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姓是不同的。姓是不同呢,本來說是你姓張,他姓王,這個姓是不同;說他是辟支佛的種姓,這是聲聞種姓,這是一佛乘的種姓,這姓不同。姓不同裏面有一個不定種姓,有個不定種姓;從不定種姓來說呢,就是一佛乘。因爲聲聞人裏面也有佛姓,他有大乘佛法的善根,他有大乘佛法的聞熏習的善根,他就是不定種姓,不定種姓他也可以成佛,那麼就是一佛乘,是約這一方面來說一佛乘。
「得二意樂」,「二意樂」,印順老法師解釋得很好。第一個是約人來說,約人來說,佛菩薩的這個大智慧,攝他爲自,就是攝取一切衆生和菩薩自己是平等的,自他是平等的;說我要成佛,他也能成佛,就是這樣意思,所以是一佛乘。第二個是約法說,法性是平等的,所以也可以說一佛乘,這個「得二意樂」是這樣意思。
這個「化」是什麼意思呢?「化」,是佛化現的聲聞緣覺。佛自己說:我在過去生中化現了一個聲聞緣覺,以聲聞緣覺入無余涅槃了,那麼到現在又成佛了。就是這個聲聞緣覺能夠成佛,那麼不就是一佛乘了,是這樣意思,但是這指化現說。所以也有說舍利弗尊者也是化現的,也有這樣的說法。
「究竟:說一乘」,「究竟」,這個法說一乘,法平等說一乘,無我平等說一乘,乃至到化說一乘,現在是究竟說一乘。「究竟」,在佛乘是最究竟的,是佛乘以上更沒有超過一佛乘的佛法了,他是最究竟的,所以叫做一佛乘。若是聲聞緣覺的佛法呢,以上還有一佛乘,那就是不是究竟,是佛乘是最究竟的,所以叫做一佛乘,這樣講。
這個從法這裏開始一共有八條:法是一,無我是一,解脫又是一個,姓不同是一個,得二種意樂這就是到了第六,這個化是第七,究竟就是第八;合前面的兩種,一共是十條,約這十條來說這一佛乘。這個經裏面很多的地方說到一佛乘,現在這裏就把所有的經裏面說到一佛乘的原因綜合起來,包括了一切的說法,這麼多的原因說一佛乘的。
第二項、釋同時有多佛
「如是諸佛同一法身,而佛有多,何緣可見?」
這是第二項,前面是解釋其他的修多羅裏面講一佛乘引起的疑問,那麼解釋過了。現在是第二項,解釋同時有多佛的疑問。「如是諸佛同一法身」,這前面也說過了,無量無邊的佛同是以清淨法界爲身的,這叫做法身。這樣說只是有一位佛就是了,而可以說只是一佛,「而佛有多」,可是十方世界有很多佛同時存在,這什麼理由,有什麼理由會這樣子呢?
「此中有頌:一界中無二,同時無量圓,次第轉非理,故成有多佛。」
「一界中無二」,前面說是一切佛只是一法身,也可以說是一位佛,但是這裏說「一界中無二」,就是一個世界裏只有一位佛,不是有兩位佛的,這是小乘佛法的學者有這種說法。「同時無量圓」,但是對于成佛這件事,那不能受此限製,不能說一個世界只有一位佛,不能這麼說。「同時無量圓」,同在一個時間有無量的菩薩他的資糧圓滿了,就可以同時成佛的,那麼不是有多佛了嗎?爲什麼有多佛,原因就是這樣子。同時有無量圓,所以同時有多佛,有多佛的存在。這和前面說是有多佛是因爲「有無量相續現等覺故」,這個意思也不是差很多。
「次第轉非理」,但是也有人說,同時有無量的菩薩成佛,但是不是,他是要次第,他要等,前一個成佛以後,到時候第二位才可以成佛,這麼一位一位的前後次第的要等一等的,不是說同時成佛。「次第轉非理」,你這個說法不合道理。說是按照次第輾轉的成佛,這是不對的!他功德圓滿了嘛,他就是應該成佛了,你有什麼理由叫他不成佛呢?這是不對的。
世親菩薩的解釋呢,因爲在沒成佛之前,積集資糧的時候並不是按照次第的。說是你這位菩薩能夠去准備無量無邊的成佛的資糧,你可以這樣做,我也可以這樣做,大家自由的這樣子做。不是說你要做了,你先做,我等你,你做圓滿了我再去准備資糧,不是。在因地的時候,積集資糧的時候不是按照有一定的次第,那麼成佛的時候也一定是不需要有什麼次第。
這裏面看出一件事,就是化身佛來到世間度化衆生的時候,這個成佛,這是有點事情的。就是有一位佛在這成佛了,不可能再有一位佛在這也成佛,這不可能。若是你准備資糧圓滿的修行,那是你自己用功修行的事,不是度化衆生的事。你自己修行的時候,那麼你就是,你成佛就是成佛了,最後一念的金剛喻定現前了,把煩惱障的種子、所知障的種子完全清除了,功德圓滿就成佛了嘛,誰也不須要等誰,那不受限製的,所以同時可以有無量無邊的佛存在的。你若說一定是次第輾轉的成佛,這是不合道理。
「故成有多佛」,所以這個「同時無量圓」的成佛,所以世界上有很多的佛,可以同時有很多佛,不是只有一位佛,不是這樣說法。
第叁項、釋法身涅槃不涅槃
「雲何應知于法身中佛非畢竟入于涅槃,亦非畢竟不入涅槃?」
