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样解释《法华经》的,《法华经》说是:「唯有一佛乘,无二亦无三」,这是约不定种姓说的,若是约定性种姓来说就不是了,那是不可回转的,不可回转,这是《瑜伽师地论》也是这样意思。
这个《大般涅槃经》:「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有佛性的都可以成佛,那就是这样说法了。那么我们中国佛教,就是不管天台宗也好,是华严宗也好,都是主张一切众生皆成佛道的。这个三论宗,中国的三论宗和唯识宗,和天台、华严的思想是不一致的,但是这两宗从唐朝,大概唐武宗毁灭佛教以后,到唐宋以后,唯识宗就是衰了,一直到清朝,清朝也不行。到了民国,杨仁山居士从日本请回来三论宗的这些重要的论、著作,和唯识宗的著作,取回来了,这个唯识宗和三论宗才逐渐地又开始有人学习。没有那个重要的著作,只有从印度翻译过来的《中论》、《大智度论》、《成唯识论》、乃至到《瑜伽师地论》,但是我们不行,学习的人不行,所以有人说藕益大师把唯识讲得不对,这句话还要再想一想,没有参考书,他能把《成唯识论》解释到那个程度,还不容易,没有参考书是不容易的。
我那一年到了四川,峨嵋山下的一个庙,里面有法师,就是太虚大师在重庆办的汉藏教理院的学生,但是那时候已经七十多岁了,他说他是印顺老法师的学生,印顺老法师是他的老师。我说你们怎么不办佛学院呢,你是学过的?他说没有经书啊,没有藏经,没有大辞典,经很难讲啊!这句话这是老实话啊,没有参考书不行。所以要毁灭佛教,韩愈说:「人其人,火其说」,这句话很厉害,把这人还是做人,不要杀死他,书把它烧了,这句话很厉害。若把佛教的书完全烧了,佛教就灭亡了,就完了。这个禅宗的人说不用经教,就是一个老和尚就把佛教能建立起来,这句话是不对的,你没有那个程度。连辟支佛只是现现神通,说法都有困难,说法都有困难,你只是参了一句话头能兴隆佛法,不可能有这件事的,不可能的。
所以我们中国佛教,这个就是一个天台宗、华严宗都是主张一切众生都有佛性,都有佛性大家都成佛,但是唯识宗不是这样说,唯识宗不是这样说的。但是对于这个《涅槃经》:「一切众生皆有佛性」,那么和唯识宗的道理就有一点冲突,有一点冲突,那么唯识宗的人他也会解释,他还要解释的。解释,他怎么说呢?《涅槃经》说的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也是对,但是佛性有两种,佛性有两种佛性:一种是理性佛性,一种是行性佛性。理是什么呢?就是清净法界,就是圆成实性;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就是这个非相,这个清净法界一切众生都是平等觉有的,无差别的,那一个众生都是,你信佛不信佛都没有差别,都是有。第二个是行性佛性,这个行就是行住坐卧的行,这个行是有为的,你能发无上菩提心,你能够行六波罗蜜去广度众生,这样栽培的善根叫做行性佛性,是有为的。说一切众生都有真如的佛性,但是不保证你得无上菩提;你要得无上菩提,你要发无上菩提心,你要行六波罗蜜才可以。这个行性佛性呢,有的人有,有的人没有,这个唯识宗说是一切众生有的人没有佛性,就指这个没有行性佛性,没有行性佛性所以就不能成佛,这样子来会通《涅槃经》的这个说法,会通了一下。
这上面说这个不定种姓,约「不定种姓,诸佛说一乘」来解释《法华经》的道理,但是若华严宗的人、天台宗的人就不这样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有佛性的。那么这个地方在这个《法华论》,天亲菩萨作的那个《法华论》还有事情,就是天亲菩萨说出一句话来,对于一切众生皆成佛道,这个阿罗汉也可以回小向大能成佛的这件事,与这里有关连的有一个字,这个字是顺于天台宗、华严宗的道理的,那么就是一切众生都可以成佛了,就不顺于唯识宗的道理,那么这个窥基大师就把那个字改了,改了一下。一改了的话,这个《华严疏钞》那个清凉国师就说:「你不对,你不可以改这个字」。天台宗的好象荆溪尊者也说出来,你改这个字是不对的,就指责这个窥基大师,说他不对。但是我在想呢,那个字不改不行,这个世亲菩萨、天亲菩萨是唯识宗的人,就是自相矛盾了。我们若是这个也学一学,那个也学一学,遇见这个地方你还是很有意思的。
反正天台宗的人认为清凉国师,我这话越说越多,这个清凉国师跟天台宗的荆溪尊者学过天台教的,学过《维摩经》的,学过天台教。当时大家都认为他是天台宗的人,结果他到了五台山去就转成华严宗了,有这个事情。这个事情以后,那个天台宗的荆溪尊者在那个《法华文句记》里面,是《摩诃止观辅行》上面?有的时候没有说名字,就忽然间说出一句话来就指责这个人,指责这个人啊,这种事情啊,就是你要多方面看这个高僧传,看这些注解,就会知道这句话是说谁。后来这个圭峰禅师,圭峰禅师是华严宗的第四祖,就是清凉国师的学生。这个圭峰禅师这个人,我认为这个人也是有修行的人、有智慧的人,但是他对于这件事,荆溪尊者指责清凉国师的这句话呢,他忍不住,他就是更大、更忿怒的指责天台宗,这个圭峰禅师这个人,更是贬斥天台宗,贬斥的很厉害。我认为他贬的太过头,就是华严宗的人也未必同意,贬斥的太过头了,我说的太多了。
