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摄大乘论》笔录 第九章、彼果智▪P21

  ..续本文上一页听见了心里,我持名念佛,你说我是钝根,我就不欢喜,不欢喜是一回事,是钝根,是钝根。这个实相念佛和观想念佛,这是利根人,这是高深的法门,这就是禅,这是高深的境界,可以在当生得无生法忍,可以见十方佛,真实见佛闻法,那得大利益的境界,当然这种法门也就是不容易修,不是容易的。这前面这是问,下面就回答,回答嘛先说长行。

  

  「略说菩萨念佛法身,由七种念应修此念:」

  这个念佛法门广大甚深,这个龙树菩萨解释这个《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就说,佛为什么要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呢?为增长菩萨念佛三昧,增长菩萨念佛三昧而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的,就是由摩诃般若修念佛法门,那是不可思议境界。现在这是说,这个念佛法门是广大甚深,现在不能说那么多,是「略说菩萨念佛法身」这个法门。「由七种念」,分七个方法来念佛。「应修此念」,诸菩萨若欢喜修念佛法门的,就应该这样念佛,这样修这个念佛法门的。这是标这个数,标这七种,底下就是列这七个数来解释。

  

  「一者、诸佛于一切法得自在转,应修此念,于一切世界得无碍通故。」

  这第一个念佛法门,这是怎么念法呢?就是念佛,念「诸佛于一切法得自在转」,对于这个世出世间的一切法,佛有大威力能够自在的随意地转变,佛有这种威力。「应修此念」,你应该这样去观察,就是在奢摩他里面你这样子观想。佛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威力呢,对于一切法都能自在的回转?就是想要他怎么样,他就怎么样,一切法本身是不决定,都是随佛的心意去转变,这样子。为什么佛能这样子呢?「于一切世界得无碍通故」,佛在这一切的世界,不但是此世界。刚才也说过,佛能入一切法界,佛能够入到地狱去,入到火里面,入到水里面,地水火风都是无障碍的,佛能入到地狱、畜牲、饿鬼,乃至天,乃至一切一切的,佛都能去。「得无碍通故」,佛成就了无障碍的大神通的原因,所以能够「于一切法得自在转」,这种不可思议的境界。就像《维摩诘经》说,就是不可思议解脱的境界,佛有这种大功德的。那么修念佛三昧的菩萨先应该这样子观想,就是在三摩地里面这样观想。

  

  「此中有颂:有情界周遍,具障而阙因,二种决定转,诸佛无自在。」

  佛能够于一切世界得自在转,这是说佛的大自在境界,也可以说佛无所不能了。但是会引起一个问题,什么问题呢?佛能这样的话,那么佛是无始以来就教化众生,教化众生有这么大的威力、这么大的自在力,那么众生早应该接受佛的教化,那么应该是成佛了,或者是得阿罗汉果入无余涅槃了,世界上怎么还有这么多的众生流转生死,不听佛的教化呢?那是怎么回事情呢?就是有这个疑问。疑问嘛,这里头解释,用这一个颂来解释这个道理。

  「有情界周遍」,这个有情,有情识的世界的,就是一切众生,佛的大悲心所要教化的一切众生,是「具障而阙因,二种决定转」,这个颂里面表示有四个原因佛还是不能自在的,佛不能说随欲而转,还是不能,有四个原因。

  第一个呢,就是「具障」,他有障碍,有障碍呢,第一个就是烦恼障,第二个是业障,第三个是报障(或者也叫做异熟障,也就是报障),有这三种障,那就困难,佛要度化他就有困难。第一个是这个烦恼障,就是贪瞋痴的这个烦恼,这个烦恼如果特别的猛烈,而长时期的有这种烦恼的话,那就有困难,佛不能教化他,他不能接受佛的教化。他不能接受佛的教化,再明白一点说,也可以分几种:一种是你佛说什么样的佛法,他不接受,他不相信,那么这就他不能够得到佛法的利益,不可以转凡成圣的,不可能,这是一个。第二个呢,他听佛说法,他也有了信心的,有了信心,但是做不到,做不到。就是怎么叫做不到呢?就是我相信佛法是对的,但是我若用功修行的时候就不行,就不能改变自己,不能用佛法来改变自己。怎么不能呢?这个烦恼来了,这个烦恼特别的强,而且是常常的起烦恼的人,这不能修行,你想修行不行。烦恼一来了,这个正念没有了,不能修行,是不能改变自己,这样的人那只好在生死里流转了,所以不能度化他,佛不可以,这是这就是一个障,这个烦恼障是一个。第二个就是业障,业障就是他造了极重的恶业,就是能堕落到无间地狱去这种业,譬如弒父、弒母、弒阿罗汉,造逆罪的人;造了逆罪的人,那他就没有办法去修学佛法,这个罪就是障碍他,就不行,这是一个业障。再就是异熟障,就是报障,报障呢,就是他这个眼耳鼻舌身意这个根,这个果报有问题,特别的冥顽不灵,你看这种人,那是没有办法。或者跑到三恶道去了,他也是不能,你不能教化他去修学佛法,不可以。或者生到长寿天上去了,这天上他有色界定、无色界定,他认为就是得涅槃了,再其他的什么道理,他不接受的,所以也是报障,也叫异熟障。这是有这三种障的人也是不行。

