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攝大乘論》筆錄 第九章、彼果智▪P23

  ..續本文上一頁是說你若到了阿彌陀佛國裏面呢,阿彌陀佛國就是普遍一切世界都是阿彌陀佛國,沒有邊際的,但是你若是到凡夫世界來看呢,阿彌陀佛國好象有邊際,這是這樣意思,這是不可思議境界,這是個不可思議的境界,所以是「周圓無際其量難測」。

  

  「超過叁界所行之處,」

  這個是方所圓滿,這一段,這是方所圓滿。這個方所圓滿是什麼意思呢?「超過叁界所行之處」,佛的那個世界是超過了凡夫的世界的地方,凡夫世界:欲界、色界、無色界所行之處。這個凡夫的世界是有漏業所造的,有漏業所造的,是個煩惱系縛的一種境界。這個佛的世界超過這個有染汙的,以上的,所以這個佛的這個世界的地方是最圓滿的,表示我們凡夫的世界是不圓滿、是苦惱境界。這是第四,第四個圓滿。

  

  「勝出世間善根所起,」

  這是因圓滿,就是這個阿彌陀佛國也是一樣,就是這個佛的這個世界它是怎麼成就的呢?「勝出世間善根所起」,這個善根有世間的善根,世間,我們能夠有好心腸做一些善法也是好,這是世間善根。出世間善根,譬如說阿羅漢、辟支佛的善根是超越世間了。「勝出世間善根」,若超過二乘人的善根,這是大菩薩境界,大菩薩大悲心,這個般若波羅蜜所修的一切功德,那就是超越了世間的善根,那樣所修的六波羅蜜的功德,用那個功德所成就的這個佛世界,這是無漏業,殊勝的無漏業所造成的。這個凡夫的世界是凡夫的共業所造,佛的世界就是佛的業,佛的無漏業,佛和他一同修行的人,也是共業所造,所以「勝出世間善根所起」。

  

  「最極自在淨識爲相,」

  這個是第六,第六個是果圓滿。前面「勝出世間善根所起」是因,這是說果。這個果呢,就是勝出世間的因所遭感、所創造、所成就的這個世界,這個世界是「最極自在」,就是達到極點了的那個大自在的境界,就是佛的那個清淨心、無垢識。這個無垢識爲相是什麼意思呢?爲這個清淨世界的體相,這就是唯識家的道理了,就是那個世界是「勝出世間善根所起」,但是也是佛的那個清淨心所變現的,離開了佛的無垢識,另外沒有「七寶莊嚴,放大光明普照一切無邊世界」的大宮殿,這個世界,那個世界也是唯識無義的、也是唯心所現的,這樣意思。就是以識爲體,那個世界是以識爲體性的,是這樣意思,「最極自在淨識爲相」。

  

  「如來所都,」

  「如來所都」是主圓滿,就是那個世界以誰爲主呢?誰所主持的呢?「如來所都」,那是佛所居住的地方。「都」者,居也;這個「都」就像居住的意思,當然有很多人都到這來住也叫做都。但是這個地方當然也有很多法身菩薩在這裏住,在這裏住但是以佛爲主,所以是「如來所都」,是如來所主持的。

  

  「諸大菩薩衆所雲集,」

  那個地方不能說只是佛在那裏住,還有很多的法身菩薩也在那裏住,那叫做輔翼圓滿,他是助佛揚化,幫助佛弘揚佛法教化衆生的。

  

