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是说你若到了阿弥陀佛国里面呢,阿弥陀佛国就是普遍一切世界都是阿弥陀佛国,没有边际的,但是你若是到凡夫世界来看呢,阿弥陀佛国好象有边际,这是这样意思,这是不可思议境界,这是个不可思议的境界,所以是「周圆无际其量难测」。
「超过三界所行之处,」
这个是方所圆满,这一段,这是方所圆满。这个方所圆满是什么意思呢?「超过三界所行之处」,佛的那个世界是超过了凡夫的世界的地方,凡夫世界:欲界、色界、无色界所行之处。这个凡夫的世界是有漏业所造的,有漏业所造的,是个烦恼系缚的一种境界。这个佛的世界超过这个有染污的,以上的,所以这个佛的这个世界的地方是最圆满的,表示我们凡夫的世界是不圆满、是苦恼境界。这是第四,第四个圆满。
「胜出世间善根所起,」
这是因圆满,就是这个阿弥陀佛国也是一样,就是这个佛的这个世界它是怎么成就的呢?「胜出世间善根所起」,这个善根有世间的善根,世间,我们能够有好心肠做一些善法也是好,这是世间善根。出世间善根,譬如说阿罗汉、辟支佛的善根是超越世间了。「胜出世间善根」,若超过二乘人的善根,这是大菩萨境界,大菩萨大悲心,这个般若波罗蜜所修的一切功德,那就是超越了世间的善根,那样所修的六波罗蜜的功德,用那个功德所成就的这个佛世界,这是无漏业,殊胜的无漏业所造成的。这个凡夫的世界是凡夫的共业所造,佛的世界就是佛的业,佛的无漏业,佛和他一同修行的人,也是共业所造,所以「胜出世间善根所起」。
「最极自在净识为相,」
这个是第六,第六个是果圆满。前面「胜出世间善根所起」是因,这是说果。这个果呢,就是胜出世间的因所遭感、所创造、所成就的这个世界,这个世界是「最极自在」,就是达到极点了的那个大自在的境界,就是佛的那个清净心、无垢识。这个无垢识为相是什么意思呢?为这个清净世界的体相,这就是唯识家的道理了,就是那个世界是「胜出世间善根所起」,但是也是佛的那个清净心所变现的,离开了佛的无垢识,另外没有「七宝庄严,放大光明普照一切无边世界」的大宫殿,这个世界,那个世界也是唯识无义的、也是唯心所现的,这样意思。就是以识为体,那个世界是以识为体性的,是这样意思,「最极自在净识为相」。
「如来所都,」
「如来所都」是主圆满,就是那个世界以谁为主呢?谁所主持的呢?「如来所都」,那是佛所居住的地方。「都」者,居也;这个「都」就像居住的意思,当然有很多人都到这来住也叫做都。但是这个地方当然也有很多法身菩萨在这里住,在这里住但是以佛为主,所以是「如来所都」,是如来所主持的。
「诸大菩萨众所云集,」
那个地方不能说只是佛在那里住,还有很多的法身菩萨也在那里住,那叫做辅翼圆满,他是助佛扬化,帮助佛弘扬佛法教化众生的。
「无量天、龙、药叉、健达缚、阿素洛、揭路荼、紧捺洛、莫呼洛伽、人、非人等常所翼从,」
那个世界里面,这是还有眷属圆满,佛的大悲心摄化一切众生的眷属。这个世间也有「无量」的「天」、还有「龙」、还有「药叉」,药叉翻个暴恶鬼、「健达缚」,健达缚翻一个寻香行,他是帝释天的,作音乐,音乐神、「阿素洛」,翻个不端正,或者翻个无酒、「揭路荼」,就是迦罗陀,就是金翅乌,也叫妙翅鸟、「紧捺洛」,是头上有个角,看是像个人似的,但是头上有个角,他是人呢?是不是人?就是这样子,他也是帝释天的音乐神,作音乐的、「莫呼洛伽」,就是大蟒,大蟒神、还有「人」、还有「非人」,这个前面这个天龙等都是非人,另外还有「人等」。「常所翼从」,就是随着佛的。这个里面是《无性释》、《世亲菩萨释》上说呢,这不是真实的,都是佛所化现的,有天龙八部,是这样意思。因为那是法身的境界,他们如果是凡夫是不可能到那边去的。
「广大法味喜乐所持,」
这是任持圆满,这个任持是什么呢?就是也要有饮食,这个生命要有饮食才能得存在,所以叫做,这个饮食就是能任持者。那么佛的这个世界呢,也有饮食,什么饮食呢?「广大」的「法味喜乐所持」,就是佛为那个世界上的人演说广大的妙法,这个听众听到法的时候他心里面有味,就是有喜乐的意味。这个喜乐一成就了的时候呢,就能任持你的生命的存在,他倒不需要像我们要段食,不需要有这个饮食的。
「作诸众生一切义利,」
吃完了饭这还要做事嘛,不能光吃饭,就是「作诸众生一切义利」,这个佛和这些大菩萨作这个利益众生的事情。
「蠲除一切烦恼灾横,」
这是摄益圆满,摄益圆满,这个摄就是摄取的摄,利益的益。「蠲除一切烦恼灾横」,这个世界,佛的这个世界,佛的这个净土是弃舍了一切烦恼的垢染,也蠲除了一切的灾横,什么疾病、瘟疫病、饥馑的这些事情,什么天灾、人祸这些事情都没有,那地方没有烦恼、没有一切的灾横,是一个非常安乐的地方。
