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時候就討厭,你心裏就不高興啊,就對于佛也會輕毀,輕視佛,就會毀謗佛,就有這個事情。佛若入涅槃,你輕毀誰?佛也不再挑你毛病了,除非你自己常常的誦戒,常常讀經,讀經和誦戒像一面鏡子似的,「哎呀,我這地方有黑點」,才知道啊。如果也不誦戒,也不讀經,一天光是做事,不行啊,那就是糟糕了,自己有什麼不對都不知道。
「爲令舍離輕毀諸佛」,所以佛要入涅槃,省得你討厭他,這個《法華經.如來壽量品》也提到這件事。所以說是當師父的收徒弟,我們出家人的戒律上也說到,這個師父你收了徒弟你不教導,你有罪,比犯四根本戒的罪還要大,你收了徒弟,收了徒弟你不教徒弟。這個問題在什麼地方?你自己不持戒是你個人的事情,你收了徒弟,這個徒弟要繼續住持佛教的,你不教導他,他雖然穿上出家人的衣服還是個在家人,他就會敗壞佛法,所以這個地方很重要,在這裏。「爲令舍離輕毀諸佛」,這裏面告訴你,當師父的教導徒弟一樣也是這個道理,你若常常挑他毛病,這師徒就不合了,就是這樣子。
「令悟甚深正法教故」,如果佛若不入涅槃,常在世間呢,這個佛教徒學習佛法的這件事就不精進,反正是佛尚在世間嘛,我隨時我不懂的時候我打個電話問一問就好了,我何必現在很辛苦、頭疼去用功呢?的確是啊!這個學校的人,我們出家人有多少?他們計算這麼多年來傳戒,在臺灣或者是在香港什麼地方傳戒,出家人有多少,肯到佛學院的有幾個?所以歡喜學習佛法的人不是很多,還是少。有的人他也有能力,有能力學習,有條件可以到佛學院來學,但是不肯來,不肯來,其中,我現在說等于有點過失了,一個是什麼呢?我自己可以學嘛,我到你那聽你講做什麼?這是一個原因。其實呢,自己學當然有的人是可以,但是結果還不如到佛學院好,這是一個。第二個呢,懶,第二個原因是懶。第一個原因是高,高慢,我聽你講做什麼呢?就是這個原因。第二個原因就是懶,不願意學。第叁個原因呢,他那個環境不容許他,那也是有,可能還有其他的很多的原因,不肯學。其實主要還是自己不肯學。
這上面是說,佛若入涅槃了的人呢,這個人他就:哎呀,佛走了,我對于佛法還不明白啊,這時候我怎麼辦呢?就會感覺到這裏,佛若在的時候,趁著佛在我好好努力學習佛法,我這地方不懂我可以問佛嘛,佛若走了我去問誰啊?所以佛若入涅槃以後呢,「令悟甚深正法教故」,你要知道佛要入涅槃的,你對佛法的學習你就會精進一點,不然你就是懈怠,人是這樣子啊!