  「無量天、龍、藥叉、健達縛、阿素洛、揭路荼、緊捺洛、莫呼洛伽、人、非人等常所翼從,」

  那個世界裏面,這是還有眷屬圓滿,佛的大悲心攝化一切衆生的眷屬。這個世間也有「無量」的「天」、還有「龍」、還有「藥叉」,藥叉翻個暴惡鬼、「健達縛」,健達縛翻一個尋香行,他是帝釋天的,作音樂,音樂神、「阿素洛」,翻個不端正,或者翻個無酒、「揭路荼」,就是迦羅陀,就是金翅烏,也叫妙翅鳥、「緊捺洛」,是頭上有個角,看是像個人似的,但是頭上有個角,他是人呢?是不是人?就是這樣子,他也是帝釋天的音樂神,作音樂的、「莫呼洛伽」,就是大蟒,大蟒神、還有「人」、還有「非人」,這個前面這個天龍等都是非人,另外還有「人等」。「常所翼從」,就是隨著佛的。這個裏面是《無性釋》、《世親菩薩釋》上說呢,這不是真實的,都是佛所化現的,有天龍八部,是這樣意思。因爲那是法身的境界,他們如果是凡夫是不可能到那邊去的。

  

  「廣大法味喜樂所持,」

  這是任持圓滿,這個任持是什麼呢?就是也要有飲食,這個生命要有飲食才能得存在,所以叫做,這個飲食就是能任持者。那麼佛的這個世界呢,也有飲食,什麼飲食呢?「廣大」的「法味喜樂所持」,就是佛爲那個世界上的人演說廣大的妙法,這個聽衆聽到法的時候他心裏面有味,就是有喜樂的意味。這個喜樂一成就了的時候呢,就能任持你的生命的存在,他倒不需要像我們要段食,不需要有這個飲食的。

  

  「作諸衆生一切義利,」

  吃完了飯這還要做事嘛,不能光吃飯,就是「作諸衆生一切義利」,這個佛和這些大菩薩作這個利益衆生的事情。

  

  「蠲除一切煩惱災橫,」

  這是攝益圓滿,攝益圓滿,這個攝就是攝取的攝,利益的益。「蠲除一切煩惱災橫」,這個世界,佛的這個世界,佛的這個淨土是棄舍了一切煩惱的垢染,也蠲除了一切的災橫,什麼疾病、瘟疫病、饑馑的這些事情,什麼天災、人禍這些事情都沒有,那地方沒有煩惱、沒有一切的災橫,是一個非常安樂的地方。

  

  「遠離衆魔,」

  我們這個世界上的人有很多的魔,有煩惱魔、有五蘊魔、有死魔、有天魔來搗亂,你想修行嘛,他偏要來搗亂,但是那個世界上遠離這一切魔鬼,一切的魔都沒有,所以非常的安忍自在,所以叫做無畏圓滿,沒有恐怖。

  

  「過諸莊嚴如來莊嚴之所依處,」

  這是住處圓滿,那個佛的世界的莊嚴比凡夫世界,無論怎麼莊嚴也不能和佛土的莊嚴比,二乘的莊嚴、菩薩的莊嚴都不可以,都不能與佛世界的莊嚴比的,所以超過一切莊嚴,是佛的無量功德所莊嚴的地方,所以這個住處是最圓滿的了。

  

  「大念慧行以爲遊路,」

  這裏面有個意思,就解釋「勝出世間善根所起」的這個意思。「大念慧行以爲遊路」,這個「大念」就是聞慧,聞所成慧;這個「慧」,就是思所成慧;這個「行」,就是修所成慧。聞思修叁慧「以爲遊路」,以爲遊路到佛的世界去的道路,你走這條道路就到佛的淨土去了,你要于這個大乘佛法要聞思修才可以。也有解釋這個「大念慧行」呢,這個「大念」是定,「慧」就是慧,「行」就是戒,戒定慧,戒定慧以爲遊路,就可以到佛的世界去,也可以。

  

  「大止妙觀以爲所乘,」

  說是你徒步走嗎?不是,還有車,就是奢摩他的止和這個毗缽舍那的觀,那這個應該是無漏的止觀。若是得無生法忍的肉身菩薩還不能去佛的淨土,要到法身菩薩才能去啊。所以這個「大止妙觀」;坐這個車呢,這是你所坐的車,坐這個車可以到佛的世界去。