「远离众魔,」
我们这个世界上的人有很多的魔,有烦恼魔、有五蕴魔、有死魔、有天魔来捣乱,你想修行嘛,他偏要来捣乱,但是那个世界上远离这一切魔鬼,一切的魔都没有,所以非常的安忍自在,所以叫做无畏圆满,没有恐怖。
「过诸庄严如来庄严之所依处,」
这是住处圆满,那个佛的世界的庄严比凡夫世界,无论怎么庄严也不能和佛土的庄严比,二乘的庄严、菩萨的庄严都不可以,都不能与佛世界的庄严比的,所以超过一切庄严,是佛的无量功德所庄严的地方,所以这个住处是最圆满的了。
「大念慧行以为游路,」
这里面有个意思,就解释「胜出世间善根所起」的这个意思。「大念慧行以为游路」,这个「大念」就是闻慧,闻所成慧;这个「慧」,就是思所成慧;这个「行」,就是修所成慧。闻思修三慧「以为游路」,以为游路到佛的世界去的道路,你走这条道路就到佛的净土去了,你要于这个大乘佛法要闻思修才可以。也有解释这个「大念慧行」呢,这个「大念」是定,「慧」就是慧,「行」就是戒,戒定慧,戒定慧以为游路,就可以到佛的世界去,也可以。
「大止妙观以为所乘,」
说是你徒步走吗?不是,还有车,就是奢摩他的止和这个毗钵舍那的观,那这个应该是无漏的止观。若是得无生法忍的肉身菩萨还不能去佛的净土,要到法身菩萨才能去啊。所以这个「大止妙观」;坐这个车呢,这是你所坐的车,坐这个车可以到佛的世界去。
「大空无相无愿解脱为所入门,」
这个是到了佛世界,佛世界还是有门的,有门才能入,那么这个门是什么呢?就是「空、无相、无愿」的解脱门,就是观一切法都是寂灭相、离一切相的、离一切分别的相的,才能到那个世界去,这个门才开了到那个世界,那当然这就是常寂光净土了,无为舍,这个涅槃宫,或者是这种境界了。
「无量功德众所庄严,大宝华王之所建立大宫殿中。」
这个「大念慧行以为游路」,这是第十五个圆满。这个「大止妙观以为所乘」是第十六个圆满,是指乘圆满,就是车圆满。「大空无相无愿解脱为所入门」这是第十七,这是门圆满。「无量功德众所庄严」,这底下是依持圆满,这个依持是怎么讲呢?那个,譬如说我们这个世界要依风轮而住,依风轮而住,经上就是这样说,依风轮而住。这个世界要依风轮为所依持,由风来依持,风作依持这个世界才能存在,这个经论上有这样说法。那么这个风轮是什么?或者说就是大气层,这么讲。或者印顺老法师说呢,就是说譬如说我们现在这个世界造房子,要在地面上造,要有个地,那么地就是依持。现在佛的这个净土是以什么作依持呢?是「无量功德众所庄严」的「大宝华王之所建立」,就是建立在那个大宝华王上面,大宝华王是依持者,以此为依持而有这个大宫殿的建立,以此为依持。
这上面呢,「胜出世间善根所起,最极自在净识为相」,这里面又说到「如来庄严之所依处,大念慧行以为游路」,这就是正面的佛法,也就是指这已经就是很圆满了。这是引这个经的文,这底下再解释这个十八圆满。
2、十八圆满
「如是显示清净佛土显色圆满,形色圆满,分量圆满,方所圆满,因圆满,果圆满,主圆满,辅翼圆满,眷属圆满,住持圆满,事业圆满,摄益圆满,无畏圆满,住处圆满,路圆满,乘圆满,门圆满,依持圆满。」
「如是」,前面这个经文显示佛的清净土有「显色圆满」、「形色圆满」、「分量圆满」、「方所圆满」、「因圆满」、「果圆满」、「主圆满」、「辅翼圆满」、「眷属圆满」、「任持圆满」、「事业圆满」、「摄益圆满」、「无畏圆满」、「住处圆满」、「路圆满」、「乘圆满」、「门圆满」、「依持圆满」,一共有十八个圆满,佛的净土有十八圆满。
3、总明四德
「复次,受用如是清净佛土,一向净妙,一向安乐,一向无罪,一向自在。」
这前面说十八圆满的清净佛土的相貌,这底下解释在这个净土里面居住有什么好处呢?「受用如是清净佛土,一向」是清「净」微「妙」的,都是清净的,没有不清净的事情。「一向」是「安乐」的,没有苦恼,这个身心都是安乐自在的,没有这些恶、无记的事情。「一向」是没有「罪」过的事情,不像我们这个世界上有很多有罪过的事情。「一向」是大「自在」的,没有逼迫,没有压力,没有这种事情。这个净是清净安乐,自在是我,常乐我净四种功德,「一向无罪」应该就是常;这样嘛,佛的净土是常乐我净的,四种功德。
癸、业
「复次,应知如诸佛法界,于一切时能作五业:」
这是第九章彼果智,十门分别的最后一科是「业」前面是说念,念佛…
《《摄大乘论》笔录 第九章、彼果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