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叁性觀待因。
[78] 見《瑜伽》卷五雲:
因等相者,謂若由此爲先﹝藏文作「sva na yod pa/」﹞;此爲建立﹝藏文作「gav la brten nas/」﹞;此和合故﹝藏文作「gav dav phrad na/」﹞;彼法生,或得,或成﹝藏文作「”grub par ”gyur ba”am/」﹞,或辦﹝藏文作「grub pa”am/」。藏文作「gnas pa”am」,「或住」﹞,或用﹝藏文作「byed par ”gyur ba/」﹞,說此爲彼因。
卷五又雲:
問︰以誰爲先?誰爲建立?誰和合故?何法生耶?
答︰自種子爲先;除種子依,所余﹝藏文作「de las gźan pa”i gnas/」﹞若有色,若無色依及業爲建立;助伴、所緣爲和合故;隨其所應欲系、色系、無色系,及不系諸法生。
問︰以誰爲先?誰爲建立?誰和合故?得何法耶?
答︰聲聞、獨覺、如來種姓爲先;內分力﹝藏文作「nav gi yan lag gi stobs la/」﹞爲建立;外分﹝藏文作「phyi rol gyi/」﹞力爲和合故;煩惱離系,證得涅槃。內分力者,謂如理作意,少欲知足﹝藏文作「”dod pa chuv ba/」﹞等內分善法,及得人身、生在聖處、諸根無缺、無事業障﹝藏文作「las kyi mtha” ma log pa/」﹞,于其善處﹝藏文作「gnas la/」﹞深生淨信,如是等法,名內分力。外分力者,謂諸佛興世、宣說妙法、教法﹝藏文作「chos bstan pa rnams/」﹞猶存、住正法者隨順而轉、具悲信者以爲施主﹝藏文作「gźan dag sbiv brtse ba/」﹞,如是等法,名外分力。
問︰以誰爲先?誰爲建立?誰和合故?何法成耶?
答︰所知勝解﹝藏文作「wes bya la mos wiv/」﹞、愛樂﹝藏文作「”dod pa/」﹞爲先;宗、因、譬喻爲建立;不相違衆﹝藏文作「mi mthun pa med pa”i ”khor/」﹞、善抗論者﹝藏文作「phyir rgol ba/」﹞爲和合故,所立義成。
問︰以誰爲先?誰爲建立?誰和合故?何法辦耶?
答︰工巧智﹝藏文作「bzo wes pa/」﹞爲先;隨彼勤劬﹝藏文作「de dav mthun pa”i brtson pa/」﹞爲建立;工巧業處衆具﹝藏文作「bzo”i las kyi gnas la bu”i cha spyad yo byad/」﹞爲和合故;工巧業處辦﹝﹝藏文作「”grub par ”gyur ro」。勝友解雲「工巧業處者,謂隨應唯爲先已生起,而非先未曾生,而令能生。因此顯示『辦』聲,而非『生』聲」。藏文有「以誰爲先?誰和合故?何法住耶」﹞。
原文續雲:
又﹝藏文無﹞愛爲先;由食住者依止﹝藏文作「zas la brten pa”i lus la/」﹞、爲建立;四食爲和合故;受生有情﹝藏文作「sems can byuv ba rnams/」﹞安住、充辦﹝藏文作「gnas wiv ”tsho la brtas par ”gyur ro/」。勝友解雲「謂能使先已受生安住爲因。此亦有成立性︰言『安住』者,謂恒相續。二言『充辦』者,即解說。『充』者,謂無害積集;『辦』者謂有益積集」﹞。
問︰以誰爲先?誰爲建立?誰和合故?何法用﹝藏文作「byed par ”gyur/」﹞耶?答︰即自種子爲先;如此生爲建立﹝藏文作「skye ba la brten nas/」﹞;即此生緣爲和合故﹝藏文作「skye ba”i rkyen dav phrad na/」﹞,自業諸法作用﹝藏文作「rav rav gi chos kyi rav gi byed pa yod civ rav gi las byed de/」。勝友解雲「言『諸法作用』,即由所謂『自業』能解/」﹞。
何等名爲自業作用﹝藏文無此問句﹞?謂眼以見爲業﹝勝友解雲「言『眼以見爲業』中,有說︰眼識生起時,即眼與顯明(藏文作「rab tu gsal ba」)俱起,此顯明者,即說眼識生起。因此,業用即說爲見之因。有說︰即此相同之眼亦即是見。即此雖亦是作用,而與彼等相同之眼,說爲行于彼上。若爾,不應說行于彼上!如是行,即是用,行境非彼之業用。事體與依體(藏文爲「gźi」)二者相雜成過故」﹞,如是,余根各自業用應知。又地能持﹝藏文作「rton par byed/」﹞,水能爛﹝藏文作「slan par byed/」﹞,火能燒,風能燥﹝藏文作「skem par byed/」﹞,如是等類,當知外分﹝藏文作「phyi rol gyi dvos po/」﹞自業差別。
