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摄大乘论》笔录 第九章、彼果智▪P24

  ..续本文上一页的法身、念佛的净土。这里说这个业,就是诸佛法身所作的事业,他做什么事情,是这样意思。「复次,应知如诸佛法界」,前面九科说到佛的法身的种种功德,是不但有那样的功德,我们还应该注意到「诸佛法界」,一切佛以法界为他的体性,当然这是远离了一切垢染,那么初禅就名之为法身,这是一切清净的法身佛。「于一切时能作五业」,他在一切的时间内,他能做五种事业来饶益有情的,那五种呢?

  

  「一者、救济一切有情灾横为业,于暂见时便能救济盲聋狂等诸灾横故。」

  第一样的事情呢,就是佛能够救济一切众生的灾横,是他的事业。「于暂见时便能救济」,这怎么样的情况呢?就是要看见的时候,见到佛的时候,暂时看见的时候便能够救济他的灾横,什么灾横呢?就是「盲聋狂等」。盲就是生来就失明了,没有眼睛,或者是后来有什么原因眼睛坏了,那么他若是遇见佛的时候呢,盲者得视,聋者得闻,这在《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的序品也提到这件事。这个盲的人就恢复了光明,聋的人这个耳根也恢复了,能听到声音。狂是什么?就是神精病,神精错乱的人,若遇见佛的话呢,他就恢复正常了。或者有其他的饥馑、衣食困难的人,或者水火王贼这一切的灾难,或者有水难,或者是有火灾,各式各样的苦恼的事情,若是遇见佛的时候都能得到救济,所以「便能救济盲聋狂等诸灾横故」。

  这个也是不可思议境界,于暂见时就能够得到这样的救济。但是说法身,当然我们这些盲聋喑哑的人,这些人世间的苦恼人怎么能够看见法身?法身就是自性身,但是这里说法身是同果三身都名之为法身的,就是变化身、受用身都名之为法身,是这样意思。

  

  「二者、救济恶趣为业,拔诸有情出不善处置善处故。」

  佛也还有第二样的救济,是什么呢?「救济恶趣为业」,就是三恶道的众生的苦恼,佛也能救护他。前面说是「盲聋狂」,这是人世间的灾横,那么佛能救济。说是这个人也不盲、也不聋、也不狂,但是他造了很多的罪,他要到下三恶道去受苦,那么这么样的情形佛怎么办法呢?「拔诸有情出不善处」,就是救济,超度这些罪恶的众生「出不善处」,叫他远离这一切的不善之处,就是不要做恶事,叫他做善事而不要做恶事;不要做恶事,没有恶因就没有恶果了,就能从三恶道里面出来了,是这样意思。若是这个已经到三恶道的众生受苦了,能遇见佛放光,那也能得到超度。所以「出不善处置善处故」,那这应该是在人间的人,在人间的人他不知道善恶果报,或者是不相信善恶果报,但是佛能善巧方便的教化他不要做恶事,那么他若能相信佛的教化呢,就不做恶事。「置善处故」,安立在善法中,自己能够不做这个五逆十恶,能够学习、能够受持奉行五戒十善,那当然就不会到三恶道去了,可以叫做「救济恶趣为业」。

  

  「三者、救济非方便为业,令诸外道舍非方便求解脱行,置于如来圣教中故。」

  这是第三样事情。「非方便为业」,这个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指外道他们的修行境界,就是修很多的苦行,或者是在阳光下五热炙身,四面都是火,上面有太阳,他在中间为这个热所烤,受这种苦,这是修行,叫五热炙身。或者持这个牛狗戒,修这个苦行,认为这个是得解脱的,能得解脱道。而这实在是不能得解脱的,所以叫做「非方便」,就是不是得解脱的行动,但是他认为是得解脱的因。现在佛教给他一句话,叫「非方便」,佛能救济这个外道的非方便,这是佛所做的事情。这是标这个题,这底下解释。

  「令诸外道舍非方便求解脱行」,佛能教化这一切的「外道舍非方便」。这个「外道」这句话,我们通常有人说心外求法就是外道,当然这个话也是对,不过就是,应该说就是不同于佛法,在佛的正法之外另建立一些道理,不合乎正法的,那也应该就叫做外道。这些外道,教化他们「舍非方便」,弃舍这个不是解脱的方便,他们这些外道是用「非方便求解脱行」,认为那是能求得解脱的一种修行,以非方便为解脱行。现在佛教化他们弃舍这个「非方便求解脱行,置于如来圣教中故」,把他安排在佛的圣教里面学习佛法,这是真实的求解脱行,佛做这样事情,做这样事情的。那么这样子当然就使令他们改邪归正了,是这样意思。

  

  「四者、救济萨迦耶见为业,授与能超三界道故。」

  这底下呢,这第四和第五这都是已经学习佛法的人,一个是小乘,一个是大乘,这第五条是大乘,这个第四条就是小乘佛法。就是前面「救济恶趣为业」,这是人天的善法,人天的善法还不能算是佛法,但是可以做为佛法的基础。如果你不能够学习十善法,佛法是很难栽培的,你很难栽培佛法的善根的。我们通常说是戒定慧,十善就是戒,所以我们应该自己发愿,我曾经说过,在佛前发愿:「我从今天开始学习十善」,应该做这件事,我们做过发菩提心的事,这也应该做这件事。这个「救济非方便」,就是外道也想要求解脱,但是没得到解脱道,没有遇见解脱道,是以「非方便求解脱行」,是搞错了,那么使令他们能够相信佛法。

