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法苑談叢▪P11

  ..續本文上一頁

  中國現存的佛塔,大部分建于明清時代。在造型上,鬥拱塔檐很纖細,環繞塔身如同環帶,輪廓線也與以前不同。太原永祚寺的雙塔,北京玉泉山塔(十八世紀建),便是這時期的多層塔的典型。北京八裏莊慈壽寺塔(全元1576年建),是密檐塔的典型。唯有山西趙城縣廣勝寺的飛虹塔是用琉璃面磚裝飾的,八角十二層,高四十公尺以上。北京玉泉山還有一座清代的小型琉璃塔。

  明代出現了一種特殊的塔型,就是仿印度菩提伽耶金剛寶座塔(佛成道的地方)而設計的金剛寶座塔。即在一長方形的高臺上建立五座正方形的密檐塔。雲南昆明妙湛寺塔、北京五塔寺塔(公元1473年建)都是這一類。北京香山碧雲寺有清代建立的金剛寶座塔,塔臺上于五座密檐塔外加了兩座瓶式塔。北京北郊黃寺,也有金剛寶座塔,那是第叁世班禅的墓塔。正中是瓶式塔,四角有四座較小的八角密檐塔,中央塔身雕刻精美。

  在我國各地除了佛塔之外,還有一種「文風塔」,或叫作「文峰塔」。那是過去科學時代人們爲了祈求本地方的文人能中試及第而建造的。這種塔一般都是仿照佛塔的形式。

  1958年在北京西山,開始建造一座佛牙舍利塔,供奉釋迦如來靈牙舍利,1964年落成、塔有十叁層,高五十八公尺,采用傳統的密檐形式,而在結構、刹頂方面,都有創新的地方。形式優美,頗爲山林增色。

  (五)石窟

  佛教建築有許多種類,石窟是其中最古的形式之一,在印度稱爲「石窟寺」。石窟本是佛教僧侶的住處,佛在世時就已經存在了。一般石窟寺是開鑿岩窟成一長方形,在入口的地方有門窗。石窟中間是僧侶集會的地方,兩邊是住房。後來發展成爲兩種形式:一種叫做「禮拜窟」,一種叫做「禅窟」。禮拜窟雕造佛像,供人瞻仰禮拜;禅窟主要是供比丘修禅居住的。禮拜窟有作前後兩室的,也有單獨一室的。其入口處有門,上面開窗采光。其平面有馬蹄形的、有方形的。內部裝飾有在石壁上雕鑿佛像,也有在中心石柱雕造佛龛、佛塔,也有在石窟四周作壁畫的。印度現存的佛教石窟以公元前一、二世紀至公元五世紀時所造的阿旃陀石窟重爲最著名。其建築、雕刻和壁畫都有很高的藝術價值。玄奘法師在《大唐西域記》(卷十一)中曾概括地把阿旃陀石窟的位置、建築、雕刻、民間傳說等生動地記述下來。這些記述現在已成爲記載印度阿旃陀石窟最寶貴的古代文獻。

  從公元四世紀到八世紀之間,印度佛教的建築藝術向東傳播,我國西北,如新疆的庫車,甘肅的敦煌,山西的雲崗,河南的龍門,河北的南、北響堂山等地現存的古代石窟,就是首先吸取了印度石窟造型藝術而建造的。敦煌石窟是我國現存比較完整的石窟群之一,它自北魏曆隋唐五代宋元至清一千多年,共計開鑿一千多窟。北魏洞窟形式都是摹仿印度石窟的製度,前面入窟地方有一個「人」字形披間,是便于禮佛跪拜的前庭,窟的後半部有一個龛柱(中心柱),是爲禮拜時遵照印度習慣回旋巡禮用的。隋唐洞窟大約有兩種:一是沿用北魏的龛柱形式;一是中央平廣而叁面有籠壁的形式。後來建造增多,爲省工起見,把龛柱改成須彌座和屏風,別創一種洞窟的形式。

