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從佛教徒的人格說起▪P3

  ..續本文上一頁的力量,而謀迅速的成就,是靠念佛的力量。念佛是要如子憶母的誠懇。這叁種是一切修行的總綱,在現在念佛的方法最普通,人人都知道拿挂數珠去念佛,但是因爲不持戒不禮仟的原故,那念佛也是虛浮不實,甚而至于裝模作樣,一無所成。

  佛法之中有叁學。即是“戒學”、“定學”、“慧學”。戒學即是做好人,定學即是做修行人,慧學即是做明白人。叁學的關系是由戒生定,因定發慧。所以修行是以定爲主,佛教中習定的方法甚多,有大乘的,有小乘的,有圓頓的,有次第的。何以在這裏不談修定的方法,卻說禮仟,誦經,念佛呢?其實這叁種修行要有成就,也是必須要心定,雖然行爲是動的,而心實要靜。若是以這叁種修行中得定,那才是真正圓頓的定呢。

  第四節 布施

  佛教的修行,最要緊是要人看得開放得下。世人放不下的,第一便是自身,第二便是財物。假使有人肯將財物周濟他人而不自己享受,即便是放下了。況且佛教徒是要普度衆生的,度生的起始,便是以財物長養他人的生命。所以在修行上自利的精神,是歸戒禮念等,利他的精神是布施。二者是不可偏廢的。佛法的修行是一切相助成的。有一門廢了,其他的一切也不興了。

  第五節 余說

  除此以外,還有最要的修行便是持咒。持咒的所以然理由,是甚深奧的,在此不便多談。只可以簡單說,持咒可以助成歸戒禮忏誦經念佛的成就,布施的威力。此上所說,只是就佛教徒平日所必須的修行而言。至于每人單獨之意樂或須要,那修行的方法便是無量無量。在此不須細表。總括而言便是佛教徒不受歸戒,不禮忏誦經念佛,不能布施,便喪失了修行人的資格。他的佛教徒的人格便不健全了。

  第四章 明白人

  第一節 緒論

  佛教徒但能做一個好人或是做一個修行人,還不能算有佛教的健全人格。必須要更做一個明白人,那佛教徒的人格才能算健全。在這裏最應當注意的是這所謂明白,不是離開好人與修行人之外另有一個明白,只是在好人與修行人之上更加一個明白。現在中國佛教徒的情形有兩種弊端:第一是自命爲出世而忽略了做好人的;第二是修行的不求明白,求明白的不肯修行。結果在佛教徒叁重人格之中僅僅取得一重,所以佛教徒的人格不健全,那佛教徒叁重人格之中僅僅取得一重,所以佛教徒的人格不健全,那佛教如何能發達呢?因爲儒教也教人作好人,道教也叫人修行,而佛教的作好人修行人所以與其他的宗教不同的地方,完全在這明白上。假使佛教徒而不求明白,便有與其他宗教相混雜的危險,也使人與其他宗教看得一律了。假使佛教徒但求明白而不知作好人修行人,那明白便成了空談,有斷滅佛教的危險,使他人認爲佛教只是一重空理而已。”

  第二節 空

  佛教徒既然必須求明白,但是明白個什麼呢?這裏有叁個問題。第一是“空”的問題,第二是“有”的問題,第叁是“心”的問題。佛教徒第一須在一切善上,一切修行上,解這個“空”。要知道一切善,一切修行都是衆緣所成的一種現象,而都無有個體的。在平常人都以爲有一個能做善事的我,有一個所作的善事。仔細看來,能作善事的我,並不是有一個單純的個體。所作的善事,也不過在某一種環境下的假定。

  能作所作,都是在生滅相續中的一種必然的變演而已。私毫的實質是不可得的。又何必自命不凡的以爲我是好人,我作了好事?但是凡夫有一個我見,所以那生滅相續的必然變演便由于因果循環律而忽善忽惡,升沈不定。佛教徒由于忘了“我”,以及“我所”,才能努力使這生滅相續的必然變演循著一個至善的軌道向前邁進。所以空的問題是佛教徒第一須要明白的。

  第叁節 有

  由上所說,可以知道佛教所謂空,並不是斷滅的空,實是解釋有的真狀態。非佛教徒以爲不空,也並不能在宇宙的真象上加點什麼,不過是自己心中的一個妄見而已。佛教徒所謂空,也不是要在宇宙的真象上取消點什麼,不過將宇宙的真象明白了解而已。無窮無窮的事態,便是無窮無窮的變演組織成這個宇宙,其中每一件事即是一種生滅相續的必然變演。而每一種變演是窮十方亘叁世的。所以就宇宙中的任何一時分,任何一方分,都會有無窮的事態的一分子,同時與無窮整個的事態相關系。這錯綜的情形是極複雜,卻極有條理的。這便是“有”的問題。佛教徒對于這一切事態的錯綜不許瞞預籠統,又不許滯礙執著。所以佛教中所謂“有”,即是解釋空的狀態,而不是與空對立的。在了解的程度上,這有是建立在空的基礎上的。

  第四節 心

  在哲學上有兩個根本問題,即是宇宙與人生。不論認爲宇宙廣大,人生渺小,或是認爲人生切近,宇宙疏遠,但都是以爲宇宙與人生是對立的。佛教中卻以爲宇宙即是整個的人生,人生即是整個的宇宙。所以說“叁界唯心,萬法唯識”。就宇宙說空說有,就人生說,便是心。也可以說空有的問題即是心的問題。凡夫自以爲實在有個我,實在是我,卻不知由于這個妄見反不能真明了自己。佛教徒知道無我,了解那真空與假有,方知道那空與有即是真實自己,即是真心。

  世間上的人都是想用我的內心來明了宇宙的外界現狀。而佛教研究所得的結果,卻大相反。整個的宇宙,便是整個自己。

  在自己的整個上卻畫了個內外的假象。而後方有能知與所知,以及知與不知等等影像。其實既整個是自己的影像,都無能知與所知以及知與不知等等分別了。這種宇宙人生無非只是真心的結論,在執著小我之下,是永遠不能領會的。佛教徒在爲善上,修行上必須了解空,了解變演的條理與貫攝,了解自心的現象,那善便是真善,修行方是真修行。這便是佛教徒的叁重人格。

  (載于1941年九月《佛學月刊))

  

  

《從佛教徒的人格說起》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無情有佛性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