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這個平靜的心的本質是什麼?它存在于哪裏?讓我們仔細審察這個問題。
禅修(實際練習靜坐一段時間)
這種審察其實是徒勞無功,卻可以讓我們經由親身體驗而發覺心無所住。不論我們在何處尋找,它都不在那裏。它不在任何地方。現在,我們放棄這種審察,重新回到“止”。
禅修(實際練習靜坐一段時間)
這種審察並未讓我們發現心——不論它是存在哪裏。然而,讓心安住使我們感覺到“安住的心是存在的”——一種快樂、平靜的感覺,一種某種東西存在的感覺,一種親身體會的感覺。不加以審察時,我們感受到這個安住的心的存在。但是,刻意去審察它的特質,我們卻無法真正說出“它是這樣”或“它是那樣”。我們完全無法描述它是什麼,因爲我們無法找到任何可稱之爲“安住的心”的東西。但是,如果因而推斷這個安住的心根本不存在,這又和我們讓心安住時所産生的存在感相抵觸。我們因此發覺這是一種無法形容的存在境界。“觀”即是認知及直接體驗到這種境界。(1)
交替修持安住與審察,可以讓我們獲得這種認知。一旦達到某種程度的禅修經驗之後,這兩種境界就再也無法區分,也不必要再交替修持。達到定靜與審察合一不二,是“觀”的至高意義。可是,交替修持是第一個步驟。
現在,我們都看到那排燈光明亮的階梯。讓我們看清楚這些階梯,然後在心中重現這個影像。
禅修(實際練習靜坐一段時間)
階梯的念頭現在出現在我們的心中。這個念頭是從哪裏升起的?它是從什麼地方來的?它的來源是什麼?
(禅修)實際練習靜坐一段時間
審察這個念頭的來源之後,我們無法說它來自外界,但也找不到它在體內的出處。階梯的念頭進入我們心中的方式,和一個人由外而走入房間的情形不同。念頭只是出現在心中,但不來自任何地方。
禅修(實際練習靜坐一段時間)
我們真的找不到這個念頭的起源處。
現在,讓我們來看看當階梯的念頭出現在心中時,它駐留在哪裏?在我們的身體外面或裏面?讓我們仔細地審察這個問題。當一個人進入房間時,他是由外面走來,跨過門檻,然後停留在這個有限及固定的地點。我們能以同樣的方式指出念頭停駐在某個有限及固定的地點嗎?
禅修(實際練習靜坐一段時間)
這個念頭本身——不是心所覺知的影像——是什麼樣子?它是什麼形狀、什麼顔色?我們看得見它嗎?我們的審察再次徒然無獲。
現在,讓我們仔細看看這些花。
禅修(練習靜坐一段時間)
當你專心在看花時,階梯的念頭是否仍然存在?當階梯的念頭消失時,它到哪裏去了?
當階梯的念頭在我們心中形成時,我們問自己是否像一個人經過房門進入房間,然後停留在房裏?當這個念頭消失,被花的念頭取代時,它到哪裏去了?這是否像離開房間到其他地方去?
禅修(實際練習靜坐一段時間)
花的念頭來自何處?現在,讓我們看看這座雕像。花的念頭是否還在那裏?它到哪裏去了?
禅修(實際練習靜坐一段時間)
審察念頭來自何處時,我們無法找到它的起源。當它出現時,我們搜尋不到它的所在地。當它消失時,我們不知道它去那裏。
念頭不起于任何地方,不停留在任何地方,也不消失至任何地方。它們不獨立存在。
假老虎的例子
只要仍然不了解自心本性,我們就會深信念頭真正存在。由于被視爲真實,念頭將成爲痛苦的原因。有些人深受某個念頭的折磨而不吃不喝,變得消瘦、蒼白、兩眼無神。這充分顯示,被真實化的念頭具有相當大的力量。
小孩子的絨毛動物玩具有時看起來像真的一樣。這些玩具老虎、獅子及花豹,張牙舞爪、神情凶惡,雙眼緊盯著獵物。小孩子可能會相信自己面臨真正的威脅,而感到十分害怕。雖然他看到的並不是真正的老虎,卻相信那是真的。這項錯誤因此成爲痛苦的原因。另一方面,小孩可能會很喜歡一支絨毛玩具馬,把它當真馬一樣地寵愛呵護。在尚未認識自心本性時,我們就你這小孩。我們把不真實的當做真實的,並因而感到痛苦或欣喜(2)。
另一方面,證悟大手印的禅修者,由于了知自心本性,就像是不會被假老虎或假馬所誤導的大人。大人會想:“這做得很逼真,會讓人以爲是真的老虎或真的馬。”但是,他不會被誤導,不會産生面臨真老虎或真馬時的反應。他不會有真實情況下的恐懼及喜悅。同樣的,證悟大手印的人洞悉引起煩惱的念頭的真正特性。念頭不會引發痛苦或欣喜。
名式各樣的念頭出現在我們心中,但是,它們不具有任何真實的存在性。“觀”既認知心的化現,也認知這些化現缺乏真實的存在性。這並不表示我們應該試圖消除心的一切化現,或否定心創造力,而是要看清顯相缺乏獨立存在的特性。假老虎並非較低劣的形相,它是化現一種。了解這個顯相不是真實的,就是了解空性。“觀”認知老虎的形相及缺乏真實性,是顯相與空性融合的體認。
笃行修行
和“止”一樣,修持“觀”的方法很多。我們已經討論過兩種方法:
·分析安住之心的本性。
·審察念頭起自何處、駐留于何處、消失至何處。
但是知識性的了解並不夠,我們必須實際將之付諸于禅修。不實際禅修而僅以具有這些正確的見解爲滿足,並不能帶來真正的成果。當我們生病時,醫師診斷病因之後,開處藥方,並解釋藥方的效用。但是,如果我們只滿足于得到診斷及了解這吃什麼藥、如何服藥的預期效果,我們的病並不會好。我們必須實際服用醫師所處方的藥才能痊愈。同樣的,了解禅修是什麼並不足夠,我們應該實際去禅修。
禅修幾天、幾個月或甚至一年然後作罷,也不會有結果。病人須持續服藥,直到痊愈爲止。如果在痊愈之前就停止服藥,即使已經服花數月或數年,疾病仍然會再惡化。同樣的,在達到確實及穩固的悟境之前,我們必須持續禅修。若想得到禅修的利益,恒常不辍是不可或缺的條件。
問與答:
問:煩惱是從哪裏來的?