  各時代石窟雕刻作品的鑒別,主要是從其面相、花紋、服裝等加以觀察。如六朝面相多是豐圓,後期較爲瘦長,唐代則是頰豐頤滿。衣紋最初用漢代傳統的陰線刻法,後來兼采用西域的凸起線條,更發展成爲直平階梯式的衣紋。服飾一般是采用印度的裝束,由單純而逐漸演變爲複雜。各個時代作品的這些特征,充分顯示了我國勞動人民的創造天才。

  在我國廣大土地上,從新疆的庫車、高昌,甘肅的敦煌、永靖,大同的雲崗,義縣的萬佛堂,洛陽的龍門,太原的天龍山,邯鄲的南、北響堂山,濟南的千佛崖,南京的棲霞山,杭州的飛來峰,四川的廣元、大足到雲南的劍川,有一連串的石窟寺,分布在各個名勝地區,把我們的錦繡河山點綴得更爲雄偉和富麗。這些石窟的雕塑、壁畫等,是我國古代藝術家把傳統的藝術和外來的影響密切會合起來而創造的珍品,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所有雕塑和繪畫雖都以佛教故事作題材,但其中也有反映各個時代人間現實生活的情景,是研究中國古代史的寶貴資料。

  在舊中國,由于政治腐敗,文化落後,民不聊生,帝國主義者趁機千方百計掠奪我國的文化遺産。因此,許多石窟裏的雕像、壁畫等也成爲他們竊取的對象。在許多石窟中,有些佛像的頭部被鑿下,有些壁畫被刮去,成爲他們國家博物館中的陳列品。我們今天到那些石窟寺(如山西天龍山,河北的南、北響堂山)去,到處見到斷頭折臂的雕像。這種摧殘我國文化的惡劣行爲,實在使我們痛恨不已;同時,更加激發我們盡心保護祖國文化遺産的責任感。

  (六)金石文物

  中國古代習慣在日用的金屬器皿上刻鑄文字,或是紀事,或是銘功,或是警戒,這叫作「金」。後來銘刻在碑碣上,或是墓志上,這叫做「石」。金石文字是研究古代曆史和藝術的重要資料。佛教的金石文物,也不例外,不僅關系到佛教史實,也關系到一般社會的史實。因此,佛教徒對于寺院中所保存的金石文物,必須加以重視,妥善保存,不可任其毀壞,以免造成不可彌補的損失。

  佛教寺院中所保存的「石」,便是寺碑和僧人墓塔碑。這些碑上都記有史實,是最原始的資料。自唐代以後,建石幢之風盛行。有爲功德镌造的陀羅尼經幢,也有爲紀念僧德的墓幢,有用漢文雕刻的。也有用梵文雕刻的。幢蓋和幢座上往往有浮雕的人物,各時代有不同風格,都極精美。佛教寺院中所保存的「金」,便是鍾、磬、爐、鼎之類,從它們的鑄造技巧上,可以考察曆代冶煉技術的進步。如北京大鍾寺的大鍾,明永樂年問造,鍾的內外都鑄有漢、梵經文,重約八萬余斤。法海寺的鍾,明正統年間造,鍾內外鑄有梵文經咒。各地寺院常有宋、元、明時代的銅鍾或鐵鍾。這些都是極有價值妁文物。

  佛教寺院的文物,大約可分爲下列各類:

  第一、建築:即古代建造的殿堂和塔。

  第二、繪畫:即前代畫家爲寺院所作的各種繪畫,寺院的壁畫,以及各種繡畫、織畫、漆畫等。

  第叁、雕塑:即寺院古代雕塑的尊像,以及各種金、石、玉、竹、木、骨、角、牙、陶、瓷等雕刻的器皿或藝術品。

  第四、銘刻:即一切金、石、玉、竹、木、磚、瓦等之有文字銘記的,碑刻、經幢等也屬于此類。

  第五、圖書:這一類文物在寺院中最爲豐富,往往被忽略或輕視。所謂圖書,即完整的藏經和殘缺零本藏經,古版本佛經,其中常有珍貴的孤本或絕本。特別是抄本佛經和書籍,往往是極有曆史價值或研究價值的文獻。此外,寺院的譜錄、志書、檔案、戒牒、法卷、簡牍、以及音樂歌贊的譜錄,也都有曆史價值,應當保存。至于名人的法書、墨迹,珍貴的金石拓本,古刻經的版片,由東南亞國家傳入的貝葉經(應當確定其文字),也都屬于圖書之類。

