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樣子。這樣說呢,就等于說是像《法華經》這樣意思,就是「唯有一佛乘,無二亦無叁」,你退到了小乘去,小乘也要成佛,那麼就不要退了,「唯有一佛乘」啊,所以你們聲聞緣覺就是還是回小向大好了,也要成佛,就是這樣意思,這叫做「救濟乘爲業」。
這個佛能夠做這五種事情,做這五種事情,那麼前叁種就是接引衆生來到佛法裏面來,到第四、第五是正式的以佛法來饒益一切衆生。但是從第五方面看呢,有《法華經》的味道,會叁歸一,一切衆生齊成佛道的意思,有這種意思的。
「于此五業,應知諸佛業用平等。」
對于這五種事業,諸, 佛的, 法界就是諸佛的法身,這法身能做這五種業,所以我們應該知道一切佛都是這樣子呢,所以一切佛的業用是平等、是一樣的、沒有差別的,每一位佛都是做這樣的事業的。
「此中有頌:因、依、事、性、行,別故許業異;世間此力別,無故非導師。」
這下面就是說諸佛的業用是平等無差別的,那不是諸佛呢,不是諸佛那就有差別,所以因此而說這個差別,從差別上又說到無差別,這樣意思。「此中有頌」,就是這一個頌。「因、依、事、性、行,別故」,佛,無量的諸佛做這五種事情來利益衆生,利益衆生,那麼我們不是佛的,我們就是不是那樣的,就是有差別,所做的事情有差別。這上面舉出五個理由,第一個是「因」差別,因是不同的。譬如說有的人做這個十惡業,五逆十惡,那麼跑到叁惡道去了;有的人不做五逆十惡,他要做五戒十善、受持五戒、學習十善法,那他就跑到人間天上來了,他的業就和那個五逆十惡不同。這個人的業和天的業也是不一樣,各有各的差別,所以這個因不同,所以他那個業就不同,因就是業。
「依」差「別故許業異」,這個依是什麼呢?「依」就是身體,我們這個身體。我們無論做什麼事情都是要以身體爲依止,才能做種種的事情的,不然的話你做什麼事?沒有這個身體什麼事也做不來,做不出了。依也有差別,人的身體是不一樣的,每一個人的身體都不一樣;不一樣故,所以他就會所做的業也就不一樣,這是從這一方面來說。
這個「事」,就是所做的事情。譬如說有人歡喜讀書,做個學者,有人歡喜做官,有的人歡喜做律師,有的人歡喜做醫生,士農工商,各式各樣,有的人歡喜寫字,有的人歡喜畫畫,各式各樣的興趣,這個做的事情不一樣,所做的事情不同,所以這個他的業也就不同,這是所做的事。
這個「性」呢,就是他的心,他的心就是他的興趣,他的意樂不一樣,我歡喜做律師。其實這個性倒是根本了,由這個性所以會做出來不同的事情,因爲興趣不一樣,所以他所做的業也就不一樣,也有差別。
這個「行」,行就是采取行動了。采取行動的時候也是不一樣,有的人就是巧一點,有的人就是笨一點,有的人很精進勇猛,有的人懈怠。人家已經叁個月就畢業了,他要叁年才能畢業,那也還好,也是畢業了。這個行就是他去做這件事的時候,也是各式各樣的不同,所以所做的業也是不一樣。因不同,依不同,事不同,性不同,行不同,所以他這個業就不一樣。
「世間此力別」,世間的衆生在這個因力、依力、事力、性力、行力有差別,所以他的業力就不一樣。諸佛,十方諸佛,那和衆生不同,他的因都是修六度萬行的,哪位佛都是以這個六波羅蜜爲因的,都是相同的,沒有差別,佛與佛都是這樣子。這個依呢,都是以清淨法界爲所依,依一真法界爲他所依的體性,也是無差別。不像我們人,每一個人身體都不一樣,這是依,因、依。這個事呢,都是做利益安樂一切衆生的事業,救濟一切衆生的事業的。這個性呢,佛都是有大悲心要饒益一切衆生的,都是這樣子。那麼他所做出來利益安樂衆生的事情也是一樣的,沒有差別。
而前面說是那個十二種甚深裏面,其中一個數甚深,數甚深就是佛有無量無邊的多,但是所作的事情是一,同一樣事情。這件事呢,那麼我們也可以作兩種解釋:一種是,釋迦牟尼佛在娑婆世界,在這裏廣度衆生,做這五種事業,說阿彌陀佛在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也有穢土,這個釋迦牟尼佛也有淨土,乃至一切佛都是這樣子,各在各的世界救護衆生,但所做的事情都是一樣的,這是一種解釋。第二種解釋呢,這個諸佛所做的事情就是,一切佛都以清淨法界爲體性,一切佛的無分別智和後得智、大悲心都是契合這個清淨法界的,這個清淨法界是無差別的,每一位佛都是在這裏。那麼這樣說,在一個清淨法界上也就是無量佛,也就是一佛,無量佛就是一佛,一佛就是無量佛,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所有發出來的救護衆生的事業同是從這裏發出來的。我們表面上看,說這是釋迦佛,釋迦牟尼佛,但是在真實來說這就是無量佛。那麼釋迦牟尼佛做這五種事業來救護衆生的時候,就是一切佛在做這件事,一切佛做這件事,所以說是「世間此力別」,若是出世間無上的佛陀呢,是無差別的,他是無差別。
