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成唯识论疏翼 第二冊 卷四 一、识食能持身命即第八识▪P3

  ..续本文上一页为食,此亦不然,「四食不摄彼身命故」。彼身、命,定非是食,四食不摄故,如生、住等。

  

  

  

  【论文】

  

  四‧二七 又无色无身,命无能持故,众同分等,无实体故。

  

  

  

  【疏翼】

  

  第二设义破二部中,第二纵许亦非。

  

  

  

  【述记‧卷二十三】

  

  设许身是食,理亦不然。无色界无身,汝之命根无能持故。若言众同分能持命根等,皆无实体故,亦非是食。

  

  

  

  【疏翼】

  

  以上第二遮余非中,或破执转识为识食者,第二方破他讫。

  

  

  

  【论文】

  

  四‧二八 由此定知:异诸转识有异熟识,一类,恒遍,执持身命,令不断坏。世尊依此,故作是言:一切有情,皆依食住。

  

  

  

  【疏翼】

  

  第二遮余非中,第三结识食体。

  

  

  

  【述记‧卷二十三】

  

  自下第三、结识食体。

  

  由异熟识具三义故,由本识故,作是说言「一切有情,皆依食住」。由此本识无间、无转、「一类」住故,是「遍」、是「恒」,故名为食。

  

  

  

  【论文】

  

  四‧二九 唯依取蕴,建立有情。佛无有漏,非有情摄,说为有情,依食住者,当知皆依示现而说。

  

  

  

  【疏翼】

  

  第二遮余非中,第四释妨难。

  

  

  

  【述记‧卷二十三】

  

  然有难言︰佛是有情,即无有食,无心定等,何废无食?

  

  「一切有情」言,即不遍!故下第四、正答难言。

  

  此中正显「一切有情」不遍于佛。示现为有情,亦示现有食。据实而言,佛非有情、非非情等,故《集论》等说佛是示现依止住食[45]。

  

  

  

  【疏翼】

  

  以上第八识食证中,第二遮余非讫。

  

  【论文】

  

  四‧三○ 即异熟识,是胜食性,彼识,即是此第八识。

  

  

  

  【疏翼】

  

  第八识食证中,第三归本识。

  

  

  

  【述记‧卷二十三】

  

  第三、总结。

  

  虽知识食通诸八识,唯异熟识是胜食性,彼识即此第八识。

  

  此食诸门分别义理,勘诸经论[46]并《俱舍》[47]等,如六十六广有诸门[48]。

  

  【疏翼】

  

  以上第二引经申其理证或依经附理十证中,第八识食证讫。

  

  

  

  

  

  

  

  

  --------------------------------------------------------------------------------

  

  [1] 「尼干子」,梵文为「nirgrantha」,藏文为「gcer bu pa」。

  

  [2] 出体一科中又分总别。

  

  [3] 即出体中之别出体。

  

  [4] 「先言」,谓旧译。

  

  [5] 如《瑜伽》卷六十六云︰

  

  问︰若有段物,亦是食耶?设是食者,亦段物耶?答︰如其所应,当作四句︰或有段物,而非是食。谓诸段物不能长养﹝藏文作「”phel ba」,或「rgyas pa」﹞诸根、大种。或有是食,而非段物。谓若有触、意思﹝藏文作「yi la sems pa」﹞及识,能令诸根、大种长养。或有是食,亦是段物,谓诸段物能令诸根、大种长养。或非段物,亦非是食。谓若有触、意思,及识,不能长养诸根、大种。如是所余触乃至识,随其所应皆作四句﹝藏文作「mu bźi」﹞。

  

  [6] 如《瑜伽》卷五十七云︰

  

  云何四食?云何长养诸根、大种?答︰段食、触食、意思食、识食。由此四种长养五色根,及意根,并根所依所有大种。

  

  问︰云何段食?答︰诸所食啖,若能长养诸根大种。与此相违,当知非食。如段食,余食非食,应知亦尔。

  

  问︰段食云何能作食事,乃至识食亦尔?答︰若诸段食能摄益识令其强盛﹝藏文作「有力」﹞,由此,长养诸根、大种,亦令强盛。触能摄受若喜,若乐,若舍一分,由此能摄益诸识。由摄益故,复能长养诸根、大种。意思为欲证得可爱境界相故,依正方便起染、不染希望喜根,缘未来境摄益于识;由此,长养诸根、大种。如是三食摄益其识,由体增盛及缘现在未来生故,识复长养诸根、大种,故立四食。

  

  云何识与意根为食?答︰由三资持﹝藏文作「be bar rton pa」﹞所任持故,能与后后为增盛因,令彼得生。

  

  [7] 《对法》卷五原文:

  

  三蕴、十一界、五处一分摄。

  

  [8] 段食即此香、味、触三界。

  

  [9] 「变坏」,藏文作「”ju bas kyav ”ju ba la gyur pa/」。意为「消化且使

  

  消化有所成」。

  

  [10] 《对法》卷三说「四食」云︰

  

