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叁界將生、已生有情壽命﹝藏文有「如其長短」﹞安住。此中當知觸、意思、識叁種食故,一切叁界有情,壽命安住。段食一種,唯令欲界有情壽命安住。
複于那落迦受生有情有微細段食,謂腑藏中,有微動風,由此因緣,彼得久住。
餓鬼、傍生、人中,有粗段食,謂作分段而啖食之;複有微細食,謂住羯羅藍等位有情及欲界諸天。由彼食已,所有段食流入一切身分支節,尋即銷化,無有便穢。
[17] 《大乘義林章》卷十二〈四食章〉第四廢立門有雲︰
何故五根,及色、聲二,非食攝也?
五根亦能資五識身成明昧故,觀色、聽聲,亦長養故。若資四法者,可立爲食。彼無此用故。根由其識所資長養﹝智周〈決擇記〉雲「由第八任持根故」﹞。識能養勝,非根于識,故不說之。以段食用,變壞時增,于色、聲不爾。
[18] 「廢立諸門」,謂辨名、出體、顯相、廢立,及諸門。一、叁界,
二、五趣,叁、叁性攝,四、因果別,五、問答。實分九門。
[19] 見《大乘義林章》卷十二〈四食章〉。
[20] 「六識」,謂前六識。
[21] 見《攝論‧世親釋》雲:
觸食者,是能取境。由暫能見色等境界,便令所依饒益生故。……此中觸食,屬六識身。
[22] 如《對法》卷一雲︰
希求未來,染著現在──欲、貪──名「取」﹝即「五取蘊」中「取」﹞。欲者,希求相;貪者,染著相。由欲希求未來自體爲方便故,引取當蘊令現在前。由貪染著現在自體爲方便故,執取現蘊令不舍離,是故此二,說名爲「取」。
[23] 《雜集論述記》卷叁雲︰
雖有彼彼樂愛自境;體,是主故,但說「希求」。欲,雖非惑,令貪增長,貪說「欲」名,如念住等。
如理《義演》雲︰
此且緣顯相說。
[24] 如理《義演》雲︰
意說未來境是過去境之流,說念得緣,非是念行相實緣未來。
[25] 《瑜伽》卷五十七雲:
意思爲欲證得可愛境相故,依正方便起染不染希望喜根,緣未來境攝益于識,由此長養諸根、大種。
又《攝論‧世親釋》卷叁雲︰
意思食者,是能希望。由希望故,饒益所依,如遠見水,雖渴不死。
如理《義演》增一例雲︰
孩子見砂謂米,思貪不終,皆由深思使然。
[26] 《瑜伽》卷六十六雲︰
若諸段食于吞咽時,令心觀喜,諸根悅豫,爾時,不名段食,但名觸食。若受用已,安隱消變,增長喜樂,于消變時,乃名段食。
[27] 《瑜伽》卷五十七雲:
若諸段食能攝益識,令其強盛,由此長養諸根大種,亦令強盛。
[28] 《攝論》卷一雲︰
若離異熟識,已生有情識食不成。以六識中隨取一識,于叁界中已生有情能作識事,不可得故。
《攝論‧世親釋》卷叁雲︰
識食者,是能執受。由執受故,所依久住。若不爾者,應同死屍不久爛壞,是故應許識亦是食,能作所依饒益事故。
《對法》卷五雲︰
由阿賴耶識﹝藏文作「阿陀耶識」﹞執持﹝增上﹞力身得住故。所以者何?若離此識,所依止身便爛壞故。
[29]《攝論‧無性釋》卷叁雲︰
以諸轉識是善等性,無恒長養諸有義故,又于二定及無想天,皆無有故,所作食事不遍叁界。非入定等諸心、心法,可名爲食。經不說故,已滅無故,心、心法滅亦非是食,段食等數,已決定故。
[30] 如理《義演》雲︰
此論略去無漏,言有漏故,不言「一分」。
[31] 如理《義演》雲︰
此論略去等流等一分,唯取有漏爲食也。
[32] 《大毗婆沙論》卷一百二十九末雲︰
何故名食?食是何義?答︰牽有義,是食義;續有義、持有義、生有義、養有義、增有義,是食義。此四于有,能牽乃至能增,故名爲食。
問︰若牽有乃至增有,是食義者,諸有漏法,皆應名食,何故但說四耶?
