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便告訴自己:“是該去買東西的時候了。”這些由于“想”而留下的痕迹,就像消失在地面上的泉水,時間到了便又冒出地面,重新彙集成流。
隨著同一種行爲的重複發生,它于我們心中留下的印記,將逐漸地形成一種無法動搖,而且帶著強製性。酒精對于人體便是一個明顯的例子:一個人第一次喝酒時,他一定感到不舒服,更會覺得嗆人及全身火辣。如果這個人持續每天喝一點酒,第一次不愉快的印象將漸漸消失,取而代之的便是一種喜悅與滿足。總之,習慣之後,這個人便會認爲酒實在很美味,最後到這習慣根深蒂固時,已是無法改變了。而它産生了什麼?這種日複一日的習慣,已在精神上烙下愈來愈深的印記。同樣的過程,正確的精神生活在心裏所烙下的痕迹,卻是正面的,有益的。通常在開始學習掌握一項好的習慣,並不是很容易。然而,慢慢地,一步步地做,漸次地要求自己,我們會發現愈來愈容易,並得到很大的喜悅。記得:當我們的精神和佛法放在一起時坐禅便是在修法;而不坐禅時亦是在修法。于內心獲得良性的、正面的印記是十分重要,而且必須不停的建立;今天修行,到了明天便放在一旁的做法,是行不通的。要堅固一項好的習慣,必須要有規律及有毅力,如此幾個月或幾年之後,我們會了解,我們的不良習慣在減少,同時好的本性會如同花朵一樣綻放開來;有了如此的觀察與了解,我們必須于此道路上持續前進,直到成佛。
經由負面行爲所留下的記憶,並不是無法醫治的,我們可以藉由忏悔來擺脫,使負面的印記成爲中立性;果報將不會發生。缺乏忏悔、反省,負面印記將每日增大加深。即使今日我們做了一件微不足道的惡行,但如果我們不立即發現並忏悔,小小惡行在我們心中留下的刻痕,將與日俱深。這有一點像錢擺在銀行,每天會生利息一樣,能在我們需要時,給予極大的助益。
如果我們不能稍加留心,好的行爲所留在心裏的良性印記,也能被抹減掉:如果我們對衆生從沒能供奉及布施的話,生氣、忿怒或其它不良的情緒反應皆能消滅掉善行所積的功德。布施、奉獻及回向,不僅能保護已有之功德,更能讓它日日增長而不流失。(注七)
第五節 從[相對]到[究竟]
正因爲我們無法超越相對性真實(俗谛),而使得存在于善業、惡業及苦、樂之間的因果關系,繼續支配著我們。身爲初學者,我們無法立即證悟到究竟真理(真谛)。因此我們的修行,必須面對這[相對性真實]。當我們若能在這[相對性真實]的生活中,采取一種正確的姿態,摒棄一切的不善,我們心中會發展出一種能自動引導至證悟究竟真理的能力。因此善用這二元[相對性真實],便能逐漸打通通往究竟的大道。
初學者若一開始便著手進入[空性]究竟實相的禅修,那只能給自己一道窄門,因此必須以[入世]的生活,做爲修持的著路點。之後,內心的開發,將自然地把我們領引到一個于兩種修持相互平衡下所達到的階段:一是禅修及對空性的理解,另一是指于世俗中,身、口、意叁方面行爲之修持。接著愈深入證悟空性,愈能使已失去重要性的身、口、意,藉種種修行而激發出力量。
對于我們初學者,僅靠著禅修空性,是非常困難的。禅修必須依賴我們的身體、言語、思想上的行爲,及棄惡從善的力量這兩者的積極配合,這也正說明每日修行的必要性。
第六節 必然的改變
凡是跟隨佛陀教法的人,一定發覺,他們在行爲、言談表達及思考方式中,有著顯著地轉變。倘若無此轉變,即使穿過佛法的大門,讓法教在我們心中留下愉快的回憶,我們卻將無法采收到碩大的果實。
我們可以將一塊黑布放入紅色、黃色、藍色或綠色的顔料中,但黑布永遠變不成紅布、黃布、藍布或綠布,我們只是在浪費時間,而不會有任何改變。這也正說明,如果我們自身沒有産生任何轉變,這便是缺乏修行或修行不足的信號。
反之,當我們將一塊白布浸到顔料中,白布便改了顔色。譬如浸染到黃色顔料,它會變成一塊光鮮的黃布。即使色染得不夠周全,也不會仍是一整塊白布,至少染上一些黃斑點。同樣對于我們精神上的修行,如果色染得周全,我們便可能于此生覺悟解脫;萬一,即使我們達不到這理想中的結果,也必須至少有些許的轉變:這便是相較于皈依前,我們的言行會些微地向善,我們的心靈應附著較少的惡意、貪婪,取而代之的是更多的善意、知足、慈悲及忠誠。
我們應像白布一樣可以著色,而不應像塊永遠變不了顔色的黑布。爲此,每日修行是責無旁貸的。
注一:顯經是指記錄佛陀對大小乘所施予的法教經典,密續集結了金剛乘的教法。
