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摄大乘论》笔录 第九章、彼果智▪P30

  ..续本文上一页候,所以也可以说是常,那个等流身也可以说是常的。

  「数数现化不永绝故」,这个变化身怎么能说是常住的呢?他是有生有灭,也可以说有生有死的这种境界嘛,怎么能说是常呢?「数数现化不永绝故」,因为一次又一次地现出来这种化身佛,现出来以后因缘成熟又示现,这个入了涅槃以后,有因缘又示现,不永久地绝断的、断绝的,所以也可以说是常,常常地,数数地现化嘛,所以也可以说是常,这就是不断常。前面这个受用身恒受用无休废是相续常,不断常,可以这么样说。

  

  「如常受乐,如常施食,」

  说一个譬喻,用一个譬喻来表示这个道理,就像一个人,那个人有智慧他会处理事情,心情常是快乐的,我们不快乐是因为自己智慧不够,做错了很多的事情,所以引起一些不快乐的事情,不是有钱、无钱的问题,是智慧的问题。所以有的人说他的财富不是很多,但是他会处理事情,他会调心,他老是心情自在,自在快乐,但是这种快乐也不是没有间断地,也是有间断,但是常常是快乐的,也可以说他是常受乐。说是这个人地位很高,在他以上没有人了,他是最高,地位最高,财富是最多,但是他心情常苦恼,多诸苦恼,因为很多的事情你摆不平,没有笑容了,那这事情就是这样子嘛。但是我们一般的情形说,我们生活简单事情就简单,简单的时候容易处理,复杂的时候就是难一点,就是要大智慧才可以。所以这里面就说这个大智慧人常受乐,其实也是有间断的,但是可以说常受乐。

  「如常施食」,说是有的人他有慈悲心,他自己有饭吃,他也不忘记别人,别人有困难的时候他常施食,常有这种事情。其实这种事情也是有间断的嘛,虽然有间断,但是常常做这种事情,也就可以说常施食。所以这个等流身和变化身是无常的,但是他是相续不断地,所以也可以说是常。

  

  「如来身常应知亦尔。」

  这个常受乐、常施食是这样子,如来的这个变化身、受用身的常应知道也是这样子。这是解释这个二身是常的意思,这底下第七项:释化身非毕竟住。

  

  第七项、释化身非毕竟住

  「由六因故,诸佛世尊所现化身非毕竟住:」

  这是说这个化身,前面说化身是常,这底下说化身就是无常,不能常住,化身是不可以常住,他一定要走,要入涅槃,说出这个原因来。由六个原因,诸佛的化身他不可以久住世间的,佛是有这个能力可以久住世间,久住世间但是也不是很久。这个世界就是二十个中劫,这个世界在佛教上说呢《俱舍论》上,和这个《阿毗达磨论》,这个《瑜伽师地论》都有提到,就是住世二十个中劫,一增一减,以前的翻译说是一小劫,但是这个《瑜伽师地论》、《杂集论》上说,一增一减是一中劫,那么就是二十个增减,就是二十个中劫,但是第一个劫是有减而无增,末后一个劫有增而无减,那么中间的十八个劫是有增也有减,就算大数就算是二十个增减,这个世界的存在就这么长。在这么长内这个世界上有众生在这住,在这住,佛教是住在世间就是度众生了,说是久住世间也就是住这么久了,在我们现在的这个世界的情形说,不能够超过,一超过以后这个世界坏了,坏了以后就不需要住了。这里是说佛有能力久住世间,但是不能久住,什么理由呢?有六个理由,第一个,「诸佛世尊所现化身非毕竟住」,「由六因故,诸佛世尊所现」的化身是不能够,数起数灭,他不能够常住,那六个原因呢?

  

  「一、所作究竟,成熟有情已解脱故;」

  就是佛来到这个世间示现成佛,他所应该做的事情已经完全做好了,叫做「所作究竟」。做好了,就是没有事情做了,没有事情做就不须要住在这里,就走了,所以不能能久住。佛做什么事情呢?佛来到这个世间他做什么事情呢?「成熟有情」,就做这个事,就是成熟有情的善根,令他得解脱。这个戒定慧,信进念定慧,无贪、无瞋、无痴,这个善根叫它增长广大,得成圣道,解脱生死,就是做这个事情。这个事情「已解脱故」,就是善根成熟了,使令他已经得解脱了。说是有的还应该栽培善根的,佛也为他栽培了,就像《遗教经》上有这个话,那么佛所以就走了,不需要再住了,佛就应该走了,这是第一个原因。

  

  「二、为令舍离不乐涅槃,为求如来常住身故;」

  第二个原因「为令舍离不乐涅槃」,这个世间上的人,也就是包括我们佛教徒,虽然也是信佛,也在学习佛法,也在用功修行,但是对于涅槃不欢喜,不是太欢喜这个事情。譬如说是入于毕竟寂灭,诸法寂灭相,用口头讲讲可以,但是修止观的时候能够证悟这个不生不灭,从来没有想过这件事,就是无色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这个诸法寂灭相,你若证悟到这个境界,你欢喜吗?你想一想,你欢喜不欢喜?你欢喜吗?「不乐涅槃」,等到真实要,因为只是用嘴讲,给人讲好象也可以,但是若真实自己比量比量的时候,没有欢喜心,就是「不乐涅槃」,不欢喜,我不欢喜涅槃。「为令舍离不乐涅槃」,佛要入涅槃,佛不住在世间还有一个用意,就是要教导你弃舍这个不乐涅槃的这种执着心。

