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攝大乘論》筆錄 第九章、彼果智▪P22

  ..續本文上一頁,就是煩惱垢和所知障的垢,把這一切的垢染完全消除了,消除了的時候,你這個有圓滿的無分別智證悟了清淨法界,這個清淨法界完全開顯了。這個時候所以就得到這個清淨法身是常住的,是常住的,一切法寂滅相。

  

  「叁者、如來最勝無罪,應修此念,」

  前面這一段文,主要是贊歎佛的這個法身是常住,贊歎這一樣。這第叁條才正式說「最勝無罪」,佛是最殊勝的、沒有過失的人,「應修此念」。

  

  「一切煩惱及所知障並離系故。」

  這個煩惱障和所知障都解脫了,所以沒有過失了。所以人,我們若是學習佛法的時候,說我沒有什麼錯誤,我很清淨!也是的,但是從煩惱障、所知障來說,人的罪過是很多的,只有佛是個無罪的人。

  

  「四者、如來無有功用,應修此念,不作功用一切佛事無休息故。」

  這前面這幾樣說佛有大自在的境界、法身常住、最勝無罪,這是在觀想佛本身的境界。這以下呢,是觀察佛的大悲心廣度衆生的事情。在度化衆生的時候呢,「如來無有功用」,佛並沒有去舉心動念是特別的要努力,辛辛苦苦的度化衆生,不是的,「如來無有功用,應修此念」。

  「不作功用一切佛事無休息故」,佛不需要努力、用力的,而度化衆生利樂一切衆生的事業是任運的就出現了,而還永久的是這樣做,沒有休息的時候,佛也不辛苦,佛還是佛的境界,很自然的、很自在的,要這樣觀察。

  

  「五者、如來受大富樂,應修此念,清淨佛土大富樂故。」

  這是第五,「如來受大富樂」,成佛了的時候呢,佛能享受這個大富樂的境界,「應修此念」。什麼大富樂呢?「清淨佛土大富樂故」,佛成佛的時候,這個佛的世界是特別的清淨、特別的莊嚴,那種大富樂的境界出現了。這是因爲佛在因地的時候廣修福慧,所以成佛的時候有這種境界出現,不是無因緣的。那麼這也就是包括兩個意思:一個是佛的自受用土,一個是他受用土;這裏面主要應該說是他受用土,就是度化法身菩薩的時候有這種境界,演說這個妙法的境界。

  

  「六者、如來離諸染汙,應修此念,生在世間一切世法不能染故。」

  這個這是第六。前面「如來受大富樂」是「清淨佛土大富樂」,這是受用土;這底下就是變化土,變化身的佛所處的世界。「如來離諸染汙」,佛來到這個凡夫的世界,也就是佛的變化土,佛是離諸染汙的,遠離一切汙染,「應修此念」。「生在世間一切世」間「法不能染」汙他的。你若拿我們凡夫來說呢,你還是要用功修行的人,說是我就在廟上住,在廟上住,一天靜坐、讀經、拜佛,感覺到很清淨。但是你若到社會裏面去動一動的時候,怎麼樣?就不一定。所以是佛在佛的世界是清淨的,佛若來到衆生世界也是清淨的,所以是不同,是不同的,所以「一切世法不能染故」。這是第六條。

  

  「七者、如來能成大事,應修此念,」

  這個佛來到世間幹什麼?是能成立大事情,「應修此念」。什麼大事呢?

  

  「示現等覺般涅槃等,」

  就是八相成道,示現在世間成佛了,在菩提樹下修緣起觀得無上菩提了,然後轉*輪普度一切衆生,功德圓滿了又入涅槃了,這就是大事。

  

  「一切有情未成熟者能令成熟,」

  這個一切有情他栽培過善根的,但是善根還沒有熟,佛來教化他叫它成熟,能令成熟。

  

  「已成熟者令解脫故。」

  善根已經成熟了的衆生,佛再教化他呢,他就解脫了。這個「熟」這個字怎麼講呢?譬如說做飯,這個米生的,你把它燒熟了,燒熟了你就可以用了,可以受用了。這個善根若成熟了呢,也是,也是可以用,你也可以得聖道了,是這樣意思。若是沒有熟,是生的,生的就不行。譬如說是我以前我學過戒定慧,前一生學過戒定慧,但是今生看他還在那造罪呢,所以那個善根沒有熟。若佛來教化他呢,喔,他這個正念一提起來他就出家了,出家了修行戒定慧得阿羅漢了,得無生法忍了,這是善根成熟了,但是還不能說得解脫。應該說到第八地菩薩這是應該是得解脫,這比較圓滿了一點,初得無生法忍也可以說是得解脫。說「一切有情未成熟者能令成熟,已成熟者令解脫故」,這就是佛的大事,能教化一切衆生,與善根種熟脫,做這樣的事情這就是大事。這件事誰能做?只有佛才能做!沒有佛法的地方能建立佛法,可不是容易的。

  

  「此中有二頌:圓滿屬自心,具常住清淨,無功用能施,有情大法樂,遍行無依止,平等利多生:一切佛智者,應修一切念。」

  這是兩個頌,就是重頌前面的七條,七念。七念,這個「圓滿」這個呢,就是前面這七條都是圓滿的,就是圓滿的大自在的境界,是這樣的意思,乃至圓滿的如來能成大事,都是圓滿。「屬自心」,這是第一個「于一切法得自在轉」,一切法隨心,這個「屬」就是隨的意思,他能隨心所欲自在的承辦,我心裏想怎麼地就可以怎麼做,就可以成就,那麼叫做「屬」,屬心,屬自心圓滿。