这个「不定种姓,诸佛说一乘」,唯识宗的人这样子解释《法华经》,是这样意思。说一佛乘的道理呢,就是为了接引这个不定姓的菩萨不要退转,接引这个不定姓的声闻缘觉回小向大,所以要说一佛乘,是这样意思。
「法无我解脱,等故姓不同,得二意乐化,究竟说一乘。」
前面,这王恩洋的意思呢,前面这个颂是说一佛乘的所为、的目的。这底下这第二个颂是说一佛乘的根据,根据什么说一佛乘,他是这样意思。或者是说佛有种种行式的说一佛乘,是这么讲。
「法」,这就指这个清净法界,诸法毕竟空,指这个清净法界说的。清净法界呢,就是菩萨、佛所证悟的也是这一个,阿罗汉、辟支佛所证悟的也是这一个,也是法。这个《华严经》的十地品,第八地,就是第八地的菩萨要入涅槃,十方诸佛来劝他你不要入涅槃,其中说出来一句话:「法性真常离心念,二乘于此亦能得,不以此故为世尊,但以甚深无碍智」(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三十八.十地品第二十六之五)。就是这个十方诸佛来开示这个八地菩萨,说你现在是证悟了真常法性的道理了;你证悟这个真常法性的道理,你可知道二乘于此亦能得,声闻缘觉也证悟了真常法性了,是这样讲。
那么这句话这个清凉国师解释的时候,《华严疏钞》清凉国师解释这个地方,说这是贬斥他的意思,是诸佛贬斥这个八地菩萨:说你证悟真常法性,二乘也能证悟。那么这个话的意思呢,就是和天台宗是一样的意思,就是佛菩萨所证悟的真常法性是中道第一义谛,二乘人所证悟的是个偏真理,是个偏真理,就是偏空而已,是不一样的。声闻缘觉所觉悟的这个法性和佛菩萨所证悟的法性是不一样的,是天台宗和华严宗都是这么讲。但是现在这个世亲菩萨,《世亲释》和《无性释》说这个法呢,是声闻缘觉和佛菩萨觉悟是一样的,所以叫做一乘。从这个清净法界的法来说呢,是没有大小的分别,没有声闻缘觉和佛的分别,都是平等的,都是平等。这和我们中国佛教这个天台、华严宗说法不一样,说法不同的。这是「法」。
「无我」,前面这个「法无我解脱等」,这个「等」这个字,「法等」、「无我等」,就是法平等、无我平等、解脱平等故,是这样意思。这个法是平等的,所证悟的这个毕竟空的这个平等法性,声闻缘觉也是证悟这个,佛菩萨也是证悟这个,是平等的,所以叫做一佛乘,这样讲,是这个意思。「无我等故」,无我平等故。无我呢,那么在唯识上常是说声闻缘觉他只是证悟了补特伽罗无我,无补特伽罗我,就是没有人我,在色受想行识里面这个常恒住不变异的我是不可得的。那么这个无我也是平等,也是,声闻也觉悟这个无我,缘觉也是觉悟了这个无我,佛菩萨也是觉悟了这个无我,在这个无我义上大家都是这么觉悟,没有差别,所以叫做一佛乘,这么讲;约此义来说一佛乘的,这是这样讲。
「解脱」平「等故」,这个解脱就是声闻、缘觉、佛菩萨都是解脱了烦恼障,就是都是解脱了这个生死了,得涅槃了,在这一方面也是平等的,也是无差别的,三乘同坐解脱床。
这个是佛在世的时候,这个迦叶尊者他从山野里面出来,出来到这个,来听佛说法。他从山野里面,他也不剃胡须,没有剃胡须,也没有剃发,大概也没有常常的洗脸,也可能。那么这些法会的大众一看见他就轻视他,就轻视他。但是我在想,从迦叶菩萨那个,这个迦叶尊者那个传上看,这个人是大福德人,不得了啊!他出家的时候穿那个衣服要值十万两金,他那个衣服,还是最下的、最不好的衣服,他家里那个衣服最好不好的衣服,挑一件最不好的衣服穿著,还值十万两金的,你看这个人是这样的人。那么是个大福德人,不是平常人,他就是没有剃胡须、没洗脸,我感觉这个人看上去也不简单,他是不简单。不过我们从这些阿罗汉的传上看,像这个阿那律尊者也是大福德人,很多的阿罗汉都不是平常人,但是我们画相的时候都把阿罗汉画的瘦瘦的,好象很贫苦的样子,这和事实有点不合。不过和佛菩萨比呢,他们的福德智慧资粮是不如,有点不如,大概有这个意思。那么这个佛在法会中讲法的时候,迦叶尊者来,大众对他有点轻视,轻视的时候,佛这时候就是让出半座请迦叶尊者来坐,就是三乘同坐解脱床。佛当时赞叹这个迦叶尊者,说解脱是平等的。当然这指烦恼障的解脱,这个所知障的解脱不提了。从烦恼障的解脱上看,大家是平等的,所以叫做一佛乘。佛也是解脱了烦恼障,阿罗汉、辟支佛也是解脱了烦恼障,大家是平等的,所以叫做一佛乘,这样讲。
「姓不同」,这个姓不同,这个…
《《摄大乘论》笔录 第九章、彼果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