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摄大乘论》笔录 第九章、彼果智▪P22

  ..续本文上一页,就是烦恼垢和所知障的垢,把这一切的垢染完全消除了,消除了的时候,你这个有圆满的无分别智证悟了清净法界,这个清净法界完全开显了。这个时候所以就得到这个清净法身是常住的,是常住的,一切法寂灭相。

  

  「三者、如来最胜无罪,应修此念,」

  前面这一段文,主要是赞叹佛的这个法身是常住,赞叹这一样。这第三条才正式说「最胜无罪」,佛是最殊胜的、没有过失的人,「应修此念」。

  

  「一切烦恼及所知障并离系故。」

  这个烦恼障和所知障都解脱了,所以没有过失了。所以人,我们若是学习佛法的时候,说我没有什么错误,我很清净!也是的,但是从烦恼障、所知障来说,人的罪过是很多的,只有佛是个无罪的人。

  

  「四者、如来无有功用,应修此念,不作功用一切佛事无休息故。」

  这前面这几样说佛有大自在的境界、法身常住、最胜无罪,这是在观想佛本身的境界。这以下呢,是观察佛的大悲心广度众生的事情。在度化众生的时候呢,「如来无有功用」,佛并没有去举心动念是特别的要努力,辛辛苦苦的度化众生,不是的,「如来无有功用,应修此念」。

  「不作功用一切佛事无休息故」,佛不需要努力、用力的,而度化众生利乐一切众生的事业是任运的就出现了,而还永久的是这样做,没有休息的时候,佛也不辛苦,佛还是佛的境界,很自然的、很自在的,要这样观察。

  

  「五者、如来受大富乐,应修此念,清净佛土大富乐故。」

  这是第五,「如来受大富乐」,成佛了的时候呢,佛能享受这个大富乐的境界,「应修此念」。什么大富乐呢?「清净佛土大富乐故」,佛成佛的时候,这个佛的世界是特别的清净、特别的庄严,那种大富乐的境界出现了。这是因为佛在因地的时候广修福慧,所以成佛的时候有这种境界出现,不是无因缘的。那么这也就是包括两个意思:一个是佛的自受用土,一个是他受用土;这里面主要应该说是他受用土,就是度化法身菩萨的时候有这种境界,演说这个妙法的境界。

  

  「六者、如来离诸染污,应修此念,生在世间一切世法不能染故。」

  这个这是第六。前面「如来受大富乐」是「清净佛土大富乐」,这是受用土;这底下就是变化土,变化身的佛所处的世界。「如来离诸染污」,佛来到这个凡夫的世界,也就是佛的变化土,佛是离诸染污的,远离一切污染,「应修此念」。「生在世间一切世」间「法不能染」污他的。你若拿我们凡夫来说呢,你还是要用功修行的人,说是我就在庙上住,在庙上住,一天静坐、读经、拜佛,感觉到很清净。但是你若到社会里面去动一动的时候,怎么样?就不一定。所以是佛在佛的世界是清净的,佛若来到众生世界也是清净的,所以是不同,是不同的,所以「一切世法不能染故」。这是第六条。

  

  「七者、如来能成大事,应修此念,」

  这个佛来到世间干什么?是能成立大事情,「应修此念」。什么大事呢?

  

  「示现等觉般涅槃等,」

  就是八相成道,示现在世间成佛了,在菩提树下修缘起观得无上菩提了,然后转*轮普度一切众生,功德圆满了又入涅槃了,这就是大事。

  

  「一切有情未成熟者能令成熟,」

  这个一切有情他栽培过善根的,但是善根还没有熟,佛来教化他叫它成熟,能令成熟。

  

  「已成熟者令解脱故。」

  善根已经成熟了的众生,佛再教化他呢,他就解脱了。这个「熟」这个字怎么讲呢?譬如说做饭,这个米生的,你把它烧熟了,烧熟了你就可以用了,可以受用了。这个善根若成熟了呢,也是,也是可以用,你也可以得圣道了,是这样意思。若是没有熟,是生的,生的就不行。譬如说是我以前我学过戒定慧,前一生学过戒定慧,但是今生看他还在那造罪呢,所以那个善根没有熟。若佛来教化他呢,喔,他这个正念一提起来他就出家了,出家了修行戒定慧得阿罗汉了,得无生法忍了,这是善根成熟了,但是还不能说得解脱。应该说到第八地菩萨这是应该是得解脱,这比较圆满了一点,初得无生法忍也可以说是得解脱。说「一切有情未成熟者能令成熟,已成熟者令解脱故」,这就是佛的大事,能教化一切众生,与善根种熟脱,做这样的事情这就是大事。这件事谁能做?只有佛才能做!没有佛法的地方能建立佛法,可不是容易的。

  

  「此中有二颂:圆满属自心,具常住清净,无功用能施,有情大法乐,遍行无依止,平等利多生:一切佛智者,应修一切念。」

  这是两个颂,就是重颂前面的七条,七念。七念,这个「圆满」这个呢,就是前面这七条都是圆满的,就是圆满的大自在的境界,是这样的意思,乃至圆满的如来能成大事,都是圆满。「属自心」,这是第一个「于一切法得自在转」,一切法随心,这个「属」就是随的意思,他能随心所欲自在的承办,我心里想怎么地就可以怎么做,就可以成就,那么叫做「属」,属心,属自心圆满。

