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是有变化了,所以这一方面看出来也不是自性身。
「五、菩萨声闻及诸天等种种众会间杂可见故,」
这是在这个法会里面,在大会之中,其中有菩萨、有声闻,也可能有缘觉。当然这个是应该是缘觉啊,不定姓的缘觉,他弃舍了他这个肉身,那么来到受用佛土,那么参加大法会的时候,按他原来的情形就说他是缘觉。菩萨、声闻、缘觉,「及诸天等种种众会间杂可见故」,这么多的人,菩萨里面有声闻,声闻又有缘觉,还有诸天等,那么间杂在一起。这样的境界呢,也不是自性身的境界,这都是受用身的境界,所以情形也是不一样,所以不能说自性身就是受用身。
「六、阿赖耶识与诸转识转依非理可见故。」
这个「阿赖耶识与诸转识转依」,转阿赖耶识成法身、成自性身的,转诸转识成受用身。这应该若对变化身来说呢,就是应该转末那识成平等性智,由平等性智的大悲心才转成受用身。如果说自性身就是受用身,那么阿赖耶识和诸转识的转依转成身的分别,就没有办法讲了,没有办法分别了。本来是阿赖耶识转自性身,转阿赖耶识为自性身,转诸转识成受用身的。如果自性身和受用身是相即的,那么阿赖耶识和转识这个转依就不能分别了,所以这个「阿赖耶识与诸转识转依非理可见故」,如果说你要说自性身就是受用身,受用身就是自性身,那么阿赖耶识和转识转依的就没有道理了,可以看出来不合道理了。转依不一同的,有分别的地方的道理,没办法分别了。
「佛受用身即自性身,不应道理。」
由前面的这六个原因,佛的受用身就是自性身,是不合道理,他们是有分别的。
第五项、释变化身非自性身
「何因变化身非即自性身?由八因故,谓诸菩萨从久远来,得不退定,于睹史多及人中生,不应道理。」
这是第三节「释妨难」里面的第五项「释变化身非自性身」,解释这个道理。前面的一科是解释受用身非自性身,这个受用身不是自性身似乎是容易明白,但是变化身不是自性身,有几条好象难解一点。
「何因变化身非即自性身」,什么理由这个佛的变化身在人间成佛,它不是佛的真身?自性身就是真身,佛的本来面目;变化身和受用身都不是真身,是由真身变现出来的。现在辨别变化身不是自性身,在小乘佛教的学者,认为老比丘相的佛,这就是真佛,但现在说这不是真佛,是变化的,方便示现的。「由八因故」,由八个因缘可以知道它不是真身。
第一个「谓诸菩萨从久远来,得不退定」,第一个理由是什么呢?就是说,成佛之前是行菩萨道的,行菩萨道的菩萨是要修行三大阿僧祇劫,修行这么久,那么在没有成佛之前,就是久远劫以来,他已经很有修行了,成就了不退的三摩地,不退的三摩地。不退三摩地,一定是得圣道以后才能不退,在圣道之前(我们以前曾经讲过),到忍位的时候就是不退,但是到了忍位他一定会到圣位。若是从久远劫来当然不会常在忍位,一定是到了圣位,到了圣位的时候就是得到不退定了。
这个到了圣位的时候,若是从小乘佛法来说呢,达到三果的程度,他若是在人间死掉了,按照他的道力来说呢,他是应该生到色界第四禅天有个五不还天,生到那边去。如果他的道力更高,那也可能会生到无色界天,到那边去。若是超过了这个境界,阿罗汉,他这个菩萨的道力达到阿罗汉以上的境界,那就是再进一步就是法身菩萨了,那是到佛的世界了,无漏的佛的世界,在那里。那么这样说,诸菩萨从久远来得到不退定了,「于睹史多及人中生,不应道理」,那么他这个最后到成佛的时候,成佛的前一生,他生在欲界天的睹史多天,这新的翻译叫睹史多,旧的翻译是兜率天,生到兜率天,从兜率天又退没又来到人间受生,这是不合道理,不合道理的。但是事实有这样事情呢,那就是他的化身,不是真身,化身是这样子。这个得到不退定,就是不会退到欲界来,也更不会退到人间来。如果是退到人间来,退到欲界来,那得不退定这句话就站不住了,就是自相矛盾了。说不退而又退,这不是自己矛盾了,那么怎么样解释这个矛盾呢?这是佛的化身,这是示现这样子的,不是真实的,那么这个问题就解决了。所以从这一方面来说呢,从这一个情况来说就知道不是自性身,不是他的真实的情况。
「又诸菩萨从久远来,常忆宿住,书算数印工巧论中及于受用欲尘行中不能正知,不应道理。」
