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法译序
波卡仁波切小传
卡卢仁波切对波卡仁波切的介绍
第一章 简介
第一节 觉醒的四要素
第二节 迈向觉醒的生命
第三节 重视相对性的真实(俗谛)
第四节 精神上的烙印
第五节 从“相对”到“究竟”
第六节 必然的改变
第二章 一天中的修行步骤
第一节 早晨之修行
一、晨起的第一个念头
二、呼吸练习
三、心的定位
四、盥洗室--净化之所
五、献供
六、礼赞佛陀
七、皈依
八、观音禅修
第二节 用餐时的修行
一、供养三宝
二、供养本尊
三、供养根本上师
第三节 晚间的修行
一、观音禅修
二、一天的总结
三、祈愿往生极乐世界
四、供品之清理
五、就寝
第三章 不同情况的修持
第一节 快乐之时
第二节 痛苦之时
第三节 病时
第四节 于一些小状况时之修持
第五节 食肉之时
第六节 电视
第七节 面对各种情绪时的处理
第四章 正确的引导
十种善业
十不善业
几个常用咒语
法译序
首先我必需指出,许多人皈依之后,在日常的修行中,缺乏明确的指引,而这正是大多数倍感至需的。如何能简单有效地,在工作及日常生活中,给每一天至少奠立一块精神基石呢?
这本小册子回答了这个问题:这正是为什么波卡仁波切对它十分的珍视;于书中我们找不到空洞的言辞,少有引论述理;但不少虔诚、具足发心的修行者皆深深觉得,这是一位菩提道上不可缺少的同伴。
于1987的欧洲之旅,波卡仁波切以无尽的慈悲,将本书内容口述、录音;并以无限的包容与耐心,接受摄影,以供本书插图使用。
本书不是以动人的故事或华美出色的思想,来迷惑内心;亦不是在阅后即摆回书柜中的那一类书籍。相反地,这是一本作为一读再读,时时参考的书籍。
本书由三部份组成:
[第一部份]包括一些简短的修行、祈祷,虽然起于初因缺乏习惯,会让人认为有点繁杂,但日久转易。它为一日确立方针,确定应有的作息与修行,用以滋养精神。我们将学习:
● 晨间修行的八步骤。
● 用餐时的修行。
● 夜间就寝前的修行五步骤。
[第二部份]他交给我们一付心灵之钥,有利于每日我们所面临的各种状况。高兴愉悦时,痛苦或病时,应该怎么做?诸如像开门、穿衣或过桥…等等,要如何利用这些平常事来修行?在我们生气发怒、欲望或嫉妒心起时该怎么做?还有该如何面对吞食我们生活的电视?
最后,[第三部份]谈到[正行]的大原则。
正如智者之言,这本书自是弥足珍贵。然而对书中所教导的,只有认真修行,才能将其价值完全发挥,籍由书中的教示,我们将有所转变。
小书本,我们每天的朋友,当你能善尽所能时,我们将不再需要你,因为你已为我们所完全吸收,我们也将以感谢及尊敬之心,将你安置在最美丽的书架上。
Francois Jacquement
波卡仁波切小传
波卡仁波切,在幼年时便被认为[祖古],也就是一位已过世大喇嘛的转世。他先于西藏接受了特殊严谨的教育,一九五九年因......流亡印度,并继续学习,且度过数年的闭关苦修。自一九八一年起,他数度造访西方,并对无数弟子传授法教。
他的一生,最初深历西藏文明的薰陶,在年岁稍长后,因世事之变迁,而适处于印度及现代世界之中。他以一位完美、真实的佛教徒向我们传达了他对真知的渴望、内心中无尽的温柔慈爱,及对上师至诚不变的敬重。在尽览本书中传记及法教开示之外,可以隐约摄见波卡仁波切的光辉,感受到他所散发出那如宇宙般无穷之光芒,泽润着众生。
载自[波卡仁波切的一生]
卡卢仁波切对波卡仁波切的介绍
于一九八七年八月三十日,卡卢仁波切在他最后一次造访法国,于勃艮第(Bourgogne位于法东)千佛寺的落成启用典礼中,在波卡仁波切侍陪下,对大众做了如下的介绍:
你们大概还不知道谁是波卡仁波切?
