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
四.八五 又契經說:意、法爲緣,生于意識──叁和合觸,與觸俱起,有受、想、思。若此定中有意識者,叁和合故,必應有觸。
【疏翼】
第一論主正破中,第六如經有觸難。
【述記‧卷二十四】
次、出違經。
引經可知。《成業論》說《十問經》也[1]。
依經難言:不诤觸體別有不有,但總令有「叁和合」因,然彼所許。以經中言「叁和合觸」,故令定有。
【論文】
四‧八六 觸既定與受、想、思俱,如何有識,而無心所?
【疏翼】
第一論主正破中,第七受等必俱難。
【述記‧卷二十四】
觸既非無,觸必緣于受、想、思故,應定相應,如何可言彼無心所?如經既爾,《成業》又雲:《十問經》中,受、想、行蘊皆觸爲緣,如何有叁和識,而無心所?如余爲比故。
【疏翼】
以上第一破有令無難中,第一論主正破訖。
【論文】
四‧八七 若謂余時,叁和有力成觸、生觸,能起受等。由此定前,厭患心所,故在定位,叁事無能,不成生觸,亦無受等。
【疏翼】
第一破有令無難中,第二經部救。
【述記‧卷二十四】
自下第二、經部之中有二師救︰一、無別觸:即叁和是觸故。二、別有觸數:叁和外別有故。
即今經部猶有二師,彼皆余時,叁和有力,無別觸故,能成于觸;有別觸故,能生于觸;以有或成,或生觸故;此是定前心等俱也。由此定前厭患心所,所既被厭,故在定位,叁事無能,隨彼二說,不成生觸[2]。既爾,此位亦無受等,不可以余不被厭位,而例此中。
【論文】
四‧八八 若爾,應名滅心所定,如何但說滅受、想耶?
【疏翼】
第一破有令無難中,第叁論主返難。
【述記‧卷二十四】
自下第叁、論主返難。
且就他破。以一切心所皆滅故,如何但說滅受、想二法耶?
【論文】
四‧八九 若謂厭時,唯厭受、想,此二滅故,心所皆滅。依前所厭,以立定名。
【疏翼】
第一破有令無難中,第四經部轉救。
【述記‧卷二十四】
自下第四、經部救言︰厭時唯緣二,二法既滅,故心所皆滅。
此定依彼定前所厭,以立其名,故無失者。
【論文】
四‧九○ 既爾,此中心亦應滅,所厭俱故,如余心所。
【疏翼】
第一破有令無難中,第五論主再難。于中有二︰一、破前救,二、破伏救。此即初文。
【述記‧卷二十四】
自下第五、論主難雲︰
既爾,此定心亦應滅。與前所厭受等俱故。如厭心所。隨彼計難,非謂共許。
此他比量。
【論文】
四‧九一 不爾,如何名無心定?
【疏翼】
第五論主再破中,第二破伏救。
【述記‧卷二十四】
若伏救雲︰如厭貪等,染心所滅而心不滅,甯厭受等心所滅故,心亦隨滅?
論主若言:厭貪等時,心亦已隨[3]滅,後時別有心生者,此亦應然。厭時之心,隨想、受滅,後時別有,無所心生。
論主難雲︰若心不滅,故言「不爾」,如何名爲無心定也?此中心應滅,名[4]無心故,如滅[5]受、想,名爲滅受想定。此二既無,心例亦應爾,名無心定故。
此上[6]破有令無難。
【論文】
四‧九二 又此定位,意識是何?