  

  「大空無相無願解脫爲所入門,」

  這個是到了佛世界,佛世界還是有門的,有門才能入,那麼這個門是什麼呢?就是「空、無相、無願」的解脫門,就是觀一切法都是寂滅相、離一切相的、離一切分別的相的,才能到那個世界去,這個門才開了到那個世界,那當然這就是常寂光淨土了,無爲舍,這個涅槃宮,或者是這種境界了。

  

  「無量功德衆所莊嚴,大寶華王之所建立大宮殿中。」

  這個「大念慧行以爲遊路」,這是第十五個圓滿。這個「大止妙觀以爲所乘」是第十六個圓滿,是指乘圓滿,就是車圓滿。「大空無相無願解脫爲所入門」這是第十七,這是門圓滿。「無量功德衆所莊嚴」,這底下是依持圓滿,這個依持是怎麼講呢?那個,譬如說我們這個世界要依風輪而住,依風輪而住,經上就是這樣說,依風輪而住。這個世界要依風輪爲所依持,由風來依持,風作依持這個世界才能存在,這個經論上有這樣說法。那麼這個風輪是什麼?或者說就是大氣層,這麼講。或者印順老法師說呢,就是說譬如說我們現在這個世界造房子,要在地面上造,要有個地,那麼地就是依持。現在佛的這個淨土是以什麼作依持呢?是「無量功德衆所莊嚴」的「大寶華王之所建立」,就是建立在那個大寶華王上面,大寶華王是依持者,以此爲依持而有這個大宮殿的建立,以此爲依持。

  這上面呢,「勝出世間善根所起,最極自在淨識爲相」,這裏面又說到「如來莊嚴之所依處,大念慧行以爲遊路」,這就是正面的佛法,也就是指這已經就是很圓滿了。這是引這個經的文,這底下再解釋這個十八圓滿。

  

  2、十八圓滿

  「如是顯示清淨佛土顯色圓滿,形色圓滿,分量圓滿,方所圓滿,因圓滿,果圓滿,主圓滿,輔翼圓滿,眷屬圓滿,住持圓滿,事業圓滿,攝益圓滿,無畏圓滿,住處圓滿,路圓滿,乘圓滿,門圓滿,依持圓滿。」

  「如是」,前面這個經文顯示佛的清淨土有「顯色圓滿」、「形色圓滿」、「分量圓滿」、「方所圓滿」、「因圓滿」、「果圓滿」、「主圓滿」、「輔翼圓滿」、「眷屬圓滿」、「任持圓滿」、「事業圓滿」、「攝益圓滿」、「無畏圓滿」、「住處圓滿」、「路圓滿」、「乘圓滿」、「門圓滿」、「依持圓滿」,一共有十八個圓滿,佛的淨土有十八圓滿。

  

  3、總明四德

  「複次,受用如是清淨佛土,一向淨妙,一向安樂,一向無罪,一向自在。」

  這前面說十八圓滿的清淨佛土的相貌,這底下解釋在這個淨土裏面居住有什麼好處呢?「受用如是清淨佛土,一向」是清「淨」微「妙」的,都是清淨的,沒有不清淨的事情。「一向」是「安樂」的,沒有苦惱,這個身心都是安樂自在的,沒有這些惡、無記的事情。「一向」是沒有「罪」過的事情,不像我們這個世界上有很多有罪過的事情。「一向」是大「自在」的,沒有逼迫,沒有壓力,沒有這種事情。這個淨是清淨安樂,自在是我,常樂我淨四種功德,「一向無罪」應該就是常;這樣嘛,佛的淨土是常樂我淨的,四種功德。

  

  癸、業

  「複次,應知如諸佛法界,于一切時能作五業:」

  這是第九章彼果智,十門分別的最後一科是「業」前面是說念,念佛…

《《攝大乘論》筆錄 第九章、彼果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