不久以前,在藏西有一所名为[波卡]的寺庙,那儿住着一位伟大的喇嘛。噶玛·协惹·哦色,波卡仁波切正是他的转世。当中共军队到达西藏后,他逃到了印度,在那儿他遇到了我;从那时起,于大吉岭(Darjeeling),他便一直在我身旁。
最初,他在我的指导下无误地完成了[四加行],那时他对西藏佛法的认识已经是十分杰出的。
接着,我们于梭那建立了一所闭关中心,波卡仁波切于此进行了第一次三年三个月的闭关,致力于香巴噶举派教法的修行,并接受所有教法的灌顶传承及一切必要的开示。在这三年之后,我任命他主持索那达闭关中心。他先后完成了三次共近十年的闭关,于第三次闭关,他致力于学习噶玛噶举派教法,并完成了[那诺巴六瑜伽法]的修习。
于锡金Rumtek闭关中心建成时,十六世DB法王亦任命他主持此中心;直至目前,波卡仁波切已在Rumtek指导了三期的传统闭关。
波卡仁波切是一位优秀的喇嘛,无论于闻思修及修持上皆十分圆满。
那诺巴曾授记玛尔巴,在他的传承下,每一位弟子皆优秀于其上师。
所以,玛尔巴的弟子密勒日巴的成就高于他的上师;同样,波卡仁波切是我的传承者,他将比我更伟大。
第一章简介
第一节 觉醒的四要素
觉醒是真实的快乐,它同时包含了入世与出世,是万物的本质。我们只能在四大要素相结合的条件下得到它,这四要素是:①起因,②支撑,③辅助条件,④方法。
1.觉醒的起因是于潜在状况下,自然地,无所分别地表现于诸有情的心灵上。
2.[支撑]指的是人身的存在,它优于其它的精神层面,因它可作为觉醒的工具,所以我们称之为“人身宝”。
3.辅助条件是指一位合格的精神导师,他为我们指引正确无误的道路。
4.方法是指上师所赐予的教导,这些教导皆是释迦牟尼佛留下来的法门,其中包含了显经及密续。
(注一)
没有这四要素,我们无法于觉醒的道上有任何进展,再则缺乏任何一项要素,也将使其它三要素失去作用。现在这四要素已聚集在我们面前,这使我们能善用、也更能珍惜自己的生命。
想想我们今日的幸福,想想于过去生中我们所积的善因,让我们把这些善因汇聚一起,更加速于觉醒道上迈进。
第二节 迈向觉醒的生命
放弃世间日常的一切活动,专一于精神上的修持,创造一些能令内心进步的理想条件。于此远景之前,首先我们必须开始学习藏文,因为藏文将佛法十分完整地保存下来,而佛法译成西方语文目前仍十分稀有。接着我们可以进行三年的闭关;并且只要我们能够,我们也可以继续进行为期几年或几个月的闭关生活。将整个生命都致力于学习、反省、及精神修持,这是对生命最好的利用。
如果环境不允许我们受持一个完整、专一的教法(注二);我们仍然可以在不用放弃工作、家庭之下,、以一些简单、规律的修持来润泽我们的生活;例如我们可以做观音禅修,利用假日到佛法中心,让我们在喇嘛上师的教导下,更加深我们对佛法的认识,并与其他人一齐禅修,或者利用一个或数个礼拜来进行短期的闭关。
假使我们连上述修法的可能性都没有,也毫无机会到佛法中心的话,我们仍可以按照我们的生活来修持,并从中获益。即使我们仅能花些微的时间来做,规律且专注地,如果天天、经年累月下,这一点一滴所累积起来的,将不可忽视。维持精神生活成为一种习惯,将自身内在正面的、深广的潜能释放出来,摆脱以往许多不好的习惯,便能避免恶业的形成。
要知道我们的行为中,善与恶的色彩,是源自于烙印在我们精神上的习惯。依照这种习惯力所完成的行为,不论是好或坏,他们将产生业果,而在未来成熟之时我们一定会尝到。同样仅仅于我们心中产生一个正念、而这正念便在心中形成一种好的、正面的习惯或经验。我们的口业与身业,也会同样地烙印在我们的心中。
我们必须每日专心检查我们的身、口、意是否在正确的方向。使能切断种种的不好、并尽可能朝正道迈进,如此我们将会有所转变。
第三节 重视二元相对性的真实(俗谛)
仅管我们尚未确知那存在于[相对](俗)与[绝对](真)二相合一之真实性中(注三),[心]的存在形式(注四)--这真实的认知,便是我们所谓的“醒悟”。此[相对]与[绝对]的真实性,二者一般不被认为是一体的,而被认作是相互分离的。(注五)
虽然善业与恶业皆缺乏二谛和合的真实性,他们的果报确是不会错的:造业者本身的幸福,一定源自于自身的善业,而痛苦也一定起源于恶业。这种善、恶、因果间的关系,也是相对实性(俗谛)的一个特性。那么我们为什么必须了解善、恶间的区分及知道什么要接受,什么需舍弃?这是因为在究竟相对(真谛)的证悟之前,我们仍屈服于二元相对的现象之中,而一直处于无可抗拒的轮转之下、仅管于相对的现象中缺乏自我的真实性。(注六)
事实上,唯有心是依附于吾人所造的善业与恶业,而业的印记仅能固定于心所,也只有心能于苦或乐中体验业果。仅管只有心为诸业所牵连,但俗谛方面,业果的体验及贮存累积,确实是一项无法避免的过程。以事实来看,火是不会无缘无故自己存在的,如果把火放在手上,则立刻被烧伤。所以要知道摄受善业、摒弃恶业,直至解脱……。
第四节 精神上的烙印
在二元相对的现象(俗谛)中,我们所造作的行为(业)会在内心中留下烙印。
这些精神上的烙印,是留在我们记忆过程中的简单影像。例如我现在想:“我必须在五点时去买东西。”这个“想”(念头)接着将离开我们的精神表面,然而它已在心里留下一个记号。好!五点一到,这“想”又再度出现,我们…
《修行者的一日》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