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身佛,他也会这样讲,那么大家就争论起来,那么谁是真身佛?这样讲不公平。
「即应但于睹史多天成等正觉」,就应该这样才对,就是在兜率天,在那里成佛的是真佛,这么讲比较公平,在其余的一切的百拘胝的南赡部洲都是化身佛,若这样子就是公平了,大家不要争论,都是化身佛,这样子公平一点嘛,那你为什么不这样说呢?「何不施设遍于一切赡部洲中同时佛出」,你为什么不说,这个「施设」就是说的意思,你为什么不说睹史多天成佛的是真佛,其余的百拘胝的南赡部洲都是化身佛,同时都是佛出,都是真身佛现的化身,这样子就好了嘛,就比较公平了嘛,你也容易接受嘛。说我这是真佛,你们都是化身,这样子人家不服你呀!但是这个小乘佛教学者是这样讲的。
「既不施设,无教无理。」
说是你不这样说,你不说都是化身佛,你一直说是你这里成佛的是真身佛,别的全部是化身佛,这样子「无教无理」,也没有圣教可以证明你这个说法是对的,也没有道理能成立这件事。你这个道理就是私心嘛,私心那不是道理嘛,所以不合道理。
「虽有多化,而不违彼无二如来出现世言;」
这底下又有个问题,喔!那么是,都是每一个世界,这个一个世界里面有很多的佛,这样说有困难,因为佛曾经说过,像转轮圣王是在一个世界里没有两个转轮圣王,也就是在一个世界里没有两个佛出世的,你说是很多的阎浮提都有佛,这个有困难。这底下解释,「虽有多化,而不违彼无二如来出现世言」,虽然这么多的三千大千世界里面的南赡部洲都有佛,很多很多的化身佛,但是也不冲突,也没有矛盾,并不违反「彼无二如来出现世」间的话,这句话还是不冲突的,什么理由呢?
「由一四洲摄世界故,」
因为这里说是一个世界里没有两位佛出现世间,就指一个四大部洲说的,一个四大部洲叫做一个世界的,一个四大部洲组成一个世界,不是指很多的四大部洲名之为一个世界的,不是,只是一个四大部洲。
「如二轮王不同出世。」
像是这一个四大部洲没有两个金轮王出现世间,那么像佛也是,没有二佛出现在一个四大部洲的,这样子,那么并没有冲突啊,在一个四大部洲只有一位佛嘛,这是对的,没有冲突。所以从这些事情来说呢,就知道在人间成佛的是化身佛,不是真身佛,有这么多的理由。前面这是说到第六第七,那个第八还没说。
「此中有颂:佛微细化身,多处胎平等,为显一切种,成等觉而转。」
「此中有颂」,在这一段上还有一个颂表示这一个道理。「佛微细化身,多处胎平等,为显一切种,成等觉而转」,这是什么呢?就是佛有这微细的化身,微细的化身,就是遍于这么多的南阎浮提里面去入胎。这微细的化身,「多处胎平等」,很多很多的化身,「多处」就是遍于三千大千世界一切的南赡部洲,到这么多的地方去入胎,每一个地方每一个地方都是平等的,都是化身,都是平等的。而同时也化现有舍利弗等这些阿罗汉,同时都入胎的,是这样子。
「为显一切种,成等觉而转」,这是什么原因要这样子呢?这显示一切种智的佛的大威德的境界,所以他在一切南赡部洲成等觉的这种境界。「而转」,转者现也,就显现出这种不可思议境界,是这么回事情。这样说呢,可以证明一切南阎浮提的入胎、出胎乃至出家、成道、转*轮都是方便,都是方便示现的,都是化身佛,从这方面来看可以知道了,而不是真身佛。
「为欲利乐一切有情,发愿修行证大菩提,毕竟涅槃不应道理,愿行无果成过失故。」
这是约第八个理由,约入涅槃相来说这是化身佛,而不是真身佛,而这个理由就是《涅槃经》上就说这个道理的,说过这个道理。「为欲利乐一切有情」,佛当初发无上菩提心的时候,他就曾经宣布,他是想要利益安乐一切苦恼的众生,他要发大愿,发菩提愿、发大悲愿,要修行圣道得无上等提:我发愿修行,发愿得大菩提,是为了利乐一切众生的。那么这个得无上菩提以后没有几年嘛,没有几年就入涅槃了,世界上还有很多的众生在那里流转生死,他不度化了,他入涅槃了,毕竟入于涅槃,那么最初你发愿要修行证大菩提的时候要度化众生,那个愿你发了,你白发了,说谎话了,所以「不应道理」,那就入涅槃了,这是不合道理。我们就说是得无上菩提也要三大阿僧祇劫,费了这么多的时间才得无上菩提,得了无上菩提,像释迦佛八十岁,二十九岁出家,三十五岁成道,或者十九岁出家,三十岁成道,八十岁入涅槃,就是弘扬佛法度化众生五十年就结束了,就不度众生了,这件事我们想一想是有一点说不过去,说不过去,还有这么多的众生受苦嘛,怎么他不管了呢?所以这个话怎么讲法呢?「愿行无果成过失故」,你在成佛之前你发的愿,你的修行,得大菩提,得大菩提不是为自己的利益,是为利乐一切有情的,结果你没有做这件事,「无果」,没有这个果,「成过失故」,你这个过失就成立了,是不对的。