「四、爲令于佛深生渴仰,恐數見者生厭怠故;」
這個是容易明白。「爲令于佛深生渴仰」,佛若入涅槃了以後呢,你就會想念佛,就會想念佛,會有戀慕心,深深的生渴仰。這個「渴」,就像是渴了要飲水,沒有水飲這心裏面不舒服,餓了要吃飯,就是那種心情,說對于佛的仰慕心也類似這個樣子。「恐數見者生厭怠故」,佛若不入涅槃,你常常見佛,你就厭煩,見了佛還要磕頭,常磕頭也還是不行,他就懈怠,生厭煩心,這樣子反倒會有過失了。若是佛入涅槃,你生渴仰心呢,反倒是你能栽培善根,所以佛入了涅槃對我們反倒是有好處。
說是若我們一般人不能令人生渴仰心,令人生厭怠,這還反倒是正常,若是對于佛這樣子,這實在是說不過去,說不過去還是實在是有這個情形。我們看《大般涅槃經》上,迦葉尊者,佛已經入涅槃差不多七天了,迦葉尊者才知道,他從王舍城就急急的就是到拘屍那城來,拘屍那城來的時候,走到路上遇見一個比丘,說是佛入涅槃了嗎?說是入涅槃了,「這回好了,再沒有人管我們了」,這個《大般涅槃經》上有這一段,是有這個事情。
「五、令于自身發勤精進,知正說者難可得故;」
這是第五個。「令于自身發勤精進」,佛若入涅槃了呢,這還是有道心的人,他就能發起來精進心,我自己要努力。佛在世的時候,我依靠佛,我可以依靠佛,佛若入涅槃了,這可怎麼辦呢?我自己要努力,就只有靠自己了,所以「令于自身發勤精進」。「知正說者難可得故」,要知道能正說法的人就是佛的這種境界是不容易得到的,難可得遇,難可得見,難遭難遇,如優昙缽花時一現耳,所以佛要入涅槃,還沒有入涅槃,這要覺悟到這裏,趕快要精進,趕快要精進。
所以現在我們有的時候也會感覺到,我也想要修行,但是我就不知道怎麼修行?說我自己去讀經論嘛,這讀不懂。說我要去問誰去呢?也不知道去問誰才行,所以感覺到求法的難,也感覺到這裏。現在這裏也就是表示這個意思,「令于自身發勤精進,知正說者難可得故」,有的一些人呢,一些人是什麼呢?我現在還身強力壯,我在世間上還可以顯顯身手,不要著急修行,等一等嘛,過幾年再說吧,反正佛在世間嘛!這心情就是這麼想,這是懈怠人爲這個樣子。但是現在佛令這個懈怠人要警覺,佛要入涅槃了,你說佛在,佛不在了,那麼他就,哎呀,這不行,他要精進,這還是有善根的人,所以「令于自身發勤精進,知正說者難可得故」,不容易遇見的。
「六、爲諸有情極速成熟,令自精進不舍轭故。」
這個又是一種情形,這個是,印老的確是大智慧,他這個講得好,這一段文講得好。「爲諸有情極速成熟,令自精進不舍轭故」,佛是因爲「諸有情」,就是應該說是一部分的發道心的佛教徒。「極速成熟」,他本身有能力,他能使令他的善根很快速地就成熟了,他自己有這個能力,很快速就成熟,他能使令自己精進地努力,像這樣的人就不需要佛來教導他,不需要了。他本身能夠「精進不舍轭故」,這個「轭」是什麼呢?就是這個落後地區,現在大家是駕這個汽油的車是沒有這件事,這個落後地區或者是牛或者是馬駕這個車,它那個車有個轅,把這個牛馬放到轅裏面去套起來,它出不去,把它困在那裏面,你不可以離開這裏,一定是要先拉這個車向前走,叫做「不舍轭」。
現在是說修行人自己的智慧把自己約束在正法裏面,約束在戒定慧裏面,不離開戒定慧,不離開六波羅蜜,他那個舉心動念常與道合,舉心動念遍與道合,普遍地能與道相應,他不離開這個道,就是「不舍轭」。這個衆生,有的衆生他能夠「極速成熟」自己的善根,成熟善根,「令自精進不舍轭」,能達到這個程度的時候,那不需要有佛來教導他,當然佛就入涅槃,那麼這和前面都不同。
那麼這是由六因故,所以佛的化身不能常住世間,要入涅槃,入涅槃呢,衆生因此而能夠栽培善根,所以也等于是「應以涅槃得度者,即現涅槃而度脫之」,這是個度化衆生的方便了,是這樣意思。
「此中有二頌:由所作究竟,舍不樂涅槃,離輕毀諸佛,深生于渴仰,內自發正勤,爲極速成熟:故許佛化身,而非畢竟住。」