注二:法(Dharma):通往解脫的精神道路。
注叁:[相對]與[絕對]二相,便是[俗]、[真]二谛。
注四:心的存在形式指的是[真實的本質],它超越了由[主體]、[客體]二元觀念所造成的幻相。
注五:相對性的真實(俗谛),涉及到現象的存在形式。絕對性的真實(真谛),涉及到真理的無相。
注六:我們必需更廣泛地理解[業]這個字;它不僅指肉體上的行爲,也包含了言語及意識思惟。意思是一念生起即是造業,一句話語亦是業。另一方面,此[業]不作必然引導至另一目的解。同樣以慈悲善心及守護生命爲動機,而祈禱、持咒、冥思禅坐,皆是善業。
注七:善行之功德回向,是指我們希望此善行所生之潛在善因,能利益到一切有情衆生。
第二章 一天中的修行步驟
第一節 早晨之修行
一、晨起的第一個念頭
爲了有較充裕的時間來完成晨間修行,我們必須比平時早十五分鍾起床。(注一)
醒來之後,我們讓自己坐在床上,以禅坐的姿勢,放松身體,然後思惟:
願諸有情自輪回的床上醒來。(注二)
輪回、苦皆似床一般:因果、業緣、情欲、妄想便像在輪回的床上,演出無止無盡的夢。所以于每日晨起時,坐在床上,于心中祈禱一切有情皆能于業緣、情欲及無知中出離,也能于正知中醒悟。
願諸有情皆能證得智慧身。
于因地中,凡諸有情于自心中皆具佛性,皆是覺省的;故此我們祈願這潛在的本心能于諸妄想、業緣所覆蓋的夢幻中解脫出來,也願諸有情能速得證智慧身,達到究竟覺悟。
在可能的範圍內,我們以高昂的聲音大聲念誦上述的祈願;若不行,則于心中默禱亦可。
二、呼吸練習
1.排出殘留的氣。
我們還是坐在床上,保持禅坐的姿勢,雙手握拳置于兩膝上,深吸一口氣,後緩緩吐出,在吐出氣的同時,將十只手指頭張開,此時手還是置于膝上不動。吸氣時必須注意,起頭時要緩,于中間時漸漸加強,結尾再變弱。僅管我們是以鼻子來排氣,但在呼氣的同時,仍要觀想氣由嘴及鼻孔排出。觀想一切自無始以來的惡業,于心中糾纏不休的愛欲、無明的面紗等種種毒障皆化爲黑色的氣,自鼻、嘴及毛孔排出,並消失于無遠弗是。
接著我們深深地吸氣,同時並將雙手握拳,觀想十方諸佛菩薩的慈愛化成五色光芒(白、藍、黃、紅、綠。)自我們的筆、嘴、毛孔進入身內。
于上述呼吸法及觀想要領,我們重複練習叁次。
2.心氣不二
在排出體內殘留的廢氣之後,我們將呼吸回到自然狀態,不要分心,放松,將意念全擺在呼吸上,讓心與氣合爲一體。
如此我們照這樣做七次呼吸。
3.金剛乘中“氣”的淨化
如果我們有受過灌頂,我們可以接下去將嗡、阿、吽叁音節與呼吸結合在一起,這叁音節包含一切咒的本質,及十方諸佛身口意的示現,也包含了我們所受灌頂的精華。
在我們吸氣的同時,觀像一道白色的光進入我們的身,並將心中默誦“嗡”音,于吸氣飽滿之後,觀想,我們的心、胸之中充滿了紅色的光明,此時于心中默誦“啊”音。
最後將氣吐出,並觀想所吐出的氣化爲藍色的光明,于心中默誦“吽 ”音。
如此反複觀想默誦叁次。
叁、心的定位
在下床之前,我們必須將心放在正確的方位上,以迎接及面對這一天的到來。我們將盡最大的可能來修持,並想:
“今天,從現在起至晚上就寢前,我努力完成一切善,並抛棄一切惡,爲了幫助一切衆生離苦得解脫,我們將于心靈上努力修持,決不舍棄。”(注叁)
我們不要去想如此的修行會帶給我們自身什麼好處,倒是我們將發展出一些優點、長處,這些于心靈上的變化,可以讓我們減輕別人的痛苦,並引導終生覺悟,它是最真實、最究竟的快樂。
重要的是,面對新的一天,我們必須給我們的心一個沖力,並時時鞏固我們于早晨所作的誓言,使我們不致于時間流轉中有所忘失。
我們思惟:
今日我避免以身犯過,
今日我避免以語犯過,
今日我避免以意犯過,
今日我努力于有益之行,
今日我努力于正言及善語,
今日我努力于爲諸有情滋養善心。
四、盥洗室--淨化之所
如果我們接受過金剛薩垛法的開示,或只是知道如何修持此法,在我們盥洗時,同時依照下列方法作觀修:
觀想金剛薩垛在我們面前化現,從他清澈明淨的身中流出光明的甘露,洗淨我們內外的心身。同時他淨化自無始以來,身口意的業障。我們可于觀想同時念誦長的或短的金剛薩垛咒。
在盥洗完畢之後,我們便觀想金剛薩垛化爲光,融入我們的身內。此時,他的身口意和我們的身口意合爲一體,讓我們的心住于無念。
如果我們不了解如何觀想金剛薩垛…
《修行者的一日》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