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攝大乘論》筆錄 第九章、彼果智▪P30

  ..續本文上一頁候,所以也可以說是常,那個等流身也可以說是常的。

  「數數現化不永絕故」,這個變化身怎麼能說是常住的呢?他是有生有滅,也可以說有生有死的這種境界嘛,怎麼能說是常呢?「數數現化不永絕故」,因爲一次又一次地現出來這種化身佛,現出來以後因緣成熟又示現,這個入了涅槃以後,有因緣又示現,不永久地絕斷的、斷絕的,所以也可以說是常,常常地,數數地現化嘛,所以也可以說是常,這就是不斷常。前面這個受用身恒受用無休廢是相續常,不斷常,可以這麼樣說。

  

  「如常受樂,如常施食,」

  說一個譬喻,用一個譬喻來表示這個道理,就像一個人,那個人有智慧他會處理事情,心情常是快樂的,我們不快樂是因爲自己智慧不夠,做錯了很多的事情,所以引起一些不快樂的事情,不是有錢、無錢的問題,是智慧的問題。所以有的人說他的財富不是很多,但是他會處理事情,他會調心,他老是心情自在,自在快樂,但是這種快樂也不是沒有間斷地,也是有間斷,但是常常是快樂的,也可以說他是常受樂。說是這個人地位很高,在他以上沒有人了,他是最高,地位最高,財富是最多,但是他心情常苦惱,多諸苦惱,因爲很多的事情你擺不平,沒有笑容了,那這事情就是這樣子嘛。但是我們一般的情形說,我們生活簡單事情就簡單,簡單的時候容易處理,複雜的時候就是難一點,就是要大智慧才可以。所以這裏面就說這個大智慧人常受樂,其實也是有間斷的,但是可以說常受樂。

  「如常施食」,說是有的人他有慈悲心,他自己有飯吃,他也不忘記別人,別人有困難的時候他常施食,常有這種事情。其實這種事情也是有間斷的嘛,雖然有間斷,但是常常做這種事情,也就可以說常施食。所以這個等流身和變化身是無常的,但是他是相續不斷地,所以也可以說是常。

  

  「如來身常應知亦爾。」

  這個常受樂、常施食是這樣子,如來的這個變化身、受用身的常應知道也是這樣子。這是解釋這個二身是常的意思,這底下第七項:釋化身非畢竟住。

  

  第七項、釋化身非畢竟住

  「由六因故,諸佛世尊所現化身非畢竟住:」

  這是說這個化身,前面說化身是常,這底下說化身就是無常,不能常住,化身是不可以常住,他一定要走,要入涅槃,說出這個原因來。由六個原因,諸佛的化身他不可以久住世間的,佛是有這個能力可以久住世間,久住世間但是也不是很久。這個世界就是二十個中劫,這個世界在佛教上說呢《俱舍論》上,和這個《阿毗達磨論》,這個《瑜伽師地論》都有提到,就是住世二十個中劫,一增一減,以前的翻譯說是一小劫,但是這個《瑜伽師地論》、《雜集論》上說,一增一減是一中劫,那麼就是二十個增減,就是二十個中劫,但是第一個劫是有減而無增,末後一個劫有增而無減,那麼中間的十八個劫是有增也有減,就算大數就算是二十個增減,這個世界的存在就這麼長。在這麼長內這個世界上有衆生在這住,在這住,佛教是住在世間就是度衆生了,說是久住世間也就是住這麼久了,在我們現在的這個世界的情形說,不能夠超過,一超過以後這個世界壞了,壞了以後就不需要住了。這裏是說佛有能力久住世間,但是不能久住,什麼理由呢?有六個理由,第一個,「諸佛世尊所現化身非畢竟住」,「由六因故,諸佛世尊所現」的化身是不能夠,數起數滅,他不能夠常住,那六個原因呢?

  

  「一、所作究竟,成熟有情已解脫故;」

  就是佛來到這個世間示現成佛,他所應該做的事情已經完全做好了,叫做「所作究竟」。做好了,就是沒有事情做了,沒有事情做就不須要住在這裏,就走了,所以不能能久住。佛做什麼事情呢?佛來到這個世間他做什麼事情呢?「成熟有情」,就做這個事,就是成熟有情的善根,令他得解脫。這個戒定慧,信進念定慧,無貪、無瞋、無癡,這個善根叫它增長廣大,得成聖道,解脫生死,就是做這個事情。這個事情「已解脫故」,就是善根成熟了,使令他已經得解脫了。說是有的還應該栽培善根的,佛也爲他栽培了,就像《遺教經》上有這個話,那麼佛所以就走了,不需要再住了,佛就應該走了,這是第一個原因。

  

  「二、爲令舍離不樂涅槃,爲求如來常住身故;」

  第二個原因「爲令舍離不樂涅槃」,這個世間上的人,也就是包括我們佛教徒,雖然也是信佛,也在學習佛法,也在用功修行,但是對于涅槃不歡喜,不是太歡喜這個事情。譬如說是入于畢竟寂滅,諸法寂滅相,用口頭講講可以,但是修止觀的時候能夠證悟這個不生不滅,從來沒有想過這件事,就是無色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這個諸法寂滅相,你若證悟到這個境界,你歡喜嗎?你想一想,你歡喜不歡喜?你歡喜嗎?「不樂涅槃」,等到真實要,因爲只是用嘴講,給人講好象也可以,但是若真實自己比量比量的時候,沒有歡喜心,就是「不樂涅槃」,不歡喜,我不歡喜涅槃。「爲令舍離不樂涅槃」,佛要入涅槃,佛不住在世間還有一個用意,就是要教導你棄舍這個不樂涅槃的這種執著心。

