚至可能會有危險。
問:某些禅修方式使用象征五大元素、有特定顔色的物品。這只是一種習俗,或者有某種深奧的理由?
答:心的本性是包括這五大元素的究竟本質。證悟時,五大元素的本質就被體認爲五方佛母。在證悟之前,顯現的是五種尋常的元素。歸屬于五大元素的五種顔色,是其俱生本質的顔色。因此,這不僅是一種習俗而已。
問:一旦念頭平息之後,我們如何避免滯留在空洞的平靜中?
答:爲了避免缺乏明性或變得昏昏欲睡,我們一定要提高警覺。然而,警覺的應用必須有適當的拿捏。如果控製得太緊的話,會産生更多的念頭;如果太松的話,將會導致昏覺或昏鈍。適當的平衡是必要的。
問:在您的開示中,您用“既非欣喜也非憂傷”這句話來表示中和的情感狀態。在這類情形之中,“爲了他者的利益而給自己新的導向”是什麼意思?
答:沒錯,禅定可以使我們不因外境而感到欣喜或痛苦。然而,在禅修時,我們同時也在開展爲了利益所有衆生而願求開悟的念頭。由于這種發自內心的意向,所以一旦開悟之後,我們可以毫不費力、毫無分別心、任意自在地利益全宇宙。太陽讓一切衆生及一切所顯分享它有益的光輝,而不用去思考:“我必須使這個和那個衆生溫暖,我必須使這個果實成熟……”等等。同理,諸佛利生的光輝遍及一切衆生。然而,這種光輝並非無意識的。諸佛全然覺知衆生的情境及他們自己的作爲。他們了解衆生的煩惱,可是,他們的利生行爲是毫不費力的。這種利生事業藉由各種不同的方式化現,諸佛以圓滿覺受身或報身,指導已經清淨的行者;藉由雕像、畫像、咒語等清淨的支持形相,諸佛以化身引領我們這些平凡的衆生。
問:我們能單由閱讀經典而開悟嗎?
答:若沒有一位具足資格的上師指導,閱讀經典並不足夠,因爲從經典所讀到的,在我們心中所留下的印象不夠深刻。然而,直接從一位上師口中得到的,會留下相當深刻的印象,並引發強烈的信心。
問:“方法”這個字困擾著我對禅修的看法。方法牽涉到組織、調整及引導我們的心。我很好奇一個人如何利用這些方法得到一種不造作、無所攀緣的東西。我們的知識、念頭及感情是時間的結果。這些方法讓我感到困擾的另外一點,是我們在利用時間。然而,若我們解脫了任何的限製,我們也同時脫離了時間。
答:一旦我們了悟心的究竟本質之後,就不需要任何方法了。然而爲了能達到超越方法的境界,我們必須仰賴方法。若沒有這種支持,我們就無法達到究竟的境界。方法確實意味著在某一段時間內的進步。然而,我們必須藉由時間而達到超越時間的境界。
問:時間真的存在嗎?或者,它只是心的一種影射?
答:從究竟的觀點來看,成佛之後就沒有所謂的時間了。然而,在我們得到究竟的正覺之前,時間對我們而言還是存在的。現在,我們把叁種時間——過去、現在及未來——當做是真實的,這種觀念製造了許多痛苦,因爲許許多多的回憶、擔憂及計劃擾亂了我們的心。事實上,過去已經不存在了,未來則尚未存在。可是,我們卻經由思維的造作而把這兩種虛幻的觀念視爲真實的,並因此而痛苦。在這叁種時間當中,過去及未來使我們最爲痛苦,雖然它們並不存在。在這方面,未來更甚于過去。我們以爲這叁種時間缺乏真正的存在。隨著禅修的累積,我們對叁種時間缺乏真實性的了解將會逐漸加深;最後,我們終會到達超越時間或無始亦無終的無時間境界。
問:由于一切都是無常的,那是否表示時間存在?
答:對現在的我們而言,時間存在,因此,無常也存在。無時間就是永恒。
注釋
1、“精微的風”和“精微的能量”是心和身之間的連結,循環于“精微的脈絡”之內。
2、圓滿的佛果(即完全開悟)可用佛的叁身來形容。所謂的“身”並不是指生理的構造,而是一種存在的層面。
·法身(梵文Dharmakaya),又名究竟身、法性身或自性身,字義是“一切存在的究竟之身”。法身好中虛空,是無形的,無法因意願而得見,也難以用言語形容。是無形的,無法因意願而得見,也難以用言語形容。雖然它可說是永恒的、無限的、非時間性的,但時間及空間的一切運作都包含在其中。
·報身(梵文Sambhogahaya),又名圓滿覺受身,是全然證悟功德的有形化現。報身是非實質的,其如光的本質是法身功德的化現。雖然一般衆生無法見到報身,但十地當中最高之叁地的菩薩衆可以見到報身。因爲它的本質並非無常,亦非虛幻如同外相,報身並不受時間改變的影響。
·化身(梵文Nirmanakaya),指佛以平凡的形式化現,諸如釋迦牟尼佛等。化身是諸佛爲了引導衆生得到解脫的慈悲化現。
除了這叁身之外,通常還加上第四身:
·自性身(梵文Svabhavikakaya)。自性身實際上表示其他叁身是不可分的。
第二章 進一步的思維
禅修和心有關。
心和天空很像:
沒有形式,沒有實質,也沒有範圍或大小。
天空與心
很多人想禅修。他們知道禅修和心有關,但通常並不確知禅修到底是什麼。
這種情況有些像我們對天空的觀念。每個人都知道什麼是天空,沒有人會告訴你說:“天空?我不知道那是什麼。”但是,我們對天空的看法非常不精確,我們很少遇到能夠定義什麼是天空的人。如果你問道:“天空是什麼?”被問的人只會把手往上一指,並說:“那就是天空。”禅定也是一樣;我們知道它存在,也往往認爲它是好的,但並不真正知道它是什麼。
什麼是天空?
