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摄大乘论》笔录 第九章、彼果智▪P25

  ..续本文上一页样子。这样说呢,就等于说是像《法华经》这样意思,就是「唯有一佛乘,无二亦无三」,你退到了小乘去,小乘也要成佛,那么就不要退了,「唯有一佛乘」啊,所以你们声闻缘觉就是还是回小向大好了,也要成佛,就是这样意思,这叫做「救济乘为业」。

  

  这个佛能够做这五种事情,做这五种事情,那么前三种就是接引众生来到佛法里面来,到第四、第五是正式的以佛法来饶益一切众生。但是从第五方面看呢,有《法华经》的味道,会三归一,一切众生齐成佛道的意思,有这种意思的。

  

  「于此五业,应知诸佛业用平等。」

  对于这五种事业,诸, 佛的, 法界就是诸佛的法身,这法身能做这五种业,所以我们应该知道一切佛都是这样子呢,所以一切佛的业用是平等、是一样的、没有差别的,每一位佛都是做这样的事业的。

  

  「此中有颂:因、依、事、性、行,别故许业异;世间此力别,无故非导师。」

  这下面就是说诸佛的业用是平等无差别的,那不是诸佛呢,不是诸佛那就有差别,所以因此而说这个差别,从差别上又说到无差别,这样意思。「此中有颂」,就是这一个颂。「因、依、事、性、行,别故」,佛,无量的诸佛做这五种事情来利益众生,利益众生,那么我们不是佛的,我们就是不是那样的,就是有差别,所做的事情有差别。这上面举出五个理由,第一个是「因」差别,因是不同的。譬如说有的人做这个十恶业,五逆十恶,那么跑到三恶道去了;有的人不做五逆十恶,他要做五戒十善、受持五戒、学习十善法,那他就跑到人间天上来了,他的业就和那个五逆十恶不同。这个人的业和天的业也是不一样,各有各的差别,所以这个因不同,所以他那个业就不同,因就是业。

  「依」差「别故许业异」,这个依是什么呢?「依」就是身体,我们这个身体。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是要以身体为依止,才能做种种的事情的,不然的话你做什么事?没有这个身体什么事也做不来,做不出了。依也有差别,人的身体是不一样的,每一个人的身体都不一样;不一样故,所以他就会所做的业也就不一样,这是从这一方面来说。

  这个「事」,就是所做的事情。譬如说有人欢喜读书,做个学者,有人欢喜做官,有的人欢喜做律师,有的人欢喜做医生,士农工商,各式各样,有的人欢喜写字,有的人欢喜画画,各式各样的兴趣,这个做的事情不一样,所做的事情不同,所以这个他的业也就不同,这是所做的事。

  这个「性」呢,就是他的心,他的心就是他的兴趣,他的意乐不一样,我欢喜做律师。其实这个性倒是根本了,由这个性所以会做出来不同的事情,因为兴趣不一样,所以他所做的业也就不一样,也有差别。

  这个「行」,行就是采取行动了。采取行动的时候也是不一样,有的人就是巧一点,有的人就是笨一点,有的人很精进勇猛,有的人懈怠。人家已经三个月就毕业了,他要三年才能毕业,那也还好,也是毕业了。这个行就是他去做这件事的时候,也是各式各样的不同,所以所做的业也是不一样。因不同,依不同,事不同,性不同,行不同,所以他这个业就不一样。

  「世间此力别」,世间的众生在这个因力、依力、事力、性力、行力有差别,所以他的业力就不一样。诸佛,十方诸佛,那和众生不同,他的因都是修六度万行的,哪位佛都是以这个六波罗蜜为因的,都是相同的,没有差别,佛与佛都是这样子。这个依呢,都是以清净法界为所依,依一真法界为他所依的体性,也是无差别。不像我们人,每一个人身体都不一样,这是依,因、依。这个事呢,都是做利益安乐一切众生的事业,救济一切众生的事业的。这个性呢,佛都是有大悲心要饶益一切众生的,都是这样子。那么他所做出来利益安乐众生的事情也是一样的,没有差别。

  

  而前面说是那个十二种甚深里面,其中一个数甚深,数甚深就是佛有无量无边的多,但是所作的事情是一,同一样事情。这件事呢,那么我们也可以作两种解释:一种是,释迦牟尼佛在娑婆世界,在这里广度众生,做这五种事业,说阿弥陀佛在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也有秽土,这个释迦牟尼佛也有净土,乃至一切佛都是这样子,各在各的世界救护众生,但所做的事情都是一样的,这是一种解释。第二种解释呢,这个诸佛所做的事情就是,一切佛都以清净法界为体性,一切佛的无分别智和后得智、大悲心都是契合这个清净法界的,这个清净法界是无差别的,每一位佛都是在这里。那么这样说,在一个清净法界上也就是无量佛,也就是一佛,无量佛就是一佛,一佛就是无量佛,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所有发出来的救护众生的事业同是从这里发出来的。我们表面上看,说这是释迦佛,释迦牟尼佛,但是在真实来说这就是无量佛。那么释迦牟尼佛做这五种事业来救护众生的时候,就是一切佛在做这件事,一切佛做这件事,所以说是「世间此力别」,若是出世间无上的佛陀呢,是无差别的,他是无差别。