这个说是大乘非佛说,这个小乘佛教学者来到大乘佛教的化区,教化众生的地方,大乘非佛说,这样对大乘佛教还这么说,现在《摄大乘论》就是说出好多的事情,你不能说大乘非佛说,大乘是佛说,你小乘说的不合道理,你这些地方说的不合道理。修行,修行四念处是对的,可以得圣道,是对的,但是别的地方和大乘有些不合的地方,小乘是方便说法,是佛的方便,大乘是佛的真说,是真实的佛法,你不能说大乘非佛说,不可以。
这个是朱士行,我看佛教史上看到朱士行到了西域,其实就是现在的新疆,一个国家里面,他去遇到一部梵本的《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就是《放光般若》,他看了生欢喜心,要请它回到汉地,回到我们中国来,那些小乘佛教徒说:「这是非佛说,是魔说的,你不可以请,不可以说这是佛法」。那么大家说是,我说是佛说,你说是魔说,我们就是考验一下,放火里烧,如果火能烧着了呢,那就是魔说,如果没有烧,火不能烧,那就是佛说。好,就这样点上火,放上火,然后把经投在里头,没烧,这部经没烧,这小乘佛教的比丘没话说了,所以就把它请回到中国来,请回到中国来就翻译成叫做《放光般若》,所以这个小乘佛教学者不相信大乘由来已久,不是现在的事情,可是就在小乘佛教学者的反对声中,大乘佛教兴盛起来,是这么回事。所以这是一条,这一条的理由很明显的,这小乘佛教的说法是方便说。
「为欲利乐一切有情,发愿修行证大菩提,毕竟涅槃不应道理,愿行无果成过失故」,所以我们若把《摄大乘论》,或者其他的《庄严大乘经论》、《大智度论》,很多的经论,像《涅槃经》、《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大乘的经论多多的学习的时候,你遇见了小乘佛教学者对大乘佛教的攻击的时候,你有话说。因为这个古来的大德早已经说了很多了,我们不必自己再想什么,有现成的理由可以反驳小乘佛教的攻击,可以这样的。若是你不学就不行,说我们天天去盖庙、做法会,也是好,但经论没有学的时候,不行!遇见这些在教义方面的冲突的时候,你不能发言,你不知道怎么讲,不知道讲这件事。所以庙也要造,但是经论也要学,不学还是不行。
第六项、解二身常
「佛受用身及变化身,既是无常,云何经说如来身常?」
这是前面约八个理由来辩论,这个人间成佛的佛是变化身,不是佛的真身,有这八个理由。这底下是第六项解二身常的道理。
「佛受用身及变化身,既是无常,云何经说如来身常」?这个自性身是常,但是不约那个说,约这个受用身和变化身说。这个受用身和变化身的确是无常,他不同于那个自性身的常住,他是有变化的。这个变化身很明显的是无常,我们从《阿含经》上看,佛也有老相,这个壮年的时候的佛,后来到老年的时候也是有老相,所以阿难尊者一看见佛就哭了,有这种事情。那么受用身也是无常,初地菩萨、二地菩萨……都不一样,就是无常,「云何经说如来身常」,为什么经上说佛的身是常住呢?这不是一个矛盾吗?
「此二所依法身常故。」
这里下面有两个理由说是受用身、变化身也可以说是常。第一个理由是约他所依的法身来说,就是自性身,这个所依的自性身是常住的,所以变化身、受用身也是常住的。因为他是由法身变化出来的,所以法身常在的话,法身一直地可以变化这个受用身和变化身,所以他是常。当然这个呢,就是不是他本身的体性常,就是他能相续,能相续地有这件事,不断地有这件事,相续常、不断常,所以也可以说因为所依的自性身是常住,也就可以说能依的受用身、变化身也是常住,也可以这样说的。这个,这里面是单独地指受用身,单独约受用身和变化身来解释常,这个原因就是自性身是常住,但是我们看不到,我们的程度不行,看不到这个境界。这个我们看到的就是变化身可以看到,那么受用身也是大菩萨也能看到,可以从这一方面来论。
「又等流身及变化身,以恒受用无休废故,数数现化不永绝故;」
前面第一个理由约法身的常住来解释受用身、变化身的常,现在这以下的文是按照受用身和变化身本身的情形说,约这两种身的体相也有常的意义的。「又等流身」,这个等流身就是受用身,这个受用身是从自性身流出来的,因为这个受用身那不是变化身所能比的,受用身虽然不是自性身,但是和自性身,和那个自受用身有一点相似,是接近于自性身的,所以说「等」,是这样子。这个从他流出来的,也就是他发出来的作用,和这个「变化身」,人间成佛的比丘相的身体,也有常住的意义的,怎么知道呢?「以恒受用无休废故」,就说这个等流身这个受用身吧,他是长时期的受用大法乐,佛那个大富乐的清净国土的佛国土的境界,长时的受用,「无休废故」,没有停止的时…
《《摄大乘论》笔录 第九章、彼果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