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靈感真言:元代人譯,沒有經本,也是觀音菩薩修行法門之一。
(八)七佛滅罪真言:出《陀羅尼雜集》。
(九)往生淨土真言:即是《拔一切業障根本得生淨土陀羅尼》。
(十)天女吉祥真言:出《金光明經》。
依真言宗的規則,凡持誦真言,必須依照儀軌,如法持誦,方有成就。這樣集合衆多真言,各念一遍,只是以念誦經咒的功德,回向護法龍天及諸鬼神,以祈願寺中安靜無難而已。
晚殿有叁堂功課,就是誦《阿彌陀經》和念佛名;禮拜八十八佛和誦《大忏侮文》;放蒙山施食。誦《阿彌陀經》和念佛名是爲自己往生西方淨土祈願。八十八佛是五十叁佛和叁十五佛。五十叁佛名見《觀藥王藥上二菩薩經》,是娑婆世界的過去佛。叁十五佛名出《決定毗尼經》,是現在十方世界的佛。這八十八佛都可以爲衆生作忏侮主。因此向八十八佛申述自己改悔過惡的願望,是可以滅罪的。《大忏侮文》也出于《決定毗尼經》。唐不空叁藏曾譯有《叁十五佛名禮忏文》,可見在印度也是日常遵行的。蒙山施食是于每日中午的齋食,取出少許飯粒,到晚間按照《蒙山施食儀)念誦,施給餓鬼的。施食本來是真言宗的一種日常行事,但必須依照真言宗的儀軌,有一定的觀想、真言、手印,方得成就的。蒙山在四川雅安縣。相傳甘露法師在蒙山集成此儀,實際上原作者並不了解真言宗法則,只是在經典中雜亂選出一些真言,無有倫次,只由于真言宗在中國漢地久已失傳,于是不別是非地遵行而已。晚殿的叁堂功課,在一般寺院中是單日念《阿彌陀經》和念佛;雙日拜八十八佛和念《大忏侮文》;蒙山施食卻是每日要舉行的。
除了早晚二殿外,僧衆于每日早齋和午齋時(早餐和午餐),要依《二時臨齋儀》以所食供養諸佛菩薩,爲施主回向;爲衆生發願,然後方可進食。至于晚餐,因爲佛原製定過午不得進食,現在雖因健康和習慣不得不吃,所以不須念供。
(二)節日活動
根據佛所製定的戒律,僧衆應當于每月望晦(農曆十五日、叁十日)兩日齊集一處,共誦《戒本》,自我檢查有無違犯戒律之事。如有違犯,便應按照情節輕重,依法忏悔。忏是梵語「忏摩」的簡略,意是請予容恕。這一行事叫作「布薩」,義是「長養」,意謂可以斷惡長善。漢地簡稱爲“誦戒”。
在全年之中,自四月十五日到七月十五日的叁個月中,應當定居在一寺之中,專心修道,不得隨意他往,這叫作「安居」,又叫作「結夏」、「坐臘」。如因事延緩,不及定居,最遲也應在五月十五日定居下來,這叫作「後安居」。在安居日滿,即七月十五,僧衆仍應集合一堂,任憑他人對自己檢舉一切所犯輕重不如法事,從而忏悔,這叫作「自恣」。經過自恣之後,受戒的年齡算作增長一歲或是一臘。這是計算戒臘的日期,所以坐夏也叫作坐臘。
在一年之中,佛教最大的節日有兩天:一是四月初八--佛誕日;二是七月十五日--自恣日。這兩天都叫作「佛歡喜日」。在佛誕節要舉行「浴佛法會」,就是在大殿用一水盆供奉太子像(即釋迦牟尼佛誕生像)。全寺僧侶以及信徒要以香湯沐浴太子像,作爲佛陀誕生的紀念。這太子像是數寸高的童子形立像,右手指天,左手指地。佛傳說,太子初誕生時,右手指天,左手指地而言曰:「天上天下,唯我獨尊」。原來印度的習慣是尚右,所以右手指天,但是中國漢地的習慣是尚左,因此中國漢地所造太子像多半是左手指天,這是不合佛經的。