答:從無始以來,我們的心就受到我執的控製。而且,在不斷轉世的過程中,無意識印痕一再隨著衍生,約製我們對世界的理解及對各種情況的情緒反應。嗔、貪等,都是這種印痕的一部分。這就是煩惱的出處。
當這些煩惱或情緒強烈是出現在心中時,壓抑並不是對治的良策。只要能認知情緒的出現及力量,我們無疑可經張開雙臂說:“歡迎、歡迎,請進!”也許情緒會羞怯地逃避之項邀約。
念頭及情緒的約製力來自我們對它們的認同。如果我們不理會它們,拒絕成爲它們的寄主或奴隸,它們就不會有傷害力。念頭就像是路上的汽車,車禍發生時,如果我們不在車內,就安全無事。
問:觀想有困難時,我們應該怎麼辦?
答:剛開始時,觀想往往很困難。作皈依、修金剛薩埵及上師相應法,加上毅力,可幫助我們逐漸克服觀想的困難。繁多的念頭及連帶的嗔怒與其他煩惱,不斷地在我們心中升起。即使我們了解它們沒有獨立存在性、並不真正存在、是有害的,但是它們仍然違反我們的意願而出現在心中。這就是爲什麼我們必須修金剛薩埵及上師相應法,以淨化造成這種現象的心識染汙及業障。
問:我們應該怎麼向上師祈請?
答:在觀想上師時,我們認爲他真的顯現,並深信他的護佑力。我們祈求他掃除我們的痛苦,驅散蒙蔽心性的業障,讓我們的心找到平靜與快樂。知道皈依祈請文的人,可以利用祈請文作這種祈請;否則,可以用自己的話作祈請。
問:如何才能分辨哪種情況是來自我執還是來自清淨的本性?
答:我們的心同時是無明及智慧的。一般而言,非二元性的念頭起自無明,本初的非二元意識才是智慧的表現。信心、慈悲等,也是智慧的表現。
問:當問題一再反覆出現時,我們應該怎麼辦?
答:問題的重現源于業力——蒙蔽心性的障礙與染汙。因此,對治的方法是清淨業障,例如:修持金剛薩埵、“止”、“觀”;開展對上師的虔敬心;皈依;開展對一切衆生的慈悲心。惡業清淨之後,問題就不會再出現,因爲它的因已經消失了。
我們的心是我執、煩惱及痛苦的囚犯。向上師祈請,修持金剛薩埵,將自心與上師的心融合,可幫助我們解脫這種束縛,回複到輕松、自在的狀態。這將大大地加強我們對佛法的信心,並使我們在面對無法得受佛法及不認識自心本性的衆生之時,慈悲心自然升起。
問:四臂觀音禅修和“止”、“觀”有何關系?
答:四臂觀音禅修包括“止”和“觀”。當我們觀想觀音在我們頭頂,觀想他的臉、手臂、莊嚴寶飾等等,我們將心專注于此外相;這是“止”。當我們了解觀音的這種外相不具實質性,他如同一面鏡子般,不是具體的存在物,但是在這缺乏自性的同時,也充滿智慧、慈悲及力量;這是“觀”。良好的四臂觀音禅修,同時涵蓋“止”和“觀”。
注釋
1、對不熟悉禅修的人而言,剛才所敘述的方法及結論可能顯得過于簡略及間接。不論是否有所覺知,心的經驗極爲片面及精細。此處所解釋的方法,若在具足資格的上師指導下,不造作、有恒地加以修持,可逐漸驅散我們所執著的幻相。後面所敘述的第二種練習也是一樣。
2、這完全不表示心從此駐留在一種恒常、單調及遲鈍的狀態。相反的,心經驗到特殊、異于尋常的喜悅。它超越了喜悅與非喜悅的觀念。解脫者的心不僅超越了痛苦,由于安住于本性的緣故,心處于不變的平靜、清明、智慧、快樂、仁慈及力量之中。心充滿無限的生命力。
第八章 再談觀
我們觀察某件事物,
發現它什麼都不是,也找不到它的所在地,
然後,我們只需安住在什麼都找不到的狀態中。
念頭是幻相
觀察自心時,我們找不到念頭的源起處,找不到它們的駐留地點,也找不到它們消失至何方。這顯示念頭不是“具體的事物”,它們是不真實的。
然而,由于我們不了解…
《照見清淨心—禅修入門指導》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