【疏翼】
第二破無心所中,第二縱有別生征。
【述記‧卷二十四】
自下、縱有別生征。于中有二︰初、總問,次、別破。此總問也。
【論文】
四‧九叁 不應是染,或無記性。
【疏翼】
第二別破。于中分二︰一、設遮計,二、破本計。初中又五︰一、設計非善難,二、善定無有難,叁、非善必有心所難,四、厭善起染等難,五、求寂起散難。此即初中初文。
【述記‧卷二十四】
初、破非善。
此設遮計︰若是染者,應貪等相應,以是染心故,如余位染心。設與相應,亦應有觸,許有無明故。又無想定尚不許染,況此定耶[7]?若無記者,四無記中,是何法攝?如《成業》征,文勢稍異[8]。
【論文】
四‧九四 諸善定中,無此事故。
【疏翼】
第一設遮計中,第二善定無有難。
【述記‧卷二十四】
今但總言余善定中,無此染汙,無記事故,即八淨定爲例亦是[9]。
【論文】
四‧九五 余染無記心,必有心所故。
【疏翼】
第一設遮計中,第叁非善必有心所難。
【述記‧卷二十四】
此位既無染心所法,故非染,無記爲例量也[10]。
【論文】
四‧九六 不應厭善,起染等故。
【疏翼】
第一設遮計中,第四厭善起染等難。
【述記‧卷二十四】
非求善定,起染、無記心,與加行心不相應故[11]。
【論文】
四‧九七 非求寂靜,翻起散故。
【疏翼】
第一設遮計中,第五求寂起散難。
【述記‧卷二十四】
彼若救言︰厭染起善心、厭善起染心,何失?
量雲︰汝宗求緣涅槃心,應起散心。求緣寂靜故。如滅定前心。以此返彼亦得,可知。
【疏翼】
以上第二別破中,第一設遮計訖。
【論文】
四‧九八 若謂是善,相應善故,應無貪等善根相應。
【疏翼】
第二別破中,第二破本計。于中分四︰一、正征相應善,二、設破自性善及勝義善,叁、設破等起善,四、結由相應力。此即初文。
【述記‧卷二十四】
下、破本計。
未見經部立四善所由,今以義逼,令有四種。
滅定之心,何善所攝?
此正彼計,心是相應善。
若彼說言此心是善,今難言︰應無貪等善根相應。許相應善故。如余位善心[12]。
【論文】
四‧九九 此心不應是自性善或勝義善,違自宗故,非善根等及涅槃故。
【疏翼】
第二破本計中,第二設破自性善及勝義善。
【述記‧卷二十四】
設彼若言:是自性善或勝義善,違自宗故,是爲大過。又非自性善,非善根故,如貪等法;非勝義善,非涅槃故,如余有爲善心等。
【論文】
四‧一○○ 若謂此心是等起善,加行善根所引發故,理亦不然。違自宗故,如余善心,非等起故。
【疏翼】
第二破本計中,第叁設破等起善。又分爲二︰一、違自宗難,二、前心起叁性難。此即初文。
【述記‧卷二十四】
彼複轉計:謂等起善,以加行善所引發故。
「理亦不然,違自宗故」,又違比量。謂此位心非等起善,是善心故,如余善心。彼計余善心,非等起善故。善身、語業是等起故。
【論文】
四‧一○一 善心無間,起叁性心,如何善心由前等起?
【疏翼】
第叁設破等起善中,第二前心起叁性難。
【述記‧卷二十四】
余位善心後,起叁性之心,皆應是等起善,善心引發故,如此位心。
【疏翼】
以上第二破本計中,第叁設破等起善訖。
【論文】
四‧一○二 故心是善,由相應力。既爾,必與善根相應,甯說此心獨無心所?故無心所,心亦應無。
【疏翼】
第二破本計中,第四結由相應力。
【述記‧卷二十四】
以是義[13]故,「故心是善,由相應力」,如余位善心故。此心必與善根等相應,是相應善心故,如余位善心。爲例既多,甯說此心獨無心所?心所無故,心亦應無,一切心所皆非有故,如涅槃等。
【疏翼】
以上第九滅定識證中,第二遮余非訖。
【論文】
四‧一○叁 如是推征,眼等轉識,于滅定位非不離身。故契經言:不離身者,彼識,即是此第八識;入滅定時,不爲止息此極寂靜執持識故。
【疏翼】
第九滅定識證中,第叁歸本識。
【述記‧卷二十四】
此下第叁、論主總結歸正義。
