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文作「sems kyi gnas win tu gyur te/」。七卷作「心
轉所依」。
[101] 「得如幻叁昧」,藏文作「sgyu ma lta bu”i tiv ve ”dzin/」。
[102] 「及余無量叁摩跋提樂門」,藏文作「tiv ve ”dzin gyi sgo gźan dag/」。
[103] 「相」字,七卷《楞伽》無。
[104] 「力自在」,藏文作「dbav dav」。
[105] 中略:「妙華莊嚴,迅急如意,猶如幻、夢、水中月、鏡中影﹝藏
文「gzugs brban lta bu/」,無「水中月」。《七卷》作「如影如像」。《四卷》則同《十卷》作「水月、鏡像」﹞,非四大生,似四大相﹝藏文作「似大種及所造」。《七卷》作「與造相似」﹞,具足身分一切﹝藏文作「gzugs thams cad kyi yan lag sna tshogs ”dus pa/」。《七卷》作「一切色相具足莊嚴」﹞,修行得如意自在隨入諸佛大衆﹝藏文並有「chos kyi vo bo bid rtogs par khov du chud pa”i phir/」。《七卷》則作「善入佛剎,了諸法性。大慧」﹞。
[106] 原作「如實覺知諸法相」。
[107] 靈泰《抄》雲︰
余地亦少分得。
[108] 「怖諸煩惱」四字,《義演》釋文、《金藏》有,《樞要》卷下同。
余無。
[109] 即兩個叁種。
[110] 見《顯揚論》卷十六〈成無性品〉。原文作:
問:聲聞無學永盡後有,雲何能證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答:依變化身住,能證菩提,非業報身。
[111] 「論」字,《金藏》無。
[112] 即第一問答。
[113] 《瑜伽》卷八十原文爲:
是故當知由彼種姓有差別故,非一切阿羅漢皆能回向無上菩提。複次,回向菩提聲聞,或于學位即能棄舍求聲聞願,或無學位方能棄舍。由彼根性有差別故,所待衆緣有差別故。
[114] 「顯」字,《金藏》有,余無。
[115] 《瑜伽》卷八十雲︰
問︰若一切阿羅漢皆得心自在,何因緣故,不舍壽行入般涅槃?雖苦所逼,而久住耶?答︰功能有差別故﹝藏文作「nus pa”i khyad par gyi phyir te/」﹞。所以者何?有一分阿羅漢能舍壽行﹝藏文作「tshe”i ”du byed gtov bar nus la/」﹞,一分不能;有一分阿羅漢能增﹝藏文作「bsriv bar nus la/」﹞壽行,一分不能故。
《佛地經論》卷二雲︰
是諸聲聞皆住無學,盡此一報必入永滅無余涅槃,寂靜安樂與佛無異。如余論說。何故引彼趣大菩提,長時受苦?變易住中,無諸苦受,斯有何失?行苦有故,是爲大過!雖經此苦,令得如來叁身功德,大喜、大樂,故無有過。一切大樂,不過涅槃,彼已證得,複何所少,更求菩提涅槃?雖有寂滅安樂,而無受樂叁菩提樂,斷受樂等,無量功德;何用行苦有爲樂耶?有爲無漏,猶如涅槃是無漏故,非行苦攝。
[116] 「欲、色界已感異熟諸」八字,《金藏》有,余無。
[117] 「苦」字下,余本有「者」字,《金藏》無。
[118] 即「不障解脫」等。
[119] 即有余依、無余依二涅槃。
[120] 「身」字,原作「報」。
[121] 「斯」字,原作「諸」。
[122] 「過」字,原作「失」。
《佛地經論》卷二原文作:
是諸聲聞皆住無學,盡此一報,必入永滅無余涅槃,寂靜安樂,與佛無異,如余論說。何故引彼趣大菩提,長時受苦?變易位中無諸苦受,斯有何過!