前面是说他这个八相成道:从睹史多天退没,这是第一相;到人间来受生是第二项,从这两项来说这不是真身,不是佛的真身,是佛的化身。现在从第三个原因来说就是受学受欲,从这两件事来说。「又诸菩萨从久远来,常忆宿住」,他常能忆念宿世的生命存在的情况,就是有宿命通了。前面说得不退定,实在就是有圣道,应该那样说。「常忆宿住」,就是过去世他也是读过书的,也懂得算数的这种学问,也有印刻,各种工巧论,这些都是知道的。「于受用欲尘」这些事情也知道是有过失的,是错误的事情,是不清净,有过失的。这些学问的事情以前也学过,他还是不忘失的,还是分明地记住的,但是到成佛的这一生中的时候,「不能正知」,这个书算数印刻工巧论不知道,还要再学,到童子寺那里去读书去,要学这些东西,那么和这个以前是说有宿命通嘛,现在怎么没有了呢?这自相矛盾!以前是有宿命通、有圣道,知道受用欲尘是错误的,那么现在又受用欲尘,这都是矛盾的事情。这就是你若说他是自性身,是佛的真身,这是不合道理。要说是佛方便示现的,他都明白,有大智慧一切种智,示现的要去读书,要去受用欲尘的,是这样意思,这样子就可以通过去了。这是为了度化众生诠现这样的情况,表示是一个凡夫境界,出家就能成道,那么我们凡夫看见,「喔!他是凡夫,他修行能成道,我也是凡夫,我也能成道」,是这样意思。如果说是生来就是佛,「哎呀,那这件事,你本来就是佛,我不是呀,我行吗?我恐怕不行!」这凡夫有这个问题。
「又诸菩萨从久远来,已知恶说、善说法教,往外道所不应道理。」
这是从第四因来说,约出家相来说。又诸菩萨从久远劫以来他就是通达佛法的,有大智慧的,他已经明了了恶说法教和这个善说法教,他明白,明白这回事情,什么是恶说,什么是善说,他是明白的。而现在这一生中都接近在成佛这一生中,往外道所去求受,去请教,向他去请教,到那外道所去出家,去请教一些事情,那么不是糊涂了吗?那么不是久远以来就知道恶说、善说了吗?那么为什么现在要去向外道学习呢?那么是不明白什么叫恶说、善说了。你若说这是真实是佛是这样子,那是不合道理。所以从这个出家,在外道所出家向他学习这一方面来看呢,也可以知道这不是真佛,这是化身佛,可以知道。
「又诸菩萨从久远来,已能善知三乘正道,修邪苦行不应道理。」
这是约修苦行来说。又诸菩萨从久远以来,他已经知道这个三乘正道,声闻乘、辟支佛乘、一佛乘,这三种佛法的正道是知道了,而且已经有了成就了的。那么既然是这样子,为什么会修六年苦行,修这邪苦行?就不会修邪苦行的!而事情上修行了,那是怎么回事情呢?就可以知道那是一个变化身诠现的事情,不是真实的。如果真实的,那就不对了,不会有这种事情。这个成佛的时候,一定在成佛之前修行过十地,初地、二地、三地、四地……到了十地的最后心就是等觉菩萨了,才成佛的,这个真身是这样的次第的。说是这个人间成佛是真身的话,那么这个等觉菩萨已经修行十地,那么高的境界,还去修邪苦行,那有这种事情呢?没有这个道理呀!所以他是这样做,就是方便示现,不是真实的,是变化身了。这是约修行苦行来说。
「又诸菩萨舍百拘胝诸赡部洲,但于一处成等正觉,转正*轮,不应道理。」
这是约第六和第七,八相成道里面的第六和第七,约这个证菩提和转*轮这两相来说明人间成佛的是变化身,而不是佛的真身。「又诸菩萨舍百拘胝诸赡部洲」,那么这个小乘佛教学者认为人间成佛这个是真佛,这个真佛他成佛的时候,他行菩萨道的时候,他是在百拘胝诸赡部洲四天下行菩萨道的,在百拘胝,这么广这么多的三千大千世界的这么多的南赡部洲,在行菩萨道。但是成佛的时候呢,弃舍了百拘胝诸赡部洲,「但于一处」,就是我们这个地方,我们住的这个南阎浮提,南赡部洲,在这里成佛转正*轮,这是不合道理。那么怎么不合道理呢?就是你的慈悲心是普度一切众生,怎么就在这里成佛,那么其他的地方你都不管了,就不度化他们了?这是不合道理嘛。
说是,是那样,说是「不是」!在我们这个南赡部洲的这个是真佛,其他的那个赡部洲,三千大千世界的那些赡部洲,那是化身佛,是这样的。若这样讲,也是不对。 「若离示现成等正觉,唯以化身于所余处施作佛事,即应但于睹史多天成等正觉,何不施设遍于一切赡部洲中同时佛出?」
这是说出这一个道理来。说是你说我们这个地方的这个老比丘成佛的老比丘这是真身,其他的南赡部洲都是化身,你这样说。「若离示现成等正觉,唯以化身于所余处施作佛事」,这是对方的说法,把它标出来。「若离示现成等正觉」,若是别的,其他的南赡部洲,百拘胝赡部洲,他们不是真实成佛,不是真实成佛。这个在世亲释、无性释上,还有其他的翻译本,《摄大乘论》有多少种翻译,这个「离示现」这个「示」当作显示,若离显示,就是不显示,在其他的世界不是真实成等正觉的,不是这样意思。「唯以化身」,是我们这个世界上的真身佛用化身佛在其他的南赡部洲施作佛事的。你若是这样讲的话,这样讲这个慈悲心是普遍的,不是只是这里。你这样讲,这事不对!因为别的南赡部洲的众生也是说他那个成佛的是真身佛,其余的南赡部洲都是化…
《《摄大乘论》笔录 第九章、彼果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