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法苑談叢▪P21

  ..續本文上一頁的經文有所缺失,這就難以考定了。現在所有的十六羅漢的典據是依唐玄奘譯《大阿羅漢難提密多羅所說法住記》。難提密多羅,此雲慶友,是佛滅後八百年時師子國(即今斯裏蘭卡)人。

  《法住記》中說:第一尊者賓度羅跋啰惰阇(Pindolabharadvaja),與自眷屬千阿羅漢多分住在西瞿陀尼洲;第二尊者迦諾迦伐蹉(Kanakavatsa),與自眷屬五百阿羅漢多分住在北方迦濕彌羅國;第叁尊者迦諾迦跋厘惰阇(Kanaka-bharadvaja),與自眷屬六百阿羅漢多分住在東勝身洲;第四尊者蘇頻陀(Suvinda),與自眷屬七百阿羅漢多分住在北俱盧洲;第五尊者諾距羅(Nakula),與自眷屬八百阿羅漢多分住在南贍部洲;第六尊者跋陀羅(Bhadra),與自眷屬九百阿羅漢多分住在耽沒羅洲;第七尊者迦理迦(Karika),與自眷屬千阿羅漢多分住在僧伽荼洲;第八尊者伐阇羅弗多羅(Vajraputra),與自眷屬千一百阿羅漢多分住在缽刺拏洲;第九尊者戍博迦(Svaka),與自眷屬九百阿羅漢多分住在香醉山中;第十尊者半托迦(Panthaka),與自眷屬千叁百阿羅漢多分住在叁十叁天;第十一尊者羅怙羅(Rahula),與自眷屬千一百阿羅漢多分住在畢利颺瞿洲;第十二尊者那伽犀那(Nagaena),與自眷屬千二百阿羅漢多分住在廣半度波山;第十叁尊者因揭陀(lngata),與自眷屬千叁百阿羅漢多分住在廣脅山中;第十四尊者伐那婆斯(Vanavasin),與自眷屬千四百阿羅漢多分住在可住山中;第十五尊者阿氏多(Ajita),與自眷屬千五百阿羅漢多分住在鹫峰山中;第十六尊者注荼半托迦(Cuda-panthaka),與自眷屬千六百阿羅漢多分住在持軸山中。

  自《法住記》譯出以後,十六羅漢受到佛教徒的普通尊敬贊頌。現存敦煌唐人寫經中還存有《第八尊者伐阇羅弗多羅》、《第十尊者羅護羅頌》二首,每首七言八句(見《敦煌雜綴》下)。此外還有《十六大阿羅漢因果識見頌》一書,題雲「天竺沙門阇那崛多迦譯」而不記時代。前有宋範仲俺序雲:「慶曆中宣撫河東,宿保德冰谷傳舍,于堂檐罅間得之,因于府州承天寺命僧別錄藏之。于戊子歲(1048)有江陵僧慧哲又出其藏本,稱得之于武陵僧普煥,寶之叁十余年雲雲。」書中記十六阿羅漢,各各爲摩拏羅多說自所證「因果識見」,各有七頌,總有一百十二頌。唯文義淺薄,其爲宋代漢地民間僞造無疑,就此亦足見當時民間對十六羅漢崇奉之廣。在《秘殿珠林》還載有唐人畫十六應真圖,卷後附宋姜夔跋,完全引用了此頌,可見這《因果識見頌》在宋時是相當流行的。

