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是有變化了,所以這一方面看出來也不是自性身。
「五、菩薩聲聞及諸天等種種衆會間雜可見故,」
這是在這個法會裏面,在大會之中,其中有菩薩、有聲聞,也可能有緣覺。當然這個是應該是緣覺啊,不定姓的緣覺,他棄舍了他這個肉身,那麼來到受用佛土,那麼參加大法會的時候,按他原來的情形就說他是緣覺。菩薩、聲聞、緣覺,「及諸天等種種衆會間雜可見故」,這麼多的人,菩薩裏面有聲聞,聲聞又有緣覺,還有諸天等,那麼間雜在一起。這樣的境界呢,也不是自性身的境界,這都是受用身的境界,所以情形也是不一樣,所以不能說自性身就是受用身。
「六、阿賴耶識與諸轉識轉依非理可見故。」
這個「阿賴耶識與諸轉識轉依」,轉阿賴耶識成法身、成自性身的,轉諸轉識成受用身。這應該若對變化身來說呢,就是應該轉末那識成平等性智,由平等性智的大悲心才轉成受用身。如果說自性身就是受用身,那麼阿賴耶識和諸轉識的轉依轉成身的分別,就沒有辦法講了,沒有辦法分別了。本來是阿賴耶識轉自性身,轉阿賴耶識爲自性身,轉諸轉識成受用身的。如果自性身和受用身是相即的,那麼阿賴耶識和轉識這個轉依就不能分別了,所以這個「阿賴耶識與諸轉識轉依非理可見故」,如果說你要說自性身就是受用身,受用身就是自性身,那麼阿賴耶識和轉識轉依的就沒有道理了,可以看出來不合道理了。轉依不一同的,有分別的地方的道理,沒辦法分別了。
「佛受用身即自性身,不應道理。」
由前面的這六個原因,佛的受用身就是自性身,是不合道理,他們是有分別的。
第五項、釋變化身非自性身
「何因變化身非即自性身?由八因故,謂諸菩薩從久遠來,得不退定,于睹史多及人中生,不應道理。」
這是第叁節「釋妨難」裏面的第五項「釋變化身非自性身」,解釋這個道理。前面的一科是解釋受用身非自性身,這個受用身不是自性身似乎是容易明白,但是變化身不是自性身,有幾條好象難解一點。
「何因變化身非即自性身」,什麼理由這個佛的變化身在人間成佛,它不是佛的真身?自性身就是真身,佛的本來面目;變化身和受用身都不是真身,是由真身變現出來的。現在辨別變化身不是自性身,在小乘佛教的學者,認爲老比丘相的佛,這就是真佛,但現在說這不是真佛,是變化的,方便示現的。「由八因故」,由八個因緣可以知道它不是真身。
第一個「謂諸菩薩從久遠來,得不退定」,第一個理由是什麼呢?就是說,成佛之前是行菩薩道的,行菩薩道的菩薩是要修行叁大阿僧祇劫,修行這麼久,那麼在沒有成佛之前,就是久遠劫以來,他已經很有修行了,成就了不退的叁摩地,不退的叁摩地。不退叁摩地,一定是得聖道以後才能不退,在聖道之前(我們以前曾經講過),到忍位的時候就是不退,但是到了忍位他一定會到聖位。若是從久遠劫來當然不會常在忍位,一定是到了聖位,到了聖位的時候就是得到不退定了。
這個到了聖位的時候,若是從小乘佛法來說呢,達到叁果的程度,他若是在人間死掉了,按照他的道力來說呢,他是應該生到色界第四禅天有個五不還天,生到那邊去。如果他的道力更高,那也可能會生到無色界天,到那邊去。若是超過了這個境界,阿羅漢,他這個菩薩的道力達到阿羅漢以上的境界,那就是再進一步就是法身菩薩了,那是到佛的世界了,無漏的佛的世界,在那裏。那麼這樣說,諸菩薩從久遠來得到不退定了,「于睹史多及人中生,不應道理」,那麼他這個最後到成佛的時候,成佛的前一生,他生在欲界天的睹史多天,這新的翻譯叫睹史多,舊的翻譯是兜率天,生到兜率天,從兜率天又退沒又來到人間受生,這是不合道理,不合道理的。但是事實有這樣事情呢,那就是他的化身,不是真身,化身是這樣子。這個得到不退定,就是不會退到欲界來,也更不會退到人間來。如果是退到人間來,退到欲界來,那得不退定這句話就站不住了,就是自相矛盾了。說不退而又退,這不是自己矛盾了,那麼怎麼樣解釋這個矛盾呢?這是佛的化身,這是示現這樣子的,不是真實的,那麼這個問題就解決了。所以從這一方面來說呢,從這一個情況來說就知道不是自性身,不是他的真實的情況。
「又諸菩薩從久遠來,常憶宿住,書算數印工巧論中及于受用欲塵行中不能正知,不應道理。」
