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成唯識論疏翼 第四冊 卷七 十二、廣釋種現緣生分別▪P4

  ..續本文上一頁ad kyi miv/」等。

  

  [25] 《金藏》作「語」,余作「說」。

  

  [26] 謂所诠之果。

  

  [27] 《金藏》作「言」,余作「與」。

  

  [28] 《大乘法苑義林章》卷十五〈十因章〉雲︰

  

  若薩婆多,聲通叁性,以是業性。即大乘宗,聲唯無記,以是報故。若依表業性,假名善、惡也。即以此不善聲爲性。

  

  靈泰《抄》雲︰

  

  若約假者,語聲能表善惡,故假名善惡,故說語聲通叁性。第二約實義者,語聲通二性。若在佛,依語聲,即是無漏善性。若一切異生、十地以來菩薩語聲,皆是無記性。

  

  [29] 「以」字,《金藏》無。

  

  [30] 〈十因章〉雲︰

  

  以大乘中聲非善惡性。若從表故,假得通善惡性。……若雜染即隨說因者,因體通叁性,唯有漏唯有爲。果法通一切,皆得。若據展轉義,亦得緣真如故。

  

  [31] 此意:得例名,爲難于小乘。

  

  [32] 道邑《義蘊》雲︰

  

  謂小乘但許叁相及得,隨所依法通叁性,不許名隨聲,故爲例也。

  

  [33] 「叁」字,《金藏》有,余無。

  

  [34] 道邑《義蘊》雲︰

  

  彼救雲︰相等通諸法,是共有因故,隨所依通叁性。名但依聲,非共有故,不通叁性。

  

  [35] 道邑《義蘊》雲︰

  

  大乘名亦依光明、妙香、味等,故是共有因。與叁相得同,于相﹝疑「法」﹞通叁性也。

  

  智周《演秘》雲︰

  

  問︰因本質聲,可唯無記,以因第八唯無記故。若仗他變相分之聲,其性是何?答︰可通于善。如以善心聽佛說法,本質既善,能聽所變聲善無失。因聲無記,據本質說,相分名等,隨所依聲亦通善也。

  

  [36] 「想」字,《金藏》有,余無。

  

  [37] 「此即」,《金藏》作「即此」。

  

  [38] 「等」,取覺、知。

  

  [39] 如《瑜伽》卷九十叁雲︰

  

  又即依止四種言說,應知一切所依叁量︰若見、若知二種言說,是依現量;若覺言說,是依比量;若聞言說,依聖教量。

  

  又《瑜伽》卷二雲︰

  

  依見言說者,謂依眼故,現見外色,由此因緣爲他宣說;是名依見言說。依聞言說者,謂從他聞,由此因緣,爲他宣說;是名依聞言說。依覺言說者,謂不見、不聞,但自思惟﹝藏文作「bsams wiv/」﹞、稱量﹝藏文作「gźal la/」﹞、觀察﹝藏文作「be bar brtags nas/」﹞,由此因緣,爲他宣說;是名依覺言說。依知言說者,謂各別于內所受﹝藏文作「nav so sor rav gis rig pa/」﹞、所證﹝藏文作「rtogs pa/」﹞、所觸、所得﹝藏文「mvon sum du byas nas/」﹞,由此因緣爲他宣說;是名依知言說。

  

  [40] 如《對法》卷一雲︰

  

  見、聞、覺、知義者,眼所受,是見義;耳所受,是聞義;自然思構應如是如是,是覺義;自內所受﹝藏文作「so so rav gis myov ba”o/」﹞,是知義。

  

  [41] 「樞要」,應作「《對法抄》卷叁」。

  

  [42] 如《對法抄》卷叁雲︰

  

  九十叁說︰見、知二種現量所攝;覺,謂比量;聞,聖言量;准此,即說眼根名見﹝指根識﹞。意,因耳生,緣教名聞。通緣一切名、句、文叁。屈曲生故。陳那說︰彼聖言量者,比量所攝﹝親光等本教法從真如等流而出,應別論自共相﹞。故聞是意,因耳聞聲,故耳稱聞。耳實不能緣名等故,非比量故。緣非聖言,亦此聞攝,論多依彼聖言說故。

  

  覺者,即是不依見等,獨生意識及第七識。《瑜伽》但說爲比量者,依意識說。末那亦能起構畫故,亦不曾瞋,不曾嘗、觸,不曾知證,但起思惟、籌量、觀察,亦是覺收。論中但舉不曾見聞,舉勝說故。隨五識後所起意識比非量者,亦此覺收。但取獨頭,彰勝用故。不爾,便缺此之意識。

  

  知者,即是﹝眼﹞、耳、鼻、舌、身、五俱意識,第八心品及諸定心。《瑜伽》﹝卷二及《對法》﹞別說自內所受、所證等故,﹝九十叁﹞又說此知現量攝故。即顯見、知通有漏、無漏,聞、覺唯有漏。諸無漏心緣教生者,知所攝故,非比量故﹝合二量故﹞。

  

  或說︰此四攝識不盡。緣非教聲有非、比量,聞不攝故。末那構畫,非量所攝,覺不攝故。

  

  或四,但據六識作論。七識不能分明了境,起言說故。

  

