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成唯识论疏翼 第五冊 卷十 八、法身三相▪P9

  ..续本文上一页u-dana」﹞等,亦不应事多善知识;诸佛不应以已所化付嘱后佛。如是等事皆悉相违,是故不应一向不共。

  虽一一佛有化一切有情功能,然诸有情于无缘佛不肯受化,亦不见闻。虽一一佛尽未来际常住世间,教化无量诸有情类,而随所宜现种种化︰或现等觉,或现涅槃;或名释迦﹝梵文为「wakya」﹞,或慈氏﹝梵文为「maitreya」﹞等,随一化相所度有情言皆度讫,生非想﹝非非想﹞者宜见释迦化相得度,故留化待,亦不相违。

  若诸如来同一所化,何佛现前而化彼耶?诸佛皆有悲愿力故,不可一化,余皆止息。但有缘佛同处同时后得智上各现一化,其状相似不相障碍,更相和杂,为增上缘,令所化生识如是变︰谓见一佛为现神通,为说正法。如是等事,不可思议,非唯识理不可解了!

  [137] 灵泰《抄》牒文、《金藏》作「后熟」,余作「熟后」。

  [138] 《观弥勒上生经疏》卷一中云︰

  又由释迦弥勒同事弗沙﹝即底沙﹞,世尊入火光定,威光晃耀,释迦赞叹,复超九劫,故先弥勒以得菩提。故经数说︰弥勒自言我宁千阿僧祇劫睹史天说法度人,不能昔时舍身少分故,在后成佛。

  [139] 《金藏》作「也」,余作「门」。「初、明身土能所变」中有二︰一、

  无漏,二、有漏。初中又二︰一、同识种生,二、简不同识种生。

  此即初中初文。

  [140] 「佛」字,原文无。

  [141] 「此诸佛身土若净若秽等者」十一字,《金藏》有,余本无。

  [142] 《金藏》作「净、秽」二字,合灵泰《抄》牒文,余本作「染、

  净土」三字。

  [143] 《金藏》作「所变现」三字,余作「变」一字。

  [144] 「既」字,《金藏》无。

  [145] 「若」字,《金藏》有,余无。

  [146] 《金藏》作「观」,余作「散」。

  [147] 「他受用土」四字,《金藏》无。

  [148] 「云」字,《金藏》误作「之」。

  [149] 「秽」字,《金藏》无。

  [150] 「心」字,《金藏》有,余无。

  [151] 「后」字,《金藏》误作「复」。

  [152] 灵泰《抄》云︰

  相似合梵王,即是八地以上菩萨。

  [153] 即蕴、处、界三法。

  [154] 「纯善无漏因缘所生者」九字,《金藏》有,余本无。

  [155] 《金藏》作「彼」,余作「自」。

  [156] 《金藏》作「说转与不转」五字,余作「缚与不缚」四字。

  [157] 「故说」二字,《金藏》有,余无。

  [158] 「其性相」等十二字,《金藏》无。

  《枢要》卷下末云︰

  四智缘境﹝即第七﹞门中,自受用土唯净无漏。余不见故,唯佛所知。他受用土,本质唯无漏净,见者唯净。一切不善诸异熟果,皆已无故。然通有、无漏。第八、五识所观有漏,故见者通。其秽土,利乐有情亦为﹝变﹞现秽,见亦通秽,通诸识境。化土本唯无漏,然有净、秽;见者亦尔。通有、无漏,然有净、秽。十地菩萨亦得见故。上知下故。然由本为十地菩萨现净土故,论说他土,有其「净」言。化土本为地前﹝菩萨﹞等现,不别言「净」,总说见身土。各为增胜、本为,而说,亦不相违。下不知上故,地前、二乘,必不见无漏净土。