前面是說他這個八相成道:從睹史多天退沒,這是第一相;到人間來受生是第二項,從這兩項來說這不是真身,不是佛的真身,是佛的化身。現在從第叁個原因來說就是受學受欲,從這兩件事來說。「又諸菩薩從久遠來,常憶宿住」,他常能憶念宿世的生命存在的情況,就是有宿命通了。前面說得不退定,實在就是有聖道,應該那樣說。「常憶宿住」,就是過去世他也是讀過書的,也懂得算數的這種學問,也有印刻,各種工巧論,這些都是知道的。「于受用欲塵」這些事情也知道是有過失的,是錯誤的事情,是不清淨,有過失的。這些學問的事情以前也學過,他還是不忘失的,還是分明地記住的,但是到成佛的這一生中的時候,「不能正知」,這個書算數印刻工巧論不知道,還要再學,到童子寺那裏去讀書去,要學這些東西,那麼和這個以前是說有宿命通嘛,現在怎麼沒有了呢?這自相矛盾!以前是有宿命通、有聖道,知道受用欲塵是錯誤的,那麼現在又受用欲塵,這都是矛盾的事情。這就是你若說他是自性身,是佛的真身,這是不合道理。要說是佛方便示現的,他都明白,有大智慧一切種智,示現的要去讀書,要去受用欲塵的,是這樣意思,這樣子就可以通過去了。這是爲了度化衆生诠現這樣的情況,表示是一個凡夫境界,出家就能成道,那麼我們凡夫看見,「喔!他是凡夫,他修行能成道,我也是凡夫,我也能成道」,是這樣意思。如果說是生來就是佛,「哎呀,那這件事,你本來就是佛,我不是呀,我行嗎?我恐怕不行!」這凡夫有這個問題。
「又諸菩薩從久遠來,已知惡說、善說法教,往外道所不應道理。」
這是從第四因來說,約出家相來說。又諸菩薩從久遠劫以來他就是通達佛法的,有大智慧的,他已經明了了惡說法教和這個善說法教,他明白,明白這回事情,什麼是惡說,什麼是善說,他是明白的。而現在這一生中都接近在成佛這一生中,往外道所去求受,去請教,向他去請教,到那外道所去出家,去請教一些事情,那麼不是糊塗了嗎?那麼不是久遠以來就知道惡說、善說了嗎?那麼爲什麼現在要去向外道學習呢?那麼是不明白什麼叫惡說、善說了。你若說這是真實是佛是這樣子,那是不合道理。所以從這個出家,在外道所出家向他學習這一方面來看呢,也可以知道這不是真佛,這是化身佛,可以知道。
「又諸菩薩從久遠來,已能善知叁乘正道,修邪苦行不應道理。」
這是約修苦行來說。又諸菩薩從久遠以來,他已經知道這個叁乘正道,聲聞乘、辟支佛乘、一佛乘,這叁種佛法的正道是知道了,而且已經有了成就了的。那麼既然是這樣子,爲什麼會修六年苦行,修這邪苦行?就不會修邪苦行的!而事情上修行了,那是怎麼回事情呢?就可以知道那是一個變化身诠現的事情,不是真實的。如果真實的,那就不對了,不會有這種事情。這個成佛的時候,一定在成佛之前修行過十地,初地、二地、叁地、四地……到了十地的最後心就是等覺菩薩了,才成佛的,這個真身是這樣的次第的。說是這個人間成佛是真身的話,那麼這個等覺菩薩已經修行十地,那麼高的境界,還去修邪苦行,那有這種事情呢?沒有這個道理呀!所以他是這樣做,就是方便示現,不是真實的,是變化身了。這是約修行苦行來說。
「又諸菩薩舍百拘胝諸贍部洲,但于一處成等正覺,轉正*輪,不應道理。」
這是約第六和第七,八相成道裏面的第六和第七,約這個證菩提和轉*輪這兩相來說明人間成佛的是變化身,而不是佛的真身。「又諸菩薩舍百拘胝諸贍部洲」,那麼這個小乘佛教學者認爲人間成佛這個是真佛,這個真佛他成佛的時候,他行菩薩道的時候,他是在百拘胝諸贍部洲四天下行菩薩道的,在百拘胝,這麼廣這麼多的叁千大千世界的這麼多的南贍部洲,在行菩薩道。但是成佛的時候呢,棄舍了百拘胝諸贍部洲,「但于一處」,就是我們這個地方,我們住的這個南閻浮提,南贍部洲,在這裏成佛轉正*輪,這是不合道理。那麼怎麼不合道理呢?就是你的慈悲心是普度一切衆生,怎麼就在這裏成佛,那麼其他的地方你都不管了,就不度化他們了?這是不合道理嘛。
說是,是那樣,說是「不是」!在我們這個南贍部洲的這個是真佛,其他的那個贍部洲,叁千大千世界的那些贍部洲,那是化身佛,是這樣的。若這樣講,也是不對。 「若離示現成等正覺,唯以化身于所余處施作佛事,即應但于睹史多天成等正覺,何不施設遍于一切贍部洲中同時佛出?」
這是說出這一個道理來。說是你說我們這個地方的這個老比丘成佛的老比丘這是真身,其他的南贍部洲都是化身,你這樣說。「若離示現成等正覺,唯以化身于所余處施作佛事」,這是對方的說法,把它標出來。「若離示現成等正覺」,若是別的,其他的南贍部洲,百拘胝贍部洲,他們不是真實成佛,不是真實成佛。這個在世親釋、無性釋上,還有其他的翻譯本,《攝大乘論》有多少種翻譯,這個「離示現」這個「示」當作顯示,若離顯示,就是不顯示,在其他的世界不是真實成等正覺的,不是這樣意思。「唯以化身」,是我們這個世界上的真身佛用化身佛在其他的南贍部洲施作佛事的。你若是這樣講的話,這樣講這個慈悲心是普遍的,不是只是這裏。你這樣講,這事不對!因爲別的南贍部洲的衆生也是說他那個成佛的是真身佛,其余的南贍部洲都是化…
《《攝大乘論》筆錄 第九章、彼果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