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攝大乘論》筆錄 第九章、彼果智▪P24

  ..續本文上一頁的法身、念佛的淨土。這裏說這個業,就是諸佛法身所作的事業,他做什麼事情,是這樣意思。「複次,應知如諸佛法界」,前面九科說到佛的法身的種種功德,是不但有那樣的功德,我們還應該注意到「諸佛法界」,一切佛以法界爲他的體性,當然這是遠離了一切垢染,那麼初禅就名之爲法身,這是一切清淨的法身佛。「于一切時能作五業」,他在一切的時間內,他能做五種事業來饒益有情的,那五種呢?

  

  「一者、救濟一切有情災橫爲業,于暫見時便能救濟盲聾狂等諸災橫故。」

  第一樣的事情呢,就是佛能夠救濟一切衆生的災橫,是他的事業。「于暫見時便能救濟」,這怎麼樣的情況呢?就是要看見的時候,見到佛的時候,暫時看見的時候便能夠救濟他的災橫,什麼災橫呢?就是「盲聾狂等」。盲就是生來就失明了,沒有眼睛,或者是後來有什麼原因眼睛壞了,那麼他若是遇見佛的時候呢,盲者得視,聾者得聞,這在《摩诃般若波羅蜜經》的序品也提到這件事。這個盲的人就恢複了光明,聾的人這個耳根也恢複了,能聽到聲音。狂是什麼?就是神精病,神精錯亂的人,若遇見佛的話呢,他就恢複正常了。或者有其他的饑馑、衣食困難的人,或者水火王賊這一切的災難,或者有水難,或者是有火災,各式各樣的苦惱的事情,若是遇見佛的時候都能得到救濟,所以「便能救濟盲聾狂等諸災橫故」。

  這個也是不可思議境界,于暫見時就能夠得到這樣的救濟。但是說法身,當然我們這些盲聾喑啞的人,這些人世間的苦惱人怎麼能夠看見法身?法身就是自性身,但是這裏說法身是同果叁身都名之爲法身的,就是變化身、受用身都名之爲法身,是這樣意思。

  

  「二者、救濟惡趣爲業,拔諸有情出不善處置善處故。」

  佛也還有第二樣的救濟,是什麼呢?「救濟惡趣爲業」,就是叁惡道的衆生的苦惱,佛也能救護他。前面說是「盲聾狂」,這是人世間的災橫,那麼佛能救濟。說是這個人也不盲、也不聾、也不狂,但是他造了很多的罪,他要到下叁惡道去受苦,那麼這麼樣的情形佛怎麼辦法呢?「拔諸有情出不善處」,就是救濟,超度這些罪惡的衆生「出不善處」,叫他遠離這一切的不善之處,就是不要做惡事,叫他做善事而不要做惡事;不要做惡事,沒有惡因就沒有惡果了,就能從叁惡道裏面出來了,是這樣意思。若是這個已經到叁惡道的衆生受苦了,能遇見佛放光,那也能得到超度。所以「出不善處置善處故」,那這應該是在人間的人,在人間的人他不知道善惡果報,或者是不相信善惡果報,但是佛能善巧方便的教化他不要做惡事,那麼他若能相信佛的教化呢,就不做惡事。「置善處故」,安立在善法中,自己能夠不做這個五逆十惡,能夠學習、能夠受持奉行五戒十善,那當然就不會到叁惡道去了,可以叫做「救濟惡趣爲業」。

  

  「叁者、救濟非方便爲業,令諸外道舍非方便求解脫行,置于如來聖教中故。」

  這是第叁樣事情。「非方便爲業」,這個是什麼意思呢?就是指外道他們的修行境界,就是修很多的苦行,或者是在陽光下五熱炙身,四面都是火,上面有太陽,他在中間爲這個熱所烤,受這種苦,這是修行,叫五熱炙身。或者持這個牛狗戒,修這個苦行,認爲這個是得解脫的,能得解脫道。而這實在是不能得解脫的,所以叫做「非方便」,就是不是得解脫的行動,但是他認爲是得解脫的因。現在佛教給他一句話,叫「非方便」,佛能救濟這個外道的非方便,這是佛所做的事情。這是標這個題,這底下解釋。

  「令諸外道舍非方便求解脫行」,佛能教化這一切的「外道舍非方便」。這個「外道」這句話,我們通常有人說心外求法就是外道,當然這個話也是對,不過就是,應該說就是不同于佛法,在佛的正法之外另建立一些道理,不合乎正法的,那也應該就叫做外道。這些外道,教化他們「舍非方便」,棄舍這個不是解脫的方便,他們這些外道是用「非方便求解脫行」,認爲那是能求得解脫的一種修行,以非方便爲解脫行。現在佛教化他們棄舍這個「非方便求解脫行,置于如來聖教中故」,把他安排在佛的聖教裏面學習佛法,這是真實的求解脫行,佛做這樣事情,做這樣事情的。那麼這樣子當然就使令他們改邪歸正了,是這樣意思。

  

  「四者、救濟薩迦耶見爲業,授與能超叁界道故。」

  這底下呢,這第四和第五這都是已經學習佛法的人,一個是小乘,一個是大乘,這第五條是大乘,這個第四條就是小乘佛法。就是前面「救濟惡趣爲業」,這是人天的善法,人天的善法還不能算是佛法,但是可以做爲佛法的基礎。如果你不能夠學習十善法,佛法是很難栽培的,你很難栽培佛法的善根的。我們通常說是戒定慧,十善就是戒,所以我們應該自己發願,我曾經說過,在佛前發願:「我從今天開始學習十善」,應該做這件事,我們做過發菩提心的事,這也應該做這件事。這個「救濟非方便」,就是外道也想要求解脫,但是沒得到解脫道,沒有遇見解脫道,是以「非方便求解脫行」,是搞錯了,那麼使令他們能夠相信佛法。