東南亞國家的佛教徒,根據上座部的傳說,以四月十五日爲佛誕日,同時也是佛成道日、佛涅槃日。中國藏蒙地區也如此。佛成道以後,經過四十九日到鹿野苑,爲五比丘開始說法。由四月十五日算起,經四十九天,到六月初四日爲佛初轉*輪日。教徒此日應到寺院旋繞佛塔。又佛誕生後七天,佛的生母摩耶夫人便逝世而生在仞利天。傳說佛成道後,曾經有一年至忉利天安居,爲母說法叁個月,然後由天上從叁道寶階下來人間,這便是九月二十二日。這天稱爲「天降節」,各寺要舉行紀念儀式。此節在斯裏蘭卡、緬甸等國家也盛行。
七月十五日要舉行「盂蘭盆會」。這是根據西晉竺法護譯的《佛說盂蘭盆經》而舉行超薦曆代祖先的佛事。據該經說:目連(佛弟子中神通第一)的母親死後生爲餓鬼,目連盡自己的神通不能救濟其母,佛告以要在每年七月十五日僧自恣時,以百味飲食供養十方自恣僧。以此功德,七世父母及現生父母在厄難中者,得以解脫。在漢地,最初舉行此儀的是梁武帝,大同四年(538)他在同泰寺設盂蘭盆齋(見《佛祖統紀》卷叁十七),其後大概在民間普遍舉行。到了唐代,每年皇家送盆到各官寺,獻供種種雜物,並有音樂儀仗及送盆官人隨行。民間施主也到各寺獻供獻盆及種種雜物(見《法苑珠林》卷叁十二)。唐代宗大曆元年(766),改在宮中內道場舉行盂蘭盆會,設高祖以下七聖位。建巨幡,各以帝名綴幡上,自太廟迎入內道場,铙吹歌舞,旌幢觸天。是日百官于光順門外迎拜導從。自是以後,每年如此。盂蘭是梵語,義是倒懸。盆是漢語,是盛供品的器皿。言此供具可以解先亡倒懸之苦。唐時盂蘭盆供極爲奢麗,往往飾之金翠(見《大宋僧史略》)。當時長安城中諸寺七月十五日作花臘、花瓶、假花果樹等,各競奇妙。常例皆于殿前鋪設供養,傾城巡寺隨喜,甚是壯觀(日本圓仁《入唐求法巡禮行記》卷四)。
到了宋代便不是以盆供僧,爲先亡得度,而是以盆施鬼了。采用道家以七月十五日爲中元節的傳說,印賣《尊勝咒》、《目連經》。又以竹竿斫成叁腳,高叁五尺,上織燈窩之狀,謂之孟蘭盆,挂搭衣服、冥錢其上,焚之。拘肆樂人自過七夕便搬目連救母雜劇,直至十五日止,觀者倍增(《東京夢華錄》)。寺僧又于是日募施主錢米,爲之薦亡。後世更有放河燈、焚法船之舉(用紙糊船形,船上糊有鬼卒等)。這些都是民間習俗。
根據佛經中說,釋迦牟尼佛的誕生、出家、成道、涅槃同是四月八日。但是漢地習慣以四月初八爲佛誕日,二月初八爲佛出家日,臘月初八爲佛成道日,二月十五爲佛涅槃日。佛誕日舉行浴佛法會,其他叁日也要在寺院中學行簡單的紀念儀式。特別是臘八日,煮臘八粥以供衆,已成爲民間的普通習俗。