「無故非導師」,因爲沒有這種差別,沒有這些這個因、依、事、性、行的差別,沒有這個差別,所以不能說導師他的業有差別,非導師有這種差別,所以說「于此五業,應知諸佛業用平等」,應該是這麼說,應該這樣認識這件事。那麼這一段文講完了。
第叁節、釋妨難8
第一項、釋說一乘
「若此功德圓滿相應諸佛法身,不與聲聞獨覺乘共,以何意趣佛說一乘?」
這是第叁節「釋妨難」,第叁節「釋妨難」。這個第九章的彼果智,第一節是出體性,彼果智就是叁身,第二節是十門分別,這前面已經說過了。現在是第叁節釋妨難,解釋這裏面還有些引起的一些疑問,這些疑問妨礙你對于佛的法身的正確的認識,你這個疑問對你的正見有妨礙,所以把這個妨礙把它解釋解釋。這個難呢,就是難ㄋㄢˋ也就是難ㄋㄢˊ,難ㄋㄢˊ就是難ㄋㄢˋ,就是這個不容易過得去,有困難,是這樣意思,也就是妨,妨礙的意思。這個難,不容易明白的地方對你有妨礙,現在把它解釋解釋,開解一下。這一共是有八項,現在第一項釋說一乘。
「若此功德圓滿相應諸佛法身」,像前面說了很多很多種種的功德圓滿了,與這個清淨法界相應了,那麼這是這麼多無量無邊的十方世界的大菩薩都成佛了,成了法身了,圓滿了法身的功德。這樣的法身,我們很明顯的會知道「不與聲聞獨覺乘共」,不和這個發出離心修學聖道成功了的這個聲聞、獨覺這兩種乘的人共同,不和他們一樣;諸佛的法身和阿羅漢、和辟支佛是不一樣的,是很明顯的看出來。這個阿羅漢他若是和辟支佛入了無余涅槃了,什麼事情也不做了,但是諸佛法身是盡未來際的廣度衆生的,做這五種事業的,所以很明顯的和這個二乘人是不一樣。這樣就可以知道,有聲聞乘、有獨覺乘、有一佛乘,就是有叁種佛法,有叁種佛法的,這很明顯的我們會連想到這裏。
那麼什麼原因,「以何意趣佛說一乘」?我們又在經上看出來,尤其是我們若讀《法華經》的時候就知道佛是說只有一乘法,無二亦無叁,什麼原因佛又只說有一佛乘,而不是有叁乘呢?這是什麼原因?是這個意思。「以何意趣」,以什麼原因,有什麼目的,有什麼樣的不同的想法,佛只說有一佛乘,沒有聲聞乘、獨覺乘(辟支佛乘),沒有的,只有一佛乘?究竟這個原因在什麼地方呢?這是一個疑問,這是提出來,這底下回答。
「此中有二頌:爲引攝一類,及任持所余,由不定種姓,諸佛說一乘。」
這是法無我解脫,這一共是兩個頌。此中有兩個頌來解釋這個一佛乘的疑問。第一個頌是,「爲引攝一類」,爲引導。這個「攝」,就把他收回來,或者說一個不大恭敬的話,把他抓回來,他要跑了把他抓回來,那麼叫做攝。就是把他引導,還是就是引導的意思。引導他,引導這一類的衆生,叫他回到一佛乘來。「及任持所余」,就是還剩下來一個人,他也要有一點要遠離大乘佛法,他要遠離大乘佛,他要回大向小,現在爲了把他任持住、把他攝持住,叫他不要動,不要退大取小,就是這樣意思,所以要說一佛乘。這兩句話下面就解釋。
「由不定種姓,諸佛說一乘」,這兩句解釋前面這兩句的。這個「引攝一類」是什麼呢?就是不定種姓的二乘人。這是前面說過,這個二乘人他也學習過大乘佛法,對于大乘他栽培過善根的,他有回小向大的可能,那麼就引導他發大悲心,發無上菩提心行菩薩道去,這就是要大乘佛法,去爲他開示大乘佛法,他就會回轉了,這是不定種姓的二乘人。
「及任持所余」,也是不定種姓的菩薩。這可見菩薩也分兩種:一種是定姓的,他對于小乘佛法雖然也是有信心,但是他不想做阿羅漢,他沒有這種心情,他是決定上求佛道的,求無上菩提廣度衆生的,這就是定姓的。另外有一種不定種姓的,就是他的資糧不夠,這個福慧的資糧不夠,行菩薩道的時候有困難,所以感覺到衆生難度,這句話也是對,但是也就表示他的條件不夠,條件不夠,所以感覺到衆生難度。難度呢,這菩提心就要退,就要退大取小,就是這樣的叫不定種姓的菩薩,但是他現在還是菩薩,只是思想上有一點動搖。那個「引攝一類」那個,他現在他還是二乘人,表面上還是二乘人,但是他的內心的思想上有大乘的善根,所以可以引導他回小向大的。
現在「任持所余」,就是這個菩薩他表面上還是菩薩,但是內心裏面有點動搖,現在要給他宣揚大乘佛法一佛乘的道理呢,只有一佛乘,沒有聲聞緣覺,你不要退,就是這個意思,就把他保持住了,叫他不要動搖,不要移轉,是這樣意思,所以「由不定種姓,諸佛說一乘」。因爲這個二乘裏面有不定種姓,菩薩裏面也有不定種姓,現在用大乘一佛乘的道理來開導他的時候呢,他就都歸向于大乘而不退轉了,這樣子嘛,所以「諸佛說一乘」。
那麼這個在唯識宗是這…
《《攝大乘論》筆錄 第九章、彼果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