  「具常住」,其身常住圓滿,佛身常住圓滿是第二。「清淨」,就是佛是「最勝無罪」,那個清淨圓滿。「無功用」也是圓滿,佛能夠做利益一切衆生的事業,無休息故,無功用故,這樣做。「能施有情大法樂」,「能施有情大法樂」呢,就是那個大富樂,「清淨佛土大富樂故」,就是那個第五條。第五條那裏面,佛能布施一切有情的大法樂,就是這個法身菩薩,教化法身菩薩爲他們宣說妙法,那麼大家能得大法樂。

  「遍行無依止」,就是第六個,那個第六個,第六個就是「一切世法不能染」,「生在世間一切世法不能染」。這個所不能染是什麼原因呢?「遍行無依止」,佛能入一切衆生的法界,入一切法界,佛還沒有入一切法界,心裏面沒有執著、沒有染著心。「無依止」,就是沒有染著心;沒有染著心,所以是一切世間法所不能染汙。若染著就不行了,一染著就有苦惱了;佛能無染著,所以是大解脫,所以世法所不能染。

  「平等利多生」是第七,第七條,佛這個大悲心是平等的度化一切衆生,能饒益利樂一切衆生,這是第七圓滿。這七條都是圓滿的。「一切佛」,這一切佛是說,一切佛都具足這七種功德,都是具足的。「智者應修一切念」,這個有智慧的這個菩薩,他應該修學這個念佛法門,這一切的念佛法門,應該修這個。

  

  二、別釋淨土3

  1、具引經文

  「複次,諸佛清淨佛土相,雲何應知?」

  前面是念佛法身,那是第一段,現在第二段「別釋淨土」。那這個和這個《阿彌陀經》有相似了,《阿彌陀經》也贊歎阿彌陀佛國的依正莊嚴。前面是說正報,這七種念佛是佛的正報,那麼這是說阿彌陀佛的依報,不過這不專指是一位佛。「複次,諸佛清淨」的「佛土」的「相」貌,我們怎麼知道呢?這是一個問,底下「具引經文」。

  

  「如菩薩藏百千契經序品中說,」

  這裏面有兩個意思:印順老法師的意思,說是引《華嚴經》,《華嚴經》的確是也有說到佛的淨土,而在《解深密經》是有這個文的,是有下面這一段文它都有的。但是《解深密經》沒有說是百千這麼多,百千啊,十千是一萬,一百千就是十萬了,就是十萬頌的經。那麼《解深密經》如果有廣本的是十萬頌,現在是若是說《華嚴經》是多。這個「百千契經」,這部經那個「序品」裏面有說。

  

  「謂:簿伽梵住最勝光曜七寶莊嚴,」

  「簿伽梵」,古代的翻譯就是翻作世尊,在其他的地方有不同的翻譯,我們曾經講過了。「住最勝光曜七寶莊嚴」,這以下有十八圓滿,十八條的圓滿的功德,十八種圓滿的功德。這個世尊啊,佛的這個法身,這裏面應該是受用身。「住最勝光曜七寶莊嚴」,佛是住在什麼地方呢?是住在有殊勝的光明照耀的七寶莊嚴的大宮殿裏面,這個七種寶的莊嚴大宮殿裏面。像《阿彌陀經》有說到七寶,《法華經》裏面有說到七寶。

  

  「放大光明普照一切無邊世界,」

  這個大宮殿的七寶莊嚴的大宮殿,它能放出來大光明普照一切無邊的世界。這幾句話呢,是說佛所住的這個世界顯色圓滿,顯色圓滿。顯,明顯的顯,顯示的顯,光顯的顯。這個顯色就是青、黃、赤、白,青黃赤白這是叫做顯色。

  

  「無量方所妙飾間列,」

  下面「無量方所」以下是形色,形象的顔色;形象就是長、短、方、圓,這叫形色。這個佛的這個大宮殿,佛的這個世界,「無量方所」,這個「方所」就是各式各樣的地方。譬如說這是花園,這是池,或者這是樓閣。從這個《解深密經》上看呢,譬如說這個地方是初地菩薩住的,這是二地菩薩,這是叁地菩薩,乃至到第十地大菩薩所住的地方,那麼這就是「無量方所」,很多很多的地方,很多很多的樓閣,也有很多很多的花園,也有很多很多的池,各式各樣的方所。這是第二圓滿。這個無量的方所「妙飾間列」,有微妙的莊嚴。這個「飾」就是莊嚴的,裝飾,莊嚴的,微妙的莊嚴。「間列」,就是這個花園,這地方有一個,那地方還有一個,就是參差的各式各樣的方所列在那裏。這個佛的世界,那是一個大自在的境界,其實也可以變化的,不像凡夫的世界你想變化還不容易。是「無量方所妙飾間列」。

  

  「周圓無際其量難測,」

  佛的這個大宮殿,佛所住的這個世界有多大呢?那是周遍圓滿沒有邊際的,它那個分量,它那個面積是不容易測量的。你說一定有多大,這是你不能測量的。這個在天親菩薩《往生論》上也是有這個話,說阿彌陀佛國是沒有邊際的,沒有邊際的那麼廣大無邊。這個話說出來,若我們這個凡夫心,這話怎麼講呢?我們這裏就不是阿彌陀佛國嗎?這裏是凡夫的世界,那麼就是阿彌陀佛國是在我們凡夫世界之外的嘛,那麼足見阿彌陀佛國是有邊際的,怎麼能說無邊的呢?但是這個事情呢,也就是不可思議。這是在這個《維摩诘經》上就講出這個道理,它…

《《攝大乘論》筆錄 第九章、彼果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