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u-dana」﹞等,亦不應事多善知識;諸佛不應以已所化付囑後佛。如是等事皆悉相違,是故不應一向不共。
雖一一佛有化一切有情功能,然諸有情于無緣佛不肯受化,亦不見聞。雖一一佛盡未來際常住世間,教化無量諸有情類,而隨所宜現種種化︰或現等覺,或現涅槃;或名釋迦﹝梵文爲「wakya」﹞,或慈氏﹝梵文爲「maitreya」﹞等,隨一化相所度有情言皆度訖,生非想﹝非非想﹞者宜見釋迦化相得度,故留化待,亦不相違。
若諸如來同一所化,何佛現前而化彼耶?諸佛皆有悲願力故,不可一化,余皆止息。但有緣佛同處同時後得智上各現一化,其狀相似不相障礙,更相和雜,爲增上緣,令所化生識如是變︰謂見一佛爲現神通,爲說正法。如是等事,不可思議,非唯識理不可解了!
[137] 靈泰《抄》牒文、《金藏》作「後熟」,余作「熟後」。
[138] 《觀彌勒上生經疏》卷一中雲︰
又由釋迦彌勒同事弗沙﹝即底沙﹞,世尊入火光定,威光晃耀,釋迦贊歎,複超九劫,故先彌勒以得菩提。故經數說︰彌勒自言我甯千阿僧祇劫睹史天說法度人,不能昔時舍身少分故,在後成佛。
[139] 《金藏》作「也」,余作「門」。「初、明身土能所變」中有二︰一、
無漏,二、有漏。初中又二︰一、同識種生,二、簡不同識種生。
此即初中初文。
[140] 「佛」字,原文無。
[141] 「此諸佛身土若淨若穢等者」十一字,《金藏》有,余本無。
[142] 《金藏》作「淨、穢」二字,合靈泰《抄》牒文,余本作「染、
淨土」叁字。
[143] 《金藏》作「所變現」叁字,余作「變」一字。
[144] 「既」字,《金藏》無。
[145] 「若」字,《金藏》有,余無。
[146] 《金藏》作「觀」,余作「散」。
[147] 「他受用土」四字,《金藏》無。
[148] 「雲」字,《金藏》誤作「之」。
[149] 「穢」字,《金藏》無。
[150] 「心」字,《金藏》有,余無。
[151] 「後」字,《金藏》誤作「複」。
[152] 靈泰《抄》雲︰
相似合梵王,即是八地以上菩薩。
[153] 即蘊、處、界叁法。
[154] 「純善無漏因緣所生者」九字,《金藏》有,余本無。
[155] 《金藏》作「彼」,余作「自」。
[156] 《金藏》作「說轉與不轉」五字,余作「縛與不縛」四字。
[157] 「故說」二字,《金藏》有,余無。
[158] 「其性相」等十二字,《金藏》無。
《樞要》卷下末雲︰
四智緣境﹝即第七﹞門中,自受用土唯淨無漏。余不見故,唯佛所知。他受用土,本質唯無漏淨,見者唯淨。一切不善諸異熟果,皆已無故。然通有、無漏。第八、五識所觀有漏,故見者通。其穢土,利樂有情亦爲﹝變﹞現穢,見亦通穢,通諸識境。化土本唯無漏,然有淨、穢;見者亦爾。通有、無漏,然有淨、穢。十地菩薩亦得見故。上知下故。然由本爲十地菩薩現淨土故,論說他土,有其「淨」言。化土本爲地前﹝菩薩﹞等現,不別言「淨」,總說見身土。各爲增勝、本爲,而說,亦不相違。下不知上故,地前、二乘,必不見無漏淨土。
此中諸土,皆四智境。由隨增勝、本質﹝《金藏》作「質」,《續藏》作「擊」﹞發因,說智別現。不爾,便有非遍知過。
[159] 「蘊等識相不必皆同」八字,《義演》牒文、《金藏》有,余本無。
[160] 《金藏》作「爲」,余作「是」。
[161] 謂六轉識。
[162] 「所變相分」四字,《金藏》無。
[163] 「非」字,東海、谷隆、延康等本,作「亦」,應從。
[164] 「生故」二字,《金藏》有,余本無。
[165] 「相望」二字,東海、谷隆、延康等本有,余無。
[166] 《樞要》卷下最末雲︰