  「爲求如來常住身故」,衆生是願意什麼呢?不樂涅槃,那麼歡喜什麼呢?歡喜有一個身體的,有一個身體相好莊嚴、壽命長遠、神通廣大、有大威德、有大福德、有大智慧、有大因緣,有大威勢,歡喜這樣子。歡喜這樣子,佛現在是,佛有叁十二相、八十種好,有無量種功德,然後也是老病死,死了,入涅槃,死了,這告訴你這種境界靠不住,就告訴你這件事。所以那麼你不歡喜老病死,不歡喜老病死呢,你要「爲求如來常住身」,常住身是什麼?就是清淨法身,就是涅槃,就是以法性爲自性的自性身,那麼就是清淨法界,清淨法界是諸法寂滅相。

  在這個《大毗婆沙論》上說,說佛的力量,一支節的力量,不要說全身的力量,就是一支節的力量就很大很大,全身的力量那更不得了。好象是說這個,佛臨入涅槃之前,到拘屍那城入涅槃那個地方去,走的道路的時候有大方石,很大的石頭在那裏,那麼那個拘屍那城的力士就要,這個石頭在那裏障礙交通嘛,就要把它挪走,他挪不動,那已經是大力士,還多少個大力士還不能動這個石頭。那麼佛過來了的時候,就用這個腳把它一動,好象是用右腳把它踢起來,踢起來以後用左腳接起來把它拋到虛空裏頭去,然後下來用口一吹就把這個石頭變成灰粉了。這些力士,哎呀!佛是不得了,說這是神通的力量?佛說這不全是神通,我身體的力量,我就是這腳一動就能把它踢到虛空裏頭去,這是就是身體的力量。說是用口一吹就吹碎了呢,這是神通的力量,佛這樣說。佛這麼就說到,然後就說到無常的境界,說佛的力量大,還有比佛的力量更大的,什麼呢?無常的力量。說佛是到今天夜間的時候,你看我有這麼大的力量,被無常消滅了,是無常的力量大,這是《大毗婆沙論》說的。

  「不樂涅槃」,我們不歡喜這個離一切相不生不滅的境界,不歡喜;這若是初果聖人以上,那不同,得入聖道的人他就是樂涅槃,《法華經》,那天我也說過:「聞諸法空生大歡喜」,那就是樂涅槃的境界了,他與諸法實相相應。當然我們可能會因爲對于這個色聲香味觸有愛著心,自然是有這樣反應,不樂涅槃。但是你從這前面的文上也看出來,若阿羅漢呢,他也是樂涅槃而不歡喜生死。其實我們多多的靜坐,你常常靜坐,你自然會有點感覺,不歡喜這個身體,不歡喜這一切有爲法、有漏法的這些苦惱的境界,不歡喜,歡喜寂靜住,自然逐漸地就會演變成這樣子。那麼阿羅漢他因爲對生死有厭離心,所以他壽命盡了的時候就入無余涅槃,就把這個色受想行識棄舍了,入于畢竟涅槃、畢竟寂滅的境界,這個時候不受這個老病死的折磨、苦惱了,沒有這些事情。你有這個身體的存在就是苦惱,尤其是我們欲界的人,若是色界天以上還稍好一點,還是不同的。若是佛的境界那又不同,我們前面也說過「諸佛過諸蘊,安住諸蘊中」,這符合我們的心情,還是不棄舍,不棄舍,但是佛的境界就在五蘊上就是寂滅相,那又不同。我們總感覺諸法寂滅相和諸法生滅相是兩回事,我們還是歡喜有個生滅相,不歡喜這無生滅的境界。譬如我們,放逸的人我們不說,就是懈怠的人,他心情自然是這樣子。

  所以這上面說「爲令舍離不樂涅槃」,叫我們棄舍,知道有爲是苦啊,這個煩惱時時在動,這個是個苦惱的事情,有這個身體的存在就是苦惱的事情,你要棄舍這個不樂涅槃的心情。你若不去深入地去思惟,這個不樂涅槃是誰?其實就是我,就是自己,不是別人,不樂涅槃。我們因爲自己的功夫不夠稍微的寂寞一點都受不了,不要說是那個大涅槃的境界、諸法寂滅相,稍微的寂靜一點,沒有人同你說話,你能不能受得了?有的人還好一點,有的人還是不行的。

  「爲令舍離不樂涅槃,爲求如來常住身故」,告訴你佛這個大威德的身相爲無常所滅,被無常所滅,何況我們沒有那麼大的威德呢?所以你要對這個無常要警覺。只有是得到如來的清淨法身、諸法寂滅相,這個時候才解決了這個問題。但是佛是大自在的,他隨時可以在寂滅相,隨時也可以到生滅相來的,「安住諸蘊中」,還是能有這個境界的。所以佛要入涅槃呢,有這樣的用意,叫我們知道無常是苦啊,要努力的啊,要「爲求如來常住身故」。佛這個化身看上去也是大福德、大智慧、大威德境界,但是無常的啊!我們不能因爲,哎呀,這好,我要求得這個身,求得這個身也是無常的。

  

  「叁、爲令舍離輕毀諸佛,令悟甚深正法教故;」

  這是第叁個理由,佛也要入涅槃,這個化身要入涅槃,不能長住世間,什麼原因呢?「爲令舍離輕毀諸佛」,因爲佛若不入涅槃的時候,你拜佛做他的徒弟的時候,他常告訴你:「你不對,你這地方不對,這地方不對」,你高興嗎?一次兩次可能還接受,多了的…

《《攝大乘論》筆錄 第九章、彼果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