  關于十六羅漢的圖像方面,《宣和畫譜》卷二載梁張僧繇有十六羅漢像一幅。他是否根據北涼道泰譯的《入大乘論》,或者如湛然所說《寶雲經》的記載而畫,難以考定,但是我們知道當時佛教界對十六羅漢的崇奉並不普遍。唐玄奘譯出《法住記》以後,到乾元中盧楞伽特愛好作十六羅漢像,《宣和畫譜》卷二記載他有這類作品多種,又同書卷十中記王維也有十六羅漢圖四十八幅。到了五代時這類繪畫就更多起來,如南唐的陶守立(見《式古堂書畫考》二)、王齊翰(見《宣和畫譜》四、《清河書畫舫》五、《秘殿珠林》九),前蜀的李升(見《宣和畫譜》)、張玄(見《宣和畫譜》叁、《清河書畫舫》五),吳越的王道求(見《式古堂書畫考》二),都有此類作品,而以前蜀貫休爲最知名(見《清河書畫舫》五、《妮古錄》、《式古堂書畫考》十),宋代孫知微(見《清河書畫舫》六)、李公麟(見《珊瑚網》二叁、《弇州四部稿》一叁七、《式古堂書畫考》二、《秘殿珠林》九、十、《書畫鑒影》二、《寶繪錄》十、《平津館鑒藏書畫記》、《江村書畫目》、《好古堂家藏書畫記》上、《叁秋閣書畫錄》二)、顔博文(見《式古堂書畫考》二)、李時擇(見《式古堂書畫考》二)、梁楷(見《書畫鑒影》叁)、孫必達(見《秘殿珠林》九);僧中如梵隆(見《珊瑚網》二叁,《弇州四部稿》一叁七、《式古堂書畫考》二、《大觀錄》一四、《江村銷夏錄》一、《春霞閣題畫絕句》)、月蓬(見《式古堂書畫考》二)、海侖(見《秘殿珠林》九、十);元代趙孟頫(見《秘殿珠林補編》十)、錢選(見(盛京故宮書畫錄》叁),明代吳偉(見《秘殿珠林》二集)、仇英(見《過雲樓書畫記》四、《江村銷夏錄》一、《盛京故宮書畫錄》叁)、吳彬(見《石渠寶笈》叁)、丁雲鵬(見《石渠寶笈》二、叁)等,都有名作見于曆代的著錄。

  關于十六羅漢的雕刻方面,最早的有杭州煙霞洞吳越國吳延爽造十六羅漢,計右璧內部二尊、前部四尊。左壁十尊。此十六尊的雕刻技巧同一手法;阮元《兩浙金石志》曾載有煙霞洞吳延爽造像功德記。吳延爽是吳越王錢元瓘妻吳夫人的兄弟。宋代曾在此洞補刻僧像一、布袋和尚像一,作法淺陋,遠不及前十六尊。可見《鹹淳臨安志》所記:「原有石刻羅漢六尊,吳越王感夢而補刻十二尊,成爲十八」之說,全出于附會。

  從以上所述繪畫和雕刻兩方面來看,十六羅漢的尊崇是從五代時發展起來的,特別是在江南一帶地區,並且由十六羅漢而演變成十八羅漢。

  (2) 十八羅漢

  由十六羅漢演變成爲十八羅漢,主要是從繪畫方面造成的。現在所知的,最早的十八羅漢像,是前蜀簡州金水張玄畫的十八阿羅漢,宋蘇轼得之于儋耳,題了十八首贊(見《東坡文集》後集二○),但未標出羅漢名稱。其次是貫休畫的十八阿羅漢,蘇轼自海南歸,過清遠峽寶林寺見之,爲之作贊十八首,每首標出羅漢名稱,于十六羅漢外第十七爲慶友尊者,即《法住記》的作者。第十八爲賓頭盧尊者,即十六羅漢中賓度羅跋羅惰阇的重出(見《東坡文集》續集十)。清《秘殿珠林》也有貫休十八羅漢圖卷,後有宋蘇過、元趙孟頫、明宗徹叁跋,也不題羅漢名字。宋紹興四年(1134),江陰軍乾明院五百羅漢碑,于五百羅漢尊號前列十八羅漢尊號,也是第十七慶友尊者,第十八賓頭盧尊者。

  宋鹹淳五年(1269)志磐撰《佛祖統記》,關于供羅漢(卷叁十叁)辟前說,認爲慶友是造《法住記》的人,不應在住世之列。賓頭盧爲重複。應當是迦葉尊者和軍屠缽歎尊者,即是《彌勒下生經》所說四大聲聞中不在十六羅漢之內的二尊者。

