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聽見了心裏,我持名念佛,你說我是鈍根,我就不歡喜,不歡喜是一回事,是鈍根,是鈍根。這個實相念佛和觀想念佛,這是利根人,這是高深的法門,這就是禅,這是高深的境界,可以在當生得無生法忍,可以見十方佛,真實見佛聞法,那得大利益的境界,當然這種法門也就是不容易修,不是容易的。這前面這是問,下面就回答,回答嘛先說長行。
「略說菩薩念佛法身,由七種念應修此念:」
這個念佛法門廣大甚深,這個龍樹菩薩解釋這個《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就說,佛爲什麼要說《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呢?爲增長菩薩念佛叁昧,增長菩薩念佛叁昧而說《摩诃般若波羅蜜經》的,就是由摩诃般若修念佛法門,那是不可思議境界。現在這是說,這個念佛法門是廣大甚深,現在不能說那麼多,是「略說菩薩念佛法身」這個法門。「由七種念」,分七個方法來念佛。「應修此念」,諸菩薩若歡喜修念佛法門的,就應該這樣念佛,這樣修這個念佛法門的。這是標這個數,標這七種,底下就是列這七個數來解釋。
「一者、諸佛于一切法得自在轉,應修此念,于一切世界得無礙通故。」
這第一個念佛法門,這是怎麼念法呢?就是念佛,念「諸佛于一切法得自在轉」,對于這個世出世間的一切法,佛有大威力能夠自在的隨意地轉變,佛有這種威力。「應修此念」,你應該這樣去觀察,就是在奢摩他裏面你這樣子觀想。佛爲什麼有這麼大的威力呢,對于一切法都能自在的回轉?就是想要他怎麼樣,他就怎麼樣,一切法本身是不決定,都是隨佛的心意去轉變,這樣子。爲什麼佛能這樣子呢?「于一切世界得無礙通故」,佛在這一切的世界,不但是此世界。剛才也說過,佛能入一切法界,佛能夠入到地獄去,入到火裏面,入到水裏面,地水火風都是無障礙的,佛能入到地獄、畜牲、餓鬼,乃至天,乃至一切一切的,佛都能去。「得無礙通故」,佛成就了無障礙的大神通的原因,所以能夠「于一切法得自在轉」,這種不可思議的境界。就像《維摩诘經》說,就是不可思議解脫的境界,佛有這種大功德的。那麼修念佛叁昧的菩薩先應該這樣子觀想,就是在叁摩地裏面這樣觀想。
「此中有頌:有情界周遍,具障而阙因,二種決定轉,諸佛無自在。」
佛能夠于一切世界得自在轉,這是說佛的大自在境界,也可以說佛無所不能了。但是會引起一個問題,什麼問題呢?佛能這樣的話,那麼佛是無始以來就教化衆生,教化衆生有這麼大的威力、這麼大的自在力,那麼衆生早應該接受佛的教化,那麼應該是成佛了,或者是得阿羅漢果入無余涅槃了,世界上怎麼還有這麼多的衆生流轉生死,不聽佛的教化呢?那是怎麼回事情呢?就是有這個疑問。疑問嘛,這裏頭解釋,用這一個頌來解釋這個道理。
「有情界周遍」,這個有情,有情識的世界的,就是一切衆生,佛的大悲心所要教化的一切衆生,是「具障而阙因,二種決定轉」,這個頌裏面表示有四個原因佛還是不能自在的,佛不能說隨欲而轉,還是不能,有四個原因。
第一個呢,就是「具障」,他有障礙,有障礙呢,第一個就是煩惱障,第二個是業障,第叁個是報障(或者也叫做異熟障,也就是報障),有這叁種障,那就困難,佛要度化他就有困難。第一個是這個煩惱障,就是貪瞋癡的這個煩惱,這個煩惱如果特別的猛烈,而長時期的有這種煩惱的話,那就有困難,佛不能教化他,他不能接受佛的教化。他不能接受佛的教化,再明白一點說,也可以分幾種:一種是你佛說什麼樣的佛法,他不接受,他不相信,那麼這就他不能夠得到佛法的利益,不可以轉凡成聖的,不可能,這是一個。第二個呢,他聽佛說法,他也有了信心的,有了信心,但是做不到,做不到。就是怎麼叫做不到呢?就是我相信佛法是對的,但是我若用功修行的時候就不行,就不能改變自己,不能用佛法來改變自己。怎麼不能呢?這個煩惱來了,這個煩惱特別的強,而且是常常的起煩惱的人,這不能修行,你想修行不行。煩惱一來了,這個正念沒有了,不能修行,是不能改變自己,這樣的人那只好在生死裏流轉了,所以不能度化他,佛不可以,這是這就是一個障,這個煩惱障是一個。第二個就是業障,業障就是他造了極重的惡業,就是能墮落到無間地獄去這種業,譬如弒父、弒母、弒阿羅漢,造逆罪的人;造了逆罪的人,那他就沒有辦法去修學佛法,這個罪就是障礙他,就不行,這是一個業障。再就是異熟障,就是報障,報障呢,就是他這個眼耳鼻舌身意這個根,這個果報有問題,特別的冥頑不靈,你看這種人,那是沒有辦法。或者跑到叁惡道去了,他也是不能,你不能教化他去修學佛法,不可以。或者生到長壽天上去了,這天上他有色界定、無色界定,他認爲就是得涅槃了,再其他的什麼道理,他不接受的,所以也是報障,也叫異熟障。這是有這叁種障的人也是不行。