  第四条这个「救济萨迦耶见为业」,这就是正式的佛法。怎么叫做「救济萨迦耶见为业」?「萨迦耶」就是身见,执着色受想行识是永久存在的我,在生死里流转里有一个我的体性,有一个实体性的我。这样的思想是生死之本,众苦之本,流转生死的一个根本的原因,是个苦恼境界,所以佛发大悲心要救济这些人。「授与能超三界道故」,教授他们能够超出三界的无我之道,给他们讲解无我之道。色,无我无我所;受想行识,无我无我所;都是因缘所生、无常的、变化的,这里面没有常恒住不变异的我可得的。

  这个我们学习四念处,「观身不净」实在是个助道,的确是。「观心无常」、「观法无我」这是正道,所以这个四念住是有助道、有正道,正助合修得解脱。那么正道里面就是观法,观心无常就是观法无我,因为若执着有我的人,一定认为这个我是常恒住的、常存不坏的。若是无常,无常就是没有我了,没有我的体性了,是这样意思。这个学习无我观,我们初开始这样修的时候,感觉到这有什么了不起呢?但是你真要这样观察的时候,很多很多的微妙就出来了,很多很多的。这个修不净观,修这个脓烂、青瘀、膨胀、脓烂这些,最后到白骨观,这样子能圣道吗?能得圣道!你真是常常这样修,很快的就知道是无常、无我,修到白骨观的时候,你就知道这身体是无常、无我,很快的你会知道,知道嘛就得圣道了,最低限度得初果。佛的法语,你看很简单啊,「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很简单几句话,但是这是圣道,是得解脱道,是能得解脱的。

  所以这个「授与能超三界道故」,能教授你真实的能超出三界苦恼的地方,从那里得大解脱,就是无我的正道;这个戒定慧的圣道,你从这里能知道是无我,就得圣道了。

  

  「五者、救济乘为业,拯拔欲趣余乘菩萨,及不定种姓诸声闻等,安处令修大乘行故。」

  这是第五个,第五个就是宣扬大乘佛法。前面说授与能超出的三界的苦集灭道、戒定慧的这个佛法,这是能够解脱一切苦的,能令你转凡成圣,不再做生死凡夫了。但是没有大悲心广度众生,这还是不圆满。因为没有大悲心的关系,他修成功了以后,他可能还继续住在世间多少年,也可能很快入无余涅槃就走了,走了对其余的没得解脱的人帮助不大,没有什么帮助。若有大悲心呢,那就不同了,所以大乘佛法是很重要的。「救济乘为业」他能救护一切众生,使令众生从凡夫的地方到佛的地方去。那个「乘」,是运转的意思。这是宣扬大乘佛法,发无上菩提心,普度一切众生齐成佛道的。

  这底下又解释,「拯拔欲趣余乘菩萨」,这个什么意思呢?「欲趣余乘」,他现在是在学习大乘佛法,是行菩萨道的,但是他感觉到众生难度,行菩萨道很不容易啊,菩萨道是难行,不是容易做的,所以他心里面就想要转,转变一下「趣余乘」,想要到。这个「趣」者,想要到的意思。那么要到什么地方去?「余乘」,另外的佛法,就是要到小乘佛法里面去,我做个阿罗汉也就好了,不要度众生了,想要退大取小,是这样意思。

  这个「欲趣余乘」的菩萨,这个菩萨呢,他也是学习过小乘佛法的,那么现在学习大乘佛法感觉到难,那我就不要一定要成佛嘛,我就做阿罗汉好了,所以「欲趣余乘」。佛现在说「救济乘为业」,就是要救济他,你不要到小乘佛法那里去,你要继续发无上菩提心行菩萨道,度化一切众生齐成佛道才对的,不要到小乘那里去的。因为小乘也要成佛的啊,你终究是不可以不成佛的,你就退到小乘去还是要成佛,那又何必退到小乘呢?是这样意思。「拯拔欲趣余乘」的「菩萨」,「拯袚」也就是救拔,也就是救济的意思;拯拔就是解释那个救济那两个字。

  「及不定种姓诸声闻等」,这个「诸声闻等」,「等」就是缘觉,就是有定性的声闻缘觉,就是他熏习了小乘佛法以后,他的思想就稳定下来,就是决定要这样修行到无余涅槃那里去,你很难改变他的思想的。另外一种声闻缘觉呢,是不定的,不决定,就是他也学习过大乘佛法,感觉到大乘佛法非常伟大,但是他现在是学习小乘佛法。就是他内心里面也认同了、也相信大乘佛法,他不否认的,所以他学习小乘佛法的时候,他有转变的可能,就是舍掉了小乘趣向大乘的可能,有这种可能。这样的声闻缘觉呢,叫做不定种姓的诸声闻等,这个不定种姓。

  这个不定种姓的声闻缘觉,佛救济他,使令他回小向大,叫他:「你发大悲心广度众生,这件事好,你不要做自了汉」,是这样意思。所以不定种姓的诸声闻等,就是拯拔「不定种姓诸声闻等,安处令修大乘行故」,使令他的思想改变了一下,安处在无上菩提心上面,教导他修学大乘的六波罗蜜,通向无上菩提,这…

《《摄大乘论》笔录 第九章、彼果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