  若從煙霞洞宋人補刻一僧一布袋和尚來考察,布袋和尚就是五代時明州奉化縣釋契此,後人相傳爲彌勒菩薩化身,則另一僧像也應是漢地神僧。據《天臺山全志》卷十載宋淳化中(990--994)天臺山廣嚴寺道榮習禅定,靈異頗多,人以羅漢目之。既入滅,人有見于壽昌(寺)五百應真位者,煙霞洞的僧像或者就是此人。

  西藏所傳的十八羅漢,是于十六羅漢之外加上法增居士和布袋和尚,這些傳說也都是從漢地傳去的。當西藏朗達瑪王(唐武宗會昌元年,公元841)破壞佛教時,西藏六位大師來到西康,見到當地各寺普遍繪塑十六尊者像,特別是盧梅、種穹大師摹繪了聖像,迎到藏中耶爾巴地方,這就是著名的耶爾巴尊者像)後來陸續傳入漢地各樣傳說,而增加了二像。據說達磨多羅(法增)居士是甘肅賀蘭山人(今阿拉善旗),因奉事十六尊者而得到感應,每日都見有無量光佛出現于雲中(見第五世達賴著《供養十六羅漢儀軌》)。他的畫像常是背負經箧,身傍伏有臥虎。但是至今在供養儀軌中還只是十六尊者。

  《秘殿珠林續編》第四冊有清莊豫德摹貫休補盧楞伽十八應真冊,後有清高宗題頌,頌中說:第十七降龍羅漢是嘎沙鴉巴尊者(即迦葉尊者),第十八伏虎羅漢是納答密答喇尊者(即彌勒尊者),由章嘉呼圖克圖考定。但降龍伏虎是後世傳說。蘇轼《應夢羅漢記》說:元豐四年歧亭廟中有一阿羅漢像,左龍右虎。可見北宋時降龍伏虎像不一定是分成兩個羅漢的。

  綜合以上各說先後發展來看,十八羅漢傳說的興起,並沒有什麼經典的根據,只是由于畫家們在十六羅漢之外加繪了兩人而成爲習慣,于是引起後人的種種推測和考定。最初的傳說,十八羅漢中第十七既是《法住記》作者慶友尊者,第十八便應是《法住記》譯者玄奘法師。但是後人以未能推定爲玄奘而推定爲賓頭盧,以致重複,結果造成衆說不一,難以考定。由此,十八羅漢的傳說因而普遍,自元朝以後,各寺院的大殿中,多雕塑十八羅漢像,十六羅漢的傳說則不甚通行了。

  曆代畫家繪的十八羅漢畫像見于著錄的,有後唐的左禮(見明都穆《鐵網珊瑚》十叁)、前蜀的貫休(見《秘殿珠林)九)、宋代的李公麟(見《秘殿珠林》叁、《盛京故宮書畫錄》二、《古物陳列所書畫目錄》五)、瞿汝文(見《式古堂書畫考》二)、賈師古(見《嶽雪書畫錄》二);僧海侖(見《秘殿珠林》);元代的趙孟頫(見(秘殿珠林續編》)、錢選(見《古物陳列所書畫目錄》五)、張渥(見《盛京故宮書畫錄》叁)、方壺(見《古芬閣書畫記》),明代的仇英(見《秘殿珠林》二十)、吳彬(見《石渠寶笈》叁)、丁雲鵬(見《夢園書畫錄》、《秘殿珠林》十二、《盛京故宮書畫錄》叁、《古物陳列所書畫目錄》五)、錢貢(都穆《十百齋書畫錄》二十二)、李麟(見《秘殿珠林二集》)、陳範(見《秘殿珠林》八)。

  (叁)五百羅漢

  由于十六羅漢住世護法的傳說,引起漢地佛教徒對于羅漢的深厚崇敬,于是又有五百羅漢的傳說。

  五百羅漢的傳說在佛經中是常見的,例如西晉竺法護譯有《佛五百弟子自說本起經》。佛滅度迦葉尊者與五百阿羅漢最初結集叁藏。《舍利弗問經》中說,弗沙秘多羅王毀滅佛法後,有五百羅漢重興聖教。諸如此類說法甚多。在中國漢地自東晉竺昙猷居住天臺山時,古老相傅雲:天臺懸崖上有佳精舍是得道者所居。…

《法苑談叢》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求知與力行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