這是第叁項解釋這個法身涅槃不涅槃。這個法身佛,他到是入涅槃呢?是不入涅槃呢?解釋這個道理。因爲小乘佛教學者認爲佛是畢竟入涅槃,就和阿羅漢一樣,在《阿含經》上是有這樣意思的,但是大乘不是,大乘是說佛是不畢竟入于涅槃的。現在這裏無著菩薩他表示意見,「應知于法身中佛非畢竟入于涅槃,亦非畢竟不入涅槃」,他是這樣意思。這句話簡單的說,就像印老那個標題上說,就是法身是涅槃呢?是不涅槃?是這樣意思。「非畢竟入于涅槃」呢,就是不入涅槃;「亦非畢竟不入涅槃」就是,就是這樣意思,就是非不入涅槃。這是兩句話,一個入涅槃,一個不入涅槃。「亦非畢竟不入涅槃」,「非畢竟入于涅槃」,「非畢竟入于涅槃」就是不入涅槃,後面那第二句就是入涅槃,就是這個意思。
「此中有頌:一切障脫故,所作無竟故,佛畢竟涅槃,畢竟不涅槃。」
用這個頌來回答這個問題,來解釋這個問題。「一切障脫故」,成佛了的人,他的煩惱障和所知障都完全解脫了,都解除了。這個解除了這話什麼意思呢?就是他是究竟的證悟了一切法寂滅相,證悟了。在這上看呢,就是入涅槃了,就是應該說究竟的入于涅槃了。若阿羅漢呢,他只是煩惱障得解脫,所知障還沒有解脫,他的涅槃就是不究竟,所以「一切障脫故,佛畢竟涅槃」。
「所作無竟故」,但是他的大悲心,他一定要做利益安樂一切衆生的事業,所以他不能棄舍這個蘊。「諸佛過諸蘊,安住諸蘊中」,他若安住諸蘊中呢,還是有色受想行識,那就是沒有入涅槃,所以「所作無竟故,畢竟不涅槃」,還是不能究竟的入于涅槃,他還要保留這個有爲的功德,這個色受想行識存在,他才能夠度化衆生的。而做度化衆生這件事呢,是無盡期,無盡故,沒有一個完了的時候,所以他不能夠,就是盡未來際的要度化衆生,所以不能夠究竟地入于涅槃。若是把這個諸蘊棄舍了,棄舍了色受想行識,那是究竟的入于涅槃了。說雖然保留色受想行識的功德存在,但是他一切障解脫了,還是入涅槃的;但是因爲有色受想行識存在呢,就是不是畢竟的入于涅槃。所以這有兩個意思,入涅槃和畢竟入涅槃,這是兩個意思。他一切障解脫,證悟了一切法的寂滅相呢,這是入涅槃。但是還保留色受想行識呢,那就是沒有畢竟入涅槃,是這樣意思;入涅槃而不畢竟,是這樣意思。
第四項、釋受用身非自性身
「何故受用身非即自性身?」
這是第四項解釋這個受用身不是自性身的理由。這個自性身是佛的自受用境界,受用身是佛度化衆生的境界,這兩個境界不是相即,不分離,但是可也不是相即的。這是提出這個問題,什麼原因受用身非即自性身呢?
「由六因故:」
有六個原因他不是相即的。
「一、色身可見故,」
第一個,這個受用身他是有色身可見的,能見著到他的色相,他有相可見的。那麼這樣看呢,就表示自性身是無色相可見,無色相可見的。若從前面說,「諸佛過諸蘊」,那就無色相可見了;「安住諸蘊中」,那就是受用身和變化身了,安住諸蘊中。有色身可見,所以這個受用身就不是自性身。
印順老法師在解釋這句話的意思呢,要說佛的法身,佛的自性身體用無礙,圓滿了一切功德,體用無礙。天臺智者大師在《維摩诘經疏》上說,佛的法身是色心無礙的,色與心,心與色是無礙的。但是這種話,我看你要仔細的學一學這個《攝大乘論》才能明白那句話,色心無礙這句話怎麼講,才能明白。這是第一個理由。
「二、無量佛衆會差別可見故,」
就是有無量的佛在一個地方集會,有很多大菩薩雲集,這樣的大會,有這麼多的差別相可見。那麼這都是受用身的境界,自性身沒有這個事情,所以這也是差別的境界。
「叁、隨勝解見自性不定可見故,」
「隨勝解見」,當時法會的大菩薩都是法身菩薩,初地、二地、叁地、四地、乃至第十地,隨每一位菩薩的勝解所見到那個受用身的體性是不一定的。初地菩薩看見的佛是這樣子,二地的佛是又一樣了,乃至第十地又是一樣了。這個《維摩诘經》上說到佛,說到釋迦牟尼佛那個境界像個須彌山似的,《維摩诘所說經》前面那個佛國品有這個話,如須彌山。當然有人看的是老比丘,那麼就不一樣了。所以「隨勝解見」,隨你個人所成就的勝解,就是你內心的道力各式各樣不同,所看見的佛的那個體性是不決定的。這樣子呢,這個受用身那麼就不是自性身了,自性身本身是沒有變化的。
「四、別別而見自性變動可見故,」
「別別而見」是什麼意思呢?就是你一個人,前面「隨勝解見自性不定可見故」是多人,這底下「別別而見自性變動可見故」是你一個人。你現在是初地菩薩,等你進步了,到二地的時候,你看見的佛又一樣了;到第叁地、四地又一樣了,「別別而見」。那個佛的那個受用身的那個體性、自性…
《《攝大乘論》筆錄 第九章、彼果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