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的力量,而谋迅速的成就,是靠念佛的力量。念佛是要如子忆母的诚恳。这三种是一切修行的总纲,在现在念佛的方法最普通,人人都知道拿挂数珠去念佛,但是因为不持戒不礼仟的原故,那念佛也是虚浮不实,甚而至于装模作样,一无所成。
佛法之中有三学。即是“戒学”、“定学”、“慧学”。戒学即是做好人,定学即是做修行人,慧学即是做明白人。三学的关系是由戒生定,因定发慧。所以修行是以定为主,佛教中习定的方法甚多,有大乘的,有小乘的,有圆顿的,有次第的。何以在这里不谈修定的方法,却说礼仟,诵经,念佛呢?其实这三种修行要有成就,也是必须要心定,虽然行为是动的,而心实要静。若是以这三种修行中得定,那才是真正圆顿的定呢。
第四节 布施
佛教的修行,最要紧是要人看得开放得下。世人放不下的,第一便是自身,第二便是财物。假使有人肯将财物周济他人而不自己享受,即便是放下了。况且佛教徒是要普度众生的,度生的起始,便是以财物长养他人的生命。所以在修行上自利的精神,是归戒礼念等,利他的精神是布施。二者是不可偏废的。佛法的修行是一切相助成的。有一门废了,其他的一切也不兴了。
第五节 余说
除此以外,还有最要的修行便是持咒。持咒的所以然理由,是甚深奥的,在此不便多谈。只可以简单说,持咒可以助成归戒礼忏诵经念佛的成就,布施的威力。此上所说,只是就佛教徒平日所必须的修行而言。至于每人单独之意乐或须要,那修行的方法便是无量无量。在此不须细表。总括而言便是佛教徒不受归戒,不礼忏诵经念佛,不能布施,便丧失了修行人的资格。他的佛教徒的人格便不健全了。
第四章 明白人
第一节 绪论
佛教徒但能做一个好人或是做一个修行人,还不能算有佛教的健全人格。必须要更做一个明白人,那佛教徒的人格才能算健全。在这里最应当注意的是这所谓明白,不是离开好人与修行人之外另有一个明白,只是在好人与修行人之上更加一个明白。现在中国佛教徒的情形有两种弊端:第一是自命为出世而忽略了做好人的;第二是修行的不求明白,求明白的不肯修行。结果在佛教徒三重人格之中仅仅取得一重,所以佛教徒的人格不健全,那佛教徒三重人格之中仅仅取得一重,所以佛教徒的人格不健全,那佛教如何能发达呢?因为儒教也教人作好人,道教也叫人修行,而佛教的作好人修行人所以与其他的宗教不同的地方,完全在这明白上。假使佛教徒而不求明白,便有与其他宗教相混杂的危险,也使人与其他宗教看得一律了。假使佛教徒但求明白而不知作好人修行人,那明白便成了空谈,有断灭佛教的危险,使他人认为佛教只是一重空理而已。”
第二节 空
佛教徒既然必须求明白,但是明白个什么呢?这里有三个问题。第一是“空”的问题,第二是“有”的问题,第三是“心”的问题。佛教徒第一须在一切善上,一切修行上,解这个“空”。要知道一切善,一切修行都是众缘所成的一种现象,而都无有个体的。在平常人都以为有一个能做善事的我,有一个所作的善事。仔细看来,能作善事的我,并不是有一个单纯的个体。所作的善事,也不过在某一种环境下的假定。
能作所作,都是在生灭相续中的一种必然的变演而已。私毫的实质是不可得的。又何必自命不凡的以为我是好人,我作了好事?但是凡夫有一个我见,所以那生灭相续的必然变演便由于因果循环律而忽善忽恶,升沉不定。佛教徒由于忘了“我”,以及“我所”,才能努力使这生灭相续的必然变演循着一个至善的轨道向前迈进。所以空的问题是佛教徒第一须要明白的。
第三节 有
由上所说,可以知道佛教所谓空,并不是断灭的空,实是解释有的真状态。非佛教徒以为不空,也并不能在宇宙的真象上加点什么,不过是自己心中的一个妄见而已。佛教徒所谓空,也不是要在宇宙的真象上取消点什么,不过将宇宙的真象明白了解而已。无穷无穷的事态,便是无穷无穷的变演组织成这个宇宙,其中每一件事即是一种生灭相续的必然变演。而每一种变演是穷十方亘三世的。所以就宇宙中的任何一时分,任何一方分,都会有无穷的事态的一分子,同时与无穷整个的事态相关系。这错综的情形是极复杂,却极有条理的。这便是“有”的问题。佛教徒对于这一切事态的错综不许瞒预笼统,又不许滞碍执著。所以佛教中所谓“有”,即是解释空的状态,而不是与空对立的。在了解的程度上,这有是建立在空的基础上的。
第四节 心
在哲学上有两个根本问题,即是宇宙与人生。不论认为宇宙广大,人生渺小,或是认为人生切近,宇宙疏远,但都是以为宇宙与人生是对立的。佛教中却以为宇宙即是整个的人生,人生即是整个的宇宙。所以说“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就宇宙说空说有,就人生说,便是心。也可以说空有的问题即是心的问题。凡夫自以为实在有个我,实在是我,却不知由于这个妄见反不能真明了自己。佛教徒知道无我,了解那真空与假有,方知道那空与有即是真实自己,即是真心。
世间上的人都是想用我的内心来明了宇宙的外界现状。而佛教研究所得的结果,却大相反。整个的宇宙,便是整个自己。
在自己的整个上却画了个内外的假象。而后方有能知与所知,以及知与不知等等影像。其实既整个是自己的影像,都无能知与所知以及知与不知等等分别了。这种宇宙人生无非只是真心的结论,在执著小我之下,是永远不能领会的。佛教徒在为善上,修行上必须了解空,了解变演的条理与贯摄,了解自心的现象,那善便是真善,修行方是真修行。这便是佛教徒的三重人格。
(载于1941年九月《佛学月刊))
《从佛教徒的人格说起》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