  第四條這個「救濟薩迦耶見爲業」,這就是正式的佛法。怎麼叫做「救濟薩迦耶見爲業」?「薩迦耶」就是身見,執著色受想行識是永久存在的我,在生死裏流轉裏有一個我的體性,有一個實體性的我。這樣的思想是生死之本,衆苦之本,流轉生死的一個根本的原因,是個苦惱境界,所以佛發大悲心要救濟這些人。「授與能超叁界道故」,教授他們能夠超出叁界的無我之道,給他們講解無我之道。色,無我無我所;受想行識,無我無我所;都是因緣所生、無常的、變化的,這裏面沒有常恒住不變異的我可得的。

  這個我們學習四念處,「觀身不淨」實在是個助道,的確是。「觀心無常」、「觀法無我」這是正道,所以這個四念住是有助道、有正道,正助合修得解脫。那麼正道裏面就是觀法,觀心無常就是觀法無我,因爲若執著有我的人,一定認爲這個我是常恒住的、常存不壞的。若是無常,無常就是沒有我了,沒有我的體性了,是這樣意思。這個學習無我觀,我們初開始這樣修的時候,感覺到這有什麼了不起呢?但是你真要這樣觀察的時候,很多很多的微妙就出來了,很多很多的。這個修不淨觀,修這個膿爛、青瘀、膨脹、膿爛這些,最後到白骨觀,這樣子能聖道嗎?能得聖道!你真是常常這樣修,很快的就知道是無常、無我,修到白骨觀的時候,你就知道這身體是無常、無我,很快的你會知道,知道嘛就得聖道了,最低限度得初果。佛的法語,你看很簡單啊,「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很簡單幾句話,但是這是聖道,是得解脫道,是能得解脫的。

  所以這個「授與能超叁界道故」,能教授你真實的能超出叁界苦惱的地方,從那裏得大解脫,就是無我的正道;這個戒定慧的聖道,你從這裏能知道是無我,就得聖道了。

  

  「五者、救濟乘爲業,拯拔欲趣余乘菩薩,及不定種姓諸聲聞等,安處令修大乘行故。」

  這是第五個,第五個就是宣揚大乘佛法。前面說授與能超出的叁界的苦集滅道、戒定慧的這個佛法,這是能夠解脫一切苦的,能令你轉凡成聖,不再做生死凡夫了。但是沒有大悲心廣度衆生,這還是不圓滿。因爲沒有大悲心的關系,他修成功了以後,他可能還繼續住在世間多少年,也可能很快入無余涅槃就走了,走了對其余的沒得解脫的人幫助不大,沒有什麼幫助。若有大悲心呢,那就不同了,所以大乘佛法是很重要的。「救濟乘爲業」他能救護一切衆生,使令衆生從凡夫的地方到佛的地方去。那個「乘」,是運轉的意思。這是宣揚大乘佛法,發無上菩提心,普度一切衆生齊成佛道的。

  這底下又解釋,「拯拔欲趣余乘菩薩」,這個什麼意思呢?「欲趣余乘」,他現在是在學習大乘佛法,是行菩薩道的,但是他感覺到衆生難度,行菩薩道很不容易啊,菩薩道是難行,不是容易做的,所以他心裏面就想要轉,轉變一下「趣余乘」,想要到。這個「趣」者,想要到的意思。那麼要到什麼地方去?「余乘」,另外的佛法,就是要到小乘佛法裏面去,我做個阿羅漢也就好了,不要度衆生了,想要退大取小,是這樣意思。

  這個「欲趣余乘」的菩薩,這個菩薩呢,他也是學習過小乘佛法的,那麼現在學習大乘佛法感覺到難,那我就不要一定要成佛嘛,我就做阿羅漢好了,所以「欲趣余乘」。佛現在說「救濟乘爲業」,就是要救濟他,你不要到小乘佛法那裏去,你要繼續發無上菩提心行菩薩道,度化一切衆生齊成佛道才對的,不要到小乘那裏去的。因爲小乘也要成佛的啊,你終究是不可以不成佛的,你就退到小乘去還是要成佛,那又何必退到小乘呢?是這樣意思。「拯拔欲趣余乘」的「菩薩」,「拯袚」也就是救拔,也就是救濟的意思;拯拔就是解釋那個救濟那兩個字。

  「及不定種姓諸聲聞等」,這個「諸聲聞等」,「等」就是緣覺,就是有定性的聲聞緣覺,就是他熏習了小乘佛法以後,他的思想就穩定下來,就是決定要這樣修行到無余涅槃那裏去,你很難改變他的思想的。另外一種聲聞緣覺呢,是不定的,不決定,就是他也學習過大乘佛法,感覺到大乘佛法非常偉大,但是他現在是學習小乘佛法。就是他內心裏面也認同了、也相信大乘佛法,他不否認的,所以他學習小乘佛法的時候,他有轉變的可能,就是舍掉了小乘趣向大乘的可能,有這種可能。這樣的聲聞緣覺呢,叫做不定種姓的諸聲聞等,這個不定種姓。

  這個不定種姓的聲聞緣覺,佛救濟他,使令他回小向大,叫他:「你發大悲心廣度衆生,這件事好,你不要做自了漢」,是這樣意思。所以不定種姓的諸聲聞等,就是拯拔「不定種姓諸聲聞等,安處令修大乘行故」,使令他的思想改變了一下,安處在無上菩提心上面,教導他修學大乘的六波羅蜜,通向無上菩提,這…

《《攝大乘論》筆錄 第九章、彼果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