  云何食?几是食?为何义故,观食耶?谓变坏故,有变坏者境界故;有境界者,希望故;有希望者,取故;有取者,是食义。初、是段食:由变坏时长养根、大故。二、是触食:由依可爱境触,摄益所依﹝身﹞故。三、是意思食:由系意希望可爱事力,摄益所依﹝身﹞故。四、是识食:由阿赖耶识﹝藏文作「阿陀那识」﹞执持力,身得住故。所以者何?若离此识,所依止身便烂坏故。

  

  [11] 「初食未坏」,即消化或消变前。

  

  [12] 如《瑜伽》卷六十六云︰

  

  由香、味、触若正消变,便能长养。不正消变,乃为损减。色等余法无有长养,损减消变,是故说彼非段食性。若诸段物于吞咽时,令心欢喜,诸根悦豫﹝《略纂》卷三十四云「此取令心欢悦故,即心触数为触食体;不取尘为触食体」﹞,当于尔时,不名段食,但名触食。若受用已,安隐消变,增长喜乐,于消变时,乃名段食。若有熟变,不能长养诸根安乐,彼虽熟变,不名段食。若诸段物于吞咽时,不生欢喜,亦不能令诸根悦豫,当于尔时,都不名食。即彼后时安隐熟变,增长安乐,彼于尔时,乃名段食。若有熟变,不长安乐,彼虽熟变,亦不名食。

  

  [13] 《俱舍论》卷二云:

  

  系,谓系属,即被缚义。欲界所系,具足十八。色界所系,唯十四种;除香、味境,及鼻、舌识。除香、味者,段食性故;离段食欲,方得生彼;除鼻、舌识、无所缘故。

  

  若尔,触界于彼应无,如香、味境!段食性故。彼有所触,非段食性。

  

  若尔,香、味类亦应然!香、味离食,无别受用,触有别用,持根、衣等。故触非无﹝普光《记》卷七云「谓四大种是能造故。能持色根、能持衣服、宫殿等用,故触非无」﹞。

  

  [14] 《俱舍论》卷十云︰

  

  色亦可成段别饮啖,何缘非食?此不能益自所对根,解脱者故。夫名食者,必先资益自根大种,后乃及余。饮啖色时,于自根大尚不为益,况能及余!由彼诸根境各别故,有时见色生喜乐者,缘色触生,是食非色﹝普光《记》卷四十云「由缘色故,触生喜乐,此是触食,非色是食」﹞。又不还者及阿罗汉解脱食贪,虽见种种上妙饮食,而无益故。

  

  [15] 《瑜伽》卷九十四〈摄事分〉云︰

  

  有四种法,于现法中,最能长养诸根大种。云何为四?一者、气力﹝藏文作「stobs」﹞,二者、喜﹝和﹞乐,三者、于可爱事专注希望,四者、气力喜乐专注希望之所依止诸根、大种,并寿、并暖,安住不坏。如是四法随其次第,当知别用四法为食:一者、段,二者、顺乐受﹝藏文有「有漏」二字﹞触,三者、有漏﹝藏文无此二字。依下文藏文较宜﹞意会思,四者、能执诸根大种识。

  

  当知此中,段与现法气力为食﹝藏文「为食」,藏文作「gso bar byed pa」,下同﹞;由气力故,便能长养诸根、大种,能顺乐受诸有漏触,能与喜乐为食;由喜乐故,便能长养诸根、大种。若在意地,能会境思﹝藏文作「意能与境会之思」﹞,名意会思。能与一切于可爱境,专注希望为食;由专注希望故,便能长养诸根、大种;由能执受诸根、大种识故,能令诸根、大种,并寿、并暖,与识不离身为因而住,是故说识为彼住因。由彼住故,气力、喜﹝和﹞乐、专注希望,依彼而转,如是四食,能令已生有情安住。

  

  又由段故,而有气力,有气力故,诸根大种皆得增长。由是因缘,诸有顾恋身命愚夫为此义故,有所追求。于追求时,造作种种新善恶业,亦令增长﹝藏文作「sogs pa」﹞。又能增长种种﹝新﹞烦恼。如说于段、触、意会思,随其所应,当知亦尔。由此三门,能集﹝藏文作「bsgrubs pa」﹞后有业烦恼识﹝藏文无「识」字﹞。此于现法,有业烦恼所随逐故;成其有取,便能摄受﹝藏文作「摄益」﹞当来后有。如是四食令求后有﹝藏文作「”byuv ba」﹞、爱乐后有﹝藏文作「yav srid par skye ba」﹞,于其后有未能断者,能摄后有,遍摄后有,随摄﹝藏文作「摄益」﹞后有。

  

  又诸段食在欲界天,名之为细。或处中有、母腹、卵﹝藏文无「腹、卵」二字﹞,当知亦尔。欲界余位段食,名粗。触、意会思,及以识食,在无色界,当知名细,余处名粗。有色为依﹝藏文有「易观察」﹞,易分别故;无色为依,难分别故﹝藏文略此二句﹞。当知有异粗细义门︰谓若能使已生有情得安住者,说名为粗;摄益求有诸有情者,当知是细。如是应知安立四食。

  

  [16] 如《瑜伽》卷五云:

  

  复次,饮食受用者,谓…

《成唯识论疏翼 第二冊 卷四 一、识食能持身命即第八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