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姓是不同的。姓是不同呢,本来说是你姓张,他姓王,这个姓是不同;说他是辟支佛的种姓,这是声闻种姓,这是一佛乘的种姓,这姓不同。姓不同里面有一个不定种姓,有个不定种姓;从不定种姓来说呢,就是一佛乘。因为声闻人里面也有佛姓,他有大乘佛法的善根,他有大乘佛法的闻熏习的善根,他就是不定种姓,不定种姓他也可以成佛,那么就是一佛乘,是约这一方面来说一佛乘。
「得二意乐」,「二意乐」,印顺老法师解释得很好。第一个是约人来说,约人来说,佛菩萨的这个大智慧,摄他为自,就是摄取一切众生和菩萨自己是平等的,自他是平等的;说我要成佛,他也能成佛,就是这样意思,所以是一佛乘。第二个是约法说,法性是平等的,所以也可以说一佛乘,这个「得二意乐」是这样意思。
这个「化」是什么意思呢?「化」,是佛化现的声闻缘觉。佛自己说:我在过去生中化现了一个声闻缘觉,以声闻缘觉入无余涅槃了,那么到现在又成佛了。就是这个声闻缘觉能够成佛,那么不就是一佛乘了,是这样意思,但是这指化现说。所以也有说舍利弗尊者也是化现的,也有这样的说法。
「究竟:说一乘」,「究竟」,这个法说一乘,法平等说一乘,无我平等说一乘,乃至到化说一乘,现在是究竟说一乘。「究竟」,在佛乘是最究竟的,是佛乘以上更没有超过一佛乘的佛法了,他是最究竟的,所以叫做一佛乘。若是声闻缘觉的佛法呢,以上还有一佛乘,那就是不是究竟,是佛乘是最究竟的,所以叫做一佛乘,这样讲。
这个从法这里开始一共有八条:法是一,无我是一,解脱又是一个,姓不同是一个,得二种意乐这就是到了第六,这个化是第七,究竟就是第八;合前面的两种,一共是十条,约这十条来说这一佛乘。这个经里面很多的地方说到一佛乘,现在这里就把所有的经里面说到一佛乘的原因综合起来,包括了一切的说法,这么多的原因说一佛乘的。
第二项、释同时有多佛
「如是诸佛同一法身,而佛有多,何缘可见?」
这是第二项,前面是解释其他的修多罗里面讲一佛乘引起的疑问,那么解释过了。现在是第二项,解释同时有多佛的疑问。「如是诸佛同一法身」,这前面也说过了,无量无边的佛同是以清净法界为身的,这叫做法身。这样说只是有一位佛就是了,而可以说只是一佛,「而佛有多」,可是十方世界有很多佛同时存在,这什么理由,有什么理由会这样子呢?
「此中有颂:一界中无二,同时无量圆,次第转非理,故成有多佛。」
「一界中无二」,前面说是一切佛只是一法身,也可以说是一位佛,但是这里说「一界中无二」,就是一个世界里只有一位佛,不是有两位佛的,这是小乘佛法的学者有这种说法。「同时无量圆」,但是对于成佛这件事,那不能受此限制,不能说一个世界只有一位佛,不能这么说。「同时无量圆」,同在一个时间有无量的菩萨他的资粮圆满了,就可以同时成佛的,那么不是有多佛了吗?为什么有多佛,原因就是这样子。同时有无量圆,所以同时有多佛,有多佛的存在。这和前面说是有多佛是因为「有无量相续现等觉故」,这个意思也不是差很多。
「次第转非理」,但是也有人说,同时有无量的菩萨成佛,但是不是,他是要次第,他要等,前一个成佛以后,到时候第二位才可以成佛,这么一位一位的前后次第的要等一等的,不是说同时成佛。「次第转非理」,你这个说法不合道理。说是按照次第辗转的成佛,这是不对的!他功德圆满了嘛,他就是应该成佛了,你有什么理由叫他不成佛呢?这是不对的。
世亲菩萨的解释呢,因为在没成佛之前,积集资粮的时候并不是按照次第的。说是你这位菩萨能够去准备无量无边的成佛的资粮,你可以这样做,我也可以这样做,大家自由的这样子做。不是说你要做了,你先做,我等你,你做圆满了我再去准备资粮,不是。在因地的时候,积集资粮的时候不是按照有一定的次第,那么成佛的时候也一定是不需要有什么次第。
这里面看出一件事,就是化身佛来到世间度化众生的时候,这个成佛,这是有点事情的。就是有一位佛在这成佛了,不可能再有一位佛在这也成佛,这不可能。若是你准备资粮圆满的修行,那是你自己用功修行的事,不是度化众生的事。你自己修行的时候,那么你就是,你成佛就是成佛了,最后一念的金刚喻定现前了,把烦恼障的种子、所知障的种子完全清除了,功德圆满就成佛了嘛,谁也不须要等谁,那不受限制的,所以同时可以有无量无边的佛存在的。你若说一定是次第辗转的成佛,这是不合道理。
「故成有多佛」,所以这个「同时无量圆」的成佛,所以世界上有很多的佛,可以同时有很多佛,不是只有一位佛,不是这样说法。
第三项、释法身涅槃不涅槃
「云何应知于法身中佛非毕竟入于涅槃,亦非毕竟不入涅槃?」