  第六、貨幣:即古代的貨幣或鈔券。

  第七、輿服:即有曆史價值的衣袋、佩帶、冠履、飾物、絲棉麻織物和刺繡品。但是關于這些衣物的時代必須研究確切,決不可強加附會,致招譏嫌。如國清寺傳說的智者大師的袈裟,並不是隋代之物。應當考定其確切年代,辨別其真僞,才有曆史價值。

  第八、器具:凡是法器、樂器、儀器、家具等,如古代的櫥櫃、幾椅等類。

  以上所舉的只是簡單介紹,未曾提到的還有很多,要在具體仔細的審查之中,正確分析,從時代和藝術上評定其文物價值,避免錯誤和浮誇,作好保護文物的工作。否則很可能把沒有文物價值的東西保留下來,而有文物價值的東西反被破壞了。佛教徒應當從愛國主義的精神出發,保護寺院中從古代遺留下來的文化遺産。

  (七)佛曲

  佛曲是佛教徒在舉行宗教儀式時所歌詠的曲調。中國漢地佛曲的發展,是由梵呗開始的。梵是印度語「梵覽摩」之省略,義爲清淨。呗是印度語「呗匿」之省略,義是贊頌或歌詠。印度婆羅門自稱爲梵天的苗裔,因此習慣指印度爲梵,如古印度文爲梵文。梵呗就是摹仿印度的曲調創爲新聲,用漢語來歌唱,首先創始的是曹魏陳思王曹植在東阿縣(在今山東省)的魚山刪治《瑞應本起經》,製成魚山呗。《高僧傳》(卷一五)中說這種呗「傳聲叁千有余,在契則四十有二」。一契便是一個曲調,四十二契便是四十二個曲調聯奏。同時,吳國支謙據《無量壽經》、《中本起經》製成菩薩連句梵呗叁契;康僧會傳泥洹呗。東晉建業(今南京)建初寺支昙籥製六言梵呗。他的弟子法等于東安嚴公講經時,作叁契經竟。嚴公說:「如此讀經,不減發講。」, 便散席,第二日才另開題。可見當時雖有曲調,所歌唱的詞句卻就是經文。叁契經便是歌唱叁段經文。宋時有僧饒善《叁本起》及《須大拏》,每清響一舉,道俗傾心。齊時有僧辯傳《古維摩》一契。《瑞應》七言偈一契,最是命家之作。辯的弟于慧忍製《瑞應》四十二契。《樂府詩集》卷七十八雜曲歌辭有齊王融《法壽樂歌》十二首:(一)歌本處,(二)歌靈瑞,(叁)歌下生,(四)歌田遊,(五)歌在宮,(六)歌出家,(七)歌得道,(八)歌寶樹,(九)歌賢衆,(十)歌學徒,(十一)歌供具,(十二)歌福應。每首均五言八句,顯然是歌頌釋迦如來一生事迹。現在雖不知其曲調,無疑是用梵呗來歌唱的。到了隋代由于西域交通的開展,西域方面的佛教音樂也隨之傳入中土。《隋書·音樂志》(卷十五)中記西涼音樂說:「呂光、沮渠蒙遜等據有涼州,變龜茲聲爲之,號爲秦漢伎。魏太武既平河西,得之,謂之西涼樂;至魏周之際,遂謂之國伎。」又說:「胡戎歌非漢魏遺曲,故其樂器聲調悉與書史不同。」所載歌曲中有「于阗佛曲」。《唐會要》卷叁十也說:「呂光破龜茲得其聲。」又說:「天寶十二載七月十日大樂署改諸樂名,龜茲佛曲改爲「…

《法苑談叢》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求知與力行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