  「具常住」,其身常住圆满,佛身常住圆满是第二。「清净」,就是佛是「最胜无罪」,那个清净圆满。「无功用」也是圆满,佛能够做利益一切众生的事业,无休息故,无功用故,这样做。「能施有情大法乐」,「能施有情大法乐」呢,就是那个大富乐,「清净佛土大富乐故」,就是那个第五条。第五条那里面,佛能布施一切有情的大法乐,就是这个法身菩萨,教化法身菩萨为他们宣说妙法,那么大家能得大法乐。

  「遍行无依止」,就是第六个,那个第六个,第六个就是「一切世法不能染」,「生在世间一切世法不能染」。这个所不能染是什么原因呢?「遍行无依止」,佛能入一切众生的法界,入一切法界,佛还没有入一切法界,心里面没有执着、没有染着心。「无依止」,就是没有染着心;没有染着心,所以是一切世间法所不能染污。若染着就不行了,一染着就有苦恼了;佛能无染着,所以是大解脱,所以世法所不能染。

  「平等利多生」是第七,第七条,佛这个大悲心是平等的度化一切众生,能饶益利乐一切众生,这是第七圆满。这七条都是圆满的。「一切佛」,这一切佛是说,一切佛都具足这七种功德,都是具足的。「智者应修一切念」,这个有智慧的这个菩萨,他应该修学这个念佛法门,这一切的念佛法门,应该修这个。

  

  二、别释净土3

  1、具引经文

  「复次,诸佛清净佛土相,云何应知?」

  前面是念佛法身,那是第一段,现在第二段「别释净土」。那这个和这个《阿弥陀经》有相似了,《阿弥陀经》也赞叹阿弥陀佛国的依正庄严。前面是说正报,这七种念佛是佛的正报,那么这是说阿弥陀佛的依报,不过这不专指是一位佛。「复次,诸佛清净」的「佛土」的「相」貌,我们怎么知道呢?这是一个问,底下「具引经文」。

  

  「如菩萨藏百千契经序品中说,」

  这里面有两个意思:印顺老法师的意思,说是引《华严经》,《华严经》的确是也有说到佛的净土,而在《解深密经》是有这个文的,是有下面这一段文它都有的。但是《解深密经》没有说是百千这么多,百千啊,十千是一万,一百千就是十万了,就是十万颂的经。那么《解深密经》如果有广本的是十万颂,现在是若是说《华严经》是多。这个「百千契经」,这部经那个「序品」里面有说。

  

  「谓:簿伽梵住最胜光曜七宝庄严,」

  「簿伽梵」,古代的翻译就是翻作世尊,在其他的地方有不同的翻译,我们曾经讲过了。「住最胜光曜七宝庄严」,这以下有十八圆满,十八条的圆满的功德,十八种圆满的功德。这个世尊啊,佛的这个法身,这里面应该是受用身。「住最胜光曜七宝庄严」,佛是住在什么地方呢?是住在有殊胜的光明照耀的七宝庄严的大宫殿里面,这个七种宝的庄严大宫殿里面。像《阿弥陀经》有说到七宝,《法华经》里面有说到七宝。

  

  「放大光明普照一切无边世界,」

  这个大宫殿的七宝庄严的大宫殿,它能放出来大光明普照一切无边的世界。这几句话呢,是说佛所住的这个世界显色圆满,显色圆满。显,明显的显,显示的显,光显的显。这个显色就是青、黄、赤、白,青黄赤白这是叫做显色。

  

  「无量方所妙饰间列,」

  下面「无量方所」以下是形色,形象的颜色;形象就是长、短、方、圆,这叫形色。这个佛的这个大宫殿,佛的这个世界,「无量方所」,这个「方所」就是各式各样的地方。譬如说这是花园,这是池,或者这是楼阁。从这个《解深密经》上看呢,譬如说这个地方是初地菩萨住的,这是二地菩萨,这是三地菩萨,乃至到第十地大菩萨所住的地方,那么这就是「无量方所」,很多很多的地方,很多很多的楼阁,也有很多很多的花园,也有很多很多的池,各式各样的方所。这是第二圆满。这个无量的方所「妙饰间列」,有微妙的庄严。这个「饰」就是庄严的,装饰,庄严的,微妙的庄严。「间列」,就是这个花园,这地方有一个,那地方还有一个,就是参差的各式各样的方所列在那里。这个佛的世界,那是一个大自在的境界,其实也可以变化的,不像凡夫的世界你想变化还不容易。是「无量方所妙饰间列」。

  

  「周圆无际其量难测,」

  佛的这个大宫殿,佛所住的这个世界有多大呢?那是周遍圆满没有边际的,它那个分量,它那个面积是不容易测量的。你说一定有多大,这是你不能测量的。这个在天亲菩萨《往生论》上也是有这个话,说阿弥陀佛国是没有边际的,没有边际的那么广大无边。这个话说出来,若我们这个凡夫心,这话怎么讲呢?我们这里就不是阿弥陀佛国吗?这里是凡夫的世界,那么就是阿弥陀佛国是在我们凡夫世界之外的嘛,那么足见阿弥陀佛国是有边际的,怎么能说无边的呢?但是这个事情呢,也就是不可思议。这是在这个《维摩诘经》上就讲出这个道理,它…

《《摄大乘论》笔录 第九章、彼果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