这是第三项解释这个法身涅槃不涅槃。这个法身佛,他到是入涅槃呢?是不入涅槃呢?解释这个道理。因为小乘佛教学者认为佛是毕竟入涅槃,就和阿罗汉一样,在《阿含经》上是有这样意思的,但是大乘不是,大乘是说佛是不毕竟入于涅槃的。现在这里无著菩萨他表示意见,「应知于法身中佛非毕竟入于涅槃,亦非毕竟不入涅槃」,他是这样意思。这句话简单的说,就像印老那个标题上说,就是法身是涅槃呢?是不涅槃?是这样意思。「非毕竟入于涅槃」呢,就是不入涅槃;「亦非毕竟不入涅槃」就是,就是这样意思,就是非不入涅槃。这是两句话,一个入涅槃,一个不入涅槃。「亦非毕竟不入涅槃」,「非毕竟入于涅槃」,「非毕竟入于涅槃」就是不入涅槃,后面那第二句就是入涅槃,就是这个意思。
「此中有颂:一切障脱故,所作无竟故,佛毕竟涅槃,毕竟不涅槃。」
用这个颂来回答这个问题,来解释这个问题。「一切障脱故」,成佛了的人,他的烦恼障和所知障都完全解脱了,都解除了。这个解除了这话什么意思呢?就是他是究竟的证悟了一切法寂灭相,证悟了。在这上看呢,就是入涅槃了,就是应该说究竟的入于涅槃了。若阿罗汉呢,他只是烦恼障得解脱,所知障还没有解脱,他的涅槃就是不究竟,所以「一切障脱故,佛毕竟涅槃」。
「所作无竟故」,但是他的大悲心,他一定要做利益安乐一切众生的事业,所以他不能弃舍这个蕴。「诸佛过诸蕴,安住诸蕴中」,他若安住诸蕴中呢,还是有色受想行识,那就是没有入涅槃,所以「所作无竟故,毕竟不涅槃」,还是不能究竟的入于涅槃,他还要保留这个有为的功德,这个色受想行识存在,他才能够度化众生的。而做度化众生这件事呢,是无尽期,无尽故,没有一个完了的时候,所以他不能够,就是尽未来际的要度化众生,所以不能够究竟地入于涅槃。若是把这个诸蕴弃舍了,弃舍了色受想行识,那是究竟的入于涅槃了。说虽然保留色受想行识的功德存在,但是他一切障解脱了,还是入涅槃的;但是因为有色受想行识存在呢,就是不是毕竟的入于涅槃。所以这有两个意思,入涅槃和毕竟入涅槃,这是两个意思。他一切障解脱,证悟了一切法的寂灭相呢,这是入涅槃。但是还保留色受想行识呢,那就是没有毕竟入涅槃,是这样意思;入涅槃而不毕竟,是这样意思。
第四项、释受用身非自性身
「何故受用身非即自性身?」
这是第四项解释这个受用身不是自性身的理由。这个自性身是佛的自受用境界,受用身是佛度化众生的境界,这两个境界不是相即,不分离,但是可也不是相即的。这是提出这个问题,什么原因受用身非即自性身呢?
「由六因故:」
有六个原因他不是相即的。
「一、色身可见故,」
第一个,这个受用身他是有色身可见的,能见着到他的色相,他有相可见的。那么这样看呢,就表示自性身是无色相可见,无色相可见的。若从前面说,「诸佛过诸蕴」,那就无色相可见了;「安住诸蕴中」,那就是受用身和变化身了,安住诸蕴中。有色身可见,所以这个受用身就不是自性身。
印顺老法师在解释这句话的意思呢,要说佛的法身,佛的自性身体用无碍,圆满了一切功德,体用无碍。天台智者大师在《维摩诘经疏》上说,佛的法身是色心无碍的,色与心,心与色是无碍的。但是这种话,我看你要仔细的学一学这个《摄大乘论》才能明白那句话,色心无碍这句话怎么讲,才能明白。这是第一个理由。
「二、无量佛众会差别可见故,」
就是有无量的佛在一个地方集会,有很多大菩萨云集,这样的大会,有这么多的差别相可见。那么这都是受用身的境界,自性身没有这个事情,所以这也是差别的境界。
「三、随胜解见自性不定可见故,」
「随胜解见」,当时法会的大菩萨都是法身菩萨,初地、二地、三地、四地、乃至第十地,随每一位菩萨的胜解所见到那个受用身的体性是不一定的。初地菩萨看见的佛是这样子,二地的佛是又一样了,乃至第十地又是一样了。这个《维摩诘经》上说到佛,说到释迦牟尼佛那个境界像个须弥山似的,《维摩诘所说经》前面那个佛国品有这个话,如须弥山。当然有人看的是老比丘,那么就不一样了。所以「随胜解见」,随你个人所成就的胜解,就是你内心的道力各式各样不同,所看见的佛的那个体性是不决定的。这样子呢,这个受用身那么就不是自性身了,自性身本身是没有变化的。
「四、别别而见自性变动可见故,」
「别别而见」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你一个人,前面「随胜解见自性不定可见故」是多人,这底下「别别而见自性变动可见故」是你一个人。你现在是初地菩萨,等你进步了,到二地的时候,你看见的佛又一样了;到第三地、四地又一样了,「别别而见」。那个佛的那个受用身的那个体性、自性…
《《摄大乘论》笔录 第九章、彼果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