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照見清淨心—禅修入門指導▪P4

  ..續本文上一頁所行是善或惡。

  一旦我們深切了解這點,自然會棄惡行善,

  並得到內在的平靜。

  輪回衆生存在的諸多形式當中,生爲人是極其珍貴難得的(1);而其中生在西方國家的人,更享有極優渥的物質生活。這一切都不是偶然的。從業報因果的觀點來看,生爲人和生爲神一樣,都是由于過去的善業——尤其是布施。

  然而,這些幸運的外在條件仍然不離依因緣而存在的範圍,因此,它們的本質是無常的。如果我們尚未發現究竟的真理及內心的平靜,這些外在條件仍然不足以讓我們得到真正的快樂。現在,許多西方人已經意識到這一點,並希望能發現內在的世界,因而將心轉向佛法(2)。如果我們能正確地修習禅定,那麼禅定可以帶來下列叁種成果,這叁種成果也說明了禅定的重要及意義:

  ·藉由禅定,一切痛苦都可被轉化爲快樂。

  ·藉由禅定,擾亂自心的一切煩惱都可被轉化爲非二元的智慧。

  ·藉由禅定,輪回可被轉化爲涅槃,即世俗的世界可被轉化爲悟境。

  然而,修習禅定意味著我們必須知道正確的修習方法。僅只告訴自己:“我現在要禅修了!”卻停留在某種不明確的狀態中,是不夠的。

  依止一個傳承

  禅修是修心傳承的一部分。我們所學習的禅定方法,可回溯到釋迦牟尼佛,他的法教是禅修的基礎。佛陀的法教經由一系列的上師,相續不斷地傳授到現在。

  在此傳承中,禅修之道起于我們對創始祖師的信心。皈依(3)就是表達這種信心的基本方式。皈依是表示真誠地領受佛陀法教的薰治。只要覺知到佛陀璀燦的功德,就會了解佛陀確實能幫助我們。佛的功德可歸納爲叁天項:

  無量無邊的智慧、

  無量無邊的慈悲心,以及

  無量無邊的度生能力。

  因此,我們滿懷喜悅及虔敬地領受佛陀的護佑。

  若對佛陀沒有信心,我們必定不會對法教有信心,也就不能如理如法地修持禅定。反之,對佛陀抱持信心,自然會引發對法教的信心,以及如理如法地修持禅定的能力。如此一來,我們在修習禅定時就不會遇到障礙。

  了解我們的境遇

  立基于這種信心,有助于了解我們的境遇。我們的境遇完全不是偶然的。如果我們現在體驗到某種快樂,那是我們前世行善的果報;我們現在的痛苦是前世的惡行造成的。同理,我們未來的快樂或痛苦,將基于我們現在所行是善或惡。這是佛法的重要觀點之一。深切了解因果關系,並明白所爲與所受之關系的人,自然會棄惡行善,並得到內在的平靜。矛盾的念頭和情緒(煩惱)及連帶造成的痛苦,將逐漸變淡,禅修本身也會變得比較容易。

  另一方面,我們必須了解一切衆生都有同樣的願望。我們每一個人希望得到快樂。這種快樂的欲望是一切衆生所共有的。同樣的,我們絕不會願意承受痛苦,沒有任何衆生會欲求痛苦。基于這個了解,嗔怒、侵略性及一切惡意都會自然消除,我們會發展出愛心、慈悲心及善心。如此,我們的禅修必然會開展良好的結果。

  豐饒的根基

  徹底了解禅修基礎的重要性,是絕對必要的。試圖在礫土或瘠壤上種植花或樹,是不會成功的。相反的,如果你處理好土壤,清除石子,並施加充分的肥料,種子及幼苗就很容易生長,並發育良好,你很快就能欣賞花朵。同樣的,如果我們沒有仔細地矯正自己的行爲,不發展愛心及慈悲心,缺乏這些根基,我們的禅定就無法開展。如果土壤是肥沃的,禅修的花果將會綻放無礙。

  渙散的心

  我們的心隨時都被感官捕捉到的對象所吸引:眼睛所見的形象、耳朵所聞的聲音、鼻子所嗅的氣味、舌頭所嘗的味道、皮膚所得到的觸感……。我們的心不僅被這些感官知覺的對象物所吸引,還和它們建立關系。心把自己所造作的觀念強加于它們。心認爲某些對象物是可愛的,並對它們産生貪執。心覺得其他對象物是可厭的,並對它們生起嗔惡感。貪執及嗔惡的感受,會反過來使它們的造作者——心——受苦。

  有時,我們的心並沒有被感官的對象物所吸引;形象、聲音、氣味、味道及觸感,都沒有盤踞在心上。然而,我們的心並沒有在休息,因爲它被川流不息的念頭所纏繞,耗盡精力。所以,心並沒有得到任何平靜。

  有些念頭環繞在我們過去所經曆的事;或許是同一天、前一天、上星期或上個月的事,或甚至是幾年前的事。然而,我們的心可能更常投射到未來:我們經常預計或期待明天、下星期或下個月的事,要不然就是分析目前的狀況。總之,不論是思索過去、現在或未來,我們的念頭紛至沓來。事實上,執著于“念頭是真實的”、即是痛苦的根源。

