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身佛,他也會這樣講,那麼大家就爭論起來,那麼誰是真身佛?這樣講不公平。
「即應但于睹史多天成等正覺」,就應該這樣才對,就是在兜率天,在那裏成佛的是真佛,這麼講比較公平,在其余的一切的百拘胝的南贍部洲都是化身佛,若這樣子就是公平了,大家不要爭論,都是化身佛,這樣子公平一點嘛,那你爲什麼不這樣說呢?「何不施設遍于一切贍部洲中同時佛出」,你爲什麼不說,這個「施設」就是說的意思,你爲什麼不說睹史多天成佛的是真佛,其余的百拘胝的南贍部洲都是化身佛,同時都是佛出,都是真身佛現的化身,這樣子就好了嘛,就比較公平了嘛,你也容易接受嘛。說我這是真佛,你們都是化身,這樣子人家不服你呀!但是這個小乘佛教學者是這樣講的。
「既不施設,無教無理。」
說是你不這樣說,你不說都是化身佛,你一直說是你這裏成佛的是真身佛,別的全部是化身佛,這樣子「無教無理」,也沒有聖教可以證明你這個說法是對的,也沒有道理能成立這件事。你這個道理就是私心嘛,私心那不是道理嘛,所以不合道理。
「雖有多化,而不違彼無二如來出現世言;」
這底下又有個問題,喔!那麼是,都是每一個世界,這個一個世界裏面有很多的佛,這樣說有困難,因爲佛曾經說過,像轉輪聖王是在一個世界裏沒有兩個轉輪聖王,也就是在一個世界裏沒有兩個佛出世的,你說是很多的閻浮提都有佛,這個有困難。這底下解釋,「雖有多化,而不違彼無二如來出現世言」,雖然這麼多的叁千大千世界裏面的南贍部洲都有佛,很多很多的化身佛,但是也不沖突,也沒有矛盾,並不違反「彼無二如來出現世」間的話,這句話還是不沖突的,什麼理由呢?
「由一四洲攝世界故,」
因爲這裏說是一個世界裏沒有兩位佛出現世間,就指一個四大部洲說的,一個四大部洲叫做一個世界的,一個四大部洲組成一個世界,不是指很多的四大部洲名之爲一個世界的,不是,只是一個四大部洲。
「如二輪王不同出世。」
像是這一個四大部洲沒有兩個金輪王出現世間,那麼像佛也是,沒有二佛出現在一個四大部洲的,這樣子,那麼並沒有沖突啊,在一個四大部洲只有一位佛嘛,這是對的,沒有沖突。所以從這些事情來說呢,就知道在人間成佛的是化身佛,不是真身佛,有這麼多的理由。前面這是說到第六第七,那個第八還沒說。
「此中有頌:佛微細化身,多處胎平等,爲顯一切種,成等覺而轉。」
「此中有頌」,在這一段上還有一個頌表示這一個道理。「佛微細化身,多處胎平等,爲顯一切種,成等覺而轉」,這是什麼呢?就是佛有這微細的化身,微細的化身,就是遍于這麼多的南閻浮提裏面去入胎。這微細的化身,「多處胎平等」,很多很多的化身,「多處」就是遍于叁千大千世界一切的南贍部洲,到這麼多的地方去入胎,每一個地方每一個地方都是平等的,都是化身,都是平等的。而同時也化現有舍利弗等這些阿羅漢,同時都入胎的,是這樣子。
「爲顯一切種,成等覺而轉」,這是什麼原因要這樣子呢?這顯示一切種智的佛的大威德的境界,所以他在一切南贍部洲成等覺的這種境界。「而轉」,轉者現也,就顯現出這種不可思議境界,是這麼回事情。這樣說呢,可以證明一切南閻浮提的入胎、出胎乃至出家、成道、轉*輪都是方便,都是方便示現的,都是化身佛,從這方面來看可以知道了,而不是真身佛。
「爲欲利樂一切有情,發願修行證大菩提,畢竟涅槃不應道理,願行無果成過失故。」
這是約第八個理由,約入涅槃相來說這是化身佛,而不是真身佛,而這個理由就是《涅槃經》上就說這個道理的,說過這個道理。「爲欲利樂一切有情」,佛當初發無上菩提心的時候,他就曾經宣布,他是想要利益安樂一切苦惱的衆生,他要發大願,發菩提願、發大悲願,要修行聖道得無上等提:我發願修行,發願得大菩提,是爲了利樂一切衆生的。那麼這個得無上菩提以後沒有幾年嘛,沒有幾年就入涅槃了,世界上還有很多的衆生在那裏流轉生死,他不度化了,他入涅槃了,畢竟入于涅槃,那麼最初你發願要修行證大菩提的時候要度化衆生,那個願你發了,你白發了,說謊話了,所以「不應道理」,那就入涅槃了,這是不合道理。我們就說是得無上菩提也要叁大阿僧祇劫,費了這麼多的時間才得無上菩提,得了無上菩提,像釋迦佛八十歲,二十九歲出家,叁十五歲成道,或者十九歲出家,叁十歲成道,八十歲入涅槃,就是弘揚佛法度化衆生五十年就結束了,就不度衆生了,這件事我們想一想是有一點說不過去,說不過去,還有這麼多的衆生受苦嘛,怎麼他不管了呢?所以這個話怎麼講法呢?「願行無果成過失故」,你在成佛之前你發的願,你的修行,得大菩提,得大菩提不是爲自己的利益,是爲利樂一切有情的,結果你沒有做這件事,「無果」,沒有這個果,「成過失故」,你這個過失就成立了,是不對的。