眼等轉識,于此定位非不離身,實離身故。契經所言不離身識,即是第八。如是推征眼等轉識于滅定位非不離身,故契經言「不離身者」,彼識即是此第八識入滅。
如《成業論》雲︰心有二種︰一、集起心,二、種種心。爲第二故,名無心定。今言「入定時不爲止息此極寂靜執持識故」,即是第一集起心也,此定故有第八識在。
【論文】
四‧一○四 無想等位,類此應知。
【疏翼】
第九滅定識證中,第四例無想等亦爾。或第九段分二,如《述記》前後所科。
【述記‧卷二十四】
滅定,他诤或說有心,或說無心;無想定、無想天亦爾,與此同故。隨計,隨破,然除眠、悶絕,以無所厭故。有所厭心所,心便不滅,非不厭故,心王猶在[14]。
此第九段大文有二︰初、出滅定有心無心,破他自立。二、例無想定等,准破應爾。
【疏翼】
以上第二引經申其理證或依經附理十證中,第九滅定識證訖。
--------------------------------------------------------------------------------
[1] 如《成業論》雲︰
如佛于彼《十問經》中自作是說︰所有受蘊、想蘊、行蘊,皆觸爲緣。
[2] 《成業論》雲︰
有別釋言︰叁和觸者,叁事有力,合故觸生。于此位中,叁事無力可能生觸及生受、想,由入定心所厭壞故。正在定位,尚無有觸,況有受、想?故此位中,唯余意識,無諸心所。
[3] 「隨」字,金陵本同,余本作「遣」。
[4] 「名」字下,余有衍「所」字。《續藏》疑爲「剩」。
[5] 「滅」字,余本誤作「受想」二字。
[6] 即第二破無心所中,第一破有令無難。
[7] 《成業論》文同。並引《十問經》證有觸數。
[8] 如《成業論》雲︰
若是無覆無記性者,爲異熟生?爲威儀路?爲工巧處?爲能變化?設爾,何失?若異熟生,如何有頂定心無間,此下八地中間懸隔,而起欲界異熟生心?如何複從此心無間,而得現起不動等心?如《摩诃俱瑟恥羅契經》﹝梵文爲「mahakausthila-sutra」﹞中作如是問︰出滅定時,當觸幾觸?答言︰具壽!當觸叁觸︰謂不動觸、無所有觸,及無相觸。又異熟心,宿業所引,有何道理,由滅定前要期勢力,令彼出定時限不過?複有何緣,要于有頂緣滅爲境?定心邊際,欲界宿業習氣所引異熟果心方得現起,非于前位?又以何緣,于此所起異熟生色,斷已不續,異熟生心,斷而更續?若威儀路,或工巧處,或能變化,如何此心緣威儀等,無觸而能有所造作?
[9] 《成業論》雲︰
又許所修九次第定,及八解脫,體皆是善,不應此位現起染汙或無記心。
[10] 《樞要》卷中雲︰
此中「必有心所」;宗也,加之「滅定位心」文言方足,不爾,即有相符極成。「染無記心」故;因也,如「余染無記心」;喻也,因脫「故」字,喻少「如」字,余皆文足,應義讀取。
[11] 《成業論》雲︰
又用有頂緣滅爲境,寂靜思惟,定爲依止,方能現入滅受想定。如《摩诃俱瑟恥羅契經》中依滅盡定作如是問︰幾因、幾緣爲依,能入無相界定?答言︰具壽!二因、二緣爲依,能入無相界定︰謂不思惟一切相,及正思惟無相界。若滅定中,有意識者,此緣何境?作何行相?若緣滅境,作靜行相,如何非善?
[12] 《成業論》義同,並雲︰
設無貪等善根相應,如何無觸?若謂由善等無間緣所引發故,此識善者,理不應然。善心無間生叁心故,又善根力所引善心無因能遮無貪等故,又無善根應不成善。然此滅定,如滅﹝即解脫苦﹞是善。
[13] 「義」字,《義演》作「義」,余作「善」。
[14] 智周《演秘》雲︰
釋外伏難雲︰心所是所厭,彼位可言無,心王既非厭,彼處應猶在!故乃釋雲︰非是不厭,即令其在,以心所無,故隨同滅。
《成唯識論疏翼 第二冊 卷四 叁、滅定無心非無第八》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