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照见清净心—禅修入门指导▪P3

  ..续本文上一页比较薄弱、比较淡。当这种情形发生时,心就体验到更大的平和及快乐。心终于能休息了。

  在西方,上班的人每年都有一些假期。他们往往利用这个机会出国到海边、山上、乡间度假,希望在那儿获得快乐及平静。不幸的,心本身并没有在度假,五毒、痛苦及内心的困扰,也跟着一起踏上旅程。实际上,这只是半吊子的度假。唯有禅修能提供全面性的度假。

  日常生活中的禅修

  要禅修时,初学者应该找一个清静的地方,采取一个特定的姿势,保持沉默,并遵守某些规则。可是,在养成习惯并累积足够的经验之后,任何情况下都能禅修:走路、工作、说话、吃饭……。达到这种状况之后,他修习禅定的时间很多。而且,在所有的情况下,他的心都能保持平静、宽阔及轻松。这种自在及宁静的觉受本身就是禅定。

  禅定也是一种自由的觉受。现代人非常重视自由。我们可拥有各种外在的自由,可是,只要我们的心仍然是五毒及念头的囚犯,我们就不可能是自由的。

  没有经验的驾驶员开车时很紧张,他会担心出车祸,或不知道如何控制好车子。习惯开车之后,他可以一边开车一边和坐在旁边的人说话,同时保持开车的全然觉知。谈话不会使他无法专注于汽车的操纵或留意路标。同理,没有经验的禅修者在禅修时,应该只专注于一件事——禅修。逐渐地,他会发展出一边禅修一边做其他事情的能力,诸如一边谈话或工作。然后,在任何场合,他都会觉得很自在、很自由。

  开朗的面目

  随着禅修的进步,缠心的五毒的毒性会变得比较和缓,我们的念头也会减少。即使它们仍然存在,也已失去牵制力,不再是痛苦的原因。我们的心会平静下来,升起愉悦的觉受。这甚至会反射在我们的外表:我们的脸变得很开朗、和善及欢喜。我们变得平易近人。别人会希望时常看到我们。内心的平和及快乐会照射到外在的世界。

  主观

  我们对人、事、物及世界的感受和态度,主要决定于我们的心。假设一位你非常憎恨的人邀请你吃晚餐。场地雅致,食物也很精致美味;然而,你的憎恨心使食物的味道变得恶劣,也使那个地方变得很不迷人。相反的,一个你非常喜爱的人邀请你到一个不起眼的地方,吃一顿很普通的饭,但是,每一道菜吃起来都很可口,周遭的一切也如天堂般美妙!这其中的差异完全是我们的感觉所造成的,而我们的感觉受贪执或嗔眼的约制。

  禅定:已存于心

  禅定并不是诸佛或上师由外界安插到我们内心的某种东西。它本来就已经存在了,虽然它仍然只是一种潜在的状态。上师只能指出这种潜能,并提供我们将之由内开展出来的方法。我们全都拥有禅定的能力,但是不知道如何应用它。我们的处境,就像是拥有一辆漂亮的车子但不会开车的人一样。尽管这辆车子极其完美,却哪儿都去不了。然而,我们可以找一位教练学开车。我们也许需要一、二个月的时间,但是,在教练的指导下,我们的努力终究会让我们能利用到目前为止一直无法利用的这辆车子。同理,禅定及佛的境界已经存在于我们内心,可是,若没有一位具足资格的上师帮助,我们无法使其发挥功能。我们拥有一辆性能优越的车子,岂不是很奇怪的事吗?同理,若我们纯粹因为不愿意下功夫,也缺乏必要的恒心去修习禅定,而让开悟的潜能一直沉睡下去,那岂不是一样奇怪?

  恒心

  从艾克森普罗汶斯开车到巴黎的路途相当漫长。如果从来没有走过这条路,起初我们可能认为一小时就够了。但是,上路一小时之后,我们就不得不认为还有好长一段路要开。如果我们对这种情形感到很沮丧,就此停顿不前,那么,我们永远到达不了巴黎。

  同样的,某些人满怀希望地开始修习禅定。勤勉地修习了几个月——甚至才几天——之后,如果还没有达到期望的结果,他们就会觉得很不耐烦,因而放弃禅修。长途开车旅行是一件很疲惫的事,因此我们需要中途停下来,喝杯茶或咖啡。当厌倦感影响到禅修时,与其因沮丧或兴趣索然而放弃,不如休息一下,让心放轻松,然后再继续禅修的旅程。

  一般而言,初学者禅修相当向往,却很难持续修习。他们对禅修之道很有信心,并具有必要的理解力,但往往缺乏绝对不可或缺的勤勉及恒心。

  修习禅定的初衷,往往混杂着期盼迅速获得非凡之内在觉受的强烈愿望。这种期盼很快就遭到挫折:既无诸多美妙的觉受。也无非凡的境界升起。我们很焦急,但内在世界不理睬我们的无奈。沮丧之余,我们尝试另一条路,这条路又让我们失望;然后我们再尝试另一条路,又另一条路……。

  在这种情形下,我们怎么能进步?