脅尊者言︰唯佛世尊究竟了達諸法性相,亦知勢用,非余能知。若法有食相作用可立食者,即便立之;無者,不立。
尊者世友作如是言︰此是世尊有余之說、略說、影說、有觀待說。佛觀化宜而說法故。
尊者妙音說曰︰佛知此四牽有、續有、持有、生有、養有、增有,體有勢用,強盛鄰近,故立爲食,余則不爾。
或有說者,食有二相︰一、牽引當有,令現在前,二、任持今有令相續住。
有余師說食有叁種︰一、業食,二、生食,叁、長養食。業食,謂思;生食,謂識;長養食者,謂段與觸。
《瑜伽》卷九十四雲︰
複次,無有少法生已、安住,亦無有我能食、所食。由此因緣,彼何名食?然唯約與未生諸法作生緣理,唯法引﹝藏文作「gso ba」﹞法,說爲食義。但由法假﹝藏文作「brda」﹞于其識上,假想施設﹝藏文作「btags pa」﹞補特伽羅,望此四食,說爲食者。爲欲隨順世間言說,約世俗谛說有如是補特伽羅能食四食,非約勝義。所以者何?若說有識生已安住,體是真實補特伽羅名能食者,不應立識爲其食性,未曾見有補特伽羅還自能食補特伽羅。一相續中,定無二識同時安住,是故立識體是真實補特伽羅爲能食者,不應道理。由有如是不應理故,若作是問:誰食識食?當知此問,爲非理問。若作是問:誰是能食識食因緣?當知此問爲如理問,能令悟入緣起理故。
複有二有︰一者、生有,二者、業有。若爲當來後有生起﹝藏文作「于當感引生起,能生當來後有、所有生有時」﹞,今現法中,諸業煩惱所隨逐識爲因,能引當來生有。即彼曾有前行業性,說名業有。于現法中,有此有故,能令當來生有所攝後有生起。于命終時,前際六處纔無常滅,後際六處尋複續生。即此六處,識于發時爲能引緣,複于今時,爲結生緣。如是由識入母胎故,得有名色;名色爲緣,便有六處;由無明界所隨六處以爲緣故,有﹝與彼﹞相似觸;漸次乃至取爲緣故,令後際業,轉成其有。如是諸法先未曾有﹝藏文即作「無有」﹞,一切新從別別緣起。當知此中,都無觸者乃至有者,能有所觸乃至有有。唯有諸法別名所食,別名能食,是故因果墮在諸行相續流轉,無有斷絕;由其先際業有,往趣後際生有,複由後際業有,還趣﹝藏文作「ldog par ”gyur ba」﹞先際生有。如是緣起輪回不絕,從此世間往彼世間,自彼世間還此世間。是故唯法能引﹝藏文作「gso ba」﹞法義,此中說爲食義。
《佛地經論》卷一雲︰
已說淨土超過叁界所行之處,雲何有食?又無漏法,不應名食?食能長養叁有衆生,此斷有故,應不名食!
是任持因,故亦名食。如汝宗中生色界等入無漏定,亦應名食。非過去食應名爲食,過去無故。此亦應爾。是任持因,故說爲食。如有漏法雖障無漏,然持有漏,得名爲食。無漏亦爾,雖斷有漏,然持無漏,雲何非食!此淨土中諸佛菩薩,後得無漏能說能受大乘法味,生大喜樂,又正體智受真如味,生大喜樂,能任持身令不斷壞,長養善法,故名爲食。
[33] 《瑜伽》卷九十四同。
[34] 「遮」字,《續藏》注雲:一作「廿」,此下疑落「諸」字。
[35] 道邑《義蘊》雲︰
彼宗過去之食,有體,有用。未來有體,而無食用。今言過去、未來,非食體用者,過去全遮體用。若未來世,正遮食體、設遮食用。若不爾者,一分相符之過。
[36] 「破」字,《續藏》注雲「正」下古本有「破」字,余無。
[37] 如《攝論‧無性釋》卷叁雲︰
非入定心等諸心、心法可名爲食。經不說故,已滅無故,心、心法滅亦非是食,段食等數已決定故。
[38] 如《攝論‧世親釋》卷叁雲:
又若無心睡眠、悶絕、入滅定等、六識身滅,誰複有余能執受身令不爛壞?若棄舍阿賴耶識,身必爛壞。
[39]《攝論‧無性釋》卷叁原文:
心、心法滅,亦非是食。
[40] 如雲「滅定等猶有第六識,于彼有情能爲食事,即上座師所救」。
[41] 下「第九證」處當知。
[42] 謂《攝論‧世親釋》卷叁。
[43] 智周《演秘》雲︰
現無漏法正破有漏,故不得以無漏持漏。無漏法種既非能治,故因本識持無漏種。
[44] 謂上破經部本宗。
[45] 《集論》卷叁及《對法》卷五說「四會差別建立略有四種」中第
四雲︰
示現住食,謂諸佛及已證大威德菩薩,由唯示現食力住故。
[46] 如《顯揚聖教論》卷一。
[47] 見《俱舍》卷十、《大毗婆沙論》卷一百二十九卷、一百叁十卷。
[48] 《瑜伽》卷六十六,于四食之外,增加命根亦能任持諸行雲︰
何緣複說依止命根諸行得住?
謂有是處曾無飲食有所缺乏,非求飲食有所艱難,于彼處所,唯由命根勢力而住,如其所感壽量而住,是故世尊依彼處所,說諸有情由命根故,諸行得住。
又七因任持諸行,如雲︰
問︰有七因緣任持諸行,令住不壞,何故世尊但說有情由食而住?何等爲七?一、生是諸行住因:由諸行生方得有住,無有無生而有住者。二、命根。叁、食。四、心自在通:由彼勢力,增諸壽行,或住一劫,或住劫余。五、因緣和合是諸行住因:謂善、不善、無記諸法,乃至因緣猶未散壞,于爾所時,相續而住,無有斷絕。六、由善、不善、無記作意引發先業,能牽諸行令住不絕﹝藏文作「先業牽引──爲善、不善、無記作意引發諸行──令住不絕因」﹞,所謂外分共不共業之所生起。七、無諸障礙是諸行住因︰由此能令諸行生時無障因緣,諸行生已,相似相續而住,遠離相違﹝和﹞敗壞因緣。若不爾者,便應滅壞。
答︰雖由如是七種因緣諸行得住,然此四食是諸行住多分因緣,由種種門能令諸行相續而住。
又由五因,說一切有情,皆依食住雲︰
又此諸食,能令有情相續而住,易取易入,乃至愚夫嬰兒等類,亦能隨覺;非所余法。又此諸食能令羸損﹝藏文作「ma ”phel ba」﹞諸根、大種皆得增益,又令疾病亦得除愈,非所余法。又有長壽諸有情類,若不得食,非時中夭。又此諸食令易入道,能修身等四種念住,謂一切有情食所住故。是故由此五種因緣,世尊但說一切有情由食而住。
《成唯識論疏翼 第二冊 卷四 一、識食能持身命即第八識》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