這個說是大乘非佛說,這個小乘佛教學者來到大乘佛教的化區,教化衆生的地方,大乘非佛說,這樣對大乘佛教還這麼說,現在《攝大乘論》就是說出好多的事情,你不能說大乘非佛說,大乘是佛說,你小乘說的不合道理,你這些地方說的不合道理。修行,修行四念處是對的,可以得聖道,是對的,但是別的地方和大乘有些不合的地方,小乘是方便說法,是佛的方便,大乘是佛的真說,是真實的佛法,你不能說大乘非佛說,不可以。
這個是朱士行,我看佛教史上看到朱士行到了西域,其實就是現在的新疆,一個國家裏面,他去遇到一部梵本的《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就是《放光般若》,他看了生歡喜心,要請它回到漢地,回到我們中國來,那些小乘佛教徒說:「這是非佛說,是魔說的,你不可以請,不可以說這是佛法」。那麼大家說是,我說是佛說,你說是魔說,我們就是考驗一下,放火裏燒,如果火能燒著了呢,那就是魔說,如果沒有燒,火不能燒,那就是佛說。好,就這樣點上火,放上火,然後把經投在裏頭,沒燒,這部經沒燒,這小乘佛教的比丘沒話說了,所以就把它請回到中國來,請回到中國來就翻譯成叫做《放光般若》,所以這個小乘佛教學者不相信大乘由來已久,不是現在的事情,可是就在小乘佛教學者的反對聲中,大乘佛教興盛起來,是這麼回事。所以這是一條,這一條的理由很明顯的,這小乘佛教的說法是方便說。
「爲欲利樂一切有情,發願修行證大菩提,畢竟涅槃不應道理,願行無果成過失故」,所以我們若把《攝大乘論》,或者其他的《莊嚴大乘經論》、《大智度論》,很多的經論,像《涅槃經》、《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大乘的經論多多的學習的時候,你遇見了小乘佛教學者對大乘佛教的攻擊的時候,你有話說。因爲這個古來的大德早已經說了很多了,我們不必自己再想什麼,有現成的理由可以反駁小乘佛教的攻擊,可以這樣的。若是你不學就不行,說我們天天去蓋廟、做法會,也是好,但經論沒有學的時候,不行!遇見這些在教義方面的沖突的時候,你不能發言,你不知道怎麼講,不知道講這件事。所以廟也要造,但是經論也要學,不學還是不行。
第六項、解二身常
「佛受用身及變化身,既是無常,雲何經說如來身常?」
這是前面約八個理由來辯論,這個人間成佛的佛是變化身,不是佛的真身,有這八個理由。這底下是第六項解二身常的道理。
「佛受用身及變化身,既是無常,雲何經說如來身常」?這個自性身是常,但是不約那個說,約這個受用身和變化身說。這個受用身和變化身的確是無常,他不同于那個自性身的常住,他是有變化的。這個變化身很明顯的是無常,我們從《阿含經》上看,佛也有老相,這個壯年的時候的佛,後來到老年的時候也是有老相,所以阿難尊者一看見佛就哭了,有這種事情。那麼受用身也是無常,初地菩薩、二地菩薩……都不一樣,就是無常,「雲何經說如來身常」,爲什麼經上說佛的身是常住呢?這不是一個矛盾嗎?
「此二所依法身常故。」
這裏下面有兩個理由說是受用身、變化身也可以說是常。第一個理由是約他所依的法身來說,就是自性身,這個所依的自性身是常住的,所以變化身、受用身也是常住的。因爲他是由法身變化出來的,所以法身常在的話,法身一直地可以變化這個受用身和變化身,所以他是常。當然這個呢,就是不是他本身的體性常,就是他能相續,能相續地有這件事,不斷地有這件事,相續常、不斷常,所以也可以說因爲所依的自性身是常住,也就可以說能依的受用身、變化身也是常住,也可以這樣說的。這個,這裏面是單獨地指受用身,單獨約受用身和變化身來解釋常,這個原因就是自性身是常住,但是我們看不到,我們的程度不行,看不到這個境界。這個我們看到的就是變化身可以看到,那麼受用身也是大菩薩也能看到,可以從這一方面來論。
「又等流身及變化身,以恒受用無休廢故,數數現化不永絕故;」
前面第一個理由約法身的常住來解釋受用身、變化身的常,現在這以下的文是按照受用身和變化身本身的情形說,約這兩種身的體相也有常的意義的。「又等流身」,這個等流身就是受用身,這個受用身是從自性身流出來的,因爲這個受用身那不是變化身所能比的,受用身雖然不是自性身,但是和自性身,和那個自受用身有一點相似,是接近于自性身的,所以說「等」,是這樣子。這個從他流出來的,也就是他發出來的作用,和這個「變化身」,人間成佛的比丘相的身體,也有常住的意義的,怎麼知道呢?「以恒受用無休廢故」,就說這個等流身這個受用身吧,他是長時期的受用大法樂,佛那個大富樂的清淨國土的佛國土的境界,長時的受用,「無休廢故」,沒有停止的時…
《《攝大乘論》筆錄 第九章、彼果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