  「为求如来常住身故」,众生是愿意什么呢?不乐涅槃,那么欢喜什么呢?欢喜有一个身体的,有一个身体相好庄严、寿命长远、神通广大、有大威德、有大福德、有大智慧、有大因缘,有大威势,欢喜这样子。欢喜这样子,佛现在是,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有无量种功德,然后也是老病死,死了,入涅槃,死了,这告诉你这种境界靠不住,就告诉你这件事。所以那么你不欢喜老病死,不欢喜老病死呢,你要「为求如来常住身」,常住身是什么?就是清净法身,就是涅槃,就是以法性为自性的自性身,那么就是清净法界,清净法界是诸法寂灭相。

  在这个《大毗婆沙论》上说,说佛的力量,一支节的力量,不要说全身的力量,就是一支节的力量就很大很大,全身的力量那更不得了。好象是说这个,佛临入涅槃之前,到拘尸那城入涅槃那个地方去,走的道路的时候有大方石,很大的石头在那里,那么那个拘尸那城的力士就要,这个石头在那里障碍交通嘛,就要把它挪走,他挪不动,那已经是大力士,还多少个大力士还不能动这个石头。那么佛过来了的时候,就用这个脚把它一动,好象是用右脚把它踢起来,踢起来以后用左脚接起来把它拋到虚空里头去,然后下来用口一吹就把这个石头变成灰粉了。这些力士,哎呀!佛是不得了,说这是神通的力量?佛说这不全是神通,我身体的力量,我就是这脚一动就能把它踢到虚空里头去,这是就是身体的力量。说是用口一吹就吹碎了呢,这是神通的力量,佛这样说。佛这么就说到,然后就说到无常的境界,说佛的力量大,还有比佛的力量更大的,什么呢?无常的力量。说佛是到今天夜间的时候,你看我有这么大的力量,被无常消灭了,是无常的力量大,这是《大毗婆沙论》说的。

  「不乐涅槃」,我们不欢喜这个离一切相不生不灭的境界,不欢喜;这若是初果圣人以上,那不同,得入圣道的人他就是乐涅槃,《法华经》,那天我也说过:「闻诸法空生大欢喜」,那就是乐涅槃的境界了,他与诸法实相相应。当然我们可能会因为对于这个色声香味触有爱着心,自然是有这样反应,不乐涅槃。但是你从这前面的文上也看出来,若阿罗汉呢,他也是乐涅槃而不欢喜生死。其实我们多多的静坐,你常常静坐,你自然会有点感觉,不欢喜这个身体,不欢喜这一切有为法、有漏法的这些苦恼的境界,不欢喜,欢喜寂静住,自然逐渐地就会演变成这样子。那么阿罗汉他因为对生死有厌离心,所以他寿命尽了的时候就入无余涅槃,就把这个色受想行识弃舍了,入于毕竟涅槃、毕竟寂灭的境界,这个时候不受这个老病死的折磨、苦恼了,没有这些事情。你有这个身体的存在就是苦恼,尤其是我们欲界的人,若是色界天以上还稍好一点,还是不同的。若是佛的境界那又不同,我们前面也说过「诸佛过诸蕴,安住诸蕴中」,这符合我们的心情,还是不弃舍,不弃舍,但是佛的境界就在五蕴上就是寂灭相,那又不同。我们总感觉诸法寂灭相和诸法生灭相是两回事,我们还是欢喜有个生灭相,不欢喜这无生灭的境界。譬如我们,放逸的人我们不说,就是懈怠的人,他心情自然是这样子。

  所以这上面说「为令舍离不乐涅槃」,叫我们弃舍,知道有为是苦啊,这个烦恼时时在动,这个是个苦恼的事情,有这个身体的存在就是苦恼的事情,你要弃舍这个不乐涅槃的心情。你若不去深入地去思惟,这个不乐涅槃是谁?其实就是我,就是自己,不是别人,不乐涅槃。我们因为自己的功夫不够稍微的寂寞一点都受不了,不要说是那个大涅槃的境界、诸法寂灭相,稍微的寂静一点,没有人同你说话,你能不能受得了?有的人还好一点,有的人还是不行的。

  「为令舍离不乐涅槃,为求如来常住身故」,告诉你佛这个大威德的身相为无常所灭,被无常所灭,何况我们没有那么大的威德呢?所以你要对这个无常要警觉。只有是得到如来的清净法身、诸法寂灭相,这个时候才解决了这个问题。但是佛是大自在的,他随时可以在寂灭相,随时也可以到生灭相来的,「安住诸蕴中」,还是能有这个境界的。所以佛要入涅槃呢,有这样的用意,叫我们知道无常是苦啊,要努力的啊,要「为求如来常住身故」。佛这个化身看上去也是大福德、大智慧、大威德境界,但是无常的啊!我们不能因为,哎呀,这好,我要求得这个身,求得这个身也是无常的。

  

  「三、为令舍离轻毁诸佛,令悟甚深正法教故;」

  这是第三个理由,佛也要入涅槃,这个化身要入涅槃,不能长住世间,什么原因呢?「为令舍离轻毁诸佛」,因为佛若不入涅槃的时候,你拜佛做他的徒弟的时候,他常告诉你:「你不对,你这地方不对,这地方不对」,你高兴吗?一次两次可能还接受,多了的…

《《摄大乘论》笔录 第九章、彼果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