  此中诸土,皆四智境。由随增胜、本质﹝《金藏》作「质」,《续藏》作「击」﹞发因,说智别现。不尔,便有非遍知过。

  [159] 「蕴等识相不必皆同」八字,《义演》牒文、《金藏》有,余本无。

  [160] 《金藏》作「为」,余作「是」。

  [161] 谓六转识。

  [162] 「所变相分」四字,《金藏》无。

  [163] 「非」字,东海、谷隆、延康等本,作「亦」,应从。

  [164] 「生故」二字,《金藏》有,余本无。

  [165] 「相望」二字,东海、谷隆、延康等本有,余无。

  [166] 《枢要》卷下最末云︰

  若佛五蕴许是蕴等收,何故不许佛是有情摄?有情依异熟,佛非有情摄。持性,名法,佛可法所收。纯、杂义解,由增、劣不同,但依亲相分说。若依影质,复说不同︰影中自地变「纯」,通力引「杂」。非通力中,八缘现「纯」,五识、善恶心「杂」,无记心「纯」。第六、五俱等通诸相,应思准。假实中,约识分别。有无对、有为无为对、有漏无漏对、自界他界缘对,思准纯杂。

  《了义灯》卷二十最末云︰

  且第八识漏无漏分别︰无漏能、所缘,俱无漏纯种生故;二、三性分别﹝即善、不善、无记分别﹞:能、所缘俱善,纯种生故,约亲相说。三界系、不系对︰能所缘同不系,亦约亲相。如是诸识,据因果诸门,辨释亲疏能所缘,准理可悉。

  [167] 「有漏识……等者」十八字,《金藏》有,余本无。

  [168] 「问」字,《金藏》误作「同」。

  [169] 「有」字,《金藏》误作「而」。

  [170] 「善」字,诸本作「蕴」。《疏翼》作「善」,未详出处,但顺于

  《述记》内文。

  [171] 「有漏名等」二十三字,《金藏》缺。

  智周《演秘》云︰

  相名「非顺理故」等者,此显识相不必皆同之所以也。性相顺故,见、相同性。非相顺者,即色、心等种种别故。

  [172] 「与见分」等七字,《金藏》无。

  [173] 「缘」字,灵泰《抄》牒文、《金藏》有,余无。

  [174] 即色、声二境。「二」字,《金藏》、《大正藏》作「二」,余多作「三」。

  [175] 「以」字,《金藏》无。

  [176] 「分」字,《金藏》无。

  [177] 余本有「等」字,《金藏》无。

  [178] 即不必性皆同。

  [179] 《佛地经论》卷七如云︰

  如是法身虽离一切分别戏论,而无生灭,故说名常。二身虽有念念生灭,而依常身无间断故,恒相续故,说名为常。经说如来色受等法一切常住,依此道理,非无生灭。无漏种子修增长,所生起故。生者皆灭,一向说故。色、心皆见是无常故。常住色、心曾不见故。

  [180] 「等」字,疑为「色」。

  [181] 「门」字,《金藏》有,余无。

  《佛地经论》卷七末文又云︰

  变化身者,亦悲愿力,为化地前诸有情故,现变化身,通色、非色。非色,即变化意业力、无畏等诸功德相,无形质故,无有形量﹝卷六中成所作智「显示决择意化,化意业相」有二︰一、「能决择所化众生八万四千心行差别」。二、「此智相分中现变化意业似能决择众生八万四千心行,会彼了知,得胜义利」﹞。色者,变化身、语业等。

  [182] 《佛地经论》卷七末文复云︰

  如是三身有四分故,得为四句︰一、受用非变化:谓自利分实受用身。二、变化非受用:谓变化身为化地前杂类生故,或粗,或妙,或令欢喜,或令怖畏,改转不定,但名变化,不名受用,不必令受现法乐故。三、亦受用亦变化:谓为地上菩萨所现种种化身,令诸菩萨受法乐故,随时改转,不决定故。四、非受用非变化:谓自性身。

  [183] 《佛地经论》卷七末文复云︰

  或处说佛有二种身︰一者、生身,二者、法身。若自性身,若实受用,俱名法身。诸功德法所依止故,诸功德法所集成故。若变化身,若他受用,俱名生身。随众所宜,数现生故。

  [184] 如《佛地经论》卷七末云︰

  又余经说有十种佛︰一、现等觉佛,二、弘誓愿佛,三、业异熟佛,四、住持佛,五、变化佛,六、法界佛,七、心佛,八、定佛,九、本性佛,十、随乐佛。前五,世俗;后五,胜义。随其所应,三身所摄。如是等类,随相应知。