  「而阙因」,第二个原因,「具障」是第一个原因,第二个原因是阙因,阙什么?没有善根,没有善根,就是对于佛法没有闻熏习过,没有闻熏习,没有听闻过佛法,没有栽培善根,你想一下子就让他去接受佛教,想要修学圣道转凡成圣,这是不可以,阙因也是不可以。说是这个,你譬如说是这个田地,地很肥沃,阳光也好,又有雨水,又有肥料,但是你没有种种子就是不能生苗,它就不能生芽,你想要得一个苹果、得一个橙,这是办不到的,一定要有种子才行的。现在这个人教化众生也是,他没有栽培善根,那是不行,佛只能为他作增上缘,但是他本身没有栽培过善根,这个事情办不到,所以阙因也是不行。

  「二种决定转」,「二种决定转」是什么呢?是业决定转,一个是报决定转,这两种决定,这两种决定的时候也是不行。怎么叫业决定转?怎么叫业决定呢?就是他一定要造这种罪,诸佛的神通尽量是很广大但是不能障碍,众生要去造罪的时候,佛说不要造,不行,他还是要造,佛不能障碍他。那么他一定要造罪的话,这个事情也就不能接受佛法,也是想要得解脱是困难。这个果报决定转呢,已经造了这个罪业,他一定要去受果报,这种重的这种业他一定要去受果报的。佛不能说是用佛的威力叫他不受报,这个事办不到,办不到的,不能说是不受报,不可以,佛不能。所以从这里面看呢,就可以解释这个事实上的疑问,这么多的,佛也是无量无边的佛,这么多的佛怎么还有这么多的众生在流转生死,都没有把他转化过来呢?这是不容易,是不容易的,一定要他本身这种具障的因缘改变了,阙因的因缘也改变了,二种决定转的事情也改变了,那才可以,不然的话是不行,佛不能度化他。所以在这四个原因中,佛还是不能自在的。

  头多少年以前,这话可能有三十年,我看不只三十年,可能有四十年前,就是为了这个「佛不是万能」这句话打笔仗。就是续明法师,续明法师还有和很多法师打笔仗。这个主张佛是万能的佛教徒很多,只有一个续明法师一个人,他主张他说佛不是万能的,打笔仗打得很厉害,这些文章可能现在还能找到。

  这一段是说,「诸佛于一切法得自在转,应修此念,于一切世界得无碍通故」,在奢摩他里面做这样的观想。

  

  「二者、如来其身常住,应修此念,真如无间解脱垢故。」

  这个其实在就是实相念佛了。前面那第一条那是观想念佛,观想佛的大自在的境界。这第二条呢,「如来其身常住」,佛的身就是清净法界,就是清净真如;这个清净真如是佛的体性,这个清净真如是常住不变异的,一切有为法都是无常变化的,但是清净真如是没有变异的。观察这个清净真如是无变异相,那就是观一切法寂灭相,就是佛的身是常住。「应修此念」,这个菩萨修念佛三昧的时候,在奢摩他里面应该这样观想,这也就是观一切法是我空、法空的境界。「真如无间解脱垢故」,这个解释这个「其身常住」。说我们众生这个身体是不常住的,就是老病死,很平等的,老病死,不管你是谁总是要死。那么就是生了天上,天上也是要死,一切众生的身体都是无常的,那么为什么佛的身是常住?他没有无常呢?这是因为「真如无间解脱垢故」,佛的身的「真如」,那个常住的境界,是在「无间解脱垢故」而成就的。这个「无间」是什么呢?就是经过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到最后的时候,就是等觉菩萨最后心,就是那个金刚三昧的时候,金刚三昧,这个金刚三昧的时候在一剎那间就到了这个清净真如的开显的境界了。前一剎那还有烦恼障的种子、有所知障的种子,那么他这个般若的光明的一动作的时候就把这个种子都消灭了,就入于这个真如的清净的境界,叫「无间」。像这个,如果十地菩萨吧,他还是有间,那个全面的开显了那个真如的境界的那个,与那个境界中间还有间隔。但是到金刚道的那个无间道的时候没有了,这一剎那间过去就全面的佛的境界显现了,也就是那个真如完全显现了,就是法身的境界,所以叫「无间」。

  这个经上有个譬喻,譬喻说是用这个箩,筛这个米或者是面,那个很细的那个铜丝组织成的那个萝,那不是就可以筛,说用那个箩去看太阳,也看见太阳了,但是有那个箩的那个铁丝,铜丝的,有那个障碍,太阳也是看见了。就说是初地菩萨、二地、三地、乃至第十地菩萨,也是见到一真法界了,但是还有那个烦恼障的种子、所知障的种子的障碍,就是对那个真如理的观察就是还不是一个完全那么样理想的,还不是。所以用这个箩,如隔这个箩去看太阳似的,这样譬喻,所以这也可以说有间,有间。就是你的无分别智和真如,也是见到真如了,但是还是有间隔。若是过了这个金刚道以后,就是没有这个箩了,那时候你这个眼睛没有病,你所看见的太阳是什么样,就是这样意思。

  所以这个「无间」,就是经过了,你的修行的功夫到了这个时候,「解脱垢放」,谁是间?就是垢…

《《摄大乘论》笔录 第九章、彼果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