[79] 即生、住、成、得。《瑜伽》則于生、得、成、辦、住、用,六處
轉。「成」與「辦」可合一,「用」與「生」可合一。
[80] 四緣中取叁緣。
[81] 道邑《義蘊》雲︰
同性,謂名言種。異性,謂業種。問︰業種因、果異性,何名「相稱」?答︰善業招善趣,惡業感叁塗,亦名相稱也。
[82] 《瑜伽》卷叁十八雲︰
安住種姓補特伽羅,種姓具足﹝藏文作「rigs dav ldan pa/」﹞能爲上首,證﹝藏文作「”thob pa”i svon du ”gro ba/」﹞有余依及無余依二涅槃界。彼望清淨,爲牽引﹝藏文作「”phen pa”i/」﹞因。
[83] 〈十因章〉雲︰
言牽引、生起二因唯得清淨法,即牽引、生起因,因果性等︰唯有爲相,無無爲;唯無漏、唯善性,無有不善及無記。若據有爲無漏,遠望攝無爲果。彼既是疏,此因親,不取也。
又說「雜染法」雲︰
其牽引、生起二因俱是持業釋也,因果性同故。
[84] 〈十因章〉雲︰
若據業能引識等五果起,少有雜染法牽引因。因體通叁性,唯有爲有漏;果唯無記,唯有漏有爲也。
[85] 〈十因章〉雲︰
其牽引、生起二因,唯得有無記法即因,以取外麥等種子假故也。
[86] 見《瑜伽》卷叁十八。
[87] 靈泰《抄》雲︰
此《疏》中,且約欲成佛時無漏種子與金剛定爲因緣也,不約以前見道等種也。
[88] 即《瑜伽》卷叁十八,引文均已見前。
[89] 見本論卷七末四緣中第二等無間緣,如雲︰
謂八現識及彼心所前聚于後,自類無間,等而開導,令彼定生。
[90] 本論卷七雲︰
阿陀那識叁界、九地,皆容互作等無間緣。下、上,死、生,相開導故。有漏無間有無漏生,無漏定無生有漏者,鏡智起已,必無斷故。善與無記,相望亦然。……第七轉識叁界、九地亦容互作等無間緣。隨第八識生處系故,有漏、無漏容互相生,十地位中得相引故。善與無記,相望亦然。于無記中,染與不染亦相開導,生空智果前後位中得相引故。……第六意識叁界、九地,有漏、無漏,善、不善等,各容互作等無間緣。潤生位等,更相引故。……眼、耳、身識,二界、二地;鼻、舌兩識,一界、一地;自類互作等無間緣。善等相望,應知亦爾。……有義:無漏、有漏後起,非無漏後容起有漏。無漏五識,非佛無故。彼五色根,定有漏故,是異熟識相分攝故。有漏、不共、必俱,同境根發無漏識理不相應故,此二于境明昧異故。
[91] 本論卷七雲︰
由斯,八識非互爲緣。
[92] 本論卷七雲︰
心所與心,雖恒俱轉,而相應故和合似一,不可施設離別殊異,故得互作等無間緣。
[93] 本論卷七末雲︰
親所緣緣,能緣皆有,離內所慮托,必不生故;疏所緣緣,能緣或有,離外所慮托,必不生故。
[94] 「心所」,原作「法說」。
[95] 《瑜伽》卷叁十八續雲︰
由彼一切心及心法,前生開導所攝受故,所緣境界所攝受故,方生、方轉。是故當知等無間緣及所緣緣,攝受﹝藏文作「yovs su ”dzin pa/」﹞因攝。
[96] 本論卷七末雲︰
意根以八識爲性。
[97] 「此」字,《金藏》有,余無。
[98] 無間滅依處、境界依處、根依處。
[99] 《金藏》作「能,用」,余作「用,能」。
[100] 靈泰《抄》雲︰
若作用、士用,皆同得士用果、增上果。其中親疏不同︰如斫樹時處,名爲所作處,即人功氣力最親作用,名爲士用。余斧等,名作具作用,即疏。即人士用及斧等作用,同于所作斫樹等﹝業﹞故也。
[101] 謂習氣、有潤種子、無間滅、境界,及根。
[102] 「有漏」二字,《金藏》有,余無。
[103] 泰《抄》釋文作「依」,余作「與」。
[104] 語、領受、作用、士用、習氣、有潤種子、境界七依處。
[105] 靈泰《抄》雲︰
十地菩薩位從平等性智爲因,引生無記第七識,即是前念無漏爲因,引生後念有漏無記果。
[106] 本論卷七末雲︰
前五色根,以本識等所變眼等淨色爲性。……意根總以八識爲性。
卷四中雲︰
…
《成唯識論疏翼 第四冊 卷八 一、明四緣依十五處立十因》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