  [185] 「净秽」二字,《金藏》有,余无。

  [186] 「中」字,《金藏》有,余无。

  [187] 「义」字,《金藏》无。

  [188] 「论然相分等者」六字,《金藏》有,余本无。

  [189] 「心」字,《金藏》有,余无。

  [190] 「所变」二字,《金藏》无,《义演》牒文等均有。

  [191] 「虽」字,《金藏》无,泰《抄》、《义演》等多有。

  [192] 《金藏》作「少」,金陵等作「小」。

  [193] 「不即亲得」四字,《金藏》有,余无。

  [194] 灵泰《抄》、《义演》牒释、《金藏》作「现土」二字,余本作「疏

  知」二字。

  [195] 灵泰《抄》云︰

  此师既说相分虚疏,其他﹝受用﹞土中珍宝、国土相分,即是虚也。

  [196] 《金藏》、《大正藏》作「又」,余多作「人」。

  [197] 即自体分。

  [198] 安慧则不许自体分上之二分为依他起。

  [199] 即见分、相分。

  [200] 「实虚」,《义演》牒文作「虚实」,《金藏》误作「处虚空」三字。

  [201] 如安慧所许者。

  [202] 「有」字下,余本有「性」字。

  [203] 即如证自证分。

  [204] 《金藏》作「许」,余作「缘」。

  [205] 《金藏》作「见、相分」三字,余作「相、见」二字。

  [206] 「有」字,《金藏》有,余无。

  [207] 「三」字,《述记》原作「四」,今改。

  [208] 如《佛地经论》卷三云︰

  《集量论》中,辨心、心法,皆有三分︰一、所取分,二、能取分,三、自证分。如是三分不一、不异。第一、所量,第二、能量,第三、量果。

  「别抄」卷六最末云︰

  问︰若依分辨,唯识初师立义:相、见分不实,以虚从实,名「唯识」者,无分别智缘真如时无有相分,﹝真﹞如境非虚,如何以境从心名唯识耶?

  解云︰此师意云︰今此论,且除真如,非所变故。或于境中少分实有,约多分说,故言「识」也。或此师意︰相分与识同种,故分虚实也。后﹝第二﹞师别种,故云实有。

  [209] 即识自体分。

  [210] 即相、见二分。

  [211] 即识自体分。

  [212] 《金藏》作「色」,余作「意」。

  [213] 即识之见分。

  [214] 《金藏》作「虚」,余作「是」。

  [215] 灵泰《抄》牒文作「似彼」,《金藏》作「似法」,余作「假法」。

  [216] 谓识自体分。

  [217] 灵泰《抄》云︰

  问︰何故前师相、见,与识,自种生,即识相、见是虚,自证是实?后相、见,与识别种生,即说三分俱实?答︰前﹝唯﹞是独影,后通性境,及带质,故别。

  [218] 「智」字,《金藏》有,余无。

  [219] 「智」字,《金藏》有,余无。

  [220] 「如」字下,余本有「心」字。

  [221] 「似」字,《金藏》有,余无。

  [222] 「真」字下,余本有「如」字,泰《抄》牒文亦无。

  [223] 《金藏》作「成假似」三字,余作「假」一字。

  [224] 《金藏》作「亦缘」二字,余作「是」一字。

  [225] 「论」字,《金藏》有,余无。

  [226] 「论」字,《金藏》有,余无。

  [227] 即心内依他之境也。

  [228] 即能缘心之外者。

  [229] 「取」字,有作「滥」者,见《续藏》注。

  [230] 《金藏》作「以」,余作「故」。

  [231] 《义演》牒文及余本均作「心外法」三字,《金藏》作「境」一字。

  [232] 「虑」字,有作「遮」者,见《续藏》注。

  [233] 「论云……等者」十二字,《金藏》有,余本无。

  [234] 灵泰《抄》、《义演》牒释、《金藏》均作「非」,余或作「唯」。

  [235] 《金藏》有「或相分……等者」十八字,余本无。

  [236] 即安慧。

  [237] 「别」字,《金藏》有,余无。

  [238] 「一」字,《金藏》无。

  [239] 泰《抄》牒文、《金藏》作「无有相见」四字,《义演》及余本作

  「无别相见分」五字。

  [240] 《金藏》作「则」,余作「即」。

  [241] 「不依佛」三字,《金藏》有,余无。

  [242] 「有」字,《金藏》有,余无。

  

  

  

《成唯识论疏翼 第五冊 卷十 八、法身三相》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