  「无故非导师」,因为没有这种差别,没有这些这个因、依、事、性、行的差别,没有这个差别,所以不能说导师他的业有差别,非导师有这种差别,所以说「于此五业,应知诸佛业用平等」,应该是这么说,应该这样认识这件事。那么这一段文讲完了。

  

  第三节、释妨难8

  第一项、释说一乘

  「若此功德圆满相应诸佛法身,不与声闻独觉乘共,以何意趣佛说一乘?」

  这是第三节「释妨难」,第三节「释妨难」。这个第九章的彼果智,第一节是出体性,彼果智就是三身,第二节是十门分别,这前面已经说过了。现在是第三节释妨难,解释这里面还有些引起的一些疑问,这些疑问妨碍你对于佛的法身的正确的认识,你这个疑问对你的正见有妨碍,所以把这个妨碍把它解释解释。这个难呢,就是难ㄋㄢˋ也就是难ㄋㄢˊ,难ㄋㄢˊ就是难ㄋㄢˋ,就是这个不容易过得去,有困难,是这样意思,也就是妨,妨碍的意思。这个难,不容易明白的地方对你有妨碍,现在把它解释解释,开解一下。这一共是有八项,现在第一项释说一乘。

  「若此功德圆满相应诸佛法身」,像前面说了很多很多种种的功德圆满了,与这个清净法界相应了,那么这是这么多无量无边的十方世界的大菩萨都成佛了,成了法身了,圆满了法身的功德。这样的法身,我们很明显的会知道「不与声闻独觉乘共」,不和这个发出离心修学圣道成功了的这个声闻、独觉这两种乘的人共同,不和他们一样;诸佛的法身和阿罗汉、和辟支佛是不一样的,是很明显的看出来。这个阿罗汉他若是和辟支佛入了无余涅槃了,什么事情也不做了,但是诸佛法身是尽未来际的广度众生的,做这五种事业的,所以很明显的和这个二乘人是不一样。这样就可以知道,有声闻乘、有独觉乘、有一佛乘,就是有三种佛法,有三种佛法的,这很明显的我们会连想到这里。

  那么什么原因,「以何意趣佛说一乘」?我们又在经上看出来,尤其是我们若读《法华经》的时候就知道佛是说只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什么原因佛又只说有一佛乘,而不是有三乘呢?这是什么原因?是这个意思。「以何意趣」,以什么原因,有什么目的,有什么样的不同的想法,佛只说有一佛乘,没有声闻乘、独觉乘(辟支佛乘),没有的,只有一佛乘?究竟这个原因在什么地方呢?这是一个疑问,这是提出来,这底下回答。

  

  「此中有二颂:为引摄一类,及任持所余,由不定种姓,诸佛说一乘。」

  这是法无我解脱,这一共是两个颂。此中有两个颂来解释这个一佛乘的疑问。第一个颂是,「为引摄一类」,为引导。这个「摄」,就把他收回来,或者说一个不大恭敬的话,把他抓回来,他要跑了把他抓回来,那么叫做摄。就是把他引导,还是就是引导的意思。引导他,引导这一类的众生,叫他回到一佛乘来。「及任持所余」,就是还剩下来一个人,他也要有一点要远离大乘佛法,他要远离大乘佛,他要回大向小,现在为了把他任持住、把他摄持住,叫他不要动,不要退大取小,就是这样意思,所以要说一佛乘。这两句话下面就解释。

  「由不定种姓,诸佛说一乘」,这两句解释前面这两句的。这个「引摄一类」是什么呢?就是不定种姓的二乘人。这是前面说过,这个二乘人他也学习过大乘佛法,对于大乘他栽培过善根的,他有回小向大的可能,那么就引导他发大悲心,发无上菩提心行菩萨道去,这就是要大乘佛法,去为他开示大乘佛法,他就会回转了,这是不定种姓的二乘人。

  「及任持所余」,也是不定种姓的菩萨。这可见菩萨也分两种:一种是定姓的,他对于小乘佛法虽然也是有信心,但是他不想做阿罗汉,他没有这种心情,他是决定上求佛道的,求无上菩提广度众生的,这就是定姓的。另外有一种不定种姓的,就是他的资粮不够,这个福慧的资粮不够,行菩萨道的时候有困难,所以感觉到众生难度,这句话也是对,但是也就表示他的条件不够,条件不够,所以感觉到众生难度。难度呢,这菩提心就要退,就要退大取小,就是这样的叫不定种姓的菩萨,但是他现在还是菩萨,只是思想上有一点动摇。那个「引摄一类」那个,他现在他还是二乘人,表面上还是二乘人,但是他的内心的思想上有大乘的善根,所以可以引导他回小向大的。

  现在「任持所余」,就是这个菩萨他表面上还是菩萨,但是内心里面有点动摇,现在要给他宣扬大乘佛法一佛乘的道理呢,只有一佛乘,没有声闻缘觉,你不要退,就是这个意思,就把他保持住了,叫他不要动摇,不要移转,是这样意思,所以「由不定种姓,诸佛说一乘」。因为这个二乘里面有不定种姓,菩萨里面也有不定种姓,现在用大乘一佛乘的道理来开导他的时候呢,他就都归向于大乘而不退转了,这样子嘛,所以「诸佛说一乘」。

  那么这个在唯识宗是这…

《《摄大乘论》笔录 第九章、彼果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