  假设你想种出一朵花,于是你处理过土壤后,再播下种子,为它浇水、施肥。很快地,一棵幼苗长出来了,但它和你想种植的那朵美丽的花一点相似之处都没有。失望之余,你把幼苗整棵拔起来,心想最好再播下另一粒种子。可想而知,结果仍然一样。不管种了多少粒种子,你永远都看不到花朵。耐心及有恒地照料幼苗,是使它终会开花的必要条件。禅定也需要时间才有成果。保持耐心、恒心及规律,总有一天会使心的灿烂花朵绽放。修习禅定本身就已经很有利益了,即使每天只固定修十分钟。若能如此规律地继续修持数月、数年,我们的禅修必定会有进步。

  禅定的滋味

  如果没有尝过某样食物,就无法体会它的味道;没有亲身体验过禅定的滋味,就不能了解禅修的利益。如果你从来没吃过巧克力,要求说明它的味道,我可以告诉你:

  “嗯,它的味道很好!”

  “有多好?”

  “是甜的。”

  “有多甜?”

  把各种事实汇集在一起之后,我或许可以成功地给你一个有关巧克力的粗略概念。但是,它仍然是相当神秘的东西。相反的,把巧克力放入你的嘴巴,你立刻就可明确地知道它的味道。任何关于禅定之利益的解释,不管多么详尽,永远都无法传达个中的滋味。唯有亲自修习及直接的体验,才能让你发现禅定的真正味道。

  问与答

  问:我已经修习禅定好几年了,但是我现在有退步的感觉。

  答:这有可能是因为业力的关系,或是因为你没有以前那么努力及精进。退步的感觉往往是松懈、缺乏活力的一种征兆。但是,这也有可能是你禅修的方法有误。遇到禅修上的困难,应该要设法加以对治。为了使禅定的功夫增长,我们必须修持清净业障,积聚功德,恭敬领受上师加持,并发展愿力和精进心的法门。想要得到花,仅仅有一粒种子并不足够,种子必须有土壤、水分、肥料及阳光的滋润。禅修也需要助缘:净化、功德、加持、时常聆听开示、努力及恒心,唯有圆满的禅修能使我们开悟。

  即使我们有所进步。有时仍然会有停滞不前的感觉。或者,实际上停滞不前,却觉得自己在进步。我们往往无法正确地判断自己的禅定功夫。

  问:西方人复杂的思考模式,是否是他们修习禅定的障碍?

  答:差异性和困难可能不是来自人心的复杂。的确,在印度及西藏,生活环境比较单纯;但是,人们的心也很复杂,也一样被各种念头及执着所遮蔽。西方人比东方人注重理智的发展,但是他们的精神价值观比较薄弱。东方人则比较虔诚,也比较精进。这种差异毋庸置疑。

  问:佛的境界只是心的平静,或是也隐含某种特别的智慧?

  答:无限平静的心就是佛心。这种平静含有利他的功德。佛全然了知一切现象的究竟本质。佛看到并明白缺乏这种智慧之平凡众生的所有痛苦。这种慈悲心因此引发了诸佛利益一切众生的能力和事业活动。

  问:您是否可以做一些比较,好帮助我们了解幻相?

  答:我们把外相当做真实。禅定的修习可以让我们了解这些外相的虚幻;它们就像镜中的映像。同样的,声音的虚幻本质就像空谷的回声。我们的念头事实上就像海市蜃楼,但我们错把它当做真实的东西。将真实、本俱的存在性赋予外相、声音及念头,便制造了痛苦。把外相、声音及念头当做不真实,并不表示它们不再化现了,而是表示我们了解任何化现都缺乏本俱的真实性。这同时也使幻相失去制造痛苦的一切能力。

  注释

  1、业报因果即因、果的定律。任何在主体及客体二元对立的范畴内造作而成的行为,不论这行为是身、语或意,都会对行为的造者带来某一种果报。这种果报起初完全看不出来、觉察不出来,仿佛一个印痕或一粒种子被植入意识中极微妙的层面(甚至比心理分析学家所形容的无意识更加微妙)里,也就是“阿赖耶识”(梵文alayanijnana)——意识的贮存库或潜在性。一种成熟过程由潜伏状态开始发展,通常在经过许多世,甚至数百世之后,业报的种子最后会明确地表现出来,决定整体的存在状况(性别、财富、外表特征、智力、感情特质等等)或暂时的境遇(一场疾病、一次遭遇、一项成功或失败等等)。这一切运作有如电脑:庞大的数据、资料不断地相互作用,新的数据、资料也不断地添加进来,或多或少地影响结果。我们不断依二元对立的原则行事,而这种错误的方式只有在开悟后才会被摒弃。当业报成熟的过程不断除去较久远的业痕时,各种新业的因素也同时如潮水般永不止息地涌入,增加我们的潜业。这整个过程一直变动不居。我们应该牢牢记住,影响我们生命的一切现象都是自身业力的显现。试图隔离出单一因素,是常见的错误。例如,生病时认定这是一种业报,因而以为就医毫无用处。这完全是片面的看法,忽略了此业同时也包括医师及医院的存在。

  事实上,业报因果是关于宇宙物理定律的一种极为广泛地看法。如果我们播种的是小麦,长出来的绝不会是米。“随机发生”不是物质的主要现象,也不是个人境遇的运行准则。业报因果可归纳为一非常简单的原则:任何制造痛苦的人,都会在心识的最深处种下痛苦的潜因;任何制造快乐的人,都会种下快乐的潜因。

  第三章  丰饶的根基

  我们未来的快乐或痛苦,

  将基于我们现在…

《照见清净心—禅修入门指导》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