通常,我們認爲太陽是天空的中心。中心的觀念隱含了邊界的存在。人們傾向以國家爲基准,來想像中心及邊界,但是,另外一個國家的居民也會以同樣的方式來定義。這足以顯示,天空的中心及邊界只是主觀的概念,而不是現狀的完整敘述。
有幸居住在法國普羅旺斯的人往往會說:“這裏的天空多麼美麗!”但是,我們可以因此而劃定天空的某一部分,並笃定地說:“這一部分的天空是普羅旺斯的天空”嗎?
每個人都知道天空是藍色的,可是,只有少數人知道這是爲什麼。它是從哪裏來的?它是實質的?抑或非實質的?它有多大?
禅修和心有關。心和天空很像:沒有形式、沒有實質,也沒有範圍和大小。就天空而言,每個人都知道它存在,但是很少人知道它究竟是什麼。心和天空一樣,既沒有中心,也沒有邊界。我們尚未體驗到這種無限的境界。但是,我們把無限縮減爲有限,並因而局限在所謂的“我”的狹隘領域之中。這種縮減正如同普羅旺斯人提到“我們的天空”時,所隱含的主觀性界限:他談論天空的口氣,仿佛他真的能把一塊天空割下來,並把它定義爲那個地區特有的天空。心是無限的,既沒有中心也沒有邊界,但是我們卻以一種非常狹隘的特質——自我——來認定自己。一切肉體上及精神上的痛苦,都由此而生。
某些類型的痛苦確實和外在的境遇有關,而且幾乎都能找到實質的解決辦法。但是,面對內在的痛苦時,實質的解決方式就沒有效用了。
姑且讓我們假想有一個和平、繁榮的國家,國王住在戒備森嚴的皇宮裏。夜深了,這位擁有一切美好外物的國王正在睡覺。他在做夢。在夢裏,敵人出現了,並且追殺他。國王感到非常焦慮、恐懼。但是,夢者自心之外的任何方法,都不能解除這場夢的痛苦。同理,我們可以擁有快樂的一切必要物質條件,但是,這對受苦的心一點幫助都沒有。唯有佛法和禅修,能讓我們從內在的痛苦、焦慮及諸種困難中解脫出來。
自我與五毒
我們的心根本上是無限的,不被個人的存在所限製。自我並不存在,雖然如此,我們卻以這個虛幻的自我來認定自己。它是我們一切關系的中心及標准。所有確定它的存在及對它有利的事物,都變成我們執著的對象,反之,一切威脅到它的完整性的事物都變成敵人,都成爲嗔惡的來源。自我的顯現本身,就已遮蔽了自心及一切現象的真正本質。它使我們無法分辨真相與幻相。就這一點來說,我們是愚癡的囚犯。自我也使我們對任何領域內,可能形成競爭的人,産生嫉妒。而且,自我希望比他人優越,這就是傲慢。
貪執、嗔惡、嫉妒及傲慢,是我執産生的五種基本毒素。它們成爲內在平靜的頑強障礙,不斷地爲自己及他人製造憂慮、煩惱、困境、哀傷及痛苦。例如,被敵對者或惡言惡語攻擊時,嗔恨心不僅造成自己的痛苦,也造成嗔恨對象的痛苦。
同樣的,自我及五毒使我們傷害自己及他人,並在我們心中留下潛在惡業的痕迹(1)。這種潛在的惡業成熟時,就成爲未來痛苦的境遇。
自我及其衍生物是我們真正的敵人,但是,它們不是用武器或實質物體可擊敗的有形敵人,而是唯修習禅定及遵循修心之道方可擊敗的無形敵人。現代科學發展出許多極有威力的武器,包括可以殺死數十萬人的炸彈;然而,沒有任何炸彈能滅除自我及五毒。在這一方面,真正的原子彈是禅定。
度假中的心
常態下的心,經常充滿了和五毒相關的念頭。這些念頭絡繹不絕,有時受嗔恨的影響,有時是貪執,有時是愚癡,有時是嫉妒,有時是傲慢。這些念頭的強烈程度可能差異很大,但是,我們的心沒有一刹那不受其幹擾。
當工作告一段落,食物烹調好了,事情也討論完畢了;這應該是一個很美好的假日。我們可以安靜地閑坐,沒有任何外在的煩惱要操心,然而我們的心卻疲憊不堪。它不斷地被盤旋的五毒所攪擾,即使五毒的活動相當輕微,心仍然無法真正平靜下來。我們的心並沒有在度假。唯有透過禅修,心才能度假。這並不是因爲禅修可以讓念頭消逝,而是在某段時間內,念頭將因而變得…
《照見清淨心—禅修入門指導》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