「而阙因」,第二個原因,「具障」是第一個原因,第二個原因是阙因,阙什麼?沒有善根,沒有善根,就是對于佛法沒有聞熏習過,沒有聞熏習,沒有聽聞過佛法,沒有栽培善根,你想一下子就讓他去接受佛教,想要修學聖道轉凡成聖,這是不可以,阙因也是不可以。說是這個,你譬如說是這個田地,地很肥沃,陽光也好,又有雨水,又有肥料,但是你沒有種種子就是不能生苗,它就不能生芽,你想要得一個蘋果、得一個橙,這是辦不到的,一定要有種子才行的。現在這個人教化衆生也是,他沒有栽培善根,那是不行,佛只能爲他作增上緣,但是他本身沒有栽培過善根,這個事情辦不到,所以阙因也是不行。
「二種決定轉」,「二種決定轉」是什麼呢?是業決定轉,一個是報決定轉,這兩種決定,這兩種決定的時候也是不行。怎麼叫業決定轉?怎麼叫業決定呢?就是他一定要造這種罪,諸佛的神通盡量是很廣大但是不能障礙,衆生要去造罪的時候,佛說不要造,不行,他還是要造,佛不能障礙他。那麼他一定要造罪的話,這個事情也就不能接受佛法,也是想要得解脫是困難。這個果報決定轉呢,已經造了這個罪業,他一定要去受果報,這種重的這種業他一定要去受果報的。佛不能說是用佛的威力叫他不受報,這個事辦不到,辦不到的,不能說是不受報,不可以,佛不能。所以從這裏面看呢,就可以解釋這個事實上的疑問,這麼多的,佛也是無量無邊的佛,這麼多的佛怎麼還有這麼多的衆生在流轉生死,都沒有把他轉化過來呢?這是不容易,是不容易的,一定要他本身這種具障的因緣改變了,阙因的因緣也改變了,二種決定轉的事情也改變了,那才可以,不然的話是不行,佛不能度化他。所以在這四個原因中,佛還是不能自在的。
頭多少年以前,這話可能有叁十年,我看不只叁十年,可能有四十年前,就是爲了這個「佛不是萬能」這句話打筆仗。就是續明法師,續明法師還有和很多法師打筆仗。這個主張佛是萬能的佛教徒很多,只有一個續明法師一個人,他主張他說佛不是萬能的,打筆仗打得很厲害,這些文章可能現在還能找到。
這一段是說,「諸佛于一切法得自在轉,應修此念,于一切世界得無礙通故」,在奢摩他裏面做這樣的觀想。
「二者、如來其身常住,應修此念,真如無間解脫垢故。」
這個其實在就是實相念佛了。前面那第一條那是觀想念佛,觀想佛的大自在的境界。這第二條呢,「如來其身常住」,佛的身就是清淨法界,就是清淨真如;這個清淨真如是佛的體性,這個清淨真如是常住不變異的,一切有爲法都是無常變化的,但是清淨真如是沒有變異的。觀察這個清淨真如是無變異相,那就是觀一切法寂滅相,就是佛的身是常住。「應修此念」,這個菩薩修念佛叁昧的時候,在奢摩他裏面應該這樣觀想,這也就是觀一切法是我空、法空的境界。「真如無間解脫垢故」,這個解釋這個「其身常住」。說我們衆生這個身體是不常住的,就是老病死,很平等的,老病死,不管你是誰總是要死。那麼就是生了天上,天上也是要死,一切衆生的身體都是無常的,那麼爲什麼佛的身是常住?他沒有無常呢?這是因爲「真如無間解脫垢故」,佛的身的「真如」,那個常住的境界,是在「無間解脫垢故」而成就的。這個「無間」是什麼呢?就是經過叁大阿僧祇劫的修行,到最後的時候,就是等覺菩薩最後心,就是那個金剛叁昧的時候,金剛叁昧,這個金剛叁昧的時候在一剎那間就到了這個清淨真如的開顯的境界了。前一剎那還有煩惱障的種子、有所知障的種子,那麼他這個般若的光明的一動作的時候就把這個種子都消滅了,就入于這個真如的清淨的境界,叫「無間」。像這個,如果十地菩薩吧,他還是有間,那個全面的開顯了那個真如的境界的那個,與那個境界中間還有間隔。但是到金剛道的那個無間道的時候沒有了,這一剎那間過去就全面的佛的境界顯現了,也就是那個真如完全顯現了,就是法身的境界,所以叫「無間」。
這個經上有個譬喻,譬喻說是用這個籮,篩這個米或者是面,那個很細的那個銅絲組織成的那個蘿,那不是就可以篩,說用那個籮去看太陽,也看見太陽了,但是有那個籮的那個鐵絲,銅絲的,有那個障礙,太陽也是看見了。就說是初地菩薩、二地、叁地、乃至第十地菩薩,也是見到一真法界了,但是還有那個煩惱障的種子、所知障的種子的障礙,就是對那個真如理的觀察就是還不是一個完全那麼樣理想的,還不是。所以用這個籮,如隔這個籮去看太陽似的,這樣譬喻,所以這也可以說有間,有間。就是你的無分別智和真如,也是見到真如了,但是還是有間隔。若是過了這個金剛道以後,就是沒有這個籮了,那時候你這個眼睛沒有病,你所看見的太陽是什麼樣,就是這樣意思。
所以這個「無間」,就是經過了,你的修行的功夫到了這個時候,「解脫垢放」,誰是間?就是垢…
《《攝大乘論》筆錄 第九章、彼果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