若佛五蘊許是蘊等收,何故不許佛是有情攝?有情依異熟,佛非有情攝。持性,名法,佛可法所收。純、雜義解,由增、劣不同,但依親相分說。若依影質,複說不同︰影中自地變「純」,通力引「雜」。非通力中,八緣現「純」,五識、善惡心「雜」,無記心「純」。第六、五俱等通諸相,應思准。假實中,約識分別。有無對、有爲無爲對、有漏無漏對、自界他界緣對,思准純雜。
《了義燈》卷二十最末雲︰
且第八識漏無漏分別︰無漏能、所緣,俱無漏純種生故;二、叁性分別﹝即善、不善、無記分別﹞:能、所緣俱善,純種生故,約親相說。叁界系、不系對︰能所緣同不系,亦約親相。如是諸識,據因果諸門,辨釋親疏能所緣,准理可悉。
[167] 「有漏識……等者」十八字,《金藏》有,余本無。
[168] 「問」字,《金藏》誤作「同」。
[169] 「有」字,《金藏》誤作「而」。
[170] 「善」字,諸本作「蘊」。《疏翼》作「善」,未詳出處,但順于
《述記》內文。
[171] 「有漏名等」二十叁字,《金藏》缺。
智周《演秘》雲︰
相名「非順理故」等者,此顯識相不必皆同之所以也。性相順故,見、相同性。非相順者,即色、心等種種別故。
[172] 「與見分」等七字,《金藏》無。
[173] 「緣」字,靈泰《抄》牒文、《金藏》有,余無。
[174] 即色、聲二境。「二」字,《金藏》、《大正藏》作「二」,余多作「叁」。
[175] 「以」字,《金藏》無。
[176] 「分」字,《金藏》無。
[177] 余本有「等」字,《金藏》無。
[178] 即不必性皆同。
[179] 《佛地經論》卷七如雲︰
如是法身雖離一切分別戲論,而無生滅,故說名常。二身雖有念念生滅,而依常身無間斷故,恒相續故,說名爲常。經說如來色受等法一切常住,依此道理,非無生滅。無漏種子修增長,所生起故。生者皆滅,一向說故。色、心皆見是無常故。常住色、心曾不見故。
[180] 「等」字,疑爲「色」。
[181] 「門」字,《金藏》有,余無。
《佛地經論》卷七末文又雲︰
變化身者,亦悲願力,爲化地前諸有情故,現變化身,通色、非色。非色,即變化意業力、無畏等諸功德相,無形質故,無有形量﹝卷六中成所作智「顯示決擇意化,化意業相」有二︰一、「能決擇所化衆生八萬四千心行差別」。二、「此智相分中現變化意業似能決擇衆生八萬四千心行,會彼了知,得勝義利」﹞。色者,變化身、語業等。
[182] 《佛地經論》卷七末文複雲︰
如是叁身有四分故,得爲四句︰一、受用非變化:謂自利分實受用身。二、變化非受用:謂變化身爲化地前雜類生故,或粗,或妙,或令歡喜,或令怖畏,改轉不定,但名變化,不名受用,不必令受現法樂故。叁、亦受用亦變化:謂爲地上菩薩所現種種化身,令諸菩薩受法樂故,隨時改轉,不決定故。四、非受用非變化:謂自性身。
[183] 《佛地經論》卷七末文複雲︰
或處說佛有二種身︰一者、生身,二者、法身。若自性身,若實受用,俱名法身。諸功德法所依止故,諸功德法所集成故。若變化身,若他受用,俱名生身。隨衆所宜,數現生故。
[184] 如《佛地經論》卷七末雲︰
又余經說有十種佛︰一、現等覺佛,二、弘誓願佛,叁、業異熟佛,四、住持佛,五、變化佛,六、法界佛,七、心佛,八、定佛,九、本性佛,十、隨樂佛。前五,世俗;後五,勝義。隨其所應,叁身所攝。如是等類,隨相應知。
[185] 「淨穢」二字,《金藏》有,余無。
[186] 「中」字,《金藏》有,余無。
[187] 「義」字,《金藏》無。
[188] 「論然相分等者」六字,《金藏》有,余本無。
[189] 「心」字,《金藏》有,余無。
[190] 「所變」二字,《金藏》無,《義演》牒文等均有。
[191] 「雖」字,《金藏》無,泰《抄》、《義演》等多有。