  由于被感官的對象物及連綿的念頭所盤踞,我們的心永遠無法安住在它的自性之中。知曉如何讓心安住在自然本性之中,既不被外在現象也不被內在念頭所幹擾,正是禅修的意義。

  利用對象物的禅修

  對初學者而言,禅修並非沒有困難,因爲心往往傾向追隨所貪戀之事物及習氣。所以,初學者應該盡可能在沒有外在幹擾、遠離人群的僻靜之處修持禅定。然而,要找到一個完全沒有幹擾和誘惑的地方,只有到高山深處獨居,斷絕任何往來。如果你有家庭、小孩、工作,這種作法可能很不實際。你甚至可能會對自己說:“我的業力是住在城市,所以,我最好打消禅修的念頭。”這種想法完全錯誤,因爲即身居鬧市,也一樣可以修持禅定。

  事實上,在學習禅定時,往往很難把心安置在自性之中,所以我們可以利用輔助物,將心導入平靜的狀態。任何外在的對象物都可以利用:杯子、桌子、燈、佛像,或其他候選人任何東西。之後,注意力不可渙散,完全集中在選定的這個對象物上。這只是一種單純的專注,不隱含任何分析或闡釋。例如,我們專注在一個杯子,既不審視它的形狀,不注意它的特征,也不評估它的品質,不過問它是否裝了水。我們只是把心放在杯子上,既不渙散,也不做任何評論。

  在這個練習過程中,如果杯子顯得非常清晰及明確,即是心真的完全專注的征兆。相反的,如果杯子變得模糊不清,表示心被念頭所牽引。

  若能規律地修持,不論所選擇的對象物是什麼,這種練習會有很大的利益。

  如果你住在城市,你會發現自己籠罩在許多噪音中:汽車、機器……等,所有讓你以爲自己無法修習禅定的聲響。與其把這些噪音當做障礙,你也可以把它們當做專注的對象,把它們變成禅修的輔助物。在這種情形下,不論是尖銳或地祇的噪音、喜歡或厭惡的聲音,都沒有什麼差別。你可以依同樣的方式來辨認自己禅修的品質:如果聲音聽得很明確並且沒有被念頭切斷,這是集中力甚佳的征兆。如果聲音斷斷續續,覺受模模糊糊的,這表示集中力不足。

  我們可以依同樣的方式,利用其他感官對象物來練習禅定,諸如:氣味、味道或觸感。此外,我們也可以開展在任何地方都能禅修的能力,無須遠離任何事物。隱避到深山除了使我們和分散專注力的事物隔離之外,並不能達到其他任何目的。利用這些外物來輔助禅修,效果是一樣的。

  直觀自心

  經由專注于外在對象物的例常修習,可以做好直接觀照自心的准備。

  我們已經知道,我們的心經常被接續不斷的念頭所盤踞。這些念頭大都是關于過去及未來。可是,只要稍加思考,我們就可以明白緬懷過去並無任何益處。往往,我們再度回想起過去的事件,並因而産生煩惱或痛苦。但是,那僅僅只是念頭而已。而且,它們所激起的一切都已經完全不存在了——過去已經過去了。一旦了解這些事件現在已不複存在,而且這種念頭缺乏實質意義、用處及利益的那一刻起,過去的念頭就再也不能對我們造成傷害了。

  我們對未來也要持有同樣的態度。挂念不久或久遠的未來應該做什麼,製造了焦慮、煩惱及痛苦。但是,只要仔細地思考一下,我們就明白在此刻,未來並不存在。爲不存在的事而替自己製造困擾,並沒有任何好處。

  觀照自心表示不追隨念頭(不隨念),不前瞻未來,也不回顧過去。把心安置于當下的自性之中,不渙散,也不造作。

  這樣,某種覺受就會在心中升起。盡可能長久地安住在這種覺受之中,就是這禅定。如此禅修時,我們只是安住在自然的覺受之中,什麼都不添加。我們不告訴自己說:“啊,開始生效了!唉,又沒有效了;我到了!不,我還沒到;我的心是空的!不,它不是空的……”我們只是不加任何評論或闡釋地安住。

  禅定的覺受包含平靜及喜悅,但是,這根本上仍然是無法描述的。我們無法說:“這就是禅定的覺受。”或“這不是禅定的覺受。”

  修習禅定

  要正確地修習禅定,只靠個人對禅修的理解並不足夠。我們應該尋找一位具有正統傳承的上師,向他求取指導,並根據他給予的指導恒常不懈地實修,如此,我們才能發展出真正的禅定覺受。

  尤其現今這個時代,很多人對禅修有興趣,但是很少人知道如何禅修。大部分人都認爲禅修是阻斷一切念頭,並保持在那種狀態之中。這是錯誤的看法。禅修時,我們並不試圖阻斷念頭,而是讓心保持開放、輕松,不渙散地安住在當下的覺知之中。這樣,念頭自然會停止,我們不須以任何方法約束它們、使它們停止。

  有時,在禅修當中會有無念或念頭很少的覺受,我們因此會非常高興地對自己說:“這就是了,我現在禅定得很好!”在另一種極端的情形下,許多念頭出現時,我們會覺得自己沒有禅定的能力,因而感到萬分沮喪。這兩種態度都是錯誤的。如果我們的心有片刻是無念的,就只是不起念頭地安住在那種無念的狀態中。如果心中起了念頭,就安住在那種有念的狀態中。我們安住在“如是”的心境之中,不做任何評論,諸如:定境産生了;又消逝了;我正禅定得很好;我禅定得很不好……等。這只是徒然無益地使事情變得很複雜。

  禅修時,身體不要緊繃,要自在、安適。保持沈靜及自然的呼吸,將心敞開、放松,不起任何關于現在或未來的念頭。然後,讓心保持在一種非常開…

《照見清淨心—禅修入門指導》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