除此以外,漢地各寺院又流傳一些不見于經典的諸佛、菩薩誕日的紀念儀式。如正月初一是彌勒菩薩誕日,二月二十一日是普賢菩薩誕日,叁月十六日是准提誕日,四月初四是文殊菩薩誕日,七月十叁日是大勢至菩薩誕日,七月叁十日是地藏菩薩誕日,九月叁十日是藥師佛誕日,十一月十七日是阿彌陀佛誕日,特別是二月十九日觀音誕日,六月十九日觀音成道日,九月十九日觀音出家日。這些節日的傳說從何而起?很難考定。這些佛菩薩中,除彌勒菩薩、文殊菩薩是和佛同時的印度人外(其生卒年月也不可考),其余佛菩薩都是佛所稱贊過的他方世界的佛菩薩,根本不可能用此世界的歲月時日來推算其誕日,何況也無歲月的記載。或有傳說,永明延壽禅師的生日是十一月十七日,而以永明爲彌陀化身,就以此日爲彌陀誕日;正月初一日是布袋和尚誕日,而以布袋和尚爲彌勒化身,就以此日爲彌勒誕日。
(叁)忏法與打七
改惡修善是佛教根本教義。特別是大乘佛教,認爲人生是由久遠生死相繼而來,今後還須經無數生的修行,以至于成佛。其間最主要的是要消除以往無量劫中所造的罪惡,發願今後精進修行,永不退轉。因此,修習忏法便成爲大乘修行的不可缺少的行儀。曆來通行的忏法有兩類:一類是集諸經所說,忏侮罪過的儀則;一類是依五悔法門,修習止觀的行法。
忏悔罪過的儀則,據《唐高僧傳·興福篇論》中所說,最早是劉宋時代的藥師行事。其後蕭齊竟陵王箫子良撰《淨住子淨行法門》叁十卷(全書今不傳,只有一卷收入《廣弘明集》中)。及至梁代有《大通方廣忏),又名《大通方廣忏悔滅罪莊嚴成佛經》。其源始于荊襄,本以疠疾,祈誠悔過。感得平複,因約諸經抄撮成部(全書叁卷,中士久佚,今編入《大正大藏經》第八十五函)。梁武帝曾製忏二部,一名《六根大忏》(今不傳),是梁武帝自己親行的,文中有雲:「萬方有罪,在予一人」;一名《六道慈忏》,乃是歲中諸寺所行,即今所謂《慈悲道場忏法》,又簡稱《粱皇忏)。梁陳之際,忏法繁興,據《廣弘明集》卷叁十六所載,有涅槃忏、六根忏、摩诃般若忏、金剛般若忏、勝天王般若忏、妙法蓮華經忏、金光明忏、大通方廣忏、虛空藏菩薩忏、方等陀羅尼齋忏、藥師齋忏等。《唐高僧傳·興福篇論》中尚舉有普賢別行、佛名、般舟等忏。這些忏法的行儀都已失傳,內容如何無從考定。以意推測,當是讀誦如上諸般經典,以誦經功德消滅罪愆,現在所通行的有《梁皇忏》、《萬佛名忏》和唐知玄所撰《水忏》。梁武帝撰集(慈悲道場忏法》,原因是當時僧侶食肉,梁武帝召集京邑大德法師,進行辯論、根據《涅槃經》、《楞伽經》等,製斷食肉,並令諸僧七日忏悔(見《廣弘明集》),所以這忏法叫作《慈悲道場忏法》。世俗訛傳此忏是梁武帝令寶志禅師纂輯,以度王後墮于蟒身之厄。這是宋人附會之談,不可置信。至于《水忏》的撰述,世傳知玄的前世是漢代的晁錯,誤斬袁盎,因此現身患人面瘡,痛苦異常。經異人指示,修此忏法,以水洗浣,而得解冤愈疾。這也是宋人的附會。考核其文字,實是節錄宗密所撰《圓覺經道場修證忏)而成,並非知玄自撰。
修習止觀的忏法,創始于天臺宗智者大師,就是《摩诃止觀》中所說四種叁昧的「半行半坐叁昧」和「非行非坐叁味」;也就是《法華叁味行法》、《方等叁昧行法》、《請觀音叁味行法》、《金光明叁味行法)《法華叁味行法)根據《法華經》;《方等叁味行法》根據《方等陀羅尼經》;《請觀音叁味行法》根據《請觀世音菩薩消伏毒害陀羅尼經》;《…
《法苑談叢》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