[192] 《金藏》作「少」,金陵等作「小」。
[193] 「不即親得」四字,《金藏》有,余無。
[194] 靈泰《抄》、《義演》牒釋、《金藏》作「現土」二字,余本作「疏
知」二字。
[195] 靈泰《抄》雲︰
此師既說相分虛疏,其他﹝受用﹞土中珍寶、國土相分,即是虛也。
[196] 《金藏》、《大正藏》作「又」,余多作「人」。
[197] 即自體分。
[198] 安慧則不許自體分上之二分爲依他起。
[199] 即見分、相分。
[200] 「實虛」,《義演》牒文作「虛實」,《金藏》誤作「處虛空」叁字。
[201] 如安慧所許者。
[202] 「有」字下,余本有「性」字。
[203] 即如證自證分。
[204] 《金藏》作「許」,余作「緣」。
[205] 《金藏》作「見、相分」叁字,余作「相、見」二字。
[206] 「有」字,《金藏》有,余無。
[207] 「叁」字,《述記》原作「四」,今改。
[208] 如《佛地經論》卷叁雲︰
《集量論》中,辨心、心法,皆有叁分︰一、所取分,二、能取分,叁、自證分。如是叁分不一、不異。第一、所量,第二、能量,第叁、量果。
「別抄」卷六最末雲︰
問︰若依分辨,唯識初師立義:相、見分不實,以虛從實,名「唯識」者,無分別智緣真如時無有相分,﹝真﹞如境非虛,如何以境從心名唯識耶?
解雲︰此師意雲︰今此論,且除真如,非所變故。或于境中少分實有,約多分說,故言「識」也。或此師意︰相分與識同種,故分虛實也。後﹝第二﹞師別種,故雲實有。
[209] 即識自體分。
[210] 即相、見二分。
[211] 即識自體分。
[212] 《金藏》作「色」,余作「意」。
[213] 即識之見分。
[214] 《金藏》作「虛」,余作「是」。
[215] 靈泰《抄》牒文作「似彼」,《金藏》作「似法」,余作「假法」。
[216] 謂識自體分。
[217] 靈泰《抄》雲︰
問︰何故前師相、見,與識,自種生,即識相、見是虛,自證是實?後相、見,與識別種生,即說叁分俱實?答︰前﹝唯﹞是獨影,後通性境,及帶質,故別。
[218] 「智」字,《金藏》有,余無。
[219] 「智」字,《金藏》有,余無。
[220] 「如」字下,余本有「心」字。
[221] 「似」字,《金藏》有,余無。
[222] 「真」字下,余本有「如」字,泰《抄》牒文亦無。
[223] 《金藏》作「成假似」叁字,余作「假」一字。
[224] 《金藏》作「亦緣」二字,余作「是」一字。
[225] 「論」字,《金藏》有,余無。
[226] 「論」字,《金藏》有,余無。
[227] 即心內依他之境也。
[228] 即能緣心之外者。
[229] 「取」字,有作「濫」者,見《續藏》注。
[230] 《金藏》作「以」,余作「故」。
[231] 《義演》牒文及余本均作「心外法」叁字,《金藏》作「境」一字。
[232] 「慮」字,有作「遮」者,見《續藏》注。
[233] 「論雲……等者」十二字,《金藏》有,余本無。
[234] 靈泰《抄》、《義演》牒釋、《金藏》均作「非」,余或作「唯」。
[235] 《金藏》有「或相分……等者」十八字,余本無。
[236] 即安慧。
[237] 「別」字,《金藏》有,余無。
[238] 「一」字,《金藏》無。
[239] 泰《抄》牒文、《金藏》作「無有相見」四字,《義演》及余本作
「無別相見分」五字。
[240] 《金藏》作「則」,余作「即」。
[241] 「不依佛」叁字,《金藏》有,余無。
[242] 「有」字,《金藏》有,余無。
《成唯識論疏翼 第五冊 卷十 八、法身叁相》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