此中有兩個頌:「由所作究竟」,這是第一個,一共有六因,這是第一因。「舍不樂涅槃」是一個,「離輕毀諸佛」是一個,「深生于渴仰」是一個,「內自發正勤」是一個,最後「爲極速成熟」。由這六個因,「故許佛化身,而非畢竟住」。
這個佛的受用身沒有這回事,佛的受用身沒有這回事,他們常和佛在一起沒有厭煩心。若用我們凡夫心可能是這樣想,其實不是,這個法身菩薩他是,就像我們讀《金剛經》,《金剛經》非常的適合于修行的事情,「可以身相見如來不」,「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所以那些聖人他見到佛和我們心情不一樣,就是于一切法的時候他心無有少法可得,他無所住,所以沒這件事。我們這個有執著的心有所得就不同,我天天看見你,我討厭,若是你常能做如是觀也沒這件事,也沒有這件事了。所以這上面只是說這個變化身,變化身所面對的就是生死凡夫,已經入聖道的人沒有這個問題,「故許佛化身,而非畢竟住」。
第八項、釋成佛要作功用
「諸佛法身,無始時來無別無量,不應爲得更作功用?」
這是第八項解釋成佛要作功用,這是解釋成佛這件事,你自己要努力,你不努力還是不能成佛的,這段文是這個意思。「諸佛法身,無始時來」,這一切佛的清淨法界爲身,從無始以來無量無邊的佛,「無別無量」,沒有差別、沒有數量,都是清淨法界,一佛即是一切佛,一佛就能做利樂一切衆生的事情,一位佛就能做度化一切衆生的事情都能做得到。前面文有贊歎佛的那種廣大的作用,贊歎得很多了。這樣子來說,佛能有這麼大的威力度化一切衆生,這樣說呢,是「不應爲得更作功用」,那麼我們若想成佛,那佛就能夠把這件事給我們做得好好的,我們不需要去努力了吧?是這樣意思,我們不用做了。佛的那種清淨無爲而無不爲的那種作用能教化一切衆生齊成佛道,那我就不用用功了,好不好?這是不對的!
「此中有頌:佛得無別無量因,有情若舍勤功用,證得恒時不成因,斷如是因不應理。」
這裏面有一個頌來表示這個道理。一切佛所證悟的清淨法界是無別也是無量的,他能作一切衆生精進修行的因緣,佛的那個不可思議境界能作一切衆生精進修行的因緣。佛這個清淨法界的境界,一切衆生也都是有的,像天臺宗說的性具的,本來是有的,而這個不可思議的,佛已經是離了一切的垢染,完全開發了,開顯出來了,這種全體大用能做一切衆生精進勇猛修行的因緣,那麼是有這種力量,是有這種力量。
譬如說我們若是說這是佛,我們看見佛像了,我們總是會生恭敬心,如果你觀想這不是像,是真實的佛在這裏,這恭敬心也會生起來。如果你沒有這個心情,我就這麼,佛也不在這裏,什麼人也沒在這裏,你心裏是什麼樣?所以佛的確是有不可思議的增上的力量,幫助我們精進勇猛的修行的,是有這個力量。若是你自己不努力,你就是等著佛來有這種力量,有這種因緣,那還是不行。說是「有情若舍勤功用」,如果你本身棄舍了加行,棄舍了本身的努力,你本身一點也不努力,那還是不行;雖然是本俱的,但你自己若不努力那還是不行。
「證得恒時不成因」,你本身若不努力,諸佛所證得的那個清淨法界長時間它不能夠成爲你成佛的因緣,它不能。若是你努力,它才能夠幫助你,你本身若不努力那還是不能,不行,還是不行的,還是不成因。
「斷如是因不應理」,從這裏看出來,你若是斷掉了、熄滅了你精進修行的力量,你自己不精進修行,「不應理」,那是不合道理,你不能成佛。諸佛的神通的確是廣大不可思議,他能幫助你的,但是你自己若不努力呢,那個幫助就看不出來效果,看不出來效果的,所以你要努力,不努力是不能成佛的。
我們看見前面這個彼果斷、彼果智的確是贊歎佛,一段一段贊歎佛的威力很大,于一切法得自在轉,于一切世界有無礙神通,還有種種的境界不可思議,是的,佛是有這個不可思議,但是我們還是自己要努力,是這樣意思。這是第八項釋成佛要作功用。
《《攝大乘論》筆錄 第九章、彼果智》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