[123] 「障」字,《金藏》無。
[124] 「生」字,《金藏》無。
[125] 「分段」二字,《金藏》有,余無。
[126] 即所知障。
[127] 《金藏》作「願」,余作「智」。
[128] 「入」字,疑「以」。
[129] 「果」字,《金藏》無。
[130] 智周《演秘》雲︰
望能得人得彼四定,自所得中最殊勝者,即名「邊際」。
[131] 「行」字,原作「此」。
[132] 「令」字,《述記》傳抄誤作「今」。
[133] 具見前引。
[134] 「第四」二字,《金藏》有,余無。
[135] 靈泰《抄》雲︰
由無漏業力能延身命以得長時,故說無漏業爲因。若所知障望于身命,即極疏遠。所知障但執有情、菩提實,或作有情依,爲欲斷除,令身久住,故所知障即不能資身令久住,故說所知障但是緣。
[136] 即以楔出楔。
[137] 「所」字,《金藏》無。
[138] 《佛地經論》卷七雲︰
所知障者,謂執遍計所執諸法薩迦耶見以爲上首,所有無明、法愛、﹝法﹞恚等諸心、心法,及所發業,並所得果,皆攝在中。皆以法執,及無明等爲根本故。
[139] 「爲緣」等六字,《金藏》有,余無。
[140] 「差」字,《金藏》有,余無。
[141] 「體」字《金藏》作「難」。
[142] 《瑜伽》卷八十末雲︰
彼以所留有根實身﹝藏文作「de dbav po”i lus byin gyis brlabs pa/」﹞,即于此界贍部洲中,隨其所樂,遠離而住,一切諸天尚不能睹,何況其余衆生能見?
[143] 「並」字,《金藏》無。
[144] 「下」字,《金藏》作「亦」。
[145] 「是故」等八字,《金藏》有余無。
[146] 《金藏》作「資」,余作「望」。
[147] 如《佛性論》卷二雲︰
以出叁界外有叁種聖人︰謂聲聞、獨覺、大力菩薩。
[148] 即《十地經》卷九〈法雲地〉第十。
[149] 「此等文也」四字,《金藏》有,余無。
如《十地經》雲︰
若菩薩住此地中,多作摩醯首羅天王﹝梵爲「mahesvara」;藏文爲「lha”i rgyal po dbav phyug chen po/」﹞,具足自在,善授衆生、聲聞、辟支佛、菩薩波羅蜜行。于法界中有問難者,無能令盡所作善業布施、愛語、利益、同事。
[150] 如《勝鬘經》雲︰
如是無明住地緣無漏業因,生阿羅漢、辟支佛、大力菩薩叁種意生身。
[151] 如十卷本《楞伽》卷五初頌雲︰
我乘非大乘,非說亦非字;非谛亦非解,非無有境界。
&nbs, p;
然乘摩诃衍,叁摩提自在;種種意生身,自在華莊嚴。
[152] 指「能發趣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153] 《瑜伽》卷八十此句原作:
以無余依中,遠離一切發起事業,一切功用﹝藏文作「”bad pa/」﹞皆悉止息。
[154] 即問「何況當有多生相續」?
[155] 「佛」字,《金藏》有,余無。
[156] 以上依意引。
[157] 見《無上依經》卷上。
[158] 原作「生緣惑」。
[159] 原作「生因惑」。
[160] 見《樞要》卷下。《金藏》作「樞要」二字,余作「別抄」。
如《樞要》卷下〈二種生死章〉以八門分別,第六門「四種生死相」中說,前已具引。
[161] 「屬」字,《金藏》有,余無。
[162] 即第十九頌。
[163] 「業」字,《金藏》缺。
[164] 「即」字,《金藏》無。
[165] 「此二種」叁字,《金藏》有,余無。
[166] 「等」字,《金藏》有,余無。
[167] 「既」字,《金藏》有,余無。
[168] 《金藏》作「即」,余作「則」。
[169] 「下」字下,《金藏》多一「下」字。
[170] 「此」字,《金藏》有,余無。
[171] 「初略後廣」四字,《金藏》有,余無。
[172] 「也」字,《金藏》無。
《成唯識論疏翼 第四冊 卷八 九、別解二種生死》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