  又《顯揚論》第十八說︰「在﹝原作「謂」﹞欲界中具四﹝種﹞言說。色界無覺,不﹝原作「無」﹞推度故。無色﹝界中,一切﹞全﹝原作「皆」﹞無。」故知此四攝法不盡。此義不然,聖、非聖言,通依四故;依﹝第﹞七起言,無處攝故;色界意識染心等後所起言說,無處攝故。然彼地心多無構畫而起言說,非彼全無覺言說也。說無色界無四言說,豈彼界中知亦非有?外道邪見,覺亦無耶?由此,色界具四,無色有覺、知,而無言說。故知如前所說爲善。

  

  此爲〈四言說章〉二種義門中,第一出體訖。此下第二義門廢立中

  

  主立知與覺二者即可。

  

  [43] 見《瑜伽》卷五、卷叁十八、《顯揚》卷十八。

  

  [44] 〈十因章〉雲︰

  

  若「隨」是所隨,是見聞等,「說」是能說,即是隨之說名「隨說因」者,依主釋。若「隨」亦是能隨者,即是亦隨亦說,名「隨說」者,持業釋也。

  

  [45] 「言」字,《金藏》有,余無。

  

  [46] 即《瑜伽》與《集論》二論相違。

  

  [47] 能作因二十種差別中,第「十一、隨說能作:謂名、想、見」。《雜

  

  集論》卷四解雲「由如名字,取相執著,隨起說故」。

  

  [48] 「彼」,謂《對法》。

  

  [49] 「興」字,《金藏》作「與」。

  

  [50] 「言」字,《金藏》有,余無。

  

  [51] 《金藏》衍「即依兩家論不同者,立法不過叁件︰初法,名想;次,

  

  語;後,所說義。若依《大論》,取後二件能說因果。若依《對法》,取前二件生起因果。此說其果也」。

  

  此五十叁字,絕非《疏》文,諒爲後人雜入。

  

  [52] 「因」字,《金藏》有,余無。

  

  [53] 「有」字,《金藏》無。

  

  [54] 「所」字,《金藏》無。

  

  [55] 「者」,《金藏》有,余無。

  

  [56] 「『觀』者,對也;『待』者,藉也」,藏文總作「ltos pa/」。

  

  [57] 「之」字,《金藏》無。

  

  [58] 「雲」字,《疏翼》原無,依《大正藏》增。

  

  [59] 「即」字,《金藏》有,余無。

  

  [60] 「生」字,藏文作「skye ba/」。

  

  [61] 「住」字,藏文作「gnas pa/」。

  

  [62] 「成」字,藏文作「grub par ”gyur ba/」。

  

  [63] 「得」字,藏文作「”thob pa/」。

  

  [64] 即《瑜伽》卷叁十八、卷五。

  

  [65] 《瑜伽》卷叁十八原作:

  

  觀待此故,此爲因故,于彼彼事,若求、若取﹝藏文作「”dod pa dav len par gyur pa/」﹞。

  

  卷五雲︰

  

  依領受因依處﹝藏文作「rgyu”i gnas myov ba/」﹞,施設觀待因﹝藏文作「ltos pa”i rgyu/」﹞。所以者何?由諸有情﹝藏文無此叁字﹞諸有欲求﹝藏文作「”dod pa/」﹞,欲系樂者彼觀待此,于諸欲具﹝藏文作「”dod pa rnams/」﹞或爲求得﹝藏文作「rbed pa”am/」﹞,或爲積集﹝藏文作「kun sogs pa”am/」﹞,或爲受用﹝藏文作「so sor bstan pa yovs su tshol ba/」﹞。諸有欲求色、無色系樂者,彼觀待此,于彼諸緣﹝藏文作「de”i rkyen/」﹞或爲求得,或爲受用。諸有欲求不系樂者,彼觀待此,于彼諸緣或爲求得,或爲受用。諸有不欲苦者彼觀待此,于彼生﹝藏文作「de”i rkyen rnams sam/」﹞緣,于彼斷緣﹝藏文作「de spov ba”i rkyen/」﹞,或爲遠離﹝藏文作「spov ba”am/」﹞,或爲求得,或爲受用。是故依領受依處施設觀待因。

  

  [66] 「故」字下,《金藏》衍「有往來以」四字。

  

  [67] 此處略引原文:

  

  觀待節故,節爲因故,有屈伸業。觀待饑渴故,饑渴爲因故,于諸飲食若求、若取。隨如是等無量道理﹝藏文作「yul dav ldan pa/」﹞,應當了知觀待因相。

  

  [68] 〈十因章〉叁性觀待因依能、所受分別,各有四句,應詳。

  

  [69] 「受」字,《金藏》有,余無。

  

  [70] 「別境等法,不常偏諸心。作意等四,無五分位故」,原《疏翼》

  

  無,依《大正藏》增。

  

  [71] 「自」字,《金藏》有,余無。

  

  [72] 「者」字,《金藏》有,余無。

  

  [73] 「待」字,《金藏》、金陵本作「視」。

  

  [74] 「所」字,《金藏》作「所能」。

  

  [75] 「與」字,應作「及」。

  

  [76] 〈十因章〉雲︰

  

  若無記之觀待因,因體寬,果性狹。若無記即觀待者,因性狹,果即寬也。

  

  此前亦有四句分別。

  

  [77] 靈泰《抄》舉實例,明…

《成唯識論疏翼 